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时限: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 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 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 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土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 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C.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D. 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 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
C. 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 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8. 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匀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减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停顿处的字母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不同。
B. 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C. 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不同。
D. 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宣子认为句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 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禄之大者”。
C. 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德、功、言将会不朽。
D. 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4. 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注】
杜 牧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采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注】公元842年,杜牧因受权贵排挤,外放黄州。这首诗是他在黄州任上所写。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说有谁愿意虚度此良辰,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
B. “独怜”承接上句,面对眼前的秋夜之景,诗人孑然一身,生出万般愁绪,却始终无法排遣。
C. 颔联以“边鸿”“庭树”“月”等意象营造清冷空阔的意境,“迷霜久”暗示诗人贬谪此地多时。
D. 本诗语言含蓄精炼,如“千里”写路途遥远,乡心难达;“一声”以少写多,状乐声余韵无穷。
16. 这首诗歌尾联以景物作结,请赏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在诗词史上,酒是诗人吟咏叹息的灵感源泉,其中“清酒”和“浊酒”代表了不同的现实境遇和人生情怀,如“清酒”的“_____________”,“浊酒”的“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初“墓而不坟”。历代经过多次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中国氏族墓葬群。
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奄奄一息/朝不保夕),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结果),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地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墓冢朴素也是因为孔子死时不受诸侯重视,政治和社会地位不高,也就葬得不(隆重/庄重)。_________,如苍松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18.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朝不保夕 果然 不可思议 隆重
B.奄奄一息 果然 匪夷所思 隆重
C.朝不保夕 结果 匪夷所思 庄重
D.奄奄一息 结果 不可思议 庄重
19.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的不断攀升,孔子墓添加了许多包装
B.孔子墓后来添加了许多包装,是因为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
C.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是孔子墓后来添加了许多包装
D.孔子墓后来添加了许多包装,表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
20.文中画框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孟子在其“仁政”思想中提倡“民贵”“民本”,这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①__________,何以终其一生,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②__________。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中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③__________,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2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怎样看待名誉?人们看法不一。莎士比亚曾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泰戈尔说:“名誉是生命之河中的泡沫。”
上面两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选择一句话作为你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场,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4. 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 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答案】6. C 7. D
8.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青年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②语言描写,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③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9. ①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10. BEH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
“修于身”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修炼个人操守,中间不能断开;“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应断开,因此选B;“不施于事” 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不能建立功业,中间不断开,应在“事”后边断开,因此选E;“不见于言”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没有立言传世,中间不断开,应在“言”后边断开,因此选H。故选BEH。
11. 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如,去/至于。句意:穆叔到了晋国。/至于修明礼乐。
B. 正确。废,意思都是“废弃、停止”。句意: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C. 正确。如,……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老师,就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D.“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错。《乐经》属于六经,不属于五经。故选 D。
12. 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错,曲解文意。原文“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可看出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功业,也不在于立言传世,而在于他的德行无人能及。
13. (1)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
(2)约束自我,使言行都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先”,已故;“既”,已经;“立”,存。
(2)“克”,约束;“复”,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
14. ①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②立德是根本。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材料二“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据此看出,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
②材料一“太上有立德”,意思是最高的是树立德行,材料二“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意思是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据此看出,立德是根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减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 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官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材料二:
草木鸟兽被称为物, 众人被称为人, 他们在世时虽然不同, 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腐朽,消亡。而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本来也会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而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 在事业上施展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立言著说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受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蠢的人。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他。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立言传世呢?
15. 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诗歌开篇说有谁愿意虚度此良辰,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错误。首联首句的意思是,有谁愿意在深夜来拜访我,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落寞。故选 A 。
16. ①这首诗歌尾联诗人想象城头上的乌鸦啼叫将唤来天亮,透过眼前凌空的屋檐望见天边的银河;②尾联之景是动与静、近与远、声与色、虚与实的组合,层次丰富,幽静渺远;③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苦、孤寂之愁以及所依托的失落。以虚檐、白河作结,夏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17、(1)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答案: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答案:金樽清酒斗十千;潦倒新停浊酒杯
18.答案:B
解析: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这里说的是孔子去世这一事实与孔子的哀叹相符,故此处应用“果然”。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这里强调的是孔子墓的朴素不符合常理,很奇怪,故应用“匪夷所思”。隆重:盛大庄重。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这里说的是葬礼,应用“隆重”。
19.答案:A
解析:由横线后面的句子可知,这里突出的应是孔子墓添加了许多包装,而B项强调的是孔子墓添加包装的原因,C项突出的是孔子墓添加了许多包装是孔子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D项强调的是孔子地位不断提升,故答案为A。
20.答案:经过历代多次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
解析:
语病
修改
中途易辙
可将“经过”放在“历代”之前。,
语序不当
应将“中国”放在“规模最大”之前。
21.答案:①既然“君轻”;②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③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后一句“何以终其一生,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可知,本句阐述的是孟子终其一生游说君王,是看重君王的力量的,这和前句“君轻”矛盾,所以此处应是对“君轻”观点的一种质疑,应填写“既然‘君轻’”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结合后文出现的统治者“性善”和“兽性”两种行为,可推断前面应该阐述的是这两种对应的行为。前句已经出现了“‘暴君、昏君’史不绝书”,此空阐述内容应该是“圣君明主”,前文强调了数量多,此空应强调数量少,那就是明君很少,应填写“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此空与后一句“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构成了转折,由此判断此处应是阐述与之对应的“贤者、能者”;后句是“‘奸者、庸者’在位……”的表达结构,可推测此处的表达结构也与之相似,应填写“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2.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而“贤者、能者”在位是乌托邦式的思想,因此“素王”“亚圣”都只能被冷落(或供奉)在寺庙里。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概述第2段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划分层次,抓住主要信息。第2段第1句话点出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基础是假想统治者“性善”,由此得出结论“‘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第2句主要阐述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圣人的处境就是“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然后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注意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分析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可知,前一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由此概括即可。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