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分类指导(观点类+单字型+事件分析类)
展开高考作文分类指导
一、观点类
观点型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材料里已经给出一个观点,让你根据这个观点写出一篇作文。
观点类材料作文主要有下列表现形式:
1.材料直接提供观点。
2.材料先呈现事实,考生根据事实归纳出观点。
观点类材料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审题立意!
观点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对于材料作文题型而言,审题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一环。审题不清,立意就不会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一、观点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技法之一:解析关键词句
材料中评议性语句或者试题要求中的提示性语言,往往就是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仔细解析是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审题立意技法之二:提炼中心主旨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审题立意技法之三:探究事理寓意
有些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出现较多的事物概念,或者以诗句的形式出现,或者概念本身带有一种比喻性或象征性的含义,那么,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和哲理倾向,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审题立意技法之四:因果分析(普遍联系)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审题立意技法之五:辩证分析(对立统一)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审题立意技法之六:层层剖析(发展变化)(多向辐射、多角度)
辩证分析(对比分析或异同分析)和层层剖析,尤其适合对多则材料进行立意。而有的单则材料,有或隐或显的立意角度,有多种的对象要素提示,也可以运用“层层剖析”方法进行立意。
我们运用以上的一些方法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和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
二、观点证明类议论文的写作
观点证明类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中已经有了观点,考生的写作就是证明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1.材料的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世界、国家、社会、企业
2.联系自我现实,把自身的前途命运相关联。个人发展、时代青年的成长相关联
如何进行证明:
1.要对材料的观点进行针对现实的联想和类比,找到合乎现实的事例。
2.要对材料中的观点分别进行证明。
3.要联系自身发展与成长,与材料的关系。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定位材料类型
材料中给出2种认识自我的途径,且互相矛盾。但细细思考,都有各自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所以,这是观点类材料。
第二步:审题出题意图
本材料的出题意图:考察认识自我的途径,是从内部认识自我?还是在和外界对话认识自我?还是都可以?
我很聪明,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我能想出很多点子,反应灵活,这是外界对我的评价。
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是一致的,巩固我的认知。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一致,我会陷入思考,这都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
所以,成为自己,既要坚持自我,又要积极和外界对话。实际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不具备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是充满一体两面辩证性。
事实上,高考出题都是辩证型材料,对立型材料很少。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适用的环境和范围的。
第三步:写出作文大纲
以下写作大纲,供大家参考。
1.引用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1)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哲学宣言,后人们更是将它刻在了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
(2)认识、成为自己,既要坚守自我,也要和外界对话。
2.归因分析:
1 什么是自我?——自我是对自己独特性的认识。
2为什么要坚持自我?
(1)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2)坚守自我可以实现人格和思想上的独立,不被他人束缚。
3.弊端分析:过于坚持自我的坏处?
(1)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落后于外界社会,自我隔绝于外部世界。例如清政府闭关锁国。
(2)坚守错误观点,贻误自身发展。
4.归因分析:为什么与外界交流反思?
(1)通过与外界交流获取外界观点,提高思想先进性,开眼看世界。
(2)反思,确立自己的观点,去粗存精,取长补短。
5.弊端分析:过于依赖外界观点的坏处?
(1)过于依赖外界,导致失去自我独立性,失去自我思考能力,被外界观点所裹挟。
(2)外界观点与自己实际情况不适配,影响自身发展,例如邯郸学步。
6.思辨
7.现实意义
8.怎么办
9.结尾:做独一无二的树叶,成为最真实的自己,也要将自己置身于丛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二、单字型
“单字型”作文命题是指以一个单音节词作为作文题目(或话题)的命题。
(一元作文,也就是作文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分析的作文。)
能够选入作文题目的汉字,都是常见汉字,字形虽简,但组词颇多,意蕴丰富,能牵出丝丝缕缕情与理来。
汉字的多层意思,能够让考生立意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加自主、开放和灵活,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字虽简单,内涵却很丰富。
“单字型”作文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一、题域所及宽泛,选材须有个性。
单音节词往往有较强的组词能力(或组成词组的能力),以“水”为例,可以组成“水流”“溪水”“洪水”“水质”“水灵”等词,还可以作为四字成语中的一个字,如“饮水思源”“水落石出”“水到渠成”“杯水车薪”“滴水穿石”“智者乐水”“蜻蜓点水”等。如此宽泛的拓展面明显降低了审题门槛,为考生开辟了广阔的取材天地。考生应该熟悉这种题型并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取材做到“近”(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小”(能以小人物、小事件写出大境界)、“新”(人无我有,弃同求特)、“活”(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二、字义具有多义性,立意力求深一层。
用来作为“单字型”作文命题的一个字,往往具有引申、比喻、象征等深层含义,这就要求考生透过其表层意义向深处开掘,以提升文章的立意。以“绿”为例,它不仅是诉诸视觉的一种颜色,而且具有其他多种含义,如象征“环保、安乐、和谐”,象征“平和的心境”“生命的成长”“活力的萌发”“生活的希望”等。平时训练时,必须练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虚实转换”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作文立意胜人一筹。
三、一字之中含暂思,辩证分析忌绝对。
“单字型”命题往往具有哲思含量,构思时一般需要进行适度的哲理思考,如“变”与“守”、“做”与“说”、“熬”与“弃”、“让”与“争”、“退”与“进”、“丢”与“得(取)”等,前后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作文中的叙述、议论都应建立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之上,立意应避免片面性、绝对化。要进行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最主要的是学会一分为二地和发展地看问题。根据具体材料内容,有的还需要借助因果关系进行探因溯果地分析,有的需要从内因外因角度分析。
另外,题干中如有导语,须抓住关键语句,审出其中暗含的要求。
写这类作文时要注意:
一是不能泛泛而论,大而无当,要找到这个字的某一层含意,也就是找到一个切入角度,一个着力点,以之为全文论述的中心;
二是要把握这一字的生活化语境,联系社会现实,进行解读,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生活相观照;
三是发散思维,可以设立分论点形式从不同角度论述,可以采用层进式(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或引议联结,有条理性地展开论述。
三、事件分析类
事件分析,就是对事物本身的性质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事件分析”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分析事件,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
1.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2.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3.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事件分析类作文的布局方式
基本结构就是引——议——析(有三段)——联——深——结。
引,就是引述议论对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议,就是诠释观点并用议论对象作为论据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析,是文章的主体、重点。所以应该有三段,就是紧扣议论对象,从不同的方面对议论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
联,是联系实际、针砭时弊。
深,是深化,把问题上升到理论、哲理的高度。如果说前面是特殊性分析,这里是普遍性概括。
结,是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事件分析类技巧
技巧一:就事论事,直击材料
“就事论事”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对材料作过多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采用“就事论事”的写法,开篇应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对于题中材料的态度,在肯定与否定、褒与贬之间作出抉择,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检讨失败教训等。
“就事论事”的写法,要求评论者分析思考所评之事,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不应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角度,可以从多个角度评论,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但须谨记,所评所说,要紧扣所评之“事”,不可游离于“事”之外,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不仅要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更要有能佐证观点的依据和理由,而这恰恰是其灵魂所在。可以说,事实是评论的基础,而法律、道德、公序良俗等则是评判的标尺。简言之:“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评论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深刻,评得让人心悦诚服,评出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
技巧二:因事析理,借题发挥
“因事析理”是指以所评之事为载体大做文章,充分展开,阐明一个道理,这是在准确把握题意后的扩展、挖掘和提升。
“因事析理”的扩展范围以材料为限,角度多样,但均要以材料为母体,紧扣核心信息,不能信马由缰。另外,写作时切口要小,抓住一个题目,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因事析理”与“就事论事”的最大区别在于,从材料中提取出道理,然后突破材料的局限,广泛联系社会现实,阐明这一道理的普遍性。
因事析理的写作一般遵循“引—议—联—结”的步骤。
引——引用材料,提炼观点。引用非照抄,而是对原材料分析后,以概述、摘要等形式,取撷精髓,进而提出文章的主旨。引述应避免过多过细,能概括大意,表明观点即可。最忌照抄原文,而根据表达需要引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足矣。“引”要简洁,且要将材料与主旨间的逻辑关系交代清楚。
议——分析材料,确立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就文章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议论,使之确立起来。议,既可仅仅针对所“引”内容作分析;也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逐步扩展、深挖,为以后“亮观点”铺平道路。观点的提出切不可脱离材料,且要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联,即紧密联系实际,由材料联系到的现象。切入角度可大可小。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要回扣或呼应“引”,在“联”与“引”间建立逻辑联系。如遇正面材料,可联系身边类似的正面事例,分析其意义,肯定其价值,提出推而广之的建议;也可联系反面事例,揭示其危害,挖掘其根源,提出矫正之措施。如遇反面材料,同样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联系实际,展开分析。
结——总结全文,升华论点。总结既可回应前文,强化主旨;也可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还可总括议论,激励劝勉,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管以何种方式结尾,都力求精简,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