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科学试卷(10月份)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956773/0-16989129214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科学试卷(10月份)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956773/0-16989129214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科学试卷(10月份)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956773/0-16989129215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科学试卷(10月份)
展开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平区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只有( )
A.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B.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C.河流水、固体冰川、湖泊淡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较浅的地下淡水
2.(3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溶质以分子等微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
C.溶质只能是固体或者液体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质量多
3.(3分)已知某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下列比例关系错误的是( )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9
B.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9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9:10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10
4.(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潜水艇”的下潜过程。“潜水艇”在水中A位置时漂浮;当水舱中再充入一部分水时,“潜水艇”逐渐下沉( )
A.“潜水艇”下潜过程中浮力变小
B.“潜水艇”下潜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
C.“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浮力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
D.“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重力等于在B位置受到的重力
5.(3分)2023年受第5号台风的影响,浙江东部沿海出现大雨和暴雨,台风和台风雨属于水循环各个环节中的( )
A.蒸发、水汽输送 B.蒸发、降水
C.水汽输送、蒸发 D.水汽输送、降水
6.(3分)若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在图中应选用哪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7.(3分)小明“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活动,将乒乓球、橡皮浸没水中,松手后,橡皮下沉。关于乒乓球上浮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质量比橡皮小
B.它的体积比橡皮大
C.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橡皮的大
D.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它的重力大
8.(3分)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氢原子在该变化过程中不可再分
C.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
D.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氢、氧原子
9.(3分)下列关于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不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10.(3分)三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A、B、C,分别静止在不同深度的水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B.A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C.B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D.C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11.(3分)如图所示,U形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
A.水、硝酸铵 B.水、氢氧化钠
C.水、氯化钠 D.水、蔗糖
12.(3分)食盐加碘可补充人体碘元素,所加物质一般为碘酸钾。氯化钠和碘酸钾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碘酸钾
4.6
8.1
12.6
18.3
24.8
32.3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数据变化趋势可知,碘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B.该表转化为溶解度曲线图后,在10℃~100℃范围内不出现交点
C.在3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100克碘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将40℃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氯化钠析出晶体质量更大
13.(3分)动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水环境,都有特殊结构和本领,下列不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引起的是( )
A.白杨树冬天要落叶
B.仙人掌的叶长成刺状
C.沙拐枣的根深深扎入地下
D.仙人掌的茎很大
14.(3分)电解水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记录的现象如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两电极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有气泡
体积为5.15mL,木条燃得更旺
体积为10.38mL,气体燃烧
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空气排尽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
C.正极气体为氧气,负极气体为氢气
D.本实验可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5.(3分)下列几种溶液中,溶剂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
①碘酒
②糖水
③白醋
④高锰酸钾溶液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3分)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7.(3分)小红帮助妈妈洗碗时发现,叠在一起的碗a和碗b漂浮在水面上,随后小红轻轻将碗a拿起并沉入水底(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无法判断
18.(3分)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 )
X
Y
Z
A
浓溶液
稀溶液
不饱和溶液
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C
溶质
溶剂
溶液
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A.A B.B C.C D.D
19.(3分)表为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3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C.20℃时,将1g氢氧化钙投入到99g水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
D.将4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20.(3分)在分析“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船体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这个问题时
①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会漂浮在液面上。
②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所受浮力不变。
③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上浮一些。
④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
⑤轮船排开较小体积的海水就可获得所需浮力。
其分析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①⑤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8分)
21.(4分)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悬浊液的是 。(均填序号)
①肥皂水。
②矿泉水。
③泥浆水。
④澄清石灰水。
⑤牛奶。
22.(6分)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序号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序号⑤表示的环节是 。
(2)下列四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填字母)。
A.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D.黄河水的发源地
(3)水循环的动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还有 。
23.(6分)一艘船的质量为5×105t,最大载重量是1.3×106t,则它满载时的排水量为 吨,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往船上装载货物,则它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取10N/kg)
24.(6分)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 。
(2)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 。
(3)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25.(6分)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找来一根粗细均匀、横截面形状相同的木棒,在一端钉一口铁钉,做成一个简易密度计,使其竖直漂浮在液体中。根据物体漂浮的特点可知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甲是 (选填“水”或“盐水”);丙图中,p点的刻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q点的刻度。
26.(6分)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0g、150g、100g、50g的硝酸钾,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烧杯 (填字母)中盛放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D烧杯中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这说明溶液具有 特点。
(3)为使烧杯A中的固体物质继续溶解,可选择的方法是 (写一条即可)。
27.(4分)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的总重力为2N,将其一半浸入水中,台秤的示数为3N N,长方体实心物块A的密度为 kg/m3。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4分)
28.(10分)如图所示装置为水的电解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玻璃管 (填“a”或“b”)内产生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水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由该结果可知,水是由 组成的。
(3)实验时,水中往往会加入一些物质(如硫酸),目的是 ,而这些物质在水电解过程中并不改变。若取36g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6g水,则电解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9.(6分)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水会流入空桶
(1)如图所示,当物块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水对杯底的压强将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由实验可得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等于 。
(3)由图中信息可知物块的密度为 kg/m3。
30.(6分)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其他溶质吗?小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mL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后发现食盐仍然不能再溶解。
【得出结论】: 。
【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若加入高锰酸钾固体,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
31.(6分)小常同学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庄子曾提出:如果水积得不够多,那么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也就是说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多少有关。庄子的说法有道理吗?
(1)小常从实验室找来了烧杯、木块(不吸水)、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研究浮力大小是否和水的多少有关。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如图甲),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然后他 (填操作),发现木块仍然漂浮。经分析可知,木块两次受到的浮力都为2.5牛。从而得出木块漂浮时浮力大小与水的多少无关;
(2)小常进一步开展了如图丙实验。往两个形状相同的塑料盒A、B中各加入10牛的水,再将B盆放入A盆,B盆漂浮。这时B盆所受浮力:F浮=GB漂+10N>10N。继续往B盆内加30牛水,B盆仍漂浮。小常此实验的目的是 ;
(3)结合小常的探究活动,你认为面对前人的观点,应采取的做法是 。
A.普通人的观点可以质疑,科学家的观点不可以质疑
B.只要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我们就要全盘接受
C.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法去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D.到目前为止没人反对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放心接受
32.(10分)在配制食盐溶液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精制盐比粗盐溶解得更快。阅读配料表发现,只是精制盐颗粒比较小,而粗盐颗粒比较大。同学们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同学们猜测食盐溶解快慢与其颗粒大小有关。为验证假设,准备了如下实验装置。
(1)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溶液,其中溶质是 。
(2)要验证假设,应当选择图中的 (填字母)两个实验进行对照;若 (填字母)中烧杯里的食盐先溶解完,能说明食盐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观察实验装置a和c,发现c中烧杯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能不能说明温度越高 (能/不能)。请说明理由: 。
33.(6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查阅资料:溶质溶解包括溶质粒子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溶质粒子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进行实验:先分别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再分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在室温下分别按如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并在表中记录有关实验现象。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
25
/
硝酸钾溶液
20.8
下降4.2℃
氯化钠溶液
25
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
33.6
上升8.6℃
(1)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并改正: 。
(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知,硝酸钾固体溶于水时 (填“吸热”或“放热”)。
反思与评价:
(3)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请你说明氯化钠在溶解前后温度没有变化的原因: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18分)
34.(6分)某温度下,将40克硝酸钾固体溶于100克水中,恰好配成该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则:
(1)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再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如图。将一木块漂浮于该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的体积变化)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断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 (填“升温”或“降温”)。
(3)在温度改变的过程中,图中A、B两点对应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FA (填“>”“<”或“=”)FB。
35.(4分)一同学在河边游泳后从水的较深处走向越来越浅的岸边,由于岸边都是尖硬的鹅卵石,该同学感觉河底越来越“扎脚”
36.(8分)小亮同学在测量浮力时发现:金属块浸没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不同。于是,他用测力计和重为4N、体积为1×10﹣4m3的金属块,组装成密度计,将金属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静止
(1)如图所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若将此时测力计指针所指刻度标为1.0×103kg/m3,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是多少N?
(3)该液体密度计的0kg/m3刻度标在 N处。这个液体密度计所能测量的液体密度值不能超过 kg/m3。(g取10N/kg,ρ水=1.0×103kg/m3)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平区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只有( )
A.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B.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C.河流水、固体冰川、湖泊淡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较浅的地下淡水
【答案】D
【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解答】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故选:D。
2.(3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溶质以分子等微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
C.溶质只能是固体或者液体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质量多
【答案】B
【分析】根据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结合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B、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C、溶质不是只能是固体或者液体,如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D、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
故选:B。
3.(3分)已知某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下列比例关系错误的是( )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9
B.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9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9:10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10
【答案】A
【分析】根据10%的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是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的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0%的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是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的氯化钠。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100%=1:10。
B、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1﹣10%)=8:9。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10%):100%=3:10。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100%=1:10。
故选:A。
4.(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潜水艇”的下潜过程。“潜水艇”在水中A位置时漂浮;当水舱中再充入一部分水时,“潜水艇”逐渐下沉( )
A.“潜水艇”下潜过程中浮力变小
B.“潜水艇”下潜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
C.“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浮力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
D.“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重力等于在B位置受到的重力
【答案】C
【分析】A、“潜水艇”下潜过程中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排开水浮力的变化情况;
B、“潜水艇”下潜过程中浮力小于重力;
CD、“潜水艇”在A位置排开水的体积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浮力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关系;
“潜水艇”在水中A位置时漂浮,所受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当水舱中再充入一部分水时,“潜水艇”逐渐下沉,稳定后停留在水中B位置,所受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已知“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浮力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关系,可得出“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重力与在B位置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A、“潜水艇”下潜过程中体积不变浮=ρ水gV排可知排开水浮力不变,故A正确;
B、“潜水艇”下潜过程中浮力小于重力;
CD、“潜水艇”在A位置排开水的体积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浮=ρ水gV排可知“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浮力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故C正确;
“潜水艇”在水中A位置时漂浮,所受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潜水艇”逐渐下沉,所受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故“潜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重力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重力。
故选:C。
5.(3分)2023年受第5号台风的影响,浙江东部沿海出现大雨和暴雨,台风和台风雨属于水循环各个环节中的( )
A.蒸发、水汽输送 B.蒸发、降水
C.水汽输送、蒸发 D.水汽输送、降水
【答案】D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台风来自海洋通过水汽输将海洋上蒸发的水蒸气送到达陆地,形成降水、降水,ABC错误。
故选:D。
6.(3分)若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在图中应选用哪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答案】C
【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可选用甲与丙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故选:C。
7.(3分)小明“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活动,将乒乓球、橡皮浸没水中,松手后,橡皮下沉。关于乒乓球上浮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质量比橡皮小
B.它的体积比橡皮大
C.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橡皮的大
D.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它的重力大
【答案】D
【分析】(1)影响浮力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浸没水中的物体,F浮>G,上浮(最后漂浮:F浮′=G);F浮<G,下沉;F浮=G,悬浮。
【解答】解:AB、影响浮力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故AB错误;
CD、根据物体浮沉条件:F浮>G,上浮,乒乓球上浮的原因是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它的重力大、乒乓球的重力关系未知,故D正确。
故选:D。
8.(3分)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氢原子在该变化过程中不可再分
C.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
D.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氢、氧原子
【答案】B
【分析】利用图示所给的信息结合相关的变化过程可写出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微粒的变化等对相关选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即可。
【解答】解: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常温常压下水不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故C错误;
D、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氢,故D错误。
故选:B。
9.(3分)下列关于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不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D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饱和溶液是指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但可能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
B、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解度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等方法。
故选:D。
10.(3分)三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A、B、C,分别静止在不同深度的水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B.A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C.B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D.C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答案】B
【分析】已知三个材料不同的球体积相同,都放在同一液体中,所受浮力只决定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排开体积大的所受浮力大。
【解答】解:由于三球的体积相等,由图可知BC完全沉没,A漂浮A<VB=VC,都放在同一液体中,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A球受到的浮力最小,故B正确。
故选:B。
11.(3分)如图所示,U形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
A.水、硝酸铵 B.水、氢氧化钠
C.水、氯化钠 D.水、蔗糖
【答案】A
【分析】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说明是吸收了热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
C、氯化钠溶于水,U形管内a,故C错误;
D、蔗糖溶于水,U形管内a,故D错误。
故选:A。
12.(3分)食盐加碘可补充人体碘元素,所加物质一般为碘酸钾。氯化钠和碘酸钾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碘酸钾
4.6
8.1
12.6
18.3
24.8
32.3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数据变化趋势可知,碘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B.该表转化为溶解度曲线图后,在10℃~100℃范围内不出现交点
C.在3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100克碘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将40℃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氯化钠析出晶体质量更大
【答案】D
【分析】A、根据NaCl和KIO3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在10℃~100℃范围内,同一温度条件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均大于碘酸钾,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碘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温度条件下,故该表转化为溶解度曲线图后,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碘酸钾,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碘酸钾,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碘酸钾,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100克碘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3分)动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水环境,都有特殊结构和本领,下列不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引起的是( )
A.白杨树冬天要落叶
B.仙人掌的叶长成刺状
C.沙拐枣的根深深扎入地下
D.仙人掌的茎很大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解答】解:A、白杨树冬天要落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故A符合题意;
BD、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故BD不符合题意;
C、沙拐枣的跟深深地扎入地下,是对干旱缺少环境的适应。
故选:A。
14.(3分)电解水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记录的现象如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两电极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有气泡
体积为5.15mL,木条燃得更旺
体积为10.38mL,气体燃烧
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空气排尽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
C.正极气体为氧气,负极气体为氢气
D.本实验可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答案】D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空气排尽、氧气体积的测定造成影响。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正极端的玻璃管气体的体积为5.15mL,为氧气,体积为10.38mL,为氢气。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选:D。
15.(3分)下列几种溶液中,溶剂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
①碘酒
②糖水
③白醋
④高锰酸钾溶液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分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解答】解:①碘酒溶液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故溶剂是酒精;
②糖水溶液是糖溶于水形成的,故溶剂是水;
③白醋是醋酸溶于水形成的,故溶剂是水;
④高锰酸钾溶液是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故溶剂是水;
故②③④溶剂都是水,属于同一种物质;
故选:D。
16.(3分)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B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涵义进行分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及单位克。
【解答】解:由溶解度的概念,20℃时,其涵义是20℃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A、20℃时,其涵义是20℃时,故A说法正确;
B、20℃时,由其涵义可知,136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食盐36克;
C、由溶解度的涵义可知,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由溶解度的涵义可知,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7.(3分)小红帮助妈妈洗碗时发现,叠在一起的碗a和碗b漂浮在水面上,随后小红轻轻将碗a拿起并沉入水底(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无法判断
【答案】C
【分析】(1)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物体沉底时,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当物体的浮力减小时排开水的体积变化情况,据此判断水面高度的变化。
【解答】解:当叠在一起的碗a和碗b漂浮在水面上时,碗受到的浮力等于碗a和碗b的重力之和;
当碗a沉入水底时,碗a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碗b受到的浮力等于碗b自身的重力,
所以当碗a沉入水底后,碗a和碗b受到的浮力之和小于碗a和碗b的重力之和,
则碗a沉入水底后碗a和碗b受到的浮力之和小于叠在一起的碗a和碗b漂浮在水面上时碗受到的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碗a沉入水底后排开水的体积小于叠在一起的碗a和碗b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
所以将碗a拿起并沉入水底后,水面高度将下降。
故选:C。
18.(3分)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 )
X
Y
Z
A
浓溶液
稀溶液
不饱和溶液
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C
溶质
溶剂
溶液
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根据图3所示关系X和Y属于并列关系,Z与X、Y属于包含关系,结合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溶液和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悬浊液、溶液均属于不属于溶液。
C、溶液包括溶剂和溶质,故选项正确。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9.(3分)表为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3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C.20℃时,将1g氢氧化钙投入到99g水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
D.将4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D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表格信息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53g,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表格信息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5g,故20℃时,氢氧化钙不能完全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表格信息可知,将4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故选:D。
20.(3分)在分析“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船体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这个问题时
①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会漂浮在液面上。
②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所受浮力不变。
③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上浮一些。
④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
⑤轮船排开较小体积的海水就可获得所需浮力。
其分析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①⑤③
【答案】C
【分析】分析“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船体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这个问题时,首先应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判断其所受浮力变化,然后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进而得出船体上浮还是下沉的结论。
【解答】解: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会漂浮在水面上,
因为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
所以,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所受浮力不变;
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
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轮船排开较小体积的海水就可获得所需的浮力,
轮船排开较小体积的海水减小,
所以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上浮一些。
综上分析可知,其正确分析过程的顺序是①②④⑤③。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8分)
21.(4分)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②④ ;属于悬浊液的是 ③ 。(均填序号)
①肥皂水。
②矿泉水。
③泥浆水。
④澄清石灰水。
⑤牛奶。
【答案】②④;③。
【分析】根据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含义进行解答,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小滴悬浮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解答】解:①肥皂水是乳浊液。
②矿泉水是溶液。
③泥浆水是悬浊液。
④澄清石灰水是溶液。
⑤牛奶属于乳浊液。
故答案为:②④;③。
22.(6分)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序号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序号⑤表示的环节是 地表径流 。
(2)下列四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C (填字母)。
A.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D.黄河水的发源地
(3)水循环的动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还有 太阳辐射 。
【答案】(1)地表径流
(2)C
(3)太阳辐射
【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水循环的速度越快,水循环越活跃;水循环的速度越慢,水循环越不活跃。
(3)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有重力和太阳辐射能。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下渗、植物蒸腾等,序号⑤表示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2)水汽比较丰富的地方水循环比较强烈,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汽比较丰富,C正确。
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黄河发源的地区水汽不丰富,ABD错误。
故选:C。
(3)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水循环的动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还有太阳辐射提供的能源。
故答案为:
(1)地表径流
(2)C
(3)太阳辐射
23.(6分)一艘船的质量为5×105t,最大载重量是1.3×106t,则它满载时的排水量为 1.8×106 吨,受到的浮力是 1.8×1010 N。如果往船上装载货物,则它受到的浮力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取10N/kg)
【答案】1.8×106;1.8×1010;变大。
【分析】(1)因为船漂浮,根据F浮=G总=m总g=(m船+m货)g得出满载时受到的浮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据此电磁船满载时的排开水的重力;根据G=mg得出它满载时的排水量;
(2)如果往船上装载货物,船的总重力变大,根据F浮=G总可知船受到的浮力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因为船漂浮,所以满载时受到的浮力:F浮=G总=m总g=(m船+m货)g=(5×105×108kg+1.3×104×103kg)×10N/kg=1.6×1010N,
而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
船满载时的排开水的重力:
G排=F浮=1.8×1010N,
它满载时的排水量:
m排===1.8×107kg=1.8×108t;
如果往船上装载货物,船的重力增加。
故答案为:1.8×107;1.8×1010;变大。
24.(6分)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 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 96g 。
(3)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蒸发溶剂 。
【答案】(1)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96g;
(3)蒸发溶剂。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
(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80℃的热水中=36g;
(3)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
故答案为:(1)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96g;
(3)蒸发溶剂。
25.(6分)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找来一根粗细均匀、横截面形状相同的木棒,在一端钉一口铁钉,做成一个简易密度计,使其竖直漂浮在液体中。根据物体漂浮的特点可知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甲是 水 (选填“水”或“盐水”);丙图中,p点的刻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q点的刻度。
【答案】相等;水;小于。
【分析】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均漂浮,根据F浮=G可知密度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关系。
密度计在甲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两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
丙图中,p点的刻度处,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液体的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均漂浮,根据F浮=G可知密度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的浮力相等。
密度计在甲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甲液体的密度较小,则甲是水;
丙图中,p点的刻度处,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液体的密度较小,p点的刻度小于q点的刻度。
故答案为:相等;水;小于。
26.(6分)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0g、150g、100g、50g的硝酸钾,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烧杯 D (填字母)中盛放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D烧杯中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这说明溶液具有 稳定性 特点。
(3)为使烧杯A中的固体物质继续溶解,可选择的方法是 加水等 (写一条即可)。
【答案】(1)D;
(2)稳定性;
(3)加水等。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在相同的温度下、150g、50g的硝酸钾,AB中都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固体存在,C中没有固体溶质,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D烧杯中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这说明溶液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3)为使烧杯A中的固体物质继续溶解,可选择的方法是加水或改变温度。
故答案为:
(1)D;
(2)稳定性;
(3)加水等。
27.(4分)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的总重力为2N,将其一半浸入水中,台秤的示数为3N 1 N,长方体实心物块A的密度为 600 kg/m3。
【答案】1;600。
【分析】(1)根据台秤的示数可知长方体物块A对水的压力,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可知长方体实心物块A一半浸入烧杯的水中受到的浮力;
(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物块A排开水的体积,从而计算出物块A的体积,再由物块A的重力表示出质量,最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块A的密度。
【解答】解:
(1)长方体实心物块A的一半浸入水中时,台秤的示数F示=G总+F压,
所以长方体实心物块A对水向下的作用力:
F压=F示﹣G总=3N﹣2N=6N,
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长方体实心物块A受到的浮力:F浮=F压=1N;
(2)由F浮=ρ水gV排得,长方体实心物块A排开水的体积V排===7××10﹣4m3,
长方体物块的A的体积V=3V排=2××10﹣4m4,
长方体物块的A的密度===600kg/m3。
故答案为:8;600。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4分)
28.(10分)如图所示装置为水的电解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玻璃管 a (填“a”或“b”)内产生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水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由该结果可知,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3)实验时,水中往往会加入一些物质(如硫酸),目的是 增强水的导电性 ,而这些物质在水电解过程中并不改变。若取36g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6g水,则电解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2% 。
【答案】(1)a;
(2)水氢气+氧气;氢元素和氧元素;
(3)增强水的导电性;12%。
【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解:(1)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为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实验时,水中往往会加入一些物质(如硫酸),而这些物质在水电解过程中并不改变,消耗了6g水,消耗了6g水(没有析出晶体)×100%=12%。
故答案为:(1)a;
(2)水氢气+氧气;
(3)增强水的导电性;12%。
29.(6分)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水会流入空桶
(1)如图所示,当物块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水对杯底的压强将会 不变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由实验可得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等于 排开水的重力 。
(3)由图中信息可知物块的密度为 4×103 kg/m3。
【答案】(1)不变;(2)排开水的重力;(3)4×103。
【分析】(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分析水对杯底压强的变化;
(2)根据F浮力=G﹣F拉计算浮力,根据G排=G总﹣G筒计算排开水的重力,然后比较即可;
(3)根据计算物体的体积,根据计算物体的密度。
【解答】解:(1)当物块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时,会有水不断排出。根据p=ρ液gh可知,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2)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力=G﹣F拉=F1﹣F3=2N﹣1.5N=3.5N;
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G总﹣G筒=F4﹣F5=0.7N﹣4.2N=0.3N。
比较可知,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3)物体的体积;
则物体的密度:。
故答案为:(1)不变;(2)排开水的重力7。
30.(6分)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其他溶质吗?小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mL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后发现食盐仍然不能再溶解。
【得出结论】: 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
【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若加入高锰酸钾固体,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变小 。
【答案】【得出结论】: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拓展反思】:不变;变小。
【分析】由向20mL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得到的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不能继续溶解,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得出结论】:向20mL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得到的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发现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说明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
【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不能继续溶解;若加入高锰酸钾固体,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变小。
故答案为:
【得出结论】: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拓展反思】:不变;变小。
31.(6分)小常同学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庄子曾提出:如果水积得不够多,那么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也就是说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多少有关。庄子的说法有道理吗?
(1)小常从实验室找来了烧杯、木块(不吸水)、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研究浮力大小是否和水的多少有关。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如图甲),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然后他 向烧杯内再加入一些水或从烧杯内倒出一些水 (填操作),发现木块仍然漂浮。经分析可知,木块两次受到的浮力都为2.5牛。从而得出木块漂浮时浮力大小与水的多少无关;
(2)小常进一步开展了如图丙实验。往两个形状相同的塑料盒A、B中各加入10牛的水,再将B盆放入A盆,B盆漂浮。这时B盆所受浮力:F浮=GB漂+10N>10N。继续往B盆内加30牛水,B盆仍漂浮。小常此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较少的水能否产生较大的浮力 ;
(3)结合小常的探究活动,你认为面对前人的观点,应采取的做法是 C 。
A.普通人的观点可以质疑,科学家的观点不可以质疑
B.只要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我们就要全盘接受
C.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法去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D.到目前为止没人反对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放心接受
【答案】(1)向烧杯内再加入一些水或从烧杯内倒出一些水;(2)探究较少的水能否产生较大的浮力;(3)C。
【分析】(1)探究浮力大小与水量的多少关系,可以改变水的多少,向烧杯中增加水或倒出水;由图示弹簧测力计读出其示数,木块漂浮,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2)根据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3)对前人的观点我们不能全部接受,要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们是否正确,正确的我们要接受,不正确的我们不能接受。
【解答】解:(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将木块放入烧杯内的水中;然后向烧杯内再加入一些水或从烧杯内倒出一些水。
由图甲所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木块漂浮在水上,为7.5N。
(2)由小常的实验操作可知,他要探究:探究较少的水能否产生较大的浮力。
(3)对前人的观点,不论是否有人提出质疑,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故选C。
故答案为:(1)向烧杯内再加入一些水或从烧杯内倒出一些水;(2)探究较少的水能否产生较大的浮力。
32.(10分)在配制食盐溶液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精制盐比粗盐溶解得更快。阅读配料表发现,只是精制盐颗粒比较小,而粗盐颗粒比较大。同学们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同学们猜测食盐溶解快慢与其颗粒大小有关。为验证假设,准备了如下实验装置。
(1)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溶液,其中溶质是 食盐 。
(2)要验证假设,应当选择图中的 bc (填字母)两个实验进行对照;若 c (填字母)中烧杯里的食盐先溶解完,能说明食盐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观察实验装置a和c,发现c中烧杯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能不能说明温度越高 不能 (能/不能)。请说明理由: 因为除温度不同外,食盐颗粒的大小也不同 。
【答案】(1)食盐;
(2)bc;c
(3)不能;因为除温度不同外,食盐颗粒的大小也不同。
【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目的以及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1)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溶液,其中溶质是食盐;
(2)探究食盐溶解快慢与其颗粒大小有关,应当选择图中的b和c开展实验对照,能说明食盐颗粒越小;
(3)观察实验装置a和c,发现c中烧杯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食盐溶解得越快,食盐颗粒的大小也不同。
故答案为:(1)食盐;
(2)bc;c
(3)不能;因为除温度不同外。
33.(6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查阅资料:溶质溶解包括溶质粒子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溶质粒子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进行实验:先分别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再分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在室温下分别按如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并在表中记录有关实验现象。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
25
/
硝酸钾溶液
20.8
下降4.2℃
氯化钠溶液
25
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
33.6
上升8.6℃
(1)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并改正: 错误:用温度计搅拌,改正:改用玻璃棒 。
(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知,硝酸钾固体溶于水时 吸热 (填“吸热”或“放热”)。
反思与评价:
(3)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请你说明氯化钠在溶解前后温度没有变化的原因: 物质溶于水都有两个过程,第一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的过程,第二和水分子结合水合的过程。两个过程一个要吸热,一个要放热,氯化钠溶解时,在两个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氯化钠在溶解前后温度没有变化 。
【答案】(1)错误:用温度计搅拌,改正:改用玻璃棒;
(2)吸热;
(3)物质溶于水都有两个过程,第一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的过程,第二和水分子结合水合的过程。两个过程一个要吸热,一个要放热,氯化钠溶解时,在两个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氯化钠在溶解前后温度没有变化。
【分析】(1)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来分析;
(3)根据溶解过程中扩散与水合两个过程来分析。
【解答】解:(1)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物质的温度,不能用于搅拌;
(2)硝酸铵溶液后,温度降低;
(3)物质溶于水都有两个过程,第一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的过程。两个过程一个要吸热,氯化钠溶解时,所以氯化钠在溶解前后温度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错误:用温度计搅拌,改正:改用玻璃棒;
(2)吸热;
(3)物质溶于水都有两个过程,第一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的过程。两个过程一个要吸热,氯化钠溶解时,所以氯化钠在溶解前后温度没有变化。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18分)
34.(6分)某温度下,将40克硝酸钾固体溶于100克水中,恰好配成该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则:
(1)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再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如图。将一木块漂浮于该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的体积变化)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断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 升温 (填“升温”或“降温”)。
(3)在温度改变的过程中,图中A、B两点对应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FA = (填“>”“<”或“=”)FB。
【答案】(1)28.6%;
(2)升温;
(3)=。
【分析】(1)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2)根据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来分析;
(3)根据F浮=ρgV排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
答: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
(2)F浮=ρ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溶解的溶质减增加,可采取升温的方法,溶解的溶质增加,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
(3)在温度改变的过程中,木块始终处于漂浮状态、B 两点对应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 FA=FB;故答案为:=。
35.(4分)一同学在河边游泳后从水的较深处走向越来越浅的岸边,由于岸边都是尖硬的鹅卵石,该同学感觉河底越来越“扎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受力分析可知游泳的人受重力、浮力及鹅卵石对人的支持力,当支持力越大时人感受的疼痛将会越强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由深水走向浅水的过程中,人排开水的体积变化,浮力的变化,再根据力的合成判断支持力的变化。
【解答】答:
根据F浮=ρ液v排g,人在水中由深水走向浅水时,ρ液不变由于人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故人所受浮力减小再由 F支=G﹣F浮;因浮力减小,重力不变,岸边都是尖硬的鹅卵石,根据p=,脚受到石头的压强变大。
36.(8分)小亮同学在测量浮力时发现:金属块浸没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不同。于是,他用测力计和重为4N、体积为1×10﹣4m3的金属块,组装成密度计,将金属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静止
(1)如图所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若将此时测力计指针所指刻度标为1.0×103kg/m3,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是多少N?
(3)该液体密度计的0kg/m3刻度标在 4 N处。这个液体密度计所能测量的液体密度值不能超过 4×103 kg/m3。(g取10N/kg,ρ水=1.0×103kg/m3)
【答案】(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受到的浮力是1N;
(2)若将此时测力计指针所指刻度标为1.0×103kg/m3,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是3N;
(3)4;4×103。
【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2)若将此时测力计指针所指刻度标为1.0×103kg/m3,根据称重法计算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
(3)当该液体密度计的示数为0kg/m3时,金属块应未浸入液体中,根据称重法计算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
当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测力计的示数为0时,所测量液体密度最大,根据称重法计算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根据ρ液=计算此时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V排=V金=1×10﹣4m7,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V排g=1.0×104kg/m3×1×10﹣4m3×10N/kg=1N;
(2)若将此时测力计指针所指刻度标为6.0×103kg/m4,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是:F示=G金﹣F浮=4N﹣1N=8N;
(3)当该液体密度计的示数为0kg/m3时,金属块应未浸入液体中示'=G金=7N;
当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测力计的示数为0时,所测量液体密度最大示″=G金﹣F浮″=0N,则F浮″=G金=6N,
此时液体的密度:ρ液===4×103kg/m2。
答:(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受到的浮力是1N;
(2)若将此时测力计指针所指刻度标为1.2×103kg/m3,这条刻度线的刻度值是2N;
(3)4;4×102。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临安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临安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