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03 光的传播(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03  光的传播(含解析)第1页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03  光的传播(含解析)第2页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03  光的传播(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03 光的传播(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03 光的传播(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光学情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下列情境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成语描述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镜花水月B.形影不离C.一叶障目D.海市蜃楼
    【答案】A
    【详解】A.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形影不离,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一叶障目,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图为中国向世界公布的黑洞“照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观察这张照片,地面上出现该照片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照片是由于光的折射
    C.科学家们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外星系照片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D.用放大镜将照片放大来观察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
    【详解】A.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正确;
    B.看到不发光的照片是由于光照射到照片上后发生了反射,故B错误;
    C.科学家们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外星系照片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用放大镜将照片放大来观察是利用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发生折射的特点,故D错误。
    故选A。
    3.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凿壁偷光B.杯弓蛇影 C.海市蜃楼D.长虹饮涧
    【答案】A
    【详解】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凿壁偷光,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符合题意;
    B.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发生偏折所致,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长虹饮涧,属于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图-2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来观察物体
    C.图-3中,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D.图-4中,吸管“错位”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C
    【详解】A.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潜望镜是一种利用光线反射原理所制成的光学仪器,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正确;
    D.会形成“错位”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林间光束 B.水中倒影 C.铅笔“折断”D.瓢虫“变大”
    【答案】B
    【详解】A.林间光束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
    C.铅笔在水面“折断”是由于光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虚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瓢虫“变大”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物理实验原理与实际应用,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太阳灶 B.彩色电视机C.投影仪D.激光准直
    【答案】B
    【详解】A.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太阳灶是凹透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为光的色散,而电视机利用的是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工作,故B符合题意;
    C.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投影仪成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激光准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光现象及其应用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照相机成像B.激光测水平C.滑雪镜上的像D.水杯中的像
    【答案】B
    【详解】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光线经过凸透镜发生折射,所以照相机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激光测水平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B符合题意;
    C.滑雪镜上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装水的圆形杯子可以看作一个凸透镜,透过水杯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8.下列光学情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拱桥倒影”,是等大的虚像B.“弯折的铅笔”,是放大的实像

    C.“墙上的手影”,是放大的虚像D.“后视镜中的车辆”,是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详解】A.“拱桥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故A正确;
    B.看到弯折的铅笔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墙上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C错误;
    D.后视镜中是凸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9.下列情境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图中,街头路口利用凸面镜扩大视野B.图中,岸边的游客看到湖中的鱼

    C.图中,地面上猎豹影子的形成D.图中,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答案】A
    【详解】A.凸面镜对光具有发散的作用,街头路口利用凸面镜扩大视野,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正确;
    B.人在湖岸边看到湖中的鱼在游动,是因为从鱼身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故B错误;
    C.地面上猎豹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C错误;
    D.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是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 SKIPIF 1 < 0 。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景物在镜中成像B. 勺柄在水面“断开”C. 拱桥在水中的倒影D. 蜡烛通过小孔成像
    【答案】B
    【详解】A.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出现了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如同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是一样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上在水中形成拱桥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蜡烛通过小孔成像,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现象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桥在水中形成“倒影”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
    【答案】C
    【详解】A.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
    B.“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C.池水变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现象.
    12.如图所示是“天网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像头,该摄像头的主要光学部件是( )
    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D.凹面镜
    【答案】A
    【详解】摄像机与照相机一样,主要光学部件都是凸透镜,都是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1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手影B. 水面上“折断”的筷子C. “后视镜”中的景物D. 树在水中的倒影
    【答案】B
    【详解】A.手影,是影子现象,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水面上“折断”的筷子,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发生折射而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汽车后视镜,利用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扩大视野,本质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倒影,即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夜晚看到湖水中的一轮明月,这是月亮的实像
    B.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C.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D.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的镜面反射现象
    【答案】BD
    【详解】A.夜晚看到湖水中的一轮明月,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月亮的虚像,故A错误;
    B.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正确;
    C.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在光滑表面发生的镜面反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BD。
    15.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利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的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1)使用太阳灶烧水,水壶应放在________(选填“a”、“b”或“c”)点.
    (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的凹形锅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
    【答案】 b 反射
    【详解】(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焦点温度最高,太阳灶是利用的凹面镜,所以烧水时,应将水壶应放在焦点位置,即应放在图乙中的b点,
    (2)卫星锅对信号有反射作用,所以,能收集微弱电视信号,故“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反射性能的材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凹面镜的反射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题型二:凸透镜成像级应用
    1.为严控新冠疫情,保护师生生命安全,我市部分中小学对校园门禁系统进行了升级,配备了人脸识别和测温系统,如图所示。通过校门时,只需将人脸面向屏幕摄像头,该系统就能将测试者的面部信息与备案信息进行比对并获取体温,决定放行与否。关于门禁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系统屏幕边框呈黑色是由于所选材质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
    B.该系统的核心光学元件是凸透镜
    C.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反射
    D.该系统的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详解】A.门禁系统屏幕边框呈黑色的原因:选择的材质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弱,故A错误;
    BCD.门禁系统的摄像头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利用了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凸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所以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折射,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2.我国出土的文物“水晶饼”为中部鼓起的透明圆饼,古籍记载“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关于“水晶饼”利用太阳光生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光的反射现象B.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C.“水晶饼”对光有会聚作用D.“水晶饼”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C
    【详解】A.“水晶饼”相当于凸透镜,发生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光的色散现象是指太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故B错误;
    CD.“水晶饼”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把一束太阳光的能量会聚到焦点上,从而点燃了焦点处的艾草,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甲中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
    B.如图乙所示,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
    C.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移至30cm处,光屏上可得到等大的实像
    D.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移至45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
    【答案】D
    【详解】A.平行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最小最亮的光点为凸透镜的焦点,从凸透镜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即为焦距,从刻度尺上可以测得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乙物距为40.0cm,大于二倍焦距,则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图中光屏位于二倍焦距的位置上,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蜡烛移至30cm处,物距为20cm,蜡烛位于二倍焦距的位置上,像距也在二倍焦距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蜡烛移至45cm处,蜡烛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在光屏上不能得到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多选)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是表示矫正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B.图乙: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有会聚作用
    C.图丙: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是缩小、倒立的
    D.图丁:把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
    【答案】CD
    【详解】A.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图中眼睛前面是凸透镜,用来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
    B.凸透镜对所有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
    C.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
    D.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把纸板NOF向后折,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故D正确。
    故选CD。
    5.让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分别射向凸透镜A与B,情况如图甲所示,则A与B中对光的会聚作用较强的是________ 。如图乙所示,烛焰通过凸透镜A恰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果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应该向_______移动光屏。
    【答案】 B 左
    【详解】[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光经过透镜后会聚一点,该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焦距越小,说明会聚作用越强,故B对光的会聚作用较强。
    [2]如图乙所示,烛焰通过凸透镜A恰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果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因为凸透镜B对光的会聚作用更强,所以光线会提前会聚,即成像在光屏左侧,所以应该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6.如图所示,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请你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判断“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___________镜,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镜的___________位置。
    【答案】 凸透 焦点
    【详解】[1]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将冰削圆,对着太阳能生火,说明削成的圆冰对火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冰块制成凸透镜。
    [2]太阳光都会会聚到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要快速生火,需把“艾”放在镜的焦点位置。
    7.小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高度时,蜡烛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调整它们高度的目的是_________;
    (2)他用同一凸透镜做了四次实验,如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光屏上均有清晰的像(未画出)。四次实验中,成缩小像的是_____图(选填“甲”、“乙”、“丙”或“丁”);由图乙、丙、丁可知,随着蜡烛向透镜靠近,光屏上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3)在图乙所示的实验中,仅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移动。
    【答案】 需要 使物体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甲 变大 靠近
    【详解】(1)[1][2]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高度时,应保持三心共线,为了确定烛焰的中心,需点燃蜡烛;调整它们高度的目的是使点燃的蜡烛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2)[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图可知,甲图中物距大于像距,所以甲图成缩小的实像。
    [4]由乙、丙、丁可知,随着蜡烛靠近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变大。
    (3)[5]在图乙中,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透镜的折光能力变强,所以会在原来光屏的前方会聚成像,故应将光屏应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8.物理学习小组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等大清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照相机;
    (4)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制成______眼镜。
    【答案】 同一高度 10.0 缩小 远视
    【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实验前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2]由图可知,物距为
    SKIPIF 1 < 0
    像距为
    SKIPIF 1 < 0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成等大清晰的像,则
    SKIPIF 1 < 0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
    SKIPIF 1 < 0
    (3)[3]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4]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所以凸透镜可以用来制成远视眼镜。
    9.小滨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小滨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调整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小滨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小滨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此时,若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远视镜片,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选“左”、“右” )移动;
    (4)小滨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突然,一只飞虫落到了凸透镜表面上,则光屏上出现________。
    A.飞虫的像 B.飞虫的影子 C.仍是烛焰的像
    【答案】 10.0 光屏正中央 放大 投影仪 左 C
    【详解】(1)[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个光班称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故焦距为
    30.0cm-20.0cm=10.0cm
    (2)[2]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烛焰的中心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光心传播方向不变,故当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
    (3)[3][4]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的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变弱,需要佩戴凸透镜,故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当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远视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
    (4)[6] A.飞虫在1倍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形成区域,而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烛焰发出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形成的像,经光屏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就可以看到像,光屏上比较亮,不会形成影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是烛焰的像,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为进一步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小明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了下列实验。
    (1)为了证明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如图所示,小明已完成了实验步骤①②;
    ①在水平白纸板上画一条直线PQ,做ON垂直PQ于O点,画一条斜线AO;
    ②沿PQ放置平面镜,让一束光沿AO射向平面镜,在反射光线经过处标上一点B;
    接下来应该让入射光线沿___________,若反射光线沿___________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2)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据此可判断: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向同一块玻璃砖,红光的折射角___________紫光的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由上表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成虚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这一特点可知,当物距 SKIPIF 1 < 0 时,像距 SKIPIF 1 < 0 ___________ SKIPIF 1 < 0 ;
    (4)请写出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___________,并简要说明主要操作步骤:___________。
    【答案】 BO OA 大于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SKIPIF 1 < 0 30 太阳光聚焦法 见解析
    【详解】(1)②[1][2]让一束光沿AO射向平面镜,在反射光线经过处标上一点B,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由于验证的是光路可知,即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照射过去,故光线沿着BO射入;观察是否会沿着OA射出,若沿着OA射出,则光路可逆。
    (2)[3]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向同一块玻璃砖,如图
    红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紫光,紫光更接近法线,紫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的折射角。
    (3)[4][5][6]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故成实像的条件是大于1倍的焦距;一倍焦距分虚实,故物距小于1倍的焦距,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当物距等于30cm时,像距等于15cm,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15cm时,根据光路可知,像距等于30cm,仍然能够成像。
    (4)[7][8]太阳光聚焦法,把凸透镜正对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至纸上出现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此光斑所在处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量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为焦点的原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 SKIPIF 1 < 0 ;
    (2)调节各元件位置如图乙所示,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一个近视镜片,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可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 12.5 缩小 右
    【详解】(1)[1]由图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形成最小最亮光斑时,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L=42.5cm-30.0cm=12.5cm
    所以焦距为12.5cm。
    (2)[2]由图乙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3]在光屏上能成清晰像的蜡烛与凸透镜间放入一个近视镜,光屏应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因为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则蜡烛发出的光线先经近视镜发散后,再经凸透镜,其会聚点会变远,所以光屏要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12.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已知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要将___________(选填“蜡烛”或“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实像,像距为___________cm,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移动到___________cm的刻度线处,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由于蜡烛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于光屏的___________选填(“上半部”或“下半部”)。
    【答案】 烛焰 高度 15.0 照相机 80.0 上半部
    【详解】(1)[1][2]在实验中,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便于观察,所以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根据光通过光心的方向不变,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3]由图丙可知,光具座上的刻度分度值为1cm,光屏所在的位置为75.0cm,凸透镜所在的位置为60.0cm,所以像距为
    75.0cm-60.0cm=15.0cm
    [4]此时物距为30.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SKIPIF 1 < 0 [5]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移至4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SKIPIF 1 < 0
    物体在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和像距相等,因此像距为
    SKIPIF 1 < 0
    即光屏需要移到80.0cm的刻度线处。
    (4)[6]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向下移动,根据光通过光心的方向不变,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于光屏的上半部。
    13.某兴趣小组做光学相关实验。
    (1)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和透镜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此类似的是______;
    (2)实验中,光屏上已经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某同学用手指的指尖触摸凸透镜,则光屏上会出现 ______(填“指尖的像”或“完整烛焰的像”);
    (3)在完成上一步实验后,某同学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了一个眼镜片,光屏上成的像不再清晰。保持其他元件不动,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光屏,又可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那么后加入的镜片为 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
    (4)将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移到80cm刻度线处,再将50cm处的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光屏上 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烛焰的像。
    【答案】 缩小 照相机 完整烛焰的像 近视 不能
    【详解】(1)[1][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图中蜡烛距凸透镜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3]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
    (3)[4]在凸透镜左侧加一个镜片,光屏上的成像不再清晰。保持其他元件不动,向远离凸透镜方向适当移动光屏后又可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说明此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即加入的镜片为近视眼镜镜片(凹透镜)。
    (4)[5]若将50cm处的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将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此时研究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____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
    (3)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完成图乙中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___________
    【答案】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详解】(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3]如图甲,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则有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一成像规律,可以制成照相机。
    (3)[4]过光心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出射光方向不变,光路图如图所示:
    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 SKIPIF 1 < 0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 SKIPIF 1 < 0
    像的性质
    像距 SKIPIF 1 < 0
    虚实
    大小
    正倒
    SKIPIF 1 < 0
    30
    实像
    缩小
    倒立
    15
    SKIPIF 1 < 0
    20
    实像
    等大
    倒立
    20
    SKIPIF 1 < 0
    15
    实像
    放大
    倒立
    SKIPIF 1 < 0
    5
    虚像
    放大
    正立

    相关试卷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21 光路图(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21 光路图(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20 磁与电(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20 磁与电(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高铁采用了能量回收制动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12 滑轮(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培优训练专题12 滑轮(含解析),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