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原卷
      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01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02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03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01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02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9月月考
    语文
    2023.09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问答题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 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 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 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 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D. 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 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
    A.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D
    4. 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5. 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B.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原文表述“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
    C. “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错,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
    D. “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采用引论式提出观点,解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解决了“为什么”这一问题。
    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先驱作用。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
    整篇文章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证结构清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作者运用“飞鸿雪爪”阐述了苏轼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材料二的表述“‘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阐述的是苏轼诗文体现出的“佛禅的无常观”,引出“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 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
    C.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D.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
    B.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文中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
    D. 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8.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答案】6. D 7. C
    8. 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的形象。③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9.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错误,文中的“我”并没有流露感情,是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的感情。
    B.“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错误,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不是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而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C.“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和对前路的茫然,对命运的绝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1)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2)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从老人“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劳累至极,以致他坐在桥边不走了,也就是走不动了。他人紧张慌乱的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
    (3)当“我”完成任务后,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时,我发现“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孤独无助地依然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也才有了“我”的询问,以及老人的回答,进而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所以,开头第一节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同时,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海明威小说的“冰山理论”,实际是分析海明威的小说的特征。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作分析。
    (1)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摒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主题,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
    (2)这篇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只是截取了桥边因战争来临拥挤、紧张、慌张的人群逃亡和一位纹丝不动坐在桥边的老人的画面和“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4)这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显示了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站起来,走走看”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告诉“我”他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②列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B.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D.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 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 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 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 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14. 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粮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富足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
    (2)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
    14. ①采用计然生财致富的策略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而听凭子孙。
    “致”的宾语是“千金”,结构完整,宾语后可以断开;“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的意思是(他)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省略主语“他”,“再分散与”作谓语,“贫交疏昆弟”宾语,故“贫交疏昆弟”作“再分散与”的对象,故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
    “此……者也”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误。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粗鄙食物都吃不饱”,所以这里的“糟糠”是指粗劣的食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从原文“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可知,文中是说“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孔子)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仓廪”,粮仓;“实”,充实;“足”,富足。
    (2)“昔者”,从前;“困”,被围困;“乃”,于是;“用”,任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可知,勾践首先采用计然生财致富的策略治国理政;
    从“修之十年,国富”可知,勾践依照计然的策略坚持十年,最终使国家富强;
    从“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可知,勾践能够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参考译文: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货物。善于两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行情就能看得清楚。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买卖货物,凡容易腐败和亏缺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在中原耀武扬威,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已经辅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在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在治家上。”于是他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面相通,流通货物十分便利。于是治理产业,囤积稀缺物资,随机应变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选择贸易伙伴和把握贸易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拥有丰厚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买贱卖贵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是最富有的。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 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 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 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6.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5. A 16. 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④.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⑤. 岂曰无衣 ⑥. 与子同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焉”“材”“曰”“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但不像今天的剪纸那样 ① 。自然界的树叶形态各异,不可复制,由此创作出来的每一幅叶雕作品更是 ②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叶形都适合制作叶雕,还需要考虑叶片的质地、纹理。由于叶子形状各异,叶脉 ③ ,即使同一个人采用同类植物的叶片雕刻同一个图案,做出来的成品也不会重样。因此,叶雕具有不可复制性。
    叶雕巧借天然,突出意趣,它采用自然界原生态的叶片传递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利用叶片纵横交织的脉络来创造全新的生命状态,造就了神奇的艺术瞬间,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叶雕制作工序复杂,技艺难度高,叶片选取与图案的配合设计匠心独运,其作品异常精美,图案丰富、工艺精密更是非比寻常,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虚拟、暗示、借代、引喻等文化技巧,正所谓“小蝉翼,大世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小蝉翼,大世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示例:①家喻户晓 ②独一无二 ③千姿百态
    19. ①构成:本体是叶雕作品,喻体是蝉翼。②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雕作品很薄的特点,激发读者想象,突出叶雕制作工艺的精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说今天的剪纸相比叶雕为更多的人知晓,可填“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②对应树叶“形态各异,不可复制”,则叶雕作品更是只有一个,可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③对应“叶子形状各异”,则叶脉形态更多,可填“千姿百态”。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句子本体是叶雕作品,喻体是蝉翼。
    蝉翼很薄,把叶雕作品比喻为蝉翼,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雕作品很薄的特点,激发读者想象,拓展读者想象空间,突出叶雕制作工艺的精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吃上一片薯片, ① 。这是为什么?
    要调动我们的食欲,大多数的食物主要靠色香味,也就是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而酥脆食物则主要通过触觉和听觉。所有的感官系统都有一个共性——习惯化,当感觉神经元持续地接受某种刺激一段时间后, ② 。比如,衣服刚刚穿上我们身体时,我们会深深感觉到衣服与皮肤接触,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随着我们习惯这种感官刺激而被忽略。
    人脑要通过众多感官刺激来感知周围环境,因此习惯化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感官刺激越强烈、越丰富,习惯化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当我们吃酥脆食物时,食物被咬碎而发出的咔嚓声和牙齿咀嚼产生的振动会传达到耳朵,不间断的听觉刺激混合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多重刺激,会给人带来比非酥脆食物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我们会觉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根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者丧失听觉时吃酥脆食物,感受到的满足感比听觉正常的受试者低。另有研究发现, ③ ,人们就会觉得薯片越脆、越美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结合材料,用一个单句概述“我们觉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的原因。要求:不超过55 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示例:①就想吃完整袋 ②就会产生习惯化的反应 ③咀嚼薯片产生的噪声越大
    21. 酥脆食物被咬碎的咔嚓声和牙齿咀嚼的振动产生的听觉刺激混合着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多重刺激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22. 修改示例: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丧失听觉的受试者在吃酥脆食物时,获得的满足感比听觉正常的受试者低。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薯片属于酥脆食品,结合后文“当我们吃酥脆食物时……会给人带来比非酥脆食物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可知,此处应是说,一吃薯片就会停不下来的意思,可填“就想吃完整袋”。
    ②此处上承感官系统的“习惯化”,阐释其产生的过程及结果,可填“就会产生习惯化的反应”。
    ③此处上承听力对食物满足感的影响,“觉得薯片越脆、越美味”是因为听到咀嚼薯片的声音越大,可填“咀嚼薯片产生的噪声越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我们觉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的相关内容为“当我们吃酥脆食物时,食物被咬碎而发出的咔嚓声和牙齿咀嚼产生的振动会传达到耳朵,不间断的听觉刺激混合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多重刺激”,据此可概括出单句的主体为:听觉刺激混合着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多重刺激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再找出相对重要信息作修饰语,“食物被咬碎而发出的咔嚓声和牙齿咀嚼产生的振动”可作听觉刺激的定语。
    整合以上信息,去掉重复部分,得出答案“酥脆食物被咬碎的咔嚓声和牙齿咀嚼的振动产生的听觉刺激混合着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多重刺激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根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或“表明”;
    二是“受试者丧失听觉时吃酥脆食物”语序不当,两类“……受试者”前后要相照应,故改为“丧失听觉的受试者在吃酥脆食物时”;
    三是成分赘余,“感受到的满足感”可改为“获得的满足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黑暗世界的烛光,迷茫内心的心火
    红烛啊,燃烧躯体放出光芒,流下脂膏馈赠世界,他是无数人眼中的光。心火啊,默默绽放于胸膛,是自己的一道微光,指引自己不再迷茫。烛光与心火,究竟谁燃得更滚烫?
    红烛无畏,烛光摇摇,亦可驱散黑暗。躯体渐短,依旧竭力燃烧,无私奉献。
    山歌烂漫,邓小岚是马兰村里孩子们的烛光,她纵情燃烧,为孩子们照出一条通向远方的音乐之路,而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马兰,献出了所有的光芒。残疾人陆鸿,虽有先天不便,不被看好,但依旧用自己的努力让引线点燃,照亮残疾人的尊严,点燃他们也能成为烛光的信心。当疫情的黑暗笼罩社会时,无数的医护人员挺生而出,他们就是一道道烛光,点亮了中国。在人生的路上,将蜡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制成一条光路,虽自觉瘦弱,但依旧满足无悔。
    鲁迅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一柱红烛,燃烧着走完自己的全部路程。
    心火默默,做自己的光,虽无法照亮他人,但可温暖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做一道照亮他人的光。深海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小孩,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又无时无刻不为别人着想,发出了光却让自己迷茫于黑暗之中。迷茫时,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也不需要过多为别人着想,支撑自己度过艰难的时光,才能拥有照亮他人的力量。照亮自己,不为世界带来黑暗,静静的献出微茫。
    在心里放光,人生才不会荒芜。不羡太阳耀眼,但应眼里有光。
    无论是心火还是烛光,都放出了光芒。生如夏花般绚烂,做一道烛光,照亮自己的同时温暖世界。生亦可如秋叶般静美,照亮自己,做自己的英雄。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抗着黑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理解不同的发光方式。我们应有着生如红烛的理想,渴望映射在无数人的眼眸,不惧困难,无私奉献,让赤红的脂膏如同流动的鲜血,涌动我们的千里之任的意志。我们也应赞美那心中的火焰,纵使难明于黑暗,依旧不堕入其中,默默地指引自己走向远方。
    只要心中能够放出光芒,生命就会承受寒冬与黑夜。我坚信:烛光照亮世界,心火涌动灵魂。虽虽光亮有别,热血同样滚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闻一多《红烛》中的诗句和动画电影《深海》的台词组成。闻一多的诗句描写红烛的默默奉献,以此实现自己的价值;《深海》的台词主要写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挨过艰难时刻。这两句台词表达的意思不同,前者倾向别人,后者倾向自己。
    闻一多的诗句,主要强调为别人,默默奉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人可以像红烛一样,默默奉献自己,我们很多时候也把默默奉献的人比喻成红烛,尤其人们喜欢把教师喻成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并且我们也期待社会中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只有人人都愿意奉献,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温暖。《深海》中的台词,主要强调为自己,但是这里面也包含有积极意义,当我们深处人生寒冷或黑夜当中时,不要放弃自己,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给自己希望,让自己走出困境,迎接光明的未来。当然,如果从另外角度来看,哪怕是微小的光,也不能只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
    因此说,我们如果综合诗句台词,可以立意为:做自己的光,更要做别人的光;奉献自己,实现价值等角度。
    写作时可以在开篇引出观点:人应该在奉献自己的时候实现价值。然后在主体部分可以安排论据并列的形式,从各行各业选择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例子,此外还需要照应材料中《深海》台词,就是指出如果只是想着照亮自己显得有些狭隘等。最后,突出奉献和价值照应开篇。
    立意:
    1.铁肩担责任,妙手写奉献
    2.成功在于奉献,敬业成就非凡。
    3.做自己的光,更要做别人的光。



    相关试卷

    2024开远一中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开远一中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开远一中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开远一中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开远一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开远一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红河州开远一中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