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网民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26.3%,而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到11.2%。从CNNIC发布的历年网民年龄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出2012年以来,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0年则更是在2019年占比(13.6%)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此外,网民增长的主体由青年群体向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银发”群体陆续“触网”,提升了数字社会人口结构的多元性。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总体上,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仍然集中于通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如能够使用微信基本功能的老年人已高达80%以上。一些在人们印象中专属于年轻人的便捷功能也渐渐融入中老年人生活。如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已经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支付功能,1/3的老年人会使用网络购物,互联网已经成为老年人进行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老年人在线上购物、关注资讯等领域特征明显。老年群体线上消费额高速增长,且具有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年轻化和时尚化趋势明显、社交性消费需求较强烈,以及呈现较强的国产品牌偏好等特征。养生保健和疾病、国内时事和军情等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资讯主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1月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5%。预计2021年底这一比例将超过14%,我国将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在2035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30%和38%,老年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4.12亿人和4.80亿人。
随着现在的中青年“数字原住民”将来步入老年,老年互联网使用者也会持续增加。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呈现倒U型,其中30~39岁组占比(20.5%)最高,40岁之后,年龄占比则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这说明越晚出生的人口队列,互联网普及率越高。随着这些队列的人口带着自身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使用特征陆续步入老年期,也会使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更高、涉及功能更加丰富,从而更大程度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红利。
(取材于杜鹏 韩文婷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数字鸿沟是指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包容是与数字鸿沟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是指尽力缩减数字鸿沟的努力,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动态过程,即消弭数字鸿沟,增强数字技术可及性,让不同人群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1994年以来,中国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使用群体发生显著变化,老年数字鸿沟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总体上,互联网在每个阶段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在的使用目的和应用范围已经与最初阶段完全不同,实现了从满足部分群体需求向面向全体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随着网络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生活事务都已经网络化。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比例迅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面临“数字融入”困难的老年人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老年人的数字融入程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数字包容状况。
有研究表明,造成老年数字鸿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那些出生和成长就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人与那些没有信息通信技术的人之间的差异。有专家认为,造成当今老年人融入互联网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上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的能力与互联网应用深入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速度存在差距,老年群体在互联网接入、获得所需数字内容以及运用互联网资源改善生活的能力方面与中青年群体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主观上互联网应用开发理念和数字包容应用场景的设计对老年人的特殊性考虑不足。
老年人过去使用互联网遇到的困难往往被归因于数字鸿沟问题,但当是否具备互联网使用能力成为老年人获得公共服务的前提条件时,我们就必须从互联网应用开发理念和数字包容应用场景的设计方面对老年人的特殊性给予充分考虑,否则就会使互联网应用能力成为老年人平等获得社会服务的新门槛。许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在推行之初预设所有人在使用时都有相同的设备、知识和技能条件,是为全民上网而做的通用设计,忽略了老年人和某些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并且在产品、服务和制度设计中忽略了某些群体在设备、技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时,累积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随着政府的规范措施不断完善和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数字鸿沟将会进一步趋于弥合,面对存在的客观问题,我们的思路可以从数字鸿沟转向数字包容,构建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将会是长期持续的动态过程。
(取材于百度百科及杜鹏 韩文婷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我国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占比最大的一项是( )
A. 关注健康资讯 B. 运用数字货币 C. 电子商务应用 D. 微信通讯功能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属于中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一项是( )
A. 58岁的王先生在电器实体店看中一款洗衣机,回家后用电脑登录某网店下单购买。
B. 张阿姨通过手机上的APP挂号平台,为自己预约了下周二上午8点的专家门诊看病。
C. 周奶奶要去超市购物,在家门口打不到出租车,邻居小李使用手机为周奶奶叫车。
D. 退休的李老师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定期购买图书,捐赠给贵州偏远山区的孩子们。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中老年网民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使我国数字社会人口结构多元化。
B. 随着“数字原住民”陆续步入老年期,老年人口队列的变化将助推互联网使用。
C. 目前,互联网“数字鸿沟”是指中老年人在运用“数字融入”方面的各种困难。
D. 互联网应用开发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设计有利于消除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障碍。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需要加快建设人口老龄信息数据库。
B.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时出现“不便”“不满”是因为没有好的互联网产品。
C. 未来利用互联网居家智慧健康养老的模式可能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D. 老年数字鸿沟不会因为网民老龄化而消除,建设数字包容社会任重道远。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老龄社会建构数字包容环境,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 D 2. C 3. C 4. B
5. ①了解我国互联网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做好数据统计。②了解老年人上网的特点、需求存在的问题,做好分析。③做好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开发和应用场景的设计。④不断完善政府的规范措施,提升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结合“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仍然集中于通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如能够使用微信基本功能的老年人已高达80%以上”可推知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占比最大的微信通讯功能。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数字鸿沟是指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即不能运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完成一些事情。
C. 周奶奶不会用手机,所以打不到出租车,即属于“数字鸿沟”。
其它三项都是能够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完成意愿。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指中老年人”错误,原文有“数字鸿沟是指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不是只指中老年人,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因为没有好互联网产品”错误,结合“‘数字融入’困难的老年人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忽略了老年人和某些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可推知,原因应该是老年人“数字融入”困难,许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忽略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随着现在的中青年“数字原住民”将来步入老年,老年互联网使用者也会持续增加。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可概括出,了解我国互联网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做好数据统计。
结合“老年群体线上消费额高速增长,且具有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年轻化和时尚化趋势明显、社交性消费需求较强烈,以及呈现较强的国产品牌偏好等特征。养生保健和疾病、国内时事和军情等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资讯主题” “许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在推行之初预设所有人在使用时都有相同的设备、知识和技能条件,是为全民上网而做的通用设计,忽略了老年人和某些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可概括出,了解老年人上网的特点、需求存在的问题,做好分析。
结合“我们就必须从互联网应用开发理念和数字包容应用场景的设计方面对老年人的特殊性给予充分考虑”可概括出,做好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开发和应用场景的设计。
结合“随着政府的规范措施不断完善和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数字鸿沟将会进一步趋于弥合,面对存在的客观问题,我们的思路可以从数字鸿沟转向数字包容,构建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将会是长期持续的动态过程”可概括出,不断完善政府的规范措施,提升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1】,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取材于韩愈《读荀》)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2】,而孔子畏大人【3】、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4】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取材于韩愈《读墨子》)
注释:【1】醇:通“纯”。【2】上同等:“上”同“尚”。“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3】大人:指在高位的人。【4】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纷藉藉相乱 藉藉:杂乱
B. 离于道者黜去之 黜:罢免
C. 附于圣人之籍 籍:典籍
D. 各务售其师之说 售:推行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 以四科进褒弟子
B. 然老师大儒犹在 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C. 合于道者著之 余以为辩生于末学
D 因雄书而孟氏益尊 大醇而小疵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晚些时候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
B. 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概括荀子著作的主旨,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少
C.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
儒家和墨家都是尧、舜的后代,而不是桀、纣的后人
D. 奚不相悦如是哉
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始认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是孟子和扬雄,读了《荀子》后,才知道荀子对儒学思想的推崇在孟、扬之间。
B. 韩愈删削《荀子》的做法与孔子删削《春秋》的做法相提并论,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
C. 《读荀》《读墨子》两篇短文表现出韩愈不拘于儒家思想,以及他对诸子百家兼收并容的思想倾向和学术态度。
D. 读《读荀》《读墨子》可以体会到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性。阅读学习对文化传承、论辩是非是有益的。
10. 《读墨子》是一篇论辩色彩鲜明的读书札记。请具体说明韩愈是如何对讥墨之儒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答案】6. B 7. A 8. C 9. B
10. ①文章一开头直接摆出“儒讥墨”的几个要点:“上同、兼爱、上贤、明鬼”。从儒家之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的,从而摧毁“儒讥墨”的几个支柱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②在分项论述之后,作者又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的原因,指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③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点破了儒墨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纷纷扰扰,十分混乱。
B.黜:删除。句意: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
C.句意: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
D.句意:各自是为了向他人推崇他们老师的学说。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两句都是介词,用。句意: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弟子。
B.“然”,连词,然而/代词,……的样子。句意: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不是两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
C.“于”,介词,对于/介词,在。句意: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
D.“而”,连词,表递进,更加/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是”,赞同,肯定;“非”,反对。句意: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错。“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意思是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故“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的观点于文无据。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这是一篇读书札记。这篇札记写得很有特色,它从寻找孔子与墨子的相同之处的角度,驳斥了当时儒者讥讽墨子的观点,是一篇具有论辩色彩的驳论式的文章。
文章一开头便直接摆出了“儒讥墨”的几个要点:“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这些都是《墨子》书中的篇名,是墨子的主张。“上同”是说民众要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兼爱”是提倡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等级的、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上贤”即尊崇贤能之人,“明鬼”即“证明”鬼神能够“赏贤而禁暴”。在概括地摆出“儒讥墨”的四个观点后,作者分条逐一驳斥。驳斥的方法很特别,他绕开论敌的正面,迂回到背后,并不直接评说墨子的对错,而是从儒家之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的,从而摧毁“儒讥墨”的几个支柱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
在分项论述之后,作者又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肯定)尧、舜,同非(否定)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这里的三个“同”也是建立在韩愈言之凿凿的论据基础上的。至此,可以说韩愈已经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了,可以鸣金收笔了。但是他不肯这样做,还要穷追猛打,锋芒直指纵深,捣其根源,使其崩溃。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的原因,指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意思是:儒墨之末流对学问没有深切的研究,未能探寻到本源,仅仅得到一些末节和表面的东西,把先生的学说,像货物一样卖给别人,其实并不是儒墨之道的本来面目了。这一招居高临下,攻势甚猛。
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点破了儒墨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收束极为有力。
参考译文:
我开始读孟轲的著作《孟子》,这之后才知道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
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代衰弱,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等看到荀子的书,于是才知道还有一个叫荀卿的人。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
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
孟子的著作醇之又醇。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取材于韩愈《读荀》)
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当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说那个国家的官员的坏话。(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以广泛的施舍救济众人为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哪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在证明鬼神的存在吗?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是注重自身修养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向他人推崇他们老师的学说,不是两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
孔子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墨子必须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
(取材于韩愈《读墨子》)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下列对语段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
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的“其乐”是指颜回的“安贫乐道”
C.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D. 小人常戚戚
小人常常表现出可怜的样子
(2)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孔子追求“道”态度。
【答案】(1)D (2)①“乐”字最能体现出孔子追求“道”的态度,表现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
②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谈论道,孔子就非常高兴。
③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孔子自谦自己对大道的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⑤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心地坦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句子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B.正确。句意:颜回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C.正确。
D.“可怜的样子”错。应为忧愁的样子。句意:小人常常表现出忧愁的样子。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据此看出,“乐”字最能体现出孔子追求“道”的态度,表现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
第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据此看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谈论道,孔子就非常高兴。
第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据此看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据此看出,孔子自谦自己对大道的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第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
据此看出,孔子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心地坦荡。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学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雍也》)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述而》)
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述而》)
子曰:“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述而》)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1】
苏轼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2】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3】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浣溪沙·再和前韵
半夜银山上积苏【4】。朝来九陌【5】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注释:【1】苏轼被贬黄州,在临皋居住。太守徐君猷来访,苏轼因此事写下《浣溪沙》一组词,共五首。选文为其一、其四。【2】江南:这里指黄州。【3】雪床:当时俗语,即雪霰,雪珠。【4】积苏:指丛生的野草。【5】九陌:田间的道路。
12. 下列对两首词的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词描写冬日景象,词人以“云叶”“暗随”等词语,形象比拟田野上乌云密布低沉,好像跟着车子赛跑一样。
B. 第一首词的下阕,词人用“半收”“断线”“初下”“跳珠”等词语描写雨雪交加的景象:雨渐渐停息,微雪落下。
C. 第二首词开头交代了深夜降雪之大:大雪覆盖了地上的野草,如同一座座银山,天地间一片苍茫,无法看见江水与沙渚。
D. 第二首词下阕中,词人用“空腹”“湿薪如桂米如珠”描述自己的困窘,最后一句交代了自己冬日无趣的生活状态。
13.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词开头用“覆”“青青”描写田里麦苗的长势和颜色。这里“青青”与“青青子衿”中的“青青”,意思相同。
B. 第一首词中的“乱”字,既写出词人在雨雪中胡须上粘满了雨水和雪水,也写出雨后微雪的寒冷和词人凌乱的心绪。
C. 第二首词用了衬托手法。用漫天大雪之景、窘迫寒冷之感,来映衬太守徐君猷雪天到访之情的珍贵,可谓“雪中送炭”。
D. 两首词都用了白描手法写黄州冬日寒冷的天气,暗寓词人被贬后政治上的失意和现实处境,语言表达上消极,但诙谐。
14. 阅读这两首词,结合具体词句,对作品中的词人形象加以阐释和评论。
【答案】12. A 13. C
14. 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词人被贬到黄州,人生遭遇困境,有着苦中作乐的豪放旷达,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超然物外,忘却荣辱而随缘自适,“冻吟”是对凄苦的挣扑和超越,是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追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形象比拟田野上乌云密布低沉,好像跟着车子赛跑一样”说法错误,“江南云叶暗随车”的意思是: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云叶”指的是像云一样的枯叶,并不是乌云密布;“暗随”指的是悄悄跟随着车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意思相同”说法错误,诗句中的“青青”是小麦的颜色,翠绿色;“青青子衿”中的“青青”是指衣服颜色,是青黑色。
B.“词人凌乱的心绪”说法错误,“归来冰颗乱黏须”将雨雪人性化,说的是回到房间座上时胡须都结成冰了,进来了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
D.“两首词都用了白描手法写黄州冬日寒冷的天气”说法错误,“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不是白描手法,而是用细腻形象的笔法写出了雨后微雪的景象,并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人在雪后归来的状态。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首上片描绘由雨转雪之时临皋亭烟雨空蒙,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词人先描写田园景色,再描绘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蕴含了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他娱乐自然的心境。
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归来冰颗乱粘须”,将雨雪人性化,将“回到房屋里胡须都结成冰”的形象描绘成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一个“乱”字,将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写出了词人虽被贬到黄州,人生遭遇困境,但仍能苦中作乐的豪放旷达。
第二首,结合“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分析,词人写自己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用米珠薪桂写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接着词人以“冻吟谁伴捻髭须”一句发问: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这是对凄苦现状的挣扑和超越,是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追求,抒发了苦中作乐之慨,体现词人虽处逆境但不忧不惧,超然物外,忘却荣辱的随缘自适。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成语“文质彬彬”出自《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于指人文雅有礼貌。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写了诗人晚年客居、多病孤苦的处境,抒发了关心国事、心系苍生的情怀。
(3)《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其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两句诗,化用了《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但意境迥异。
(4)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其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写出了晚秋中的金陵山川形势,让读者看到一幅景象开阔高远的金陵锦绣江山图。
【答案】 ① 质胜文则野 ②. 文胜质则史 ③. 戎马关山北 ④. 凭轩涕泗流 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⑥. 何处相思明月楼 ⑦. 千里澄江似练 ⑧.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质、戎、泗、扁、澄、练、峰。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筑万松浦记
①在龙口市的北部,渤海湾里有两个小岛,桑岛和依岛。桑岛之名与秦代徐市(福)东渡,行前在岛上种植桑树,养蚕织造的传说有关。桑岛西北方二三华里远的地方是依岛。如果把桑岛比作地球,那么依岛就是月亮,不过它不会绕桑岛运行罢了。今天,这两个小岛已成为城市人旅游观光的最好去处。但要在岛上长期生活下去,要做一点想做的事情,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②有许多天,我一直在桑岛对面的那片海滩上徘徊。这是一片真正迷人的沙岸,洁白到了无一丝粗砺和污迹;碧蓝的海水,退潮时露出五十多米的浅滩。这里没有鲨鱼出没,是天然的优良海水浴场。更为可贵的是它背靠了一大片松林,大得足可以藏禽隐兽,一眼望不到边,只听到鸟声不断,与近海翩飞的海鸥遥相呼应。与海岸交成直角的是一条古河道,叫港栾河。河的入海口有古港遗址,而今的小旅游码头就建在遗址右侧。
③最为诱人的还是这片无边的松林。准确讲它有两万六千亩,主要是黑松。据说这种松不易见到一万亩以上的面积,所以说眼下的规模实在可叹。它的形成是漫长的,除了原生树木,再就是依靠了人工种植。大约四十年前有一场浩大的造林活动,出动了万人营造沿海防风林。当人工松林于四十年后蔚然壮观之时,原有的大树就显得苍老豪迈了。它们间杂在一片林海中,是树木的尊长,是自然的智星。
④一个情境在心中渐渐完成,这就是在栾河边、万亩松林的空地上盖一处书院。
⑤“书院”这两个字所包孕的精神和内容,或许只可意会。它在今天将是什么形象和气质,真得一个独自守持的人才能把握。它不能奢华也不得张扬,只应安卧一角倾听天籁,与周边天色融为一体。静下时不由得问一句:自宋代风行的书院体制缘何由兴到衰,它宝贵的流脉直到今天不绝,其缘由又在哪里?
⑥我知道,在一个角逐急遽同时又是极尽虚荣的时光,筹集巨资团结商贾筑起皇皇楼堂已不是难事。难的是始终敛住精神,收住心性。今天做事未必秘而不宣,却难得坦然自为。一切不仅是为了结自己的梦想,而是接续那个千年的梦想。一条栾河波浪不宽,如何载得起这么多沉重,可见须得一点一点经营,一圤【1】一圤堆积。有一些质朴的精神,有一点求实的作为,这样才能有一个起码的开端。
⑦古代书院并不高大,今天的书院也不应太隆。它要隐在林中空地上,伏下来静听河水和海声;每天到了午夜,它会有一个深长的呼吸与林海河流相通。不言而喻,它的身边还应有古树老藤,就是说它连系着原野上的一草一木。
⑧开筑最初的日子颇为顺利,但地基深挖下去就遇到了古河淤泥,这就需要清泥填沙,需要打进粗长的水泥桩。还有尽力躲避空地林木的问题,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碰折一棵树木,于是施工者辛苦劳作,操持者多有勉励。书院起筑采用了京西山地层石做瓦顶,南国粗砖做围墙。石瓦砖墙在绿树下闪闪烁烁,再加上地场开阔,真是令人目光一亮。它绝不似拟古之物,又不像摩登馆所,只与林河海野两相厮守。砖石事毕,剩下的事就是把周边整饬一番,把内里稍加装修。这一切当然还是力求朴素,以功能为先,要让人既安居又心定,于是尽可能放弃眩目扰神的饰物。现代的时髦累赘务必去掉,一味仿古的不伦不类也当力戒。总而言之,有适当之形式,有合理之心情,能居能为,可迎可送,如此这般也就可以了。它绝不该是声名远播的辉煌庙堂之类,只是当今的人和事,是现代的一处藏书访学和研修之地。
⑨古书院素有三大要务:一是讲学,二是积书,三是接待游学。今天三大要务需一一承续,但又不可强为,不可一味拘泥;一切或可量力而行,所谓的随缘成事;既有所发挥,又能够坚守根本。现代书院既未有先例,也就多了许多尝试的功夫。只想从头做起。凡事不求广大,不追虚名,不恋热闹,不借威焰。有三四同道即可,有远方讯息则安。爱书籍爱思想爱自然,勤奋劳动,不打扰乡邻不增添俗腻,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就好。
⑩筑成的书院的大门上左书“和蔼”,右书“安静”;进入大厅右折进入接待室,则可见内悬匾额:“这里人人皆诗人”——由最初的平静温煦入门,待登堂入室,再感受一种热烈和浪漫。书院的最终、她的本质,仍还是一种执着求索的情怀。能够保护和持守这一情怀的,当然首先还是一种自主自为的精神环境,一种与喧嚣稍有隔离的自然环境。这也许是现代生活中最为宝贵的。
⑪终于说到她的命名了:“万松浦书院”。其中的“万松”不难理解,因为地处两万亩松林;“浦”,是河的入海口。
⑫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书院。其中成名并流传的有三大书院,至今仍然运行的仅余一二。书院废弃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人们马上会想到的兵火战乱之类。但细究起来还是人们面对野蛮、特别是面对庸常时渐渐失去了坚持力。因为直接被大火烧掉或失于兵匪的,毕竟还是少数。而在绝望的岁月中慢慢坍塌冷落拆毁的,恐怕要占十之八九。
⑬万松浦书院立起易,千百年后仍立则大不易。
(取材于张炜的同名散文)
注释:【1】圤(pú):块。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间杂在一片林海中 间杂:偶尔
B. 一个情境在心中渐渐完成 情境:景象
C. 把周边整饬一番 整饬:整顿
D. 面对庸常时渐渐失去了坚持力 庸常:平庸普通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比喻手法形象地介绍桑岛和依岛,为后文写“书院”建造增添了浪漫色彩。
B. 作者用“更为可贵”“最为诱人”来形容万亩松林,点明“书院”自然环境的优美。
C. 作者用“开筑一起筑一筑成”的结构记叙“书院”建造过程,并使用议论、抒情手法。
D. 文章结尾两句话表明建造万松浦书院不容易,作者表达了能长久保存它的愿望。
18. 阅读文章第⑦段,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书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19. 我们常说“盖房子”“建座大楼”等等,《筑万松浦记》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建造书院的经过。作者为什么不用“建(盖)万松浦记”,而用了“筑万松浦记”作为文章的题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6. A 17. B
18. 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它要隐在林中空地上,伏下来静听河水和海声”描写书院与周围环境的亲密关系。又通过细腻的描绘“每天到了午夜,它会有一个深长的呼吸与林海河流相通”写出了书院与松林、河、海的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作者运用化用古诗词的手法,用“古树老藤”来写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书院的人文景观与松林、河流、海声的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主题。
19. ①“盖”“建”“筑”都有“建造”的意思,“盖”是“覆盖”之义,可引申为“盖房子”;“建”的本义是“竖起”;“筑”指夯筑,比喻牢固地建立。
②从文章内容看,作者用“筑”字是要表明建造书院不仅是要竖起一座建筑物,还要有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功用。对于优秀文化不仅要承续,还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强调“书院”在文化,精神方面的积淀与传承的作用。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 间杂:错杂,夹杂。文中说的是当人工松林于四十年后蔚然壮观之时,原有的大树夹杂在一片林海中,就显得苍老豪迈了。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为后文写‘书院’建造增添了浪漫色彩”错,无中生有,“书院”建造无浪漫色彩可言。
C.“并使用议论、抒情手法”错误。文章后半部分有议论,没有“抒情手法”。
D.“文章结尾两句话表明建造万松浦书院不容易”错。结合“万松浦书院立起易”可知建造万松浦书院容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和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它要隐在林中空地上,伏下来静听河水和海声”写书院安卧一角倾听天籁,与周边天色融为一体,这里是最美的所在,可以头枕着波涛,耳听着松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书院与周围环境的亲密关系。又通过细腻的描绘“每天到了午夜,它会有一个深长的呼吸与林海河流相通”写出了书院与松林、河、海的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突出强调了书院应是一种自主自为的精神环境,一种与喧嚣稍有隔离的自然环境。作者运用化用古诗词的手法,用“古树老藤”来写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应人人皆诗人,这里是心照不宣的心灵默契者相约于此的圣地。
这样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书院的人文景观与松林、河流、海声的自然景观完美结合,静谧幽雅的环境、美丽质朴的大自然、深厚充实的文化底蕴,这里是心灵的回归,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主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字义上看,“盖”“建”“筑”都有“建造”的意思,“盖”是“覆盖”之义,可引申为“盖房子”;“建”的本义是“竖起”;“筑”指夯筑,指建筑物从无到有的建造,比喻牢固地建立,具有踏实、根基、稳重的内涵。
从文章内容看,结合“一切不仅是为了结自己的梦想,而是接续那个千年的梦想”“古书院素有三大要务:一是讲学,二是积书,三是接待游学。今天三大要务需一一承续”“万松浦书院立起易,千百年后仍立则大不易”可知,作者用“筑”字是要表明建造书院不仅是要竖起一座建筑物,还要有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功用。它的最大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传承,不仅是储备,也不仅是燃烧,而是薪火传递。对于优秀文化不仅要承续,还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强调“书院”在文化,精神方面的积淀与传承的作用。“筑”一所书院并赋予其现代意义,让书院在新的社会和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在中华文明传承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7分。
语言基础运用(共7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空间站独特的一横一竖“T”字构型,既是“天和”“问天”“梦天”三舱的拼接形状,也象征着万千航天人的相互支撑、团结奋斗,彰显了卓越的中国智慧。②从空间站的姿态控制、组合体管理上看,结构对称、紧凑的“T”字构型比较稳定,更易于组合体的飞行,而且受到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衡,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③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积淀与强大实力,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④当空间站蓝图铺就、航天强国画卷展开,逐梦星辰大海的航天人一次次在浩瀚太空镌刻下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既……也”换为“不仅……而且”,表达意思不变。
B. ③句中画线词语“中国特色”“技术进步”,可以互换位置。
C. ③成语“名副其实”使用不恰当,应该改为“名不虚传”。
D. ④句中“令”字可以替换为“使”,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请以“空间站‘T’字构型设计”为主语,改写②句,突出“T”字构型设计的优势,并使改写后的句子与前后句子在表达上达到通顺。
【答案】(1)D (2)空间站“T”字构型设计,结构对称、紧凑,比较稳定,更易于组合体的飞行,保证了空间站受到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衡,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表达的能力。
A.“表达意思不变”错误。“既……也”,是并列关系的复句;而“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以,如果换成后者,语意就发在了改变。
B.“可以互换位置”错误。“中国特色”是比“技术进步”更突出的中国空间站设计研制的特征,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C.“应该改为‘名不虚传’”错误。“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真实。联系语境“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此处是说中国空间站“中国智造”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两个词语用在此处都可以。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结合前文“从空间站的姿态控制、组合体管理上看”提示,要突出“T”字构型设计的优势,要先介绍“空间站的姿态控制”,对应其“结构对称、紧凑”;然后介绍其“组合体管理”,对应“比较稳定,更易于组合体的飞行”;而“受到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衡,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进一步揭示了其构型设计的好处,之前可以添加“保证了空间站”,使前后句子在表达上达到通顺。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21. 为响应“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号召,请你撰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每天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明,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响应“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我向大家发出倡议:
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2.积极参加室外活动,每天坚持室外锻炼一小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3.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让我们永葆青春的激情和风采。
倡议人:×××
×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
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响应“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撰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每天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考生要熟悉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倡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落款几部分构成。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倡议书”字样。有的倡议书还写上所倡议的内容。倡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本题是号召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称呼应为“亲爱的同学们”。
写作思路:写作正文时,可先将倡议的目的或理由交代清楚,如此处可写为“响应‘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号召”,由于字数的限制,接下来可直接写出“我向大家发出倡议”的字样。然后主要是倡议的内容,可分点写出,如(1)(2)……,当然主题不能脱离“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
22.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在高考时选择哪些选考科目、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等。请给你的父母写一段话,就你的未来发展,谈谈你自己的选择及理由。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亲爱的爸爸妈妈,对于科目选择和未来的规划,我做如下打算:我选我热爱的学科“文学”,作为可以毕生从事的职业,也许你们会担心文科的职业发展道路比较窄,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更了解自己擅长的一面,表达能力强是老师们对我的一致评价,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让我有信心做好中文语言方面的职业规划。请你们放心,对于未来,我有自己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
审题:材料给定的议题是向父母阐述高考选科和职业规划,并给出理由。分析议题,首先是高考科目选择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人生重大选择,想必父母应该犹豫是否要把这样重要的选择权交给我们,那阐述的内容里就有必要让父母看到我们已经长大了,思维比较成熟的一面,让父母放心。其次选择的理由要充分合理,并有前瞻性,不仅是让父母放心,更是为自己负责,一定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写作指导:材料给定的读者对象是“父母”,而且就人生重要选择写一段话,写作时要注意:一方面面对日常熟悉的父母,怎么运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与其交流,避免口语化的倾向;一方面面对亲人阐述自己,更要注意情与理相互配合的问题,情大于理,容易情绪化,理大于情,又显得生硬,用词要把握好度。可选的理由如热爱、擅长、决心意志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环境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简明阐述。
23. 请以“翻开这本书”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翻开这本书
《狼图腾》让我从心底升腾起对狼的敬畏和期待。狼将游牧民族变成了无畏、勇敢、豁达的民族,而又是什么致使我们有着抹不去的懦弱?我想,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环境过于安和,没有艰难的磨砺又怎会有坚强勇毅的性格?翻开这本书,有一股不同寻常的书香扑鼻而来,那是时光消逝给它留下的印迹,那是它让我成长的见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以“翻开这本书”为题目写作,注意题目不能换。既然以此为题目,行文中就应该有这句话进行照应;并且“这”为指代词,这句话出现之前,书的名称应该出现,否则就无法使用这个指代词。“这本书”为写作对象,古今中外,“书”有很多,但我们应选择那些比较有名的经典书籍,这样能保证“书”的质量,也就能保证写作主题的正确和积极向上。“翻开”是一个动作,可理解为首次看这本书,那么前面可以写早就听说了这本书,表达对书的向往之情;然后写此刻翻开这本书的郑重和惊喜;可理解为多次翻开这本书,可以写这本书对自己的吸引力,写它给自己的影响之大,多次阅读,每次都有新体会,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作文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写小诗要符合现代诗歌的要求,虽然不很讲究押韵,但也要有属于诗歌的节奏;写小诗和写抒情文字,要注意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可从用词、句式、修辞上多加揣摩。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写作思路:如写读《老人与海》这本书,可以从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以及他说的那句“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入手,表达对人类伟大精神的赞颂;然后写多次想要读这本书,现在终于翻开了这本书,描写自己的激动和喜悦;最后写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再次抒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团结”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一项工程的完成,往往是众人齐心协力的结果;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国家要实现共同理想,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团结”都非常重要。
请以“说团结”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先引入“团结”话题,团结作为动词,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然后从多个方面谈团结的重要作用:一项工程建成,需要所有员工齐心协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公民力往一处使;国家实现百年复兴梦,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从工程到社会再到国家,目标由小到大,都需要全部人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材料最后总结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团结’都非常重要。”
导语要求以“说团结”为题目写议论文。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通用逻辑展开论述。先阐述“团结”一词的内涵,再分不同主体谈团结的重要性;可以正反对比论证,谈分裂内讧造成的危害,对照团结精神的正面价值;最后结合青年人自身,谈如何践行团结精神,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发挥青年群体的伟力,服务于实现国家富强。
立意:
1.团结就是力量。
2.团结则强,分裂则衰。
3.团结一心,物阜民熙。
25.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青春的经历,在这经历中,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春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春才会熠熠发光。诗人说“只要人心活着,青春总有来时”……
请以“青春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题。
第一句强调“青春”的深刻内涵。青春囊括了奋斗不息的精神气,直面挫折,敢于挑战,不惧磨难。青春包含了脚踏实地的行动力,务实笃行,坚韧勇毅,蓄势待发。青春蕴含着有责任有担当的使命感,爱国奉献,初心如磐等。第二句引用诗人刘大白在《春底复活之群》的话“只要人心活着,青春总有来时”强调了青春不限年龄,跨越了“青春”的时间限制,只在于人心。人心的状态决定了青春的到来与否,青春不老,不老青春。
题干要求,记叙文文体,题目“青春的故事”,命题作文的题目不能改动。“青春的故事”,是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凝聚着“青春”的内涵、对象以及“故事”的叙事性。
思路指导:记叙中,要明确谁的“青春故事”,“青春”的本质,怎样的“青春内涵”,或者践行“青春”的方法,“青春内涵”的结果或影响。写作的重点是说明“青春”的内涵,可以是材料中的奋斗、行动、有责任有担当,均写三者或任选其一。
立意:
1.奋斗不息,砥砺前行。
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3.责任于肩,初心如磐。
4.青春不老,不老青春
5.奋斗·笃行·责任。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答案,共11页。
2023北京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北京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