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认识米 用米量 |人教新课标
展开教 学 设 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测量的过程,知道1米=100厘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 师 活 动
教学过程中闪光点与不足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1.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
(2)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3)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宽约是多少厘米?桌子的长、宽约多少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可能会说很麻烦或很累等。)
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如黑板的长、宽,大树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划。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拿出课前准备的卷尺,比一比是不是和米尺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
(3)体验
①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学生尺,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
(2)每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
(4)汇报归纳。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米=100厘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3.用米量。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分组活动: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学生的身高等。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汇报测量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铅笔长15米。
(2)课桌高70米。
(3)梧桐树高3米。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4题。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真是了不起。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a href="/sx/tb_c1068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a>,共3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认识米,用米量_人教新课标: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认识米,用米量_人教新课标,共3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建议认识米 用米量_人教新课标: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建议认识米 用米量_人教新课标,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