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
展开1.(2分)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可以看到,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属于 现象。
2.(2分)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那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 。
3.(2分)当晶体被加热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距离变大,以至分子能够自由的“游动”,呈流动性 过程(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4.(2分)图中,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 。
5.(2分)如图所示,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触头1置于热水杯中,此时回路中电流表指针就会发生偏转,这是温差电现象。此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6.(2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初温为20℃、质量为2kg的水吸收4.2×105J热量后温度将升高 ℃。
7.(2分)氢气的热值为14.3×107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8.(2分)甲和乙两种物质比热容之比为1:2,分别由甲和乙两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吸收同样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4 。
9.(2分)一辆输出功率为34kW、热机效率为20%的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在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行驶1h至少需要 L汽油(汽油的热值为3.4×107J/L)。
10.(2分)小明在做“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时,用同一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用实验测得的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即ΔT=kt。用m表示水的质量,c1和c2分别表示水和食用油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水:k食用油等于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3分)宏观的物理现象能够反映出物质的微观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墨水滴入水中出现扩散现象,这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破境不能重圆”,这是因为接触部分的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C.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就越快
D.大多数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是由于分子变大的原故
12.(3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中的糖块比热水中的溶解得慢( )
A.物质分子不运动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
13.(3分)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40℃、8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计热损失,两杯水混合时温度的改变量一定相同
B.不计热损失,两杯水混合时内能的改变量一定相同
C.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D.乙杯中的水所含热量一定比甲杯中水少
14.(3分)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D.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15.(3分)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管口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蒸气推出橡胶塞导致水蒸气内能增加
C.水被加热的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过程中,橡胶塞的动能是由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来的
16.(3分)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明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相等的A、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信息( )
A.A、B两液体在0~8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B.A、B两液体在0~8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C.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1:2
D.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17.(3分)如图,透明圆筒内装有两根与起电机相连的放电针。将适量的汽油喷入筒内,用软木塞塞住筒口,软木塞被冲出,该过程相当于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的( )
A.吸气冲程B.做功冲程C.压缩冲程D.排气冲程
18.(3分)由Q=cm(t﹣t0)可得,关于同一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2倍,则比热容增大2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质量减小一半,比热容不变
D.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3倍,则比热容增大3倍
19.(3分)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夏季晴天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手机电池充电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太阳能电池受到光照后电能转化成光能
D.电饭锅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20.(3分)两台汽油机,甲做的有用功是乙的1.5倍,甲的效率是25%,那么甲与乙消耗的汽油的质量之比是( )
A.9:5B.5:6C.5:9D.6:5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21.(4分)小明学习了分子的热运动之后,做了以下的一些实验。
(1)实验一: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先后注入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两种液体完全混合之后的总体积小于200mL ;
(2)实验二:把一块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如图所示 。
22.(12分)研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小明做了2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说明玻璃筒内气体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此实验与汽油机工作循环中的 冲程能量转化形式相同;
(2)如图乙所示,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给瓶内打气,瓶塞跳出。瓶塞跳出过程中瓶内气体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瓶塞跳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 能转化为 能;
(3)上面两个实验说明,通过 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3.(10分)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实验表格可以看出,实验时要控制三个不变量:将水和食用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使天平平衡,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的 相同。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控制水和食用油 相同。另外还要让水和食用油的初温相同。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根据上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食用油的比热容是 J/(k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已知c水=4.2×103J/(kg•℃),如图乙是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据此可得出水与冰的比热容之比是 。
四、计算题(每小问3分,共24分)
24.(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对汽车做了5.4×106J的功,消耗的燃油0.3kg。已知燃油的热值是4.5×107J/kg。试求:
(1)消耗的燃油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2)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
25.(9分)质量为2kg的金属块,被加热到200℃后放入1kg、20℃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水和金属块的温度均为50℃,已知c水=4.2×103J/(kg•℃),求在此过程中:
(1)水吸收的热量;
(2)金属块内能的减少量;
(3)金属块的比热容。
26.(9分)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地球表面水吸收太阳能的本领,做了如下实验:用一脸盆装6kg的水,水的表面积为0.1m2,经过太阳光垂直照射15min,水温升高了5℃.问:
(1)实验时6kg的水15min内吸收了多少热能?
(2)平均每分钟1m2水面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若用加热的方式使同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至少需要燃烧多少m3的液化气?
(假设液化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液化气的热值是5.0×107J/m3)。
2023-2024学年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九年级(上)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2分)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可以看到,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属于 扩散 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属于扩散现象,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即扩散越快。
【解答】解: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故答案为:扩散。
2.(2分)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那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 引力 。
【答案】引力。
【分析】表面层的分子间距较液体内部大时表现为引力,较小时表现为斥力。
【解答】解: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
故答案为:引力。
3.(2分)当晶体被加热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距离变大,以至分子能够自由的“游动”,呈流动性 熔化 过程(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熔化。
【分析】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答】解:给晶体加热,当晶体被加热时,分子间距离变大。
故答案为:熔化。
4.(2分)图中,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 引力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
图中,把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会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引力。
5.(2分)如图所示,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触头1置于热水杯中,此时回路中电流表指针就会发生偏转,这是温差电现象。此过程中 内 能转化为 电 能。
【答案】内;电。
【分析】热水是系统能量的来源,接触头1从热水中吸收的热量,一部分转化为电流做功,另一部分能量被冷水吸收;
温差电压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热电压,从能量转化角度,热电偶消耗了内能转化成了电能。
【解答】解:温差电压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热电压,热电偶消耗了内能转化成了电能。
故答案为:内;电。
6.(2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初温为20℃、质量为2kg的水吸收4.2×105J热量后温度将升高 50 ℃。
【答案】50。
【分析】知道水的质量、比热容、初温和吸收的热量,利用Q吸=cmΔt=cm(t﹣t0)求出水升高的温度。
【解答】解:由Q吸=cmΔt可知,水升高的温度为:
Δt===50℃。
故答案为:50。
7.(2分)氢气的热值为14.3×107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千克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3×107J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燃料热值定义(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回答。
【解答】解:氢气的热值为14.3×107J/kg,它表示的意思是4千克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3×107J。
故答案为:2千克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3×107J。
8.(2分)甲和乙两种物质比热容之比为1:2,分别由甲和乙两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吸收同样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4 8:3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知道甲乙比热容的比值关系,升高温度的关系,知道甲、乙两物吸收相等的热量;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求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的比值。
【解答】解:由题知,Δt甲:Δt乙=3:4,c甲:c乙=3:2,
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Q甲:Q乙=1:5,
由Q吸=cmΔt得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
m甲:m乙=:=:=8:3。
故答案为:6:3。
9.(2分)一辆输出功率为34kW、热机效率为20%的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在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行驶1h至少需要 18 L汽油(汽油的热值为3.4×107J/L)。
【答案】18
【分析】先求出牵引力做的功,即有用功,有用功除以热机效率可以得到总功,即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再用燃烧放热的公式Q=Vq计算可得需要的汽油的体积。
【解答】解:汽车的输出功率为:P=34kW=3.4×105W,行驶时间为:t=1h=3600s有=Pt=3.6×104W×3600s=1.224×108J;
完全燃烧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根据燃烧放热公式Q放=Vq可得,需要的汽油体积为:。
故答案为:18。
10.(2分)小明在做“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时,用同一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用实验测得的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即ΔT=kt。用m表示水的质量,c1和c2分别表示水和食用油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水:k食用油等于 c2:c1 。
【答案】c2:c1。
【分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
【解答】解:
两种液体的温度变化与加热时间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
设当两液体的温度都升高ΔT1时,水和食用油所用时间分别为t2、t7,如图所示:
因温度都升高ΔT1,则由题意可得:ΔT1=k水t3=k食用油t1﹣﹣﹣﹣﹣①
又因为加热时间反映了物质吸热的多少,所以加热时间与物质吸收的热量成正比1:t2=Q1:Q2﹣﹣﹣﹣②
所以,由①②以及吸热公式可得:===2:c3。
故答案为:c2:c1。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3分)宏观的物理现象能够反映出物质的微观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墨水滴入水中出现扩散现象,这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破境不能重圆”,这是因为接触部分的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C.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就越快
D.大多数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是由于分子变大的原故
【答案】A
【分析】(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等于平衡位置时,引力等于斥力,即分子力等于零;
(3)分子运动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
(4)分子间有间隙。
【解答】解:A、墨水滴入水中出现扩散现象,故A正确;
B、“破境不能重圆”,分子间的作用力非常小;
C、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故C错误;
D、大多数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故D错误。
故选:A。
12.(3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中的糖块比热水中的溶解得慢( )
A.物质分子不运动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
【答案】D
【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缓慢,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解: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热水和冷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这是因为温度越低,故D正确。
故选:D。
13.(3分)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40℃、8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计热损失,两杯水混合时温度的改变量一定相同
B.不计热损失,两杯水混合时内能的改变量一定相同
C.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D.乙杯中的水所含热量一定比甲杯中水少
【答案】B
【分析】(1)热传递的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热量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相同;
(2)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质量有关;
(3)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含有”或“具有”。
【解答】解:
AB、热传递的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热量,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相同,低温物体吸收热量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相同,两杯水混合时内能的改变量一定相同,不能确定温度变化是否相同,B正确;
C、内能的大小除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外,甲杯中水的温度虽然低,故C错误;
D、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故D错误。
故选:B。
14.(3分)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D.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答案】C
【分析】(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热量是个过程量;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
(4)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解答】解: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故A错误;
B、物体吸收了热量,比如晶体熔化时,但温度不变;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后,故C正确;
D、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不是温度。
故选:C。
15.(3分)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管口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蒸气推出橡胶塞导致水蒸气内能增加
C.水被加热的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过程中,橡胶塞的动能是由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来的
【答案】D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
(4)水蒸气把软木塞向上冲起时,水蒸气对木塞做功。
【解答】解:A.管口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B.水蒸气推出橡胶塞导致水蒸气内能减少;
C.水被加热的过程中,故C错误;
D.水蒸气把橡胶塞向上冲起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机械能。
故选:D。
16.(3分)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明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相等的A、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信息( )
A.A、B两液体在0~8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B.A、B两液体在0~8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C.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1:2
D.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答案】C
【分析】(1)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
(2)根据c=求出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
【解答】解:AB、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器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所以在0~8min内,A,故其吸收的热量之比为3:1、B错误;
CD、由图像可知,A液体温度升高了ΔtA=40℃﹣20℃=20℃,
B液体温度升高了ΔtB=30℃﹣20℃=10℃,已知质量相等的A、B,
根据Q=cmΔt可得,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1:2,D错误。
故选:C。
17.(3分)如图,透明圆筒内装有两根与起电机相连的放电针。将适量的汽油喷入筒内,用软木塞塞住筒口,软木塞被冲出,该过程相当于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的( )
A.吸气冲程B.做功冲程C.压缩冲程D.排气冲程
【答案】B
【分析】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膨胀对软木塞做功;在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中,气体对外做功。
【解答】解:
将适量的汽油喷入筒内,用软木塞塞住筒口;当放电针放电时,圆筒内气体的内能增加,软木塞被高温高压的气体冲出,因此该实验可模拟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的做功冲程、ACD错误。
故选:B。
18.(3分)由Q=cm(t﹣t0)可得,关于同一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2倍,则比热容增大2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质量减小一半,比热容不变
D.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3倍,则比热容增大3倍
【答案】C
【分析】质量是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比热容只跟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高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均无关。
【解答】解: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温度高低,故ABD错误。
故选:C。
19.(3分)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夏季晴天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手机电池充电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太阳能电池受到光照后电能转化成光能
D.电饭锅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D
【分析】(1)太阳能的利用有两个方面:加热物体、发电。
(2)手机电池充电时相当于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太阳能电池板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4)电热器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解:A、太阳能热水器工作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B、手机充电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D、电饭锅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故选:D。
20.(3分)两台汽油机,甲做的有用功是乙的1.5倍,甲的效率是25%,那么甲与乙消耗的汽油的质量之比是( )
A.9:5B.5:6C.5:9D.6:5
【答案】A
【分析】由已知条件,根据热机效率公式η=×100%可求出甲、乙两机消耗的总能量之比,根据Q=mq,在q相同时,热量与质量成正比,据此得出汽油质量之比。
【解答】解:
甲、乙两台汽油机的效率分别是25%,由热机效率公式η=
Q甲=,Q乙=,
所以=×=×=×=9:5,
又因为Q=mq,在q相同时,故甲,只有A正确。
故选:A。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21.(4分)小明学习了分子的热运动之后,做了以下的一些实验。
(1)实验一: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先后注入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两种液体完全混合之后的总体积小于200mL 有间隙 ;
(2)实验二:把一块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如图所示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
【答案】(1)有间隙;(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距离较近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远时表现为引力,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解答】解:(1)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故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2)当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时,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当向上拉玻璃板时,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玻璃板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为:(1)有间隙;(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22.(12分)研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小明做了2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说明玻璃筒内气体的内能 增加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此实验与汽油机工作循环中的 压缩 冲程能量转化形式相同;
(2)如图乙所示,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给瓶内打气,瓶塞跳出。瓶塞跳出过程中瓶内气体的内能 减小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瓶塞跳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 内 能转化为 机械 能;
(3)上面两个实验说明,通过 做功 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1)增加;压缩;(2)减小;内;机械;(3)做功。
【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
【解答】解:(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迅速下压活塞时,气体的温度升高,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当瓶塞跳起时,同时还能看到瓶口出现“白雾”的现象,内能减小;能量转化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上面两个实验说明,通过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答案为:(1)增加;压缩;内;机械。
23.(10分)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实验表格可以看出,实验时要控制三个不变量:将水和食用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使天平平衡,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的 质量 相同。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控制水和食用油 吸热 相同。另外还要让水和食用油的初温相同。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水吸收的热量 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根据上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食用油的比热容是 2.19×103 J/(k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已知c水=4.2×103J/(kg•℃),如图乙是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据此可得出水与冰的比热容之比是 2:1 。
【答案】(1)质量;吸热;(2)大于;(3)2.19×103;2:1。
【分析】(1)(2)我们使用相同的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3)根据上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加热5分钟(吸热相同)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根据Q=cmΔt可知,在质量和吸热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与升高的温度之积为一定值,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据此得出食用油的比热容;
根据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知冰加热2分钟升高10℃,水加热4分钟升高10℃,根据转换法,水吸热是冰的2倍,根据Q=cmΔt可得水与冰的比热容之比。
【解答】解:(1)从实验表格可以看出,实验时要控制三个不变量:将水和食用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使天平平衡。由转换法。另外还要让水和食用油的初温相同;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根据转换法;
(3)根据表中数据知,加热6分钟(吸热相同)
45℃﹣20℃=25℃;
食用油升高的温度为:
68℃﹣20℃=48℃;
根据Q=cmΔt可知,在质量和吸热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
c=×4.8×103J/(kg•℃)≈2.19×106J/(kg•℃);
冰化成水质量不变,根据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知,水加热4分钟升高10℃,水吸热是冰的2倍
c水mΔt=3c冰mΔt
可得水与冰的比热容之比是2:1。
故答案为:(1)质量;吸热;(3)6.19×103;2:5。
四、计算题(每小问3分,共24分)
24.(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对汽车做了5.4×106J的功,消耗的燃油0.3kg。已知燃油的热值是4.5×107J/kg。试求:
(1)消耗的燃油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2)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知道消耗汽油的质量,利于Q放=mq求出燃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根据η=×100%求出发动机的效率。
【解答】解:(1)燃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mq=0.3kg×4.5×107J/kg=6.35×107J
(2)发动机的效率:
η=×100%=。
答:(1)消耗的燃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是1.35×108J;
(2)发动机的效率是40%。
25.(9分)质量为2kg的金属块,被加热到200℃后放入1kg、20℃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水和金属块的温度均为50℃,已知c水=4.2×103J/(kg•℃),求在此过程中:
(1)水吸收的热量;
(2)金属块内能的减少量;
(3)金属块的比热容。
【答案】(1)在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1.26×105J;
(2)金属块内能的减少量是1.26×105J;
(3)金属块的比热容是0.42×103J/(kg•℃)。
【分析】(1)知道水的比热容、质量、初温和末温,利用公式Q吸=cm(t﹣t0)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2)不计热量损失,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等于水吸收的热量;
(3)知道金属块的质量、初温和末温,利用Q放=cmΔt求金属块的比热容。
【解答】解:(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水m(t﹣t0)=4.5×103J/(kg•℃)×1kg×(50℃﹣20℃)=2.26×105J;
(2)不计热量损失,到平衡后
Q放=Q吸=1.26×102J;
(3)由Q放=cmΔt可得金属块的比热容:
c金===3.42×103J/(kg•℃)。
答:(1)在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1.26×108J;
(2)金属块内能的减少量是1.26×105J;
(3)金属块的比热容是7.42×103J/(kg•℃)。
26.(9分)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地球表面水吸收太阳能的本领,做了如下实验:用一脸盆装6kg的水,水的表面积为0.1m2,经过太阳光垂直照射15min,水温升高了5℃.问:
(1)实验时6kg的水15min内吸收了多少热能?
(2)平均每分钟1m2水面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若用加热的方式使同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至少需要燃烧多少m3的液化气?
(假设液化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液化气的热值是5.0×107J/m3)。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和末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
(2)在(1)中求出的是15min内在0.1m2表面积上水吸收的热量,据此可求出平均每分钟1m2水面吸收的热量;
(3)由题知,液化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知道液化气的热值,利用Q吸=Q放=Vq求需要的液化气的体积。
【解答】解:(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Δt=4.2×104J/(kg•℃)×6kg×5℃=5.26×105J;
(2)平均每分钟1m2水面吸收的热量:
Q===8.6×104J/(min•m2);
(3)由题知,Q放=Q吸=2.26×105J,
根据Q放=Vq得需要液化气的体积:
V===2.52×10﹣3m3。
答:(1)实验时5kg的水15min内吸收了1.26×105J的热量;
(2)平均每分钟6m2水面吸收的热量是8.2×104J;
(3)至少需要燃烧2.52×10﹣7m3的液化气。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月考):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月考),共5页。
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pdf、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