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5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6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7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第8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传统文化优秀内涵,答案A,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微专题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
    考向1 法家的思想1.(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其主张吸收了法、道家思想,在治国方面,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他与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在治国方略的共同主张应体现在法家理念上,“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选A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思就是即便有尧舜那样的治理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好天下,也就是以“仁政”治国,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思是说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治”的治国主张,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名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属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排除D项。
    考向2 汉代的儒学2.(2023·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需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之学与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
    考向3 儒家思想的影响3.(2021·广东卷)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解析:材料中“比德于玉”是指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玉一样的品德,材料中“规言矩行”是指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这反映了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明代八股取士的影响,并且科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
    题干比较的是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和社会等级有关,但只从这两类人,无法得出明代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与材料中的“生员”身份不一致,排除D项。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使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成员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微专题2 古代中国的科技、医疗与文学艺术
    考向1 唐代诗歌特点1.(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由材料“唐代中后期”“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可知唐代中后期北方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南方,南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因此,“江南”成为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重要主题,故选A项;坊市制度在宋代被打破,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兴起,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材料中“江南”成为唱和主题的原因而非结果,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考向2 南宋世俗文化2.(2022·湖南卷)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解析:由题干可知,南宋时期绘画时选择“云里烟村雨里滩”是“不入时人眼”的,而当时“入时人眼”的是“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象征富贵的牡丹是很推崇的,所以绘画如果选择“画牡丹”,会更有市场,故选D项;由“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可知,当时的绘画水准并没有下降,而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世人更欣赏牡丹、
    追求富贵,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其他绘画题材“不入时人眼”,世人对绘画主题的关注多在“牡丹”上,而不是当时绘画题材集中于“牡丹”,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南宋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时人对绘画作品的主题关注的是与富贵相关的“牡丹”,而不是体现画家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
    考向3 明代文学的特点3.(2021·江苏卷)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解析:由材料“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可知明代文学家倡导盛唐时期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深受理学束缚的“理作理语”,故选D项;A项说法材料末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反对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束缚,明代程朱理学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未提及彼此的交融,排除C项。
    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1)特点。
    (2)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①政治、经济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是国家政治稳定、民族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②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④其他原因: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微专题3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
    考向1 明代的雕版印刷1.(2022·北京卷)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解析: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考向2 明朝时期文化的交流2.(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日,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可知朝日两国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提及应朝日请赐,明成祖赐予了书籍而已,也可以赐予其他物品,而非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所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项。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相关课件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整合专题4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整合专题4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览主题建构,研学核心命题,解题思路,2发展过程,以儒治国,突破大题题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四讲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四讲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基础知识•自主梳理,要点突破•对点演练,网络构建知识串联,3明清之变,2发展过程,命题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课件专题3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课件专题3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含解析),共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