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一(上)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1.考古学者在陕西省临潼姜寨和半坡遗址中发现较为完整的聚落结构。这些聚落规模较大,皆为经过精心规划的环壕聚落,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生活区规划整齐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这说明,该时期,该地区( )
A. 已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B. 聚落内外部生活稳定有序
C. 部落内部社会分工显著D. 房屋建筑设计注重规模化
2.如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彝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铸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A. 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B. 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
C. 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D. 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
3.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诫、加害后人。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这一转变( )
A. 推动了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B. 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
C. 增加了祖先在政治上的威望D. 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削弱
4.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
A. 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 分封制强化了等级秩序
C. 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D.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5.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 对强大武力的向往B. 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 对华夏文明的认同D. 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6.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城市市场由政府建造,政府在市场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对市场交易的价格、度量衡、货币等进行管理;要求商品必须标明价格,商人必须使用经过官方检查符合标准的度量衡和货币。这些做法( )
A. 强化了“工商食官”B. 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
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7.《墨子》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言论( )
A. 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 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C. 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D. 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
8.《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说明秦朝( )
A. 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 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
C. 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D. 对地方势力因俗而治
9.《既苑律》载,秦朝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对耕牛进行评比,岁末,在正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课,成绩最优者赏赐酒一壶、干肉十条,并免除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最差者,斥责田啬夫,责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由此可见,秦朝的耕牛评比( )
A. 遵循轻罪重刑的理念B. 体现了重农的思想
C. 有利于基层地方自治D. 重视地方执政时效
10.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以此“兴太平”。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 )
A.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 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
C. 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D. 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11.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该学者重在说明( )
A. 法家思想已不适应统治需要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
C. 关中地区社会矛盾尚未激化D. 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
12.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诏,“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 )
A. 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B. 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C. 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D. 保障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
13.《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余万,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已达2100余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东汉初期( )
A. 社会经济空前繁荣B. 释放奴婢取得成效C. 政府威信大大提高D. 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14.汉赋中对国家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的创作( )
A. 促进了国家认同B. 巩固了汉朝疆域C. 体现了文化繁荣D. 强化了中央集权
15.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曹操、荀或,乃至孙权、张昭等人,都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才能聚拢一定的政治追随者,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这一现象说明( )
A. 正统性的获得成为各政权争夺的焦点B. 东汉政权仍可凭借正统性控制地方
C. 分裂割据状态下正统思想仍具影响力D. 论证正统性是各政权施政主要内容
16.前秦统一北方初期,苻坚对鲜卑首领慕容垂礼之、爱之、亲之、信之,其礼遇程度比汉官王猛更胜一筹。对待同为非本族的羌族首领姚苌,苻坚也是信任至极,将“山南之事”一体交给他全权处理。苻坚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迅速稳定政权B. 拉拢少数民族首领C. 促进民族交融D. 显示自身统治魅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刺史除对二千石(郡太守)及王国相进行监察外,其侧重点是对诸侯王实行监督,可以监督“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者,表3所示是刺史监督的几个具体事例。
——摘编自罗庆康《汉代刺史的职权及其他》
(1) 根据材料,指出刺史监督诸侯王的具体事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刺史监督诸侯王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虎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鹿,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聚落规模较大,皆为经过精心规划的环壕聚落,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生活区规划整齐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可知,这些遗址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聚落外部稳定和内部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B项正确;
临潼姜寨和半坡遗址聚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尚未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人员的社会分工情况,排除C项;
题干信息并末强调房屋建筑设计理念,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女墓葬数量来看,男性墓葬多于女性墓葬,并且差别随时间推移而呈扩大趋势,这反映出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而女性地位下降,C项正确;
根据材料得不出阶级分化的结论,排除A项;
根据材料得不出山东手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所述生产工具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可知,祖宗神形象从商代的两面性变为西周单一的护佑形象,这种神学观念的变化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B项正确;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观念,排除A项;
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祖先在国家政治中起到的作用,排除C项;
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不断强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层层实施使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明确、严格的等级,这说明西周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故B项正确;
夏朝时就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故A项错误;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建立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法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结合分封制的影响解答。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武德’即禁暴、截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可知,题干反映了楚庄王意图效仿周武王的信息,期对“武德”的解读符合华夏对“德”的理解,这体现了楚庄王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
“对强大武力的向往”是对题干“武德”的误解,排除A项;
“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
楚庄王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A.工商食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了,排除;
B.根据“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城市市场由政府建造,政府在市场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对市场交易的价格、度量衡、货币等进行管理;要求商品必须标明价格,商人必须使用经过官方检查符合标准的度量衡和货币”分析可知,材料中政府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正确;
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
D.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城市市场由政府建造,政府在市场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对市场交易的价格、度量衡、货币等进行管理;要求商品必须标明价格,商人必须使用经过官方检查符合标准的度量衡和货币”。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可知,材料反映墨家主张使社会各行业各尽其才能,反对奢侈无度,有利于积累财富,D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使国家收入增加,排除A项;
材料并未否定发展经济,排除B项;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小生产者的理想,并非小农经济,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题干“‘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及百家争鸣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并设置了“闽中郡”,对闽越地区进行管辖,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判断秦统一闽越前当地是否设置过郡县,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将“王”改为了“君长”,并非保留诸侯王,排除B项;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秦朝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对耕牛进行评比,岁末,在正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课”,可知,秦朝对耕牛进行考核,详细列明了考课的时间和衡量标准,这是重农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
题干信息体现的是赏罚分明,与“轻罪重刑“不符,排除A项;
秦朝加了对基层的控制,排除C项
题干主旨并非地方执政的时效,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对诸者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从而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
秦朝统一之前秦国就实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
“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与史实不符,博士官掌管的典籍不在被焚之列,排除C项;
材料所述转变符合法家思想的精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法家,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法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关东地区社会各阶层对秦王朝统治的怨愤,而关东地区正是六国旧地,说明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D项正确;
法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是完全不适应秦朝统治需要的,排除A项;
秦始皇时期,关中和关东都以铁犁牛耕条件下的小农经济为主,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关中地区社会矛盾问题,且选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亡汉立,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亡汉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封事”为汉代群臣直接上书皇帝、秘密参与国家大事的议政和监察开辟了一条便捷的特殊渠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C项正确;
“上封事”是君臣间政治关系的一种形式,与控制基层机构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关于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
“上封事”制度下虽然群臣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但此举无法保障政令的传达和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国家控制的人口的倍增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如统一后社会稳定,流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人口的自然增长、释放奴婢等因素,所以A项有助于解释材料现象,A项正确;
光武中兴期间,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空前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政府威信的提高不是导致东汉初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C项;
官民关系是否改善与国家控制人口的增长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两汉衰亡,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两汉衰亡,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A正确;
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B项;
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汉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材料未体现各政权争夺正统性,排除A项;
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排除B项;
根据材料“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曹操、荀或,乃至孙权、张昭等人,都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才能聚拢一定的政治追随者,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可知,汉未三国时期,政权的统治者都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这说明分裂割据状态下正统思想仍具影响力,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各政权的施政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根据“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曹操、荀或,乃至孙权、张昭等人,都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才能聚拢一定的政治追随者,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前秦统一北方初期,苻坚对鲜卑首领慕容垂礼之、爱之、亲之、信之,其礼遇程度比汉官王猛更胜一筹。对待同为非本族的羌族首领姚苌,苻坚也是信任至极,将‘山南之事’一体交给他全权处理”分析可知,材料中前秦统治者礼遇少数民族首领,并给与其较大信任和权力,意在拉拢少数民族首领,稳定政权,正确;
B.拉拢少数民族首领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
C.促进民族交融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
D.材料无关显示自身统治魅力,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解题关键信息是“前秦统一北方初期,苻坚对鲜卑首领慕容垂礼之、爱之、亲之、信之,其礼遇程度比汉官王猛更胜一筹。对待同为非本族的羌族首领姚苌,苻坚也是信任至极,将‘山南之事’一体交给他全权处理”。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答案】【小题1】措施:招徕和优待入秦农民;奖励耕织;将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平赋税;奖励军功。
【小题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壮大了秦国国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第一结合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事项:监督诸侯王谋反行为;监督诸侯王的家庭生活伦理;监督诸侯王纵容及收留盗匪之举。
【小题2】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助于规范贵族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了正统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第一问结合刺史监督诸侯王的具体事项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选取:《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的统一过程;秦朝的制度创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杈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著作:《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理由: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
总之,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综合,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0.【答案】【小题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
【小题2】表现: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时期
鉴定墓葬/座
男性墓葬/座
女性墓革/座
中期阶段
42
31
11
晚期阶段
7
5
1
事件
出处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八月,燕刺王刘旦见武帝崩、昭帝立,怒曰:“我当为帝。”与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译等勾结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隽不疑。瓶侯(葛川靖王子)刘成告之隽不疑,隽不疑立即行动,“收捕泽以闻”.“而望王(指燕剌王刘旦)反道自新”
《汉书•武五子传》等
地节中,冀州刺史林奏刘年(代孝王刘参之玄孙)“为太子时与女弟则(刘则)私通。及年立为王后,则怀年子……年使从季父往来送迎则,连年不绝”。因其行淫乱,被“废为庶人”
《汉书•丈三王传》
在宣帝时期,张敲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广川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件和盗贼行为,但却无法找到贼首。张敲通过情报掌握了贼首的名字和所在地点。广川王的昆弟与皇族的刘调等人与贼首与结,使得贼寇屡屡得逞。张敞亲自率领郡国的官吏,准备数百辆车图守王言,搜捕刘调等人,采然,在宫殿中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张敞上奏天子,揭发广川王的罪行,然而,天子心存仁慈,不忍让广川王受到极刑,只曼将他的爵位削除
《汉书•张敞传》
作者
书名
马孟龙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泰汉》
龚书铎、刘德麟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李子迟
《盛世中国(秦汉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高三(上)起点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高三(上)起点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