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地理含解析
展开高三考试地理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二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以来中国流动人口总量逐步减少,农民工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态势日益增强,成为就近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呈现出多种就近城镇化模式,如河南的“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农村城镇化道路,重庆的“复垦十流转”农村闲置宅基地处置模式,四川巴中和云南昆明的全域城镇化模式。图1为就近城镇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就近城镇化类型中,河南的“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模式应属于
A.本镇城镇化B.本市城镇化
C.本县城镇化D.本省城镇化
2.目前驱动本省和本县内部劳动力转移,促进就近城镇化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地理环境B.公共服务资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运输条件
肯尼亚是东非国家,首都内罗毕是诸多国际组织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蒙巴萨作为肯尼亚唯一的港口城市,是东非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肯尼亚当前的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呈东西向分布。图2示意肯尼亚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概况。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
①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②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③整体呈现“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
④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自肯尼亚独立以来,加剧该国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居住条件 B.自然资源
C.经济发展水平 D.海港服务设施
5.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
A.在肯尼亚南部地区建设节点城市B.政府适当鼓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
C.大力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D.投入资金建设肯尼亚南北向铁路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飞速扩大。日益扩张的城市边界增加了居民的日常通勤距离并进一步刺激了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图3、图4分别示意在不同地铁票价定价方案下的高收入居民与低收入居民乘汽车出行需求曲线,随着每千米地铁票价的攀升,居民乘汽车出行需求的峰值会愈发明显。据此完成6~7题。
6.随着与CBD距离的增加,居民乘汽车出行意愿总体
A.先增加后减少B.持续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D.持续减少
7.某高收入住宅小区居民乘坐地铁出行的频率最高,可以推测其到CBD的距离为
A.10 km B.15 km C.20 km D.25 km
秸秆来自种植业,粪便来自养殖业,通过种养混合循环系统同时获得秸秆和粪便,并将其混合发酵是最自然高效的利用方法。研究表明,优化种养循环系统中微生物的发酵条件,通过对比实验,找到了秸秆和粪便混合发酵的最佳比例,使得种养循环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高效循环利用。图5示意我国某农场在以微生物为支撑的条件下发展的混合循环农业。据此完成8~9题。
8.相对于单独秸秆或单独粪便发酵,秸秆和粪便混合发酵会
①改善堆肥发酵效果 ②导致副产物大量剩余
③促进农场零碳排放 ④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该农场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规划时,主要是为了
A.省去农场运营成本 B.高效循环利用废弃物
C.增加农产品种类 D.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近年来土地沙漠化出现整体逆转的趋势。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的演替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植被恢复对土壤具有改良效应。图6示意不同恢复年限草地植物不同生活型物种占群落总物种百分比。据此完成10~11题。
10.随着退化沙地的恢复,该地
A.多年生植物数量持续增加 B.地上生物量呈波动上升
C.一年生或二年生生物量减少 D.固沙先锋植物先增后减
11.植被恢复对该地土壤的改良效应表现为
①减少地表侵蚀②增强土壤生物活动
③增加土壤干燥度 ④促进有机质的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图7为我国某地某月2日及7日太阳辐射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北京市B.四川省C.辽宁省D.西藏自治区
13.与本月2日相比,本月7日该地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正午时刻立杆无影
C.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D.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地质制面可以揭示区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对研究当地的地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图8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图中侵入岩
①自中期沉积岩的断层中侵入 ②生成时间较晚期沉积岩更早
③切穿向斜底部 ④切穿背斜底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5.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固结成岩—褶皱隆升—岩浆活动B.固结成岩—岩浆活动—褶皱隆升
C.褶皱隆升—固结成岩—岩浆活动D.褶皱隆升—岩浆活动—固结成岩
16.在该地早期沉积岩中发现了煤炭,说明该地历史上是
A.寒冷干燥的海洋B.温暖湿润的海洋
C.寒冷干燥的陆地D.温暖湿润的陆地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底高低于100 m的逆温为接地逆温,底高为100~1500 m的逆温为悬浮逆温。逆温的产生与地理位置、天气、地形等因素有关,其中辐射逆温是由热力条件所致,多为接地逆温;锋面逆温是由动力条件所致,多为悬浮逆温。甘肃省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部,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尘天气多发。通过对酒泉市逆温天气的研究,可以提高应对沙尘灾害的能力。图9示意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逆温频率的季节变化。
(1)描述酒泉市悬浮逆温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4分)
(2)研究发现,酒泉市8时接地逆温频率均高于20时,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
(3)分析酒泉市20时接地逆温频率秋季高于夏季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黄土洞穴是地面流水或径流沿土体裂隙、根孔、动物穴下渗时,发生溶蚀、潜蚀、冲淘、淘涮以及重力等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洞穴,是我国黄土高原第四纪地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独特的地质现象。形成黄土洞穴的地质营力主要是水,其中降雨对黄土洞穴的发育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土洞穴按水的侵蚀方式可分为冲穴(如沟头、沟谷陡壁、坡面等)、陷穴、暗穴等。图10为黄土陷穴、黄土暗穴示意图。
(1)结合材料,比较说明黄土陷穴、黄土暗穴的特征差异。(6分)
(2)分析黄土陷穴、黄土暗穴之间相互存在的密切关系。(6分)
(3)分析在降雨驱动下黄土冲穴、黄土陷穴的发育过程。(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瑶前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晋江市,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43栋古民居、10栋历史建筑,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距今300多年。瑶前村民居是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院落布局是“三间并排”的四合院,外部设置外廊,院落内部设置天井和冷巷。近年来,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瑶前村形成“青年带领十合作社主体十村委会扶持+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如图11)。
(1)简述瑶前村建筑院落布局的优势。(6分)
(2)说明瑶前村成立青年合作社的积极作用。(6分)
(3)某地理研究小组对瑶前村乡村振兴新模式十分感兴趣,准备进行相关调研。试从下面两个方案中任选一个方案推测瑶前村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实施路径。(6分)
方案①利用空置建筑进行再利用
方案②利用古民居建筑群打造文化大观园
高三考试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就近城镇化的类型及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河南省的就近城镇化模式属于农村城镇化,这类就近城镇化人口一般多为来自本镇的农村居民,由于本土乡镇经济发展较好,离家较近,出行较便利,就业机会较多,吸引本镇农村居民流入。故A选项正确。
2.C 【解析】本题考查目前驱动本省和本县内部劳动力转移,促进就近城镇化的主导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在目前诸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影响普遍且起主导作用。本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乡镇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较高,吸引区域内大量人口流动,而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弱。故C选项正确。
3.D 【解析】本题考查肯尼亚人口分布及变化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肯尼亚国内人口重心所处的经度(东经)越来越小,纬度(南纬)越来越小,因此该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①错误,②正确;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③错误,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
4.C 【解析】本题考查加剧肯尼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潜在的就业机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因此加剧了肯尼亚国内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故C选项正确。
5.C 【解析】本题考查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的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肯尼亚仅有蒙巴萨这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既是国内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非洲重要的区域性节点港口,但蒙巴萨的港口职能仍弱于其城市职能。因此,肯尼亚政府应合理规划沿海城市的职能定位,继续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东非地区贸易与海洋物流的中心,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故C选项正确。
6.A【解析】本题考查与CBD相隔不同距离的居民乘汽车出行意愿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据图可知,高收入居民与低收入居民乘汽车出行意愿都是随着到CBD距离越来越远而先增加后减少。故A选项正确。
7.B【解析】本题考查居民出行频率与到CBD距离的关系,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某高收入小区居民乘坐地铁出行的频率最高,则其乘汽车出行需求较低,对应图3中出行量较低的距离是15 km。故B选项正确。
8.C【解析】本题考查混合循环农业模式的优点,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秸秆和粪便混合发酵会减少大量副产物,改善堆肥发酵效果,减少固体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场碳排放,但难以实现零碳排放。故C选项正确。
9.B【解析】本题考查农场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农场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规划,针对农场产生大量副产物(废弃物),主要是为了高效循环利用秸秆、粪便等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并不能省去农场运营成本;据图可知,该农场并没有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农场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规划并不是为了提升该农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提升该农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在于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关系,灵活把控产品质量与价格。故B选项正确。
10.D【解析】本题考查退化沙地恢复区植被的变化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随着沙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多年生植物在沙地恢复稳定后其数量将保持稳定,植物种类增加,而非数量持续增加;在地表水缺乏的地区,植被早期地下生物量先于地上生物量增加,地上生物量的总趋势应为稳定增加直至生态系统逐渐稳定;据图可知,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种类所占比重减少,但不一定是数量、生物量减少;沙质草地退化植被恢复之初,固沙先锋植物生长,当裸沙地表被固定后,植物种子被截存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植物开始由一年生或二年生物种向多年生物种演替。故D选项正确。
11.D【解析】本题考查植被恢复对土壤的改良效应,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植被恢复对土壤的改良效应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种子库、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会随植被恢复而增加,植被恢复会吸引土壤动物聚集,促进其觅食、掘穴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动增加,进而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分解与供应,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故D选项正确。
12.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此月份2日该地的白昼时间为8时到18时,昼长为10小时,说明当地于地方时7时时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8时,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经计算可知,此地的经度为105°E。结合选项分析,该地最有可能位于四川省。故B选项正确。
13.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本月7日该地的昼长明显比2日要长,说明此时段太阳直射点正在往北移动,该地昼长越来越长(日出提前,日落推迟),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由图可知,本月2日、7日,该地昼短夜长,无太阳直射现象,太阳直射南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A选项正确。
14.A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侵入岩的发育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地质剖面图可知,E岩层自C岩层的断层中侵入,①正确;E岩层侵入B岩层,生成时间不可能较B岩层更早,②错误;该地沉积岩层地质年龄两翼较老,中间较新,由此可判断该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③正确,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
15.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地质剖面图可知,B、C、D岩层为沉积岩层,首先需要经过固结成岩;由图可知,C岩层有部分出露地表,且岩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现象,推断第二步为褶皱隆升;后在表层覆盖有一层火山岩层,推测其经历了岩浆活动(即火山喷发和岩浆入侵)。故A选项正确。
16.D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沉积岩形成时期的环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该地存在煤炭,说明其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因此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故D选项正确。
17.(1)当地悬浮逆温频率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夏季8时悬浮逆温频率高于20时悬浮逆温频率,秋冬季20时悬浮逆温频率高于8时悬浮逆温频率;20时悬浮逆温频率季节变化大于8时悬浮逆温频率。(答出两点,4分)
(2)当地傍晚后地面辐射冷却加剧,近地面气温受地面辐射冷却影响迅速下降,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形成逆温;随着夜晚地面温度不断下降,逆温不断加强,至次日清晨逆温达到最强;20时是逆温形成的初始阶段,8时是逆温加强维持阶段,因此8时接地逆温频率比20时高。(6分)
(3)当地秋季晴天日数多,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降低,易形成接地逆温;秋季相较于夏季日落早,地面辐射降温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接地逆温出现早、频率高;夏季白天气温高,热力对流发展旺盛,垂直混合强烈,至20时逆温层大多被破坏。(6分)
【解析】本题以甘肃省酒泉市逆温频率的季节变化为命题情境,考查区域悬浮逆温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区域接地逆温频率8时高于20时的原因、区域20时接地逆温频率秋季高于夏季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酒泉市悬浮逆温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从整体季节差异、季节变化、8时和20时悬浮逆温频率的差异等方面描述。第(2)问,酒泉市8时接地逆温频率高于20时的原因主要从辐射逆温形成的过程回答。第(3)问,酒泉市20时接地逆温频率秋季高于夏季的原因可从秋季的天气状况、日落时间、白天对流状况对逆温层破坏等方面回答。
18.(1)黄土暗穴受水力侵蚀作用形成于地表以下,接近水平或有较小倾角,且在地表以下有一定延伸长度;黄土陷穴受重力侵蚀作用形成于地表,垂直空间高度、宽敞度不一,底部有些许陷落堆土。(6分)
(2)黄土暗穴在水力侵蚀作用下下切(下蚀)和侧蚀,上覆土体由于重力作用塌陷,导致黄土暗穴在地表可见,最终形成黄土陷穴;黄土陷穴除单独存在的形式之外,往往还作为暗穴的出入口存在,控制着黄土洞穴(包括黄土暗穴)的发育进程。(6分)
(3)降雨落到黄土坡面后,形成地表径流,促使线状流水集中,在坡面土质松软的地方大量地表物质被流水强烈侵蚀,形成冲穴;降雨在黄土坡面上下渗,溶解了部分黄土中的易溶物质,导致黄土坡面上产生了陷穴。(6分)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黄土洞穴发育为命题情境,考查黄土陷穴、黄土暗穴的特征差异、黄土陷穴、黄土暗穴的相互关系、降雨驱动下黄土冲穴、黄土陷穴的发育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分别从水的侵蚀方式、洞穴形成位置、洞穴形态等角度思考。第(2)问,黄土暗穴在受水力侵蚀、重力作用下,形成黄土陷穴,同时黄土陷穴作为黄土暗穴的出入口,也影响着黄土暗穴的发育。第(3)问,在降雨影响下形成坡面径流,流水冲蚀强,侵蚀坡面薄弱处,形成黄土冲穴;降雨在黄土坡面形成下渗,溶解黄土中部分易溶物,导致黄土坡面部分黄土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悬空,形成黄土陷穴。
19.(1)(四合院)减少夏季海洋的湿热气流流入;(设置外廊)避免房间被太阳直射,从而保持室内阴凉;(天井和冷巷)增加室内各房间的空气对流。(6分)
(2)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提供服务平台,聚集优秀人才,传播先进技术;有效利用乡村闲置土地、资金,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地方经济效益,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模式,革新村民思想意识。(答出三点,6分)
(3)方案①的实施路径:改造相关民居;修建乡村博物馆;修建农耕文化展示馆;将空置建筑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答三两点,6分)
[或方案②的实施路径:改善古民居的传统风貌;进行道路硬化、宅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增加硬化、亮化、绿化等设施建设;对堆积的杂物进行规整与清理;明确道路、建筑前院、绿化等空间分区。(答出三点,6分)]
【解析】本题以福建省泉州市瑶前村形成与发展为命题情境,考查区域村落建筑格局的优势、建设乡村组织发展平台的原因、乡村振兴战略新模式的实施途径,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从材料中提到的四合院整体布局设置外廊、天井和冷巷出发,分别分析其作用。第(2)问,分别从人才回流、土地利用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给出两个角度,选方案①可以从建筑博物馆、改造民居与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回答;选方案②可以从传统风貌、环境整治、明确功能分区的角度回答。
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PDF版无答案pdf、地理2023年辽宁高三12月联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docx、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PDF版无答案pdf、地理2023年辽宁高三12月联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