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展开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二中九年级(上)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分)如图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石雕 B.竹编
C.酿酒 D.糖塑
2.(3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属于有机物。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 B.N C.Ca D.Fe
3.(3分)下列是探究酸的性质中涉及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倾倒稀盐酸 B.滴加石蕊试剂
C.稀释浓硫酸 D.测pH
4.(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根据知识回答第4题。从物质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 )
A.金属单质 B.有机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5.(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根据知识回答第6题。亚运金牌制作应用了科学中的镀金技术,在电流作用下,使镀液中金的阳离子在银牌表面沉淀出来,已知离子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A.+1 B.+2 C.+3 D.+4
6.(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根据知识回答第5题。本届杭州亚运会的金牌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在选择铸造金牌的材料时( )
A.金属的颜色 B.金属的耐腐蚀性
C.金属的导电性 D.金属的延展性
7.(3分)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A.烧碱 Na2CO3 B.生石灰 Ca(OH)2
C.石灰石 CaO D.食盐 NaCl
8.(3分)下列物质久置时易变质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9.(3分)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10.(3分)下列一种试剂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一一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氯化钠溶液 D.硝酸钾溶液
11.(3分)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12.(3分)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A
H2(水蒸气)
通过足量浓硫酸
B
SO2(HCl气体)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C
MgO(Mg)
加入足量稀盐酸
D
CuCl2溶液(FeCl2溶液)
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13.(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3题。
小明认为蛋黄中的黑色物质可以食用。因为FeS会与胃酸中盐酸反应,产生Fe2+被人体吸收,达到补铁的功效。FeS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FeS=FeCl2+H2S↑,该反应属王(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4.(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4题。
如图小球分别表示HCl溶液加入FeS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表示的微粒是( )
A.H+ B.Cl﹣ C.Fe2+ D.H2S
15.(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5题。
一定质量的HCl溶液中慢慢加入FeS后所得溶液中,下列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的(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4分)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科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内陆地区很多农民家中修建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做饭、烧水,还可以取暖、照明 (写化学式)。
(2)汗液有咸味,小明查阅资料知道汗液中有氯化钠。他收集了一定量的汗液,然后向其中滴加一种化学试剂,这种化学试剂是 。
17.(6分)红心火龙果属于亚热带水果,适合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土壤。因其含花青素,且颜色随pH变化而变化而使果肉显红色而得名。果实内花青素能溶于水,故生吃效果最佳。
(1)上述材料中能体现花青素化学性质的 。(写出1点)
(2)火龙果开花期,果农常对其喷洒磷酸二氢钾(KH2PO4),这是一种 (选填字母)。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3)火龙果的生长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酸性土壤通常利用 改良。
18.(6分)某兴趣小组开展利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的项目化学习,他们经历了制取试剂、检验试剂和应用试剂三个环节的探索。
(1)制取试剂:小组制作试剂过程如图,步骤③中物质分离的操作方法是 。
(2)检验试剂:小组将紫甘蓝汁滴入4种物质中,部分现象如下表所示,请预测实验②中紫甘蓝的颜色。
实验
①
②
③
④
物质
水
碳酸钠溶液
石灰水
白醋
颜色
紫色
绿色
红色
(3)应用试剂。利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测量校园一矩形农场土壤的酸碱性,小组选取了5—6个位置取样测量(图中)表示农场俯视图取样点),则取样方式合理的有 。
A.
B.
C.
19.(6分)室外的铁制栏杆在多雨季节易生锈,小明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实验装置如图。3天后
(1)装置A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2)根据 装置中的对比实验现象,能说明与氧气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3)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请你对预防室外铁质栏杆生锈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
20.(6分)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硫酸铜、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沉淀丙是 。(填化学式,下同)
(2)写出加入足量盐酸得到蓝色滤液的化学方程式: 。
(3)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21.(6分)日晒盐(如图甲)因口味发苦而逐渐淡出我们餐桌。其发苦的原因在于:除海水中主要成分NaCl外还富含有苦味的MgCl2。为了测定“日晒盐”中氯化镁的含量,小明开展了如下实验:取m1克日晒盐制成溶液,慢慢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如图乙所示。
(1)NaCl咸味,MgCl2发苦,氯化镁苦味是由 离子决定。
(2)为确保MgCl2完全反应,加入碳酸钠的质量最好到D点,此时对应的溶质为 。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计算氯化镁的含量:a%=(m2/m1)×100%,请判断小明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2.(6分)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反应。
(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
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9分)小明将一瓶刚配制好的10%的NaOH溶液敞开瓶口放置一段时间将其盖紧瓶塞。他认真观察了溶液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变化。但他根据所学的知识,认为此时的溶液中的溶质肯定已有变化,小明基于的科学知识是: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接着小明进行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1)取样品少量,加入 (一种盐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溶液已变质了。
(2)继续加过量的该盐溶液(中性),经过滤后,往滤液中加入酚酞 ,证实该溶液已完全变质。
(3)通过该探究实验,小明知道了对刚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要 保存。
24.(9分)科学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稀盐酸与NaOH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一:测定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1)如图1,用pH传感器测定两溶液混合时pH的变化曲线,证明工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此实验过程是 溶液加入另一溶液。
方案二: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二者发 生化学反应。
(2)小明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的现象,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
(3)于是,小海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完成了该实验,在表中A、B、C、D分别表示四次实验(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不考虑溶液比热容的变化及热量的损失)
由表可知,D实验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的最高温度为 。
实验编号
A
B
C
D
稀盐酸质量/g
70
55
20
40
氢氧化钠质量/g
10
25
60
40
温度℃
23
24.5
24
72
25.(9分)小明在验证铝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请你与小明一起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
(1)小明将一半经处理的铝片放入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中,放置足够长一段时间后却没有发现有固体析出,溶液颜色没有变淡(硫酸铝溶液是无色) 。
(2)正确处理后,小明如愿观察到了该有的实验现象,从而验证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小明细想,只观察到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铝与硫酸铁是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判断的依据 。
(3)除了用铝与硫酸亚铁溶液来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外,其它一些合理的方法也能进行验证,请你设计大致的实验步骤加以验证: 。
26.(9分)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小暇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Fe;猜想二:FeCO3 猜想三:Fe和FeCO3
[查阅资料]FeCO3+H2SO4=FeSO4+H2O+CO2↑
[实验探究]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1)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明判断猜想一正确。小海认为小明的判断不合理 。
(2)若猜想三正确,小明搜集到的证据是 。
(3)根据本实验探究目的,请写出上述多余的装置及判断理由 。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第27题7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8分,第31题10分,共39分)
27.(7分)酸、碱和盐溶液都是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阴、阳离子,它们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的一个实验方案。
(1)实验中小明可通过 来比较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
(2)小明同学取两烧杯氢氧化钡溶液,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两次实验中溶液都出现白色浑浊现象,而滴加硫酸溶液时,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电流表示数恰好为零。他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他解释其中原因吗?(已知:纯水不导电,沉淀在水中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8.(6分)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反应结束后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想,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 。
(2)反应结束后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3)以下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
A.撤去装置C
B.B装置反应结束后立即停止通空气
C.反应用的稀硫酸浓度较大
D.撤去装置E
29.(8分)实验室有一份含氧化铁和铁粉的样品,兴趣小组为得到铁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称取了含氧化铁80%的固体样品20克,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2Fe+3H2O
(1)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
(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②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③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④停止通H2;⑤检验氢气的纯度。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求充分反应后试管中铁的质量。
30.(8分)几位同学想比较大理石和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它们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
(1)图C中油层的作用是 。
(2)小明取10克石灰石样品,用如图乙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加入足量的盐酸反应结束后,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石灰石样品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已知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密度约为2g/L)
(3)小海测量大理石样品的方案有2种,根据以上2种方案的数据你认为哪一种测量方案设计更合理 ,理由是: 。
31.(10分)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2.65g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滴加的盐酸总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78
74.78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请分析计算:
(1)第 次测量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表中m= 。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2.65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二中九年级(上)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分)如图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石雕 B.竹编
C.酿酒 D.糖塑
【答案】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石雕、竹编、糖塑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石雕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B、竹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C、酿酒,属于化学变化;
D、糖塑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3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属于有机物。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 B.N C.Ca D.Fe
【答案】A
【分析】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则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碳元素。
故选:A。
3.(3分)下列是探究酸的性质中涉及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倾倒稀盐酸 B.滴加石蕊试剂
C.稀释浓硫酸 D.测pH
【答案】A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对准手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读出pH,以免污染待测液。
故选:A。
4.(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根据知识回答第4题。从物质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 )
A.金属单质 B.有机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答案】D
【分析】根据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亚运会金牌并非纯金,而是用99.9%的白银,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故选:D。
5.(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根据知识回答第6题。亚运金牌制作应用了科学中的镀金技术,在电流作用下,使镀液中金的阳离子在银牌表面沉淀出来,已知离子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A.+1 B.+2 C.+3 D.+4
【答案】C
【分析】根据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金盐中最重要的离子为,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则酸根的化合价为﹣1价离子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则x=+3。
故选:C。
6.(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根据知识回答第5题。本届杭州亚运会的金牌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在选择铸造金牌的材料时( )
A.金属的颜色 B.金属的耐腐蚀性
C.金属的导电性 D.金属的延展性
【答案】C
【分析】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但还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能否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多种因素。
【解答】解:A、金属的颜色,故选项错误;
B、金属的耐腐蚀性,故选项错误;
C、金属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D、金属的延展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3分)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A.烧碱 Na2CO3 B.生石灰 Ca(OH)2
C.石灰石 CaO D.食盐 NaCl
【答案】D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及俗称进行分析。
【解答】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A错误;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故B错误;
C、碳酸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D、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故D正确。
故选:D。
8.(3分)下列物质久置时易变质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分析】根据物质久置时易变质,该物质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不会发生变质。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不会发生变质。
C、氯化钠溶液不能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
故选:D。
9.(3分)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
【解答】解: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氯化铁过量,下层为红褐色沉淀。
故选:A。
10.(3分)下列一种试剂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一一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氯化钠溶液 D.硝酸钾溶液
【答案】B
【分析】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
B、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无明显现象,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硝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3分)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A、锌、铁均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铜,故选项错误。
B、铁、铜均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锌>铜,故选项错误。
C、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锌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为锌>铁>铜。
D、锌与硫酸亚铁,说明了活动性锌>铁,但无法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故选:C。
12.(3分)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A
H2(水蒸气)
通过足量浓硫酸
B
SO2(HCl气体)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C
MgO(Mg)
加入足量稀盐酸
D
CuCl2溶液(FeCl2溶液)
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正确。
B、S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C、Mg,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D、足量的铁屑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3.(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3题。
小明认为蛋黄中的黑色物质可以食用。因为FeS会与胃酸中盐酸反应,产生Fe2+被人体吸收,达到补铁的功效。FeS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FeS=FeCl2+H2S↑,该反应属王(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D
【分析】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A、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是指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D。
14.(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4题。
如图小球分别表示HCl溶液加入FeS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表示的微粒是( )
A.H+ B.Cl﹣ C.Fe2+ D.H2S
【答案】B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和微观反应实质分析。
【解答】解:稀盐酸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硫化氢气体,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表示的微粒是氯离子,符号为Cl﹣。
故选:B。
15.(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5题。
一定质量的HCl溶液中慢慢加入FeS后所得溶液中,下列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的(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反应过程中,不断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加入的FeS的质量大于H2S的质量,则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不断增加,故符合题意;
C、反应过程中,不断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溶剂均为水,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4分)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科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内陆地区很多农民家中修建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做饭、烧水,还可以取暖、照明 CH4 (写化学式)。
(2)汗液有咸味,小明查阅资料知道汗液中有氯化钠。他收集了一定量的汗液,然后向其中滴加一种化学试剂,这种化学试剂是 硝酸银溶液 。
【答案】(1)CH4;
(2)硝酸银溶液。
【分析】(1)根据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汗液中有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2)汗液中有氯化钠,氯化钠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
(1)CH4;
(2)硝酸银溶液。
17.(6分)红心火龙果属于亚热带水果,适合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土壤。因其含花青素,且颜色随pH变化而变化而使果肉显红色而得名。果实内花青素能溶于水,故生吃效果最佳。
(1)上述材料中能体现花青素化学性质的 受热易分解 。(写出1点)
(2)火龙果开花期,果农常对其喷洒磷酸二氢钾(KH2PO4),这是一种 D (选填字母)。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3)火龙果的生长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酸性土壤通常利用 熟石灰 改良。
【答案】(1)受热易分解;
(2)D;
(3)熟石灰。
【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化肥的分类进行分析;
(3)根据改良酸性土壤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加热容易被破坏,属于化学性质;
(2)磷酸二氢钾(KH2PO4)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3)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1)受热易分解;
(2)D;
(3)熟石灰。
18.(6分)某兴趣小组开展利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的项目化学习,他们经历了制取试剂、检验试剂和应用试剂三个环节的探索。
(1)制取试剂:小组制作试剂过程如图,步骤③中物质分离的操作方法是 过滤 。
(2)检验试剂:小组将紫甘蓝汁滴入4种物质中,部分现象如下表所示,请预测实验②中紫甘蓝的颜色。
实验
①
②
③
④
物质
水
碳酸钠溶液
石灰水
白醋
颜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红色
(3)应用试剂。利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测量校园一矩形农场土壤的酸碱性,小组选取了5—6个位置取样测量(图中)表示农场俯视图取样点),则取样方式合理的有 A 。
A.
B.
C.
【答案】(1)过滤;
(2)绿色;
(3)A。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分离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表中变色情况分析。
(3)根据测定土壤的酸碱性时,取样方式的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步骤③是将紫甘蓝汁液与渣子分开;
(2)根据表中提供的现象,紫甘蓝汁液在石灰水中显绿色,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3)利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测量校园——矩形农场土壤的酸碱性时,小明选取了5个位置取样测量,测定结果才比较准确,A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过滤;
(2)绿色;
(3)A。
19.(6分)室外的铁制栏杆在多雨季节易生锈,小明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实验装置如图。3天后
(1)装置A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吸收装置中的水蒸气 。
(2)根据 B、C 装置中的对比实验现象,能说明与氧气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3)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请你对预防室外铁质栏杆生锈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栏杆表面喷油漆 。
【答案】(1)吸收装置中的水蒸气。
(2)B、C。
(3)栏杆表面喷油漆。
【分析】(1)根据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2)根据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进行分析。
(3)根据防锈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2)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C装置中的对比实验现象。
(3)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室外铁质栏杆生锈。
故答案为:(1)吸收装置中的水蒸气。
(2)B、C。
(3)栏杆表面喷油漆。
20.(6分)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硫酸铜、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沉淀丙是 BaSO4 。(填化学式,下同)
(2)写出加入足量盐酸得到蓝色滤液的化学方程式: Cu(OH)2+2HCl═CuCl2+2H2O 。
(3)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铜、硫酸钠和氢氧化钡 。
【答案】(1)BaSO4;
(2)Cu(OH)2+2HCl═CuCl2+2H2O;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钡。
【分析】根据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得到蓝色滤液丙和沉淀,所以溶液丁中含有氯化铜,沉淀乙中有氢氧化铜和硫酸钡,样品中一定有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可能有氢氧化钠、硫酸钠,向滤液甲中加入稀硫酸有沉淀生成,再次证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钡进行分析。
【解答】解: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所以溶液丁中含有氯化铜,样品中一定有硫酸铜和氢氧化钡、硫酸钠,再次证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钡。
(1)沉淀丙是BaSO4;
(2)加入足量盐酸得到蓝色滤液的反应是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2HCl═CuCl2+2H8O;
(3)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钡。
故答案为:(1)BaSO4;
(2)Cu(OH)2+3HCl═CuCl2+2H4O;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钡。
21.(6分)日晒盐(如图甲)因口味发苦而逐渐淡出我们餐桌。其发苦的原因在于:除海水中主要成分NaCl外还富含有苦味的MgCl2。为了测定“日晒盐”中氯化镁的含量,小明开展了如下实验:取m1克日晒盐制成溶液,慢慢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如图乙所示。
(1)NaCl咸味,MgCl2发苦,氯化镁苦味是由 镁 离子决定。
(2)为确保MgCl2完全反应,加入碳酸钠的质量最好到D点,此时对应的溶质为 碳酸钠、氯化钠 。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计算氯化镁的含量:a%=(m2/m1)×100%,请判断小明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m2为生成碳酸镁的质量,而不是氯化镁的质量 。
【答案】(1)镁;
(2)碳酸钠、氯化钠;
(3)不正确,m2为生成碳酸镁的质量,而不是氯化镁的质量。
【分析】(1)根据氯化钠和氯化镁都有氯离子,NaCl咸味,MgCl2发苦来分析解答;
(2)根据MgCl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和氯化钠,D点时碳酸钠过量来分析解答;
(3)根据m2为生成碳酸镁的质量,而不是氯化镁的质量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氯化钠和氯化镁都有氯离子,NaCl咸味2发苦,说明不是有氯离子决定;
(2)MgCl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碳酸钠的质量到D点时,则此时对应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
(3)由图乙可知,m8为生成碳酸镁的质量,而不是氯化镁的质量,因此小明的计算方法不正确2为生成碳酸镁的质量,而不是氯化镁的质量。
故答案为:(1)镁;
(2)碳酸钠、氯化钠;
(3)不正确,m2为生成碳酸镁的质量,而不是氯化镁的质量。
22.(6分)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还原 反应。
(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乙 。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CE 。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
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答案】(1)还原;
(2)乙;
(3)BCE。
【分析】(1)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得失氧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行分析;
(2)根据四种基本类型的特点、氧化还原反应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7跟氧发生的反应,发生了氧化反应,发生了还原反应;
(2)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和单质生成,因此乙为置换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虽然具有局限性、延伸和完善,故错误;
B.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电子得失(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正确;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一定是有利的,例如金属的锈蚀等;
E.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故正确。
故选:BCE。
故答案为:
(1)还原;
(2)乙;
(3)BCE。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9分)小明将一瓶刚配制好的10%的NaOH溶液敞开瓶口放置一段时间将其盖紧瓶塞。他认真观察了溶液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变化。但他根据所学的知识,认为此时的溶液中的溶质肯定已有变化,小明基于的科学知识是: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接着小明进行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1)取样品少量,加入 氯化钙 (一种盐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溶液已变质了。
(2)继续加过量的该盐溶液(中性),经过滤后,往滤液中加入酚酞 酚酞溶液不变色 ,证实该溶液已完全变质。
(3)通过该探究实验,小明知道了对刚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要 密封 保存。
【答案】(1)氯化钙;
(2)酚酞溶液不变色;
(3)密封。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要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要排除碳酸钠的干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该溶液已变质了。
(2)继续加过量的该盐溶液(中性),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往滤液中加入酚酞,证实该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
(3)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对刚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要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
(1)氯化钙;
(2)酚酞溶液不变色;
(3)密封。
24.(9分)科学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稀盐酸与NaOH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一:测定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1)如图1,用pH传感器测定两溶液混合时pH的变化曲线,证明工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此实验过程是 稀盐酸 溶液加入另一溶液。
方案二: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二者发 生化学反应。
(2)小明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的现象,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
(3)于是,小海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完成了该实验,在表中A、B、C、D分别表示四次实验(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不考虑溶液比热容的变化及热量的损失)
由表可知,D实验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的最高温度为 72℃ 。
实验编号
A
B
C
D
稀盐酸质量/g
70
55
20
40
氢氧化钠质量/g
10
25
60
40
温度℃
23
24.5
24
72
【答案】(1)稀盐酸;
(2)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3)72℃。
【分析】(1)根据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进行分析;
(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于最开始溶液的pH>7,显碱性,显酸性。
(2)红墨水向右移动的现象,说明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则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3)由图可知,D实验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的最高温度为72℃。
故答案为:(1)稀盐酸;
(2)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3)72℃。
25.(9分)小明在验证铝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请你与小明一起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
(1)小明将一半经处理的铝片放入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中,放置足够长一段时间后却没有发现有固体析出,溶液颜色没有变淡(硫酸铝溶液是无色) 没有打磨铝片 。
(2)正确处理后,小明如愿观察到了该有的实验现象,从而验证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小明细想,只观察到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铝与硫酸铁是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判断的依据 没有,铝没有置换出铁 。
(3)除了用铝与硫酸亚铁溶液来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外,其它一些合理的方法也能进行验证,请你设计大致的实验步骤加以验证: 分别将铁和铝放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铝产生气泡比铁快,也能证明铝比铁活泼 。
【答案】(1)没有打磨铝片;
(2)没有,铝没有置换出铁;
(3)分别将铁和铝放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铝产生气泡比铁快,也能证明铝比铁活泼。
【分析】(1)根据铝表面有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
(2)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1)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则将铝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说明铝表面没有打磨。
(2)由于只观察到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则说明铝没有置换出铁单质。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反应越快,铝产生气泡比铁快。
故答案为:(1)没有打磨铝片;
(2)没有,铝没有置换出铁;
(3)分别将铁和铝放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铝产生气泡比铁快。
26.(9分)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小暇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Fe;猜想二:FeCO3 猜想三:Fe和FeCO3
[查阅资料]FeCO3+H2SO4=FeSO4+H2O+CO2↑
[实验探究]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1)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明判断猜想一正确。小海认为小明的判断不合理 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A中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
(2)若猜想三正确,小明搜集到的证据是 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
(3)根据本实验探究目的,请写出上述多余的装置及判断理由 装置E,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即可证明固体中含有铁 。
【答案】(1)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A中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2)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3)装置E,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即可证明固体中含有铁。
【分析】(1)根据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来分析判断;
(2)根据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来分析解答;
(3)根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即可证明固体中含有铁,无需验证是否有水生成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查阅资料可知,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2)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即固体中肯定含有铁,猜想三正确,小明搜集到的证据是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本实验是探究固体成分是否有铁和碳酸亚铁,根据B中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知,根据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无需验证是否有水生成。
故答案为:(1)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A中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2)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3)装置E,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第27题7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8分,第31题10分,共39分)
27.(7分)酸、碱和盐溶液都是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阴、阳离子,它们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的一个实验方案。
(1)实验中小明可通过 灯泡的亮度 来比较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
(2)小明同学取两烧杯氢氧化钡溶液,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两次实验中溶液都出现白色浑浊现象,而滴加硫酸溶液时,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电流表示数恰好为零。他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他解释其中原因吗?(已知:纯水不导电,沉淀在水中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答案】(1)灯泡的亮度;
(2)由于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离子的数目几乎不变,所以溶液的导电性不变;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的离子逐渐减少,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水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溶液的导电性为零。
【分析】(1)根据灯泡的亮度可以反应溶液的导电能力分析回答;
(2)根据氢氧化钡分别与碳酸钠、硫酸的反应原理分析回答。
【解答】解:(1)实验中小明可通过灯泡的亮度来比较Ca(NO3)2溶液和Ba(NO8)2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
(2)由于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离子的数目几乎不变;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以溶液的导电性为零。
故答案为:(1)灯泡的亮度;
(2)由于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离子的数目几乎不变;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以溶液的导电性为零。
28.(6分)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反应结束后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想,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2)反应结束后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
(3)以下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AD 。
A.撤去装置C
B.B装置反应结束后立即停止通空气
C.反应用的稀硫酸浓度较大
D.撤去装置E
【答案】(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3)AD。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通入过快,不能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3)A、根据撤去装置C,装置B中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会使D中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进行分析;
B、根据B装置反应结束后立即停止通空气,装置B中会残留部分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用的稀硫酸浓度较大,不会使D中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进行分析;
D、根据撤去装置E,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入D中,会使D中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会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装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空气通入过快,不能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3)A、撤去装置C,会使D中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故A正确;
B、B装置反应结束后立即停止通空气,装置B中会残留部分二氧化碳,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C、反应用的稀硫酸浓度较大,不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D、撤去装置E,会使D中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故D正确。
故选:AD。
故答案为:(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3)AD。
29.(8分)实验室有一份含氧化铁和铁粉的样品,兴趣小组为得到铁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称取了含氧化铁80%的固体样品20克,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2Fe+3H2O
(1)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氢气 。
(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②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③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④停止通H2;⑤检验氢气的纯度。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⑤③①②④ 。
(3)求充分反应后试管中铁的质量。
【答案】(1)氢气;
(2)⑤③①②④;
(3)11.2g。
【分析】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氢气反应生成铁和水,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氢气反应生成铁和水,过程中氢气得到氧;
(2)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的氢气遇到氧气可能会爆炸,再通入纯净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发生爆炸,先熄灭酒精灯,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
(3)设充分反应后试管中铁的质量为x。
Fe2O3+8H22Fe+4H2O
160
20g×80% x
=
x=11.2g
答:充分反应后试管中铁的质量为11.5g。
故答案为:(1)氢气;
(2)⑤③①②④;
(3)11.2g。
30.(8分)几位同学想比较大理石和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它们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
(1)图C中油层的作用是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
(2)小明取10克石灰石样品,用如图乙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加入足量的盐酸反应结束后,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石灰石样品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已知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密度约为2g/L)
(3)小海测量大理石样品的方案有2种,根据以上2种方案的数据你认为哪一种测量方案设计更合理 方案二 ,理由是: 方案一反应结束后不能判定剩余的固体是否还有碳酸钙,方案二可以判定剩余固体没有碳酸钙 。
【答案】(1)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2)50%;
(3)方案二;方案一反应结束后不能判定剩余的固体是否还有碳酸钙,方案二可以判定剩余固体没有碳酸钙。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来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来进行相关计算;
(3)根据方案一反应结束后不能判定剩余的固体是否还有碳酸钙,方案二可以判定剩余固体没有碳酸钙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图C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2)设石灰石样品含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6+H2O+CO2↑
100 44
x 5.1L×2g/L
=
x=3g
则石灰石样品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100%=50%,
答:石灰石样品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50%;
(3)根据以上2种方案的数据可知,测量方案设计更合理的是方案二,方案二可以判定剩余固体没有碳酸钙。
故答案为:(1)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2)50%;
(3)方案二;方案一反应结束后不能判定剩余的固体是否还有碳酸钙。
31.(10分)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2.65g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滴加的盐酸总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78
74.78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请分析计算:
(1)第 16 次测量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表中m= 64.78 。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2.65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答案】(1)16;
(2)64.78;
(3)20%;
(4)0.8g。
【分析】(1)根据第16次实验时pH=7,表示恰好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前两组数据,第16次实验时pH=7,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再加盐酸也不反应,所以第四组数据增加了5g盐酸进行分析;
(3)(4)根据前两组数据推测m的数值,进而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钠的质量,然后求算对应的质量分数,根据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求出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进而求出氢氧化钠的质量。
【解答】解:(1)根据第16次实验时pH=7,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2)根据前两组数据,第16次实验时pH=7,因此再加盐酸也不反应,所以m=69.78g﹣4g=64.78g;
(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15g﹣64.78g=0.22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y。
Na2CO7+2HCl═2NaCl+H2O+CO2↑
106
x 7.6%y
=
x=0.53g
=
y=8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20%
(4)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5g﹣4g=10g。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z 10g×7.5%
=
=0.8g
答:5.65g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0.8g。
故答案为:(1)16;
(2)64.78;
(3)20%;
(4)4.8g。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科学试卷,共8页。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科学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8页,有四大题,32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科学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本卷计算中g 取10 牛/千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