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五中六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展开1.(2分)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岩洞里的钟乳石B.生石花
C.桃树D.导盲犬
2.(2分)下列选项中不是病毒的特征的是( )
A.由细胞构成B.能遗传变异C.能生长D.能繁殖后代
3.(2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B.蜜蜂采蜜C.桃树开花D.冰雪消融
4.(2分)虎、狼等动物能生育幼仔,这种特征是( )
A.生物能繁殖B.生物能生长
C.生物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5.(2分)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与下列哪一个生理现象相同( )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蘑菇由小长大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D.幼鳄破壳而出
6.(2分)体育课上同学们满头大汗,体现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能排泄废物
7.(2分)从2021年5月3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三孩政策”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B.实验法C.资料分析法D.观察法
8.(2分)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调查到的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
A.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B.生物的生活环境
C.生物的个体大小D.生物的用途
9.(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要进行“本校同学近视率的调查”,他们采取的措施不当的是( )
A.可以选取配戴眼镜较多的同学的班级作为调查对象
B.可以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调查
C.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最后进行汇总
D.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统计
10.(2分)金鱼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分应归为( )
A.植物B.动物C.其他生物D.水生生物
11.(2分)如果请你调查某地森林公园山上某种树木的分布状况,你的调查步骤是( )
①设计调查线路;
②选取调查范围;
③归类、整理;
④如实记录调查过程
A.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D.①②③④
12.(2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生物学角度分析,造成“红杏出墙”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
13.(2分)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
A.青草与山羊B.青草与青蛙C.工蜂与蜂王D.水稻与稗草
14.(2分)荒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其适应的环境是( )
A.寒冷B.湿润C.温暖D.干旱
15.(2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B.寄生C.捕食D.竞争
16.(2分)下列实例中不能主要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春天燕子飞回北方
17.(2分)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食物链和食物网
18.(2分)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19.(2分)“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20.(2分)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中,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B.水C.温度D.土壤
21.(2分)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
22.(2分)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某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表中存在不合理之处( )
A.各放1只鼠妇即可
B.均应放置在湿润的土壤中
C.均应设置明亮的条件
D.均应设置黑暗的条件
23.(2分)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
24.(2分)燕都湖景色秀美,下列关于它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湖中的水B.湖中的荷花
C.湖中的全部鱼D.一条河流
25.(2分)下列各项中,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草→羊→狼B.阳光→草→昆虫→蛙
C.兔→狐→细菌D.草→兔→狼→细菌
26.(2分)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
C.分解者很少D.缺少消费者
27.(2分)在草→兔→狼这条食物连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动物是( )
A.草B.兔C.狼D.兔和狼
28.(2分)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草原,当其中的草食动物的数量增加时,肉食动物往往也会随之增加( )
A.生态系统存在草食动物就肯定存在肉食动物
B.生态系统一旦形成就固定不变
C.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不稳定
29.(2分)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绿色植物B.动物C.细菌和真菌D.太阳能
30.(2分)人们围湖造田、开垦草原,其后果是( )
A.生物种类减少B.生物种类增多
C.生物种类不变D.仍能保持生态平衡
31.(2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水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
C.生物圈D.林地生态系统
32.(2分)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 )
A.河流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33.(2分)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34.(2分)具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35.(2分)制造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36.(2分)人是主要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池塘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37.(2分)在陆上生活的生物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的底部B.岩石圈的底部
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
38.(2分)以下关于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前后相符的是( )
A.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B.物镜和目镜——反射光线
C.反光镜——放大物像
D.转换器——转换不同倍数目镜
39.(2分)有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一台显微镜,所用目镜倍数是20倍,要把物像放大800倍( )
A.10倍B.20倍C.40倍D.100倍
40.(2分)下面是显微镜使用的几个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对光
②取镜和安放
③观察
④整理实验台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
41.(2分)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前,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需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镜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42.(2分)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B.易于染色
C.能让光线透过D.不易污染物镜
43.(2分)玻片上写有“p”字母,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
A.dB.qC.bD.p
44.(2分)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可根据如图检索表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那么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污物”位于( )
A.装片、目镜B.装片、物镜C.物镜、目镜D.目镜、装片
45.(2分)要将如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下列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计10分)
46.(3分)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 ,它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属于 ,而阳光、温度、水等属于 。
47.(7分)读图理解: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 部分和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鹰和蛇之间除了有捕食关系,还有 关系。
(3)该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
(4)如果草被喷洒了某种难以分解的杀虫剂,则体内杀虫剂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 能力。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五中六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计90分。)
1.(2分)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岩洞里的钟乳石B.生石花
C.桃树D.导盲犬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BCD、生石花、导盲犬都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选:A。
2.(2分)下列选项中不是病毒的特征的是( )
A.由细胞构成B.能遗传变异C.能生长D.能繁殖后代
【答案】A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CD、能遗传变异、能繁殖后代属于生物具有的特征。
故选:A。
3.(2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B.蜜蜂采蜜C.桃树开花D.冰雪消融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蜻蜓点水,说明生物能繁殖,不符合题意。
B、蜜蜂采蜜,属于生命现象。
C、桃树开花,属于生命现象。
D、冰雪消融属于自然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4.(2分)虎、狼等动物能生育幼仔,这种特征是( )
A.生物能繁殖B.生物能生长
C.生物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解: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虎、狼等动物能生育幼仔。
故选:A。
5.(2分)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与下列哪一个生理现象相同( )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蘑菇由小长大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D.幼鳄破壳而出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蘑菇由小长大,B错误;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这种反应叫反射;
D、幼鳄破壳而出,D错误;
故选:C。
6.(2分)体育课上同学们满头大汗,体现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能排泄废物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8、生物都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解答】解: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同学们满头大汗。
故选:D。
7.(2分)从2021年5月3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三孩政策”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B.实验法C.资料分析法D.观察法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观察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调查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来确定。
【解答】解: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问卷,有计划地,掌握相关资料、综合。故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
故选:A。
8.(2分)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调查到的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
A.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B.生物的生活环境
C.生物的个体大小D.生物的用途
【答案】A
【分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如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生物学家根据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生物学家根据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解答】解: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相似程度和在进化上亲缘关系的远近等.如植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
故选:A。
9.(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要进行“本校同学近视率的调查”,他们采取的措施不当的是( )
A.可以选取配戴眼镜较多的同学的班级作为调查对象
B.可以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调查
C.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最后进行汇总
D.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统计
【答案】A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解答】解:A、可以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A采取的措施不当。
B、可以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
C、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C采取的措施恰当。
D、可以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故选:A。
10.(2分)金鱼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分应归为( )
A.植物B.动物C.其他生物D.水生生物
【答案】B
【分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把生物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其它生物(或微生物界),据此解答。
【解答】解:构成金鱼的细胞是真核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因此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分应归为动物。
故选:B。
11.(2分)如果请你调查某地森林公园山上某种树木的分布状况,你的调查步骤是( )
①设计调查线路;
②选取调查范围;
③归类、整理;
④如实记录调查过程
A.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D.①②③④
【答案】A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解答】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综合,称为调查法,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的步骤:选择调查范围、设计调查线路、归类。因此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正确的是:②选择调查范围→分组→①设计调查路线→④调查记录→③归类。
故选:A。
12.(2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生物学角度分析,造成“红杏出墙”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具有相光性,“春色满园关不住。因此“春色满园关不住。产生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
故选:A。
13.(2分)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
A.青草与山羊B.青草与青蛙C.工蜂与蜂王D.水稻与稗草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A、青草与山羊,属于捕食关系。
B、青草与青蛙,与青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C、工蜂与蜂王,工蜂喂养蜂王。故不符合题意。
D、水稻与稗草、水分,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D。
14.(2分)荒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其适应的环境是( )
A.寒冷B.湿润C.温暖D.干旱
【答案】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解答】解:荒漠地区干旱缺水,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对荒漠干旱环境的适应。
故选:D。
15.(2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B.寄生C.捕食D.竞争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螳螂捕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黄雀捕食螳螂,也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蝉。
故选:C。
16.(2分)下列实例中不能主要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春天燕子飞回北方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ABC、“森林净化空气、“蚯蚓疏松土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D、春天燕子飞回北方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17.(2分)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空气、水、土壤(泥沙)等、消费者(动物).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故选:D。
18.(2分)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
故选:A。
19.(2分)“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解:AB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杨树落叶都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
C、蚯蚓能疏松土嚷。
所以“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蚯蚓能疏松土嚷。
故选:C。
20.(2分)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中,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B.水C.温度D.土壤
【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中”,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光,除”光“不同外、水、土壤等都相同且适宜。
故选:A。
21.(2分)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
【答案】D
【分析】探究实验的变量具有唯一性,据此答题.
【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故选:D。
22.(2分)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某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表中存在不合理之处( )
A.各放1只鼠妇即可
B.均应放置在湿润的土壤中
C.均应设置明亮的条件
D.均应设置黑暗的条件
【答案】B
【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大多为对照实验,这就要求实验中探究条件的变量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土壤潮湿度也不同(干燥,有两个变量。因此应该为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湿润的土壤。
故选:B。
23.(2分)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解答】解: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
细菌和直接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以及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因此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选:A。
24.(2分)燕都湖景色秀美,下列关于它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湖中的水B.湖中的荷花
C.湖中的全部鱼D.一条河流
【答案】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解:A.湖中的水,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B.湖中的荷花,没有消费者,也没有环境部分。
C.湖中的全部鱼,没有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D.一条河流,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故选:D。
25.(2分)下列各项中,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草→羊→狼B.阳光→草→昆虫→蛙
C.兔→狐→细菌D.草→兔→狼→细菌
【答案】A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羊,A正确;
B、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B不正确;
C、兔是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C不正确;
D、细菌属于分解者,D不正确。
故选:A。
26.(2分)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
C.分解者很少D.缺少消费者
【答案】C
【分析】(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解: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分解缓慢。故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
故选:C。
27.(2分)在草→兔→狼这条食物连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动物是( )
A.草B.兔C.狼D.兔和狼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在草→兔→狼这条食物链中。所以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狼。
故选:C。
28.(2分)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草原,当其中的草食动物的数量增加时,肉食动物往往也会随之增加( )
A.生态系统存在草食动物就肯定存在肉食动物
B.生态系统一旦形成就固定不变
C.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不稳定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其中的草食动物数量增加时,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选:C。
29.(2分)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绿色植物B.动物C.细菌和真菌D.太阳能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并储存能量。所以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故选:D。
30.(2分)人们围湖造田、开垦草原,其后果是( )
A.生物种类减少B.生物种类增多
C.生物种类不变D.仍能保持生态平衡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如围湖造田,造单纯林,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可见A正确。
故选:A。
31.(2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水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
C.生物圈D.林地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32.(2分)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 )
A.河流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据此答题.
【解答】解:A、河流生态系统也属于淡水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其中的水生动物;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缺乏高大的植物,动物的种类也不多;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故C不符合题意;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决定的作用。农田中的植物主要是单一的农作物,群落的结构单一。
综合上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最少。
故选:D。
33.(2分)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特点。
【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动物的种类也很多、蓄洪抗旱的作用。B符合题意。
故选:B。
34.(2分)具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解答】解: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有“绿色水库”。
故选:C。
35.(2分)制造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A
【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过程。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在维持碳氧平衡中起决定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A、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主要植物是浮游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且代谢速率极快,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A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繁多,但不是产生氧气最多的。
C、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能调节区域小气候。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D、草原生态系统 ,这里年降雨量很少,D错误。
故选:A。
36.(2分)人是主要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池塘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1、人工的生态系统是由人类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即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解答】解:A、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同野生植物相比、涝、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此生态系统中,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占优势地位的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代替;
B、池塘生态系统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不符合题意;
C、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D、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7.(2分)在陆上生活的生物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的底部B.岩石圈的底部
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
【答案】C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鸟类能高飞数千米,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缺水。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翼手类;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真菌。在岩石圈中,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故选:C。
38.(2分)以下关于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前后相符的是( )
A.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B.物镜和目镜——反射光线
C.反光镜——放大物像
D.转换器——转换不同倍数目镜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包括:转换器、物镜、遮光器、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等。
【解答】解:A、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
B、物镜和目镜起到放大物像的作用;
C、反光镜有反射光线的作用;
D、转换器可以转换不同倍数物镜。
故选:A。
39.(2分)有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一台显微镜,所用目镜倍数是20倍,要把物像放大800倍( )
A.10倍B.20倍C.40倍D.100倍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
【解答】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因此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800÷20=40(倍),要把物像放大800倍
故选:C。
40.(2分)下面是显微镜使用的几个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对光
②取镜和安放
③观察
④整理实验台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
【答案】C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最后整理实验台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显微镜的使用步骤:②取镜和安放、③观察(安放玻片、观察)。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41.(2分)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前,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需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镜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答案】C
【分析】调节显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载玻片,压坏玻片标本,划伤镜头,据此解答。
【解答】解: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眼睛注视目镜,有可能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划伤镜头,眼睛应注视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故选:C。
42.(2分)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B.易于染色
C.能让光线透过D.不易污染物镜
【答案】C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厚薄均匀的.
【解答】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所以,对观察材料要求是“薄而透明用显微镜观察时,其原因是能让光线透过生物材料。
故选:C。
43.(2分)玻片上写有“p”字母,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
A.dB.qC.bD.p
【答案】A
【分析】(1)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2)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解答】解: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倒像。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p”后。因此玻片上写有“p”字母。
故选:A。
44.(2分)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可根据如图检索表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那么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污物”位于( )
A.装片、目镜B.装片、物镜C.物镜、目镜D.目镜、装片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视野中污点位置的判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解答】解: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目镜,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不动就不在目镜,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污物移动;污物不动,污物移动在②目镜上,在③物镜上。
故选:B。
45.(2分)要将如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下列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视野中物像的特点,在视野中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体积、数目以及视野亮度的变化。
【解答】解: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少,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视野越大,视野越亮,细胞的体积越小,上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再换用高倍物镜。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计10分)
46.(3分)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 生态因素 ,它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属于 生物因素 ,而阳光、温度、水等属于 非生物因素 。
【答案】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
故答案为:生态因素;生物因素。
47.(7分)读图理解: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 非生物 部分和 分解者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鹰和蛇之间除了有捕食关系,还有 竞争 关系。
(3)该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4)如果草被喷洒了某种难以分解的杀虫剂,则体内杀虫剂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鹰 。
(5)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 自动调节 能力。
【答案】(1)非生物;分解者。
(2)5;竞争。
(3)太阳能。
(4)鹰。
(5)自动调节。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温度等、消费者和分解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鼠→狐;草→鼠→蛇→鹰,鹰和蛇都吃鼠。
(3)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此生态系统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鹰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高级消费者,如果草被喷洒了某种难以分解的杀虫剂。
(5)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非生物;分解者。
(2)5;竞争。
(3)太阳能。
(4)鹰。
(5)自动调节。位 置
鼠妇数量
光照
土壤潮湿度
纸盒左半部
10只
明亮
干燥
纸盒右半部
10只
黑暗
湿润
位 置
鼠妇数量
光照
土壤潮湿度
纸盒左半部
10只
明亮
干燥
纸盒右半部
10只
黑暗
湿润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