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分层训练 (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分层训练14 生物的进化(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分层训练14 生物的进化(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向一 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以说明( )
A.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B.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C.在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
D.人类与猩猩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
【答案】C
【分析】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中的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详解】
A、人和大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两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只体现在不同动物之间,不能得出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之间的统一模式,A错误;
B、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能根据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得出,B错误;
C、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发现,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这说明在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C正确;
D、大猩猩和人属于两个物种,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其结构和功能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2.(2020·河南高三月考)非洲草原的犀牛是双角,亚洲只有苏门答腊犀牛是双角,而印度犀牛为独角。犀牛角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敌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生活的植被环境决定的
C.犀牛角的出现是犀牛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
D.环境不变时,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不发生进化
【答案】A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有统一性是因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详解】
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个体之间会存在许多性状方面的差异,如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但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
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基因决定的,B错误;
C、犀牛角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对犀牛选择的结果,C错误;
D、环境不变时,基因频率也有可能改变,故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也能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A。
3.(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答案】A
【分析】
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正确;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不是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的原因,B错误;
C、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的祖先,C错误;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但不是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A。
4.(2020·湖南省长沙县第九中学)英国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一并生活在1.26 亿年前,其体长仅 61 厘米,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
B.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群体
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A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恐龙与小型鳄鱼具有共同的祖先,故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有关联,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
C、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的群体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5.(2020·四川成都市·成都七中高二月考)绿头鸭和琵嘴鸭、绿翅鸭、斑嘴鸭都是野生鸭类,它们常常在同一栖息地生活。绿头鸭的ND2基因长度为1041bp,另外几种鸭与绿头鸭ND2基因长度及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的比较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琵嘴鸭、绿翅鸭、斑嘴鸭是由绿头鸭进化而来
B.可通过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的相似度
C.进化过程中ND2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序列的改变
D.根据检测结果不能判断四种鸭是否有生殖隔离
【答案】A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
A、由表格信息可知,斑嘴鸭与绿头鸭亲缘关系最近,说明斑嘴鸭是由绿头鸭进化而来,A错误;
B、可通过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的相似度从而确定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B正确;
C、由表格中ND2基因之间碱基序列的差异可推测,进化过程中ND2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根据检测结果不能判断四种鸭是否有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
考向二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6.(2020·忠县三汇中学高二期中)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假设处于理想状态。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先将两种群合并,在随机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为( )
A.45.5%B.25%C.64%D.42%
【答案】A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哈迪-温伯格定律: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等、没有发生变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平衡,如果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则AA=p2,aa=q2,Aa=2pq。
【详解】
1、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AA=70%×70%=49%,Aa=2×70%×30%=42%,aa=30%×30%=9%,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100个,则AA=49,Aa=42个,aa=9个。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则AA=60%×60%=36%,Aa=2×60%×40%=48%,aa=40%×40%=16%,假设种群2有个体数量100个,则AA=36,Aa=48个,aa=16个。
2、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则AA=49+36=85,Aa=42+48=90个,aa=9+16=25个,则A=(85×2+90×1)/(200×2)=65%,a=1-65%=35%。
3、两个种群完全合并,而且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65%×35%==45.5%。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2020·广东佛山市·高三其他模拟)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
A.两者尚未形成两个物种
B.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
C.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
D.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
【答案】D
【分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详解】
A、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者之间可能已经形成两个物种,A错误;
B、两者的外部形态不一定有明显差别,B错误;
C、两者之间不一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
D、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它们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通过自然选择,生活食性等方面可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后大量繁殖,可判断它们朝不同方向进化了,即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8.(2020·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高一期中)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8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8%和82%B.36%和64%C.56%和44%D.92%和8%
【答案】C
【分析】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已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
由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16%+80%×1/2=56%,a的基因频率=1-56%=44%,C正确。
故选C。
9.(2020·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高二期中)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2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基因型aa的个体占10%,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 )
A.65%,35%B.35%,65%C.90%,10%D.60%,40%
【答案】A
【分析】
已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该种群中AA=40%,Aa=50%,aa=10%,则A的基因频率=40%+1/2×50%=65%,a的基因频率=10%+1/2×50%=35%,A正确。
故选A。
10.(2020·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随机交配B.种群大小C.自然选择D.染色体变异
【答案】A
【分析】
群体中的基因频率能保持稳定的条件:①群体是极大的;②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⑤没有自然选择。
【详解】
A、随机交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
B、种群大小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
D、染色体变异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考向三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1.(2020·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月考)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调控、育种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C.红螺菌在缺氧时可利用有机酸、醇等物质快速繁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
【答案】A
【分析】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其中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氨基酸被替换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体现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和发展称之为共同进化,B正确;
C、红螺菌在缺氧时可利用有机酸、醇等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快速繁殖,这是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八倍体小黑麦的体细胞含有8个染色体组,其花粉含有4个染色体组,因此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即为单倍体,D正确。
故选A。
12.(2020·山东青岛市·高三期中)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共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指无机环境,进化的主体是生物界
B.生态环境变化引起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舞台为表演者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机会
D.生态仅仅提供表演的舞台,与进化的方向无关
【答案】C
【分析】
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
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生态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的演变,A错误;
B、生态环境变化引起变异,如果没有改变遗传物质,就不会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舞台为表演者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机会,C正确;
D、生态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不仅仅提供表演的舞台,还与进化的方向有关,D错误。
故选C。
13.(2020·天津和平区·耀华中学高二月考)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真菌B会攻击并毁坏切叶蚁的菌圃。一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根据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上述生物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制约
D.切叶蚁和放线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
【答案】A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一方面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另一方面一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共同进化,同时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生物,而题干中只有切叶蚁、真菌A、真菌B、放线菌等少数生物,A错误;
B、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其单一的食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根据分析可说明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真菌B的生长,减弱真菌B对切叶蚁的菌圃的攻击。同时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放线菌是互惠互利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14.(2020·河北张家口市·高三月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D
【分析】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
【详解】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实现的,既包括种间斗争,也包括种间互助,A错误;
B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C错误;
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这样就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正确。
故选D。
15.(2020·湖北高二期中)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直接积累有利变异
B.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种间互助有利于共同进化,种间斗争不利于共同进化
D.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不需要生殖隔离
【答案】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3、自然选择可以决定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
A、自然选择可以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使得有利变异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起来,A错误;
B、外来物种入侵,可以对当地的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都有利于共同进化,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B组 专题综合练
1.(202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其中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但其理论并不完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B.适应的形成是由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和种群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与丰富
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答案】A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而实际上,如果个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相应基因必须在群体里扩散并取代原有的基因,这样新的生物类型垢可能形成;
(3)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B正确;
C、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正确;
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D正确。
故选A。
2.(2021·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等位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1头小牛。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错误的是( )
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
B.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为显性
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为隐性
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要鉴定有角与无角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通过杂交的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加以分析确定。
【详解】
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由于显性基因可能为杂合子或纯合子,故后代中显性多于隐性;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反之,则无角为显性,A正确;
B、由于该种群中A、a基因频率相等,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牛为显性,B正确;
C、如果有角为显性性状,则多对有角牛中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因此若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若有角为隐性性状,则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后代只表现为有角,C正确;
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因后代个体数太少,且亲代测交也有可能为此结果,因而不能判断显隐性,D错误。
故选D。
3.(2021·渝中区·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穿梭育种涉及的两种小麦一般都存在生殖隔离
B.穿梭育种模式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C.穿梭育种涉及了杂交育种
D.穿梭育种利用了选择育种
【答案】A
【分析】
穿梭育种类似于杂交育种,可以集中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于一体。
【详解】
A、能进行杂交并选育出新品种,说明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穿梭育种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D、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都在此模式中出现,C、D正确。
故选A。
4.(2021·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三月考)某相对封闭的城市,男女比例相等。经调查该城市居民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频率是a,血友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是c。不考虑迁入迁出,意外死亡等因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个体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所占的概率是2a/(1+a)
B.男性个体中不患血友病的个体占比是1-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是(1-c)2/2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血友病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c-c2)
【答案】D
【分析】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相关计算: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①定义公式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2;
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比率+1/2×杂合子基因型比率。
(2)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该种群个体总数。
【详解】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中正常个体占比(1-a2),携带者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的携带者为2a/(1+a),A正确;
B、血友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b,则男性中血友病的致病基因概率、男性中患者的概率均为b,则男性中的正常个体所占比例为1-b,B正确;
C、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女性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为XdXd,在女性中的概率为(1-c)2,由于男女比例相等,则在全部个体中的概率为(1-c)2/2,C正确;
D、血友病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故可能存在连锁现象,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D。
5.(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期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使用前,细菌中就含有抗药个体,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B.抗生素起到自然选择作用,使抗药性个体保留,不抗药个体被淘汰
C.抗生素使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并通过基因表达完成世代传递
D.短期内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可以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不抗药的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有的细菌不再受其的影响,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
A、抗生素使用前,细菌中就含有抗药个体,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
B、抗生素起到自然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存活,不抗药的细菌被淘汰,B正确;
C、抗生素使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并不能通过基因表达完成世代传递,而是通过遗传完成世代传递,C错误;
D、短期内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使得含单一抗药基因的细菌死亡,可以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D正确。
故选C。
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B.浅色岩Q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比浅色岩P区高
C.三个不同区域的囊鼠分布现状体现了进化与适应
D.浅色岩区鼠群迁至深色熔岩区后浅色鼠比例将增大
【答案】D
【分析】
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
【详解】
A、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A正确。
B、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浅色岩Q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3×0.7=0.42,与浅色岩P区相比,浅色岩Q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正确。
C、三个不同区域的囊鼠分布现状体现了进化与适应,C正确。
D、浅色岩区鼠群迁至深色熔岩区后,浅色基因d的基因频率变小,浅色鼠比例将减小,D错误。
故选D。
7.(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以下关于生物进化中“一定”的描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②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一定也不变
③病毒的抗药性一定是接触药物后产生的
④生殖隔离形成了,就一定产生了新物种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B
【分析】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不决定方向,环境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详解】
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①正确;
②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改变,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改变,②错误;
③病毒产生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抗药性在接触药物前就可以产生,药物只是对变异进行了选择,③错误;
④生殖隔离形成了,就一定产生了新物种,④正确。
综上,正确的有①④,故选B。
8.(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存斗争导致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C.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相应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错误,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B。
9.(2021·江苏连云港市·)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指的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限制因素
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新物种,标志该物种发生进化
D.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就越大,自然选择的能力就越弱
【答案】B
【分析】
1、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2、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积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
A、自然指的是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和非生物限制因素,A错误;
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实现生物进化,B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该物种发生进化,C错误;
D、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就越小,D错误。
故选B。
10.(2021·江苏连云港市·)调查一个人群的MN血型(控制MN血型的等位基因用LM和LN表示),结果如 下表所示,则该人群中LM的基因频率是( )
A.0.3B.0.4C.0.6D.0.9
【答案】C
【分析】
一对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之和为1,即LM基因频率+LN基因频率= 1。
【详解】
对人类一个群体的MN血型进行调查,统计了100个个体,其中M血型(基因型是LMLM)有30个,MN血型(基因型是LMLN)有60个,N血型(基因型是LNLN)有10个,则LMLM的基因型频率=30÷100=0.3,LMLN的基因型频率=60÷100=0.6,LNLN的基因型频率=10÷100=0.1, LM的基因频率=0.3+0.6÷2=0.6,LN的基因频率=1-0.6=0.4,故该人群中LM的基因频率为0.6,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物种
ND2基因长度(bp)
核苷酸序列相似度(%)
琵嘴鸭
1041
90.97
绿翅鸭
1041
94.62
斑嘴鸭
1041
100
基因型
LMLM
LMLN
LNLN
总数
个体数
30
60
10
1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分层训练24 酶的应用(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