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分析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分析 课件,共28页。
一、新课标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二、论述类文本题目出题分析三、论述类文本题目考点四、论述类文本题目答题要点五:教学、备考建议
一、新课标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
(一) 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1.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2. 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一) 核心素养内涵3.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4. 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有: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二、论述类文本题目出题分析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主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2020新高考全国II卷主题为观察研究生物,旨在树立科学观察的意识;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主题为诗画理论,介绍诗歌和绘画的联系和区别;2021新高考全国II卷主题为网络文明意识,提倡在网络中也要遵守传统美德;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主题为中华文化思想特征和诗论,研究古典诗歌和新诗的创作特点和发展情况;2022新高考全国II卷主题为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通过对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整体要求考生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强烈的文本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论述类文本题目考点
第(1)(2)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在这两个小题,主要考查词义(概念)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五大知识点,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类题多为概念定义(词语理解),常见错误是要么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基本格式(A是B),要么不属于概念定义的范畴或者不全面;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原文无依据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
第2类题多为“符合(或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在原文中抽出一些句子或增或减或偷梁换柱,把原句改造一番,只需细心地咬文嚼字地比照即可,无须分析就可以做出答案;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因果关系不充分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偷换概念,原文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曲解文意,原文是“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较之于地理环境的演变较之于还不算“漫长”
第3类题一般是选出对某一主干句意思的理解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这就要求务必把题干咬文嚼字地分出几个题意要点来,再将题支先在原文中比照再与题干意思进行比照分析,双合了才是正确选项;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强加关系,原文并没有跟西方作比较
第4类题是找出推断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命题者一般是把原文中一两个句子引下来做成一个题支,将题支的后半部分做一番改造。
【2020新高考全国II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与原文不符,微生物不是直接消失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条件结果不对应,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与原文不符,微生物不一定损害人体
四、论述类文本题目答题要点
(一)注意十种陷阱:(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3)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4)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6)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二)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第一步:通读并勾划—读原文、读题干、读题支。披文入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读是基础,勾划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勾划主要是两方面:1、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2、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
(二)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第二步:比照比照就是在做题过程中,在原文找到与题支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意思变了没有,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相合。比照方法:其一是要锁定区域比照,与哪有关就在哪里找。其二是在仔细、严谨,特别是在比较时要逐字逐句比较,要咬文嚼字地比照。
(二)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第三步:分析分析就是分析文章中心、分析题干题支、分析设题陷阱。具体地说,就是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指向,分析命题者的设题陷阱而且要明确常见的设题陷阱。分析,更重要的是对题干进行分析,这才能够准确地把握题意,做题时才能够有的放矢。
(一)认识文体特征才能更有效地找到对策。每种文本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文体知识,也就决定了应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当下,语文课堂内外,师生都比较习惯于阅读“文学性”较强的文本,对理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要求高的文本常被忽视,或者提不起兴趣。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应该有语言准确、结构严谨、思路逻辑严密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厘清文章思路、清晰文章结构、斟酌字句的遣词造句等来阅读理解文本,从而提高正确率。
(二)研究论述类文本阅读对思维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思维水平。思想的表达与交流,需要凭借语言和思维,所以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对逻辑思维、审辨思维、批判思维等的要求很高。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理解、能梳理、能转述、能反思的能力,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通过训练做对题,而是要在训练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促使其内在思维不断发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55页。
这是一份2023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陷阱题型避雷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识别陷阱,比对词语,设题陷阱典型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察方向,整体阅读技巧点拨,张冠李戴,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