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 课件
展开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三种:概括故事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很好地解答这三种情节题。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情节概括答题“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厘清层次结构。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情节概括全解“4妙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明考】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明考】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明考】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暗考】
情节概括“3字诀”(1)理—理清小说结构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①引子:林教头沧州遇旧知。②开端:陆虞候密谋,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③发展:林教头接管草料场(接管——交割—沾酒)。④高潮和结局: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2)寻—寻找小说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即以高俅之子高衙内企图强霸林冲之妻,设计陷害林冲为线索(3)抓—抓住小说中的场面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答题模板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何事”环节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木工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模板三: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模板四: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模板五:事由+情感(态度、心理)。
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叙述视角)
悬念、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抑扬、突转
《祝福》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效果?①首尾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这样处理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情节更简洁,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补充3个特殊叙事视角)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叙述者身份(视角):儿童、伙计、知识分子等叙述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安排技巧:常规、特殊(各见详解)表达方式的运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节奏:详略、张弛、快慢等叙述腔调(有的地方与叙述身份有关,有的地方与表达方式有关,如冷峻、幽默、讽刺等……
特殊的叙述手法——时空交错
历史与现实交织效果:①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③丰富文章内容;④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⑤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例子: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
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反复: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读者的好奇和追问。
有一天,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时,被蛇咬断了尾巴。它想去借一条尾巴,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对小鱼说:“小鱼姐姐,你能尾巴借给我吗?”小鱼说:“我要用尾巴拨水。”小壁虎看见老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壁虎说:“牛伯伯,把你的尾巴借给我可以吗?”老黄牛说:“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小壁虎爬到屋檐下,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舞。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把你的尾巴借给我可以吗?”燕子说:“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当小壁虎回到家时,已经长出了一条新的尾巴。
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则好新闻》一文,写张记者为造成轰动效应,把有人偷东西写成抢银行。在众人的关注和夸奖声里,小张飘飘然起来。他回到家里刚开口说自己写了一篇好新闻,父亲就骂了起来:“你弟弟去偷东西,反而被人写成了抢银行,这记者真缺德!”文章的末尾是“张记者瘫坐在地上”。这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节,真让人啼笑皆非。
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的一种结构方法,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 ,金庸先生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华山派掌门岳不群这个包藏祸心,阴险狡诈的伪君子。在开篇给了他慈父良师的身份,给了他正派人士引以为荣的“君子剑”称号,一代大侠,叫人折服。然而,这慈父利用女儿的幸福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私心杀害自己的徒弟,堂堂“君子剑”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为了野心而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贾宝玉出场前,先写王夫人嘱咐林黛玉,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又写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过,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作者通过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评价,从侧面衬托贾宝玉这一封建社会叛逆者的性格形象。(宝玉的出场:抑扬)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后面厨子老高说“你爸爸已经……”爸爸离开人世这件事不是突然冒出的,前面已经埋下了伏笔——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鲁迅先生的《故乡》,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用了一大段文字对眼前故乡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简练的文字对心中那幅美丽的“图画”作了描画。这样做,除了能使前后文形成一种鲜明的比照,还能使文章结构紧凑。《祝福》《灯笼》的开头、结尾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3.《我的叔叔于勒》:
胡屠夫对中举前后的范进态度的变化对比等。
酒客们的笑与孔乙己的悲形成对比。
菲力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
闰土少年与中年的外貌变化对比等。
1.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3.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叙事艺术)后边结合文本特征单独讲: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4.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5、叙事节奏:紧张?舒缓?集中紧凑?6、叙述语言:偏口语化,有生活气息,富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书面语为主,典雅庄重。
(1)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3)现实与回忆交织,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对她大半生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4)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5)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鲁镇”这一地点,集中在除夕“祝福”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6)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祝福》在叙述、谋篇上有何特点?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1.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2.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2020·浙江卷)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雪》)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2014高考新课标卷Ⅰ《古渡头》叶紫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同时儿童有限的视角给读者思考的空间。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归去来韩少功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
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
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信信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天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
“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
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电话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 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 (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
【注】①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C[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催粮差 赵树理催粮的差人叫崔九孩。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事派到他头上,他觉得油水少,不想去,就雇了个人。这人一到村里,闯入二先生家,不知深浅,挨了二先生一耳光。拘票也被扣下了。崔九孩只得亲自出马,先到二先生家,赔礼说好话,把票要了出来。见票上有个叫孙二则的农民,打听知道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就决定去。到了庄上一问,才知孙二则早就去世了,有个孙子叫甲午。孙甲午被找来,崔九孩二话不说,掏出小铁绳套在孙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铜锁“崩”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甲午老婆和女儿黑女都哭着跑来。甲午老婆向刘老汉哭通:“大伯!黑女他爹闯下什么祸了?”刘老汉道:“没有什么祸,粮缴得迟了。”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铜锁。崔九孩把票折好包起来,就牵住铁绳向刘老汉道:“老邻长,你在吧!我把他带走了!”又把绳一拉向甲午道:“走吧!”说着就向门外走。甲午老婆和黑女都急了,“哇”一声一齐哭出来。刘老汉总还算有点经验,便抢了几步到门外拦住道:“人我保住,要说到一点什么小意思啦,也不要紧,总要打发你喜喜欢欢地起身啦!”
刘老汉又向九孩道:“老头,我保住他,你暂且把他放开吧,他是一手人,借个钱跑个路都得他亲自去。”九孩见这老汉还能说几句,要是叫他保住,他随便给弄个块儿八毛的,又把人弄个不见面,难道真能把他这保人带走?便道:“人是不能放呀!住一夜倒可以。”刘老汉道:“不放也不要紧。你也累了,到炕上顺便歇歇,响们慢慢商量!”九孩便把甲午拴到桌腿上,躺到炕上休息。刘老汉见他躺下了便问他道:“你且躺一下,我给你看饭去!”刘老汉到了甲午家,天也累了,庄上人也都回来了,都挤在甲午家里话弄这件事。刘老汉一进去,大家都围着他问情形。刘老汉说:“不怕!他不过想吃几个线,祭送祭送就没事了。”甲午老婆问:“不知道得几个钱?”刘老汉道:“你们不要多到他跟前哭闹,只要三两个人来回跑跑路,里外商量商量,要叫他看见咱不十分着急,才能省个钱。”大家又选了两个会说话的人跟刘老汉一同去,都向刘老汉说:“大伯的见识高,这会儿全凭你啦!”九孩吃过饭,刘老汉他们背地咬着甲午的耳朵给他出了些主意。又问了他一个数目,有个青年去借了一块现洋递给刘老汉。刘老汉拿着钱向九孩道:“本来想给老头多借几个盘货,不过甲午这小家人,手头实在不宽裕,送老头这一块茶线吧!”
那时候,一块线可以买两斗米,数目也不算小,可是住衙门的这些人,到了山庄上,就看不起这个来了。崔九孩说:“小家人叫他省个钱吧!不用!我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带他到县里也没有多大要紧,不过多住几天。”庄稼人最怕叫他在农忙时候误几天工,不说甲午,别人也替他着急了。那个青年又跟甲午咬着耳朵说了一会儿话,又去借了两块钱,九孩还不愿意。一直熬到半夜多,钱已经借来五块了,九孩仍不接,甲午看见五块钱摆在桌上,有点眼红了,便说:“大伯!你们大家也不要作难了,借人家那么些钱我指什么还人家啦?我的事还是只苦我吧!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把钱都还了人家吧!明天我去就算了!”九孩接着道:“对!人家甲午有种!不怕事!你们大家管人家作甚?”说了又躺下自言自语道:“怕你小伙子硬笨啦?罪也是难受着啦!一进去还不是先挨一顿板子?”甲午道:“那有什么法?没钱人还不是由人家摆弄啦?”刘老汉也趁势推道:“实在不行也只好由你们!”把桌子上的几块钱一收拾,捏在自己手里向那个借钱的青年一伸。青年伸手去接,刘老汉可没有立刻递给他,顺便扭头轻轻问九孩道:“老头!真不行吗?”
九孩看见再要不答应,五块现洋“当啷”一声就掉在那个青年手里跑了,就赶紧改口道:“要不是看在你老邻长面子上的话,可真是不行”刘老汉见他改了口,又把钱转递到他手里道:“要你被屈了!”九孩接住钱又笑回道:“这我可爱财了!”九孩把手往衣袋里一塞,装进了大洋,掏出钥匙来,开了锁,解了铁绳,把甲午放出。第二天早上,崔九孩又到别处催粮,孙甲午到集上去粜米。1946年(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在20世纪初,外来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现代中国小说采用连贯叙述、倒装叙述、交错叙述等多种叙事时间;全知叙事、限知叙事、纯客观叙事等多种叙事角度;以情节为中心、以背景为中心等多种叙事结构。赵树理小说则绕过了大多数人走的这条路,顽强地继承了中国白话小说脱胎而来的叙事传统。如果按西方叙事学的话语类型理论划分,赵树理的小说当属于叙述性的话语类型。在这种叙述性的话语类型的作品中,深厚的民间文化积累、民间故事的因素,以及自己的倾向性都非常便利地被赵树理贯穿在叙述中。当年创作时为了“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并且以叙述性为话语类型的《催粮差》,在今天何以能够让读者产生有趣味和愉悦的审美经验?这是值得研究的。(摘编自刘俐俐《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催粮差>的文本分析》)
9. 《催粮差》是怎样体现赵树理独特的叙事特点的?请结合文本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方面简要叙述。(6分)
①叙事时间:采用连贯叙述。全文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叙事,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行文;(2分)②叙事角度: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全文采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读者能够纵观事件全貌,洞察所有人物心理。(2分)③叙事结构: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催粮差》按照传统小说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模式叙述故事,先是交代崔九孩锁拿孙甲午,接着讲述刘老汉等人筹借钱款,最后写崔九孩拿走钱款。(2分)
地铁里的狗[英]伊丽莎白•罗巴德 20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家在外居住,所以我养了只狗做伴,它就是包福。虽然它体重比我还重,还有一口利牙,可是却很温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它在身边,我就会感觉很安全。 为了要有白天的自由时间,享受在公园散步的悠闲时光,我选了一份在波士顿市区的晚班工作,时间从下午4点到午夜12点,美中不足的是,我必须在半夜时分搭地下铁回家。经过一些时日我有了心得: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我总是避免和其他人有眼神接触,并随时带一本书,在搭车时阅读。 某个晚上下班后,我准备回家。通常我会在公园街站搭红线,然后在安德鲁站下车,走过六个街口,就可以看见在家耐心等候的包福。 那天晚上不太一样。 要进站前,我努力要在口袋里翻出我仅存的一个代币型车票,却发现口袋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我只好到售票口买票。
离凌晨1点的尾班车只剩几班车,我走到售票口,掏出一元美钞,说:“麻烦买一张票。”地铁乘客通常不会注意到入口旁的售票口,所以当我买车票时对戴着厚眼镜的售票员没有太注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他却很注意我。 当他把车票和零钱推出窗口时说:“嗨,你想要养狗吗?” 他突如其来的发问令我一时之间说不出话,他过一会才很不确定地问:“请问……你想要一只狗吗?”他又重复。 他视线往下移,用下巴指着柜台下方,我往前靠,才明白他指的是一团毛茸茸的小东西,那是一身乱毛的小猎犬,我看那只狗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但眼神却好像是在说:“是啊,你有什么问题?” 我有一点吓到,但身为动物爱好者,又有一些为难。 “它从哪里来的?”我问。 “它是流浪狗,大概8点出现的。”售票员把狗抱到柜台上,轻摸它的耳后的毛。
“它有颈圈,可是没有名牌,没有人来这里把它领走,而我的值班时间快结束了。” 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带它回家,那包福怎么办? 售票员从我的表情看到一丝希望,于是又接着说:“我问过每个经过的人,不过都没有人要带它回家。” 我问他:“那你呢?” 他听了笑着说:“我?不,亲爱的,我老婆会杀了我。” 我无法把视线从那只狗身上移开,它怎么会跑到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来把这只可怜的小东西带回去? 售票员发出最后通牒:“你知道,如果你不带它走,我下班的时候就只好让它回到街上了。”我真不敢相信!“你怎么可以让它回到街上?这里是市区耶!它会被杀死,会饿死,它……还这么小……” 他解释道,再过几班车他就要下班了,而他既不能把它留在售票室里,也不能带它回家,换句话说,我是这只狗的最后希望。
我开始犹疑,售票员和狗都感觉到了。老天,我该怎么做? 我和售票员对视着,时间突然变得很缓慢。 最后我叹了一口气,“它是男生还是女生?” 他露出笑容说:“女生。” 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可是我没有狗链。” “没问题,我来想办法,这里有一条麻绳,这其实很坚固,你要在哪一站下车?” “安德鲁站。” “太好了!那只有四站而已。放心,这条麻绳一定可以让你撑到回家。” 售票员兴奋得脸都红了,他打开售票室厚重的门,欣喜地把我的新宠物交给我,他松了一口气地说:“太感谢你了,我真的不想让它回到街上。” 我和那只狗开始互视着对方。 售票员则在一旁敲着边鼓,“你们很合喔!”
然后他打开车站入口,让我不用付钱进站,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 我牵着狗走下楼梯,到下一层地铁月台,同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不会有事的,你会很好的。”我对它保证。 其实当售票员告诉我它是女生时,我就已经在心底为它取好了名字--我要叫它菲莉丝,我的灵感来自一头狂野乱发的喜剧女演员菲莉丝•狄勒,而且暗自得意这名字真是取得太好了。我对它说:“噢,菲莉丝,等一下我们就可以见到包福了。”我带着我的新朋友踏上到处都是脏污的月台,公园街站是波士顿最大、最忙碌的车站之一,因此它并非像其他车站有两座月台,而是三座,一座是开往多彻斯特,另一边开往剑桥和哈佛广场,中间的月台则是作为转站之用。 当我们一出现,月台上的其他旅客全都转过头看着我们,就连弹吉他的年轻人,也停住把硬币收进吉他箱的动作。
突然,所有人都鼓起掌,一时之间,我有点走错地方的感觉。平常,所有乘客都埋头做自己的事,就像我一样,多数人都会看书或看报纸,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今天却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拍手,脸上还带着笑容,或是对我竖起大拇指。 这时,菲莉丝开始吠叫起来。 在往剑桥的月台上有一对男女,指着我并挥手,那个女孩兴奋地说:“她带走狗了!她带走狗了!” 我和菲莉丝站在一起,售票员给我的绳子联系着我们,置身在周遭的掌声和欢呼声中。
“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一种方式,本文的“摇摆”体现在哪里?请分析“摇摆”在本文中的作用。
结合“我有一点吓到,但身为动物爱好者,又有一些为难”“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带它回家,那包福怎么办”“我开始犹疑,售票员和狗都感觉到了。老天,我该怎么做”“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可是我没有狗链’”“我和那只狗开始互视着对方”“同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不会有事的,你会很好的’”等分析,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运用情节“摇摆”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结合“我有一点吓到”“又有一些为难”“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我开始犹疑”“最后我叹了一口气”“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等分析,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丰富了“我”的形象,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收留了流浪狗,不仅真实也更加厚重。
①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②首先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③其次借此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从而丰富了“我”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一个爱狗人士,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在矛盾之中爱心的难能可贵不仅真实也更加厚重。④再次增强读者意识,引人入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必备知识(一 )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必备知识(二 )中间情节的作用
必备知识(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让主题深入人心。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直接揭示主题的作用。
①从结构看,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整体上营造一种氛围或意境。②从人物看,烘托人物形象。③从主题看,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④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进行艺术再创造。
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xx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偷悦之感。③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必备知识(四 )情节作用题答题的两方面、5角度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题目示例】结尾写老贵儿子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6分)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审题解析】 1.观察上面题目,圈出解题关键词。 此类考题的题干中往往有“结尾”“开片”“开头”“中间””作用“等提示考点答题的关键词。
阅读小说《到梨花屯去》,回答下列问题。1、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1、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点抓住题干关键词“首尾”,明确考点为情节作用。第二步:读文本,理思路边读边圈画标注,理清文章内容,结合情节作用知识点作答。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①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②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③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④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⑤“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⑥“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⑦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⑧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⑨老赵谨慎地回答:“是。”⑩“去包队吗?”⑪“是。胜利大队。”⑫“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⑬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⑭“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⑮“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⑯“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⑰“我……”⑱“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⑲“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⑳“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
赶车老人的话引发了乘客的沉思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 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 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梳理概括小说情节,赏析情节技巧,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乌鸦版,狐狸版,叙述视角,分析情节作用,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 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抓住场面,小说情节基础知识梳理,摇摆式,“欧·亨利”式,“延迟”式,抑扬式,意识流式,蒙太奇式,小说情节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情节概括,何人+何事,小说情节手法,情节手法,1悬念,2抑扬,3照应,4伏笔,5对比,6衬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