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0] 第13章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含解析)
展开课时练习[30]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2022·河北保定模拟)吕二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典型黄土,土层厚度50 cm以上。科研人员在该流域选取四个坡度近似的林地(灌木林、刺槐林(人工纯林)、油松林、针阔混交林)为径流小区研究植被覆盖对坡面径流的影响。下图示意一次降水过程下不同植被坡面径流产流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据材料推测,四种林地中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是( D )
A.灌木林 B.刺槐林
C.油松林 D.针阔混交林
2.与其余林地相比,灌木林坡面径流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灌木林( C )
A.地势起伏小 B.降水强度大
C.地表覆被少 D.土壤孔隙大
3.为提升刺槐林水土保持能力,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A )
A.种植林下灌草植被 B.增大刺槐种植密度
C.清理林下枯枝落叶 D.发展林下家禽养殖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针阔混交林出现地表径流的时间最短且地表径流量最小,说明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地表土壤冲刷最轻,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第2题,由材料“下图示意一次降水过程下不同植被坡面径流产流过程”可知,灌木林与其他林地降水强度相同,灌木林地表覆被少,阻滞接纳降水的能力差,坡面径流出现时间早;如灌木林土壤空隙大、地势起伏小,雨水下渗多,坡面径流出现时间应晚于其他林地。第3题,种植林下灌草植被可以增加地表植被密度,增加水分下渗,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一味增加刺槐种植密度不利于植被生长,清理林下枯枝落叶和发展林下家禽养殖都会使得地表直接裸露,减少下渗。
(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据此完成4~6题。
4.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C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5.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B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6.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C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4题,治沟造地以传统的打坝淤地为基础,由图可知,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措施中,“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可增加耕地面积;“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可防洪拦沙、改善耕作条件;“坡面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可保持水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宜居度。与传统的打坝淤地相比,治沟造地除了可实现防治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这些基本目标外,还更加注重了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故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 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5题,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措施上,一方面沟道覆土后,沟谷变宽、沟道土地更加平整;另一方面,打坝修渠使沟道内径流减少,流水侵蚀减弱,泥沙淤积增多,使沟谷更宽更平整。经过整治,当地的土地变得面积更大、更平整,更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更有利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故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方便田间耕作方面;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治沟造地的诸多措施增加了土地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墒情,打坝淤地工程形成的耕地肥力较高,而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第6题,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雨季洪水集中、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粗放。陡坡开垦等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是该地开展治沟造地的主要背景,由图中的整治措施可知,“坡面退耕还林”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复垦空废宅基地”说明居住用地并不紧张。
(2022·山东曲阜模拟)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埋尼龙网方格沙障会导致沙障防护功能基本丧失。下图为划分成6个地貌部位的某一流动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B )
A.固沙速度快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需要劳动量小 D.治理成本低
8.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B )
A.增加降水 B.削减风力
C.提高地下水位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9.该沙丘中最容易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 D )
A.Ⅰ B.Ⅱ
C.Ⅲ D.Ⅴ
[解析] 第7题,生物措施防沙是指利用营造园林植被、种植牧草等方式改良土壤条件,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机械防沙无需考虑水分因素,可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使用,故机械防沙对环境适应性强;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机械防沙固沙速度快,机械防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较高。第8题,机械防沙是通过制作沙障的形式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减少沙丘流动;机械防沙没有增加降水、提高地下水位的作用,机械防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不能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第9题,Ⅰ、Ⅱ、Ⅲ位置处于沙丘的迎风坡,处于沙丘的缓坡,不易发生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现象;而Ⅴ处于该沙丘的背风坡,背风坡风速减小,沙尘易沉积,故该沙丘中最容易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Ⅴ处。
(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是( B )
①逐渐分散 ②内部聚集 ③均匀分布 ④零散分布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11.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A )
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
C. 塬面水沙集蓄 D.塬面植被恢复
[解析] 第10题,由材料“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可知,甲~丁的演化过程中,塬面的面积逐渐减小,故塬面上聚落的分布也是逐渐分散。甲时刻塬面面积大而完整,聚落分布比较均匀,乙时刻塬面面积减小,周围受到流水侵蚀,塬面边缘的聚落开始向中间集聚;丙时刻塬面破碎,聚落开始由集中走向分散,丁时刻塬面完全破碎,只有少部分塬面有聚落分布。故塬面聚落演变的过程是均匀分布——内部集聚——逐渐分散——零散分布。第11题,塬面持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溯源侵蚀活跃,沟岸扩张。要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保土蓄水,防止沟岸的继续扩张,加固沟头,保住塬面;塬面的萎缩主要是沟岸的扩张,沟道的溯源侵蚀,塬面水沙集蓄、塬面植被恢复,仅是保护塬面,仍会出现塬面萎缩;沟道径流调控,对保护塬面作用不大,沟谷仍会侵蚀塬面。
二、综合题
12.(2020·全国文综Ⅲ)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上图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由图可知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第(2)题,由图知,1995~2013年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由图2可知,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为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如赞同“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的观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释,由图2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已大于400毫米(接近45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气候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如不赞同“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的观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释,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但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依然共存,目前虽然气候偏湿润,有可能过些年气候偏干旱,且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使植被覆盖率提高,但过度绿化,会使植被的蒸腾量大增,加重该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答案] (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13.(2021·江苏适应性测试)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图1为“十大孔兑地区地形和流域示意图”,图2为“十大孔兑地区月平均降水量和风速图”。
材料二 十大孔兑(孔兑,意为洪水沟)是指由南向北并列流入黄河的十条季节性河流。下图1所示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自东向西从350 mm减少到250 mm,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自东向西显著增多,库布齐沙漠西部多流动沙丘,东部多为半固定沙丘。
(1)简述十大孔兑地区年内风、水两种外力作用的时空过程。
(2)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采取自西向东、从南而北策略的原因。
(3)植树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但十大孔兑地区采取多种草少植树的措施,请说明原因。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请提出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年降水量自东向西从350 mm减少到250 mm,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自东向西显著增多,库布齐沙漠西部多流动沙丘,东部多为半固定沙丘”可知,风力作用越往西越显著,流水作用越往东越显著;由图2可知,平均风速春季明显增强,降水量集中在夏季,风力作用春季最强,流水作用夏季最强;由图1可知,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沟壑区,坡度大、流水作用强。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西部多流动沙丘,东部多半固定沙丘,西部地区风沙严重,沙尘暴灾害频繁;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沟壑区,地势起伏大,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和南部生态环境更脆弱,应该优先治理。第(3)题,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较干旱,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管理成本低,防风固沙和保水土的效果显著,林地需水量大,只适宜生长在沿河及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大面积种植树木,会消耗较多水分且人工管理成本高。第(4)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合理确定生产规模,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注重水土保持。
[答案] (1)风力作用:全年都有,春季最大;自西向东向南减弱。流水作用:夏季最大,春秋较小,冬季基本没有;东部地区流水作用比西部强,南部地区坡度大、流水作用强。(2)区域内自西向东有十个小流域,因风力作用导致的沙尘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且西部以流动沙丘为主,东部以半固定沙丘为主,西部风沙治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东部治理成果,故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宜采取自西向东的治理策略;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多泥沙,下游洪积、冲积物都是来自上中游,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上游治理状况,故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流域治理宜采取自南向北(先上游后下游)的治理策略。(3)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较干旱,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草本植物适应性强,管理成本低,防风固沙和保水土效果显著,林地在本区只宜生长在沿河及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大面积种植树木,会消耗较多水分且人工管理成本高。(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合理确定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水土保持。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识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识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34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34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