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68178/1-16961733949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68178/1-16961733949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68178/1-16961733949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68178/0-169617339296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68178/0-16961733930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68178/0-16961733930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展开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课
一、知识点
一、史前时期人类的发展进步
项目 | 原始人群时期 | 原始农耕时代 |
代表 | 元谋人、北京人 |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 |
食物来源 | 采集、狩猎 | 以农耕为主 |
居住条件 | 住在洞穴里 | 建造房屋 |
使用的工具 | 打制石器 | 磨制石器 |
社会分工 | 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 | 有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分工 |
生活群体 | 原始群居 | 以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氏族 |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异同
项目 | 河姆渡人 | 半坡居民 | |
不同 | 自然环境 | 长江流域 | 黄河流域 |
房屋样式 | 干栏式建筑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
主要作物 | 水稻 | 粟 | |
生活状况 | 会挖水井 | 会使用弓箭和制造彩陶 | |
相同 | 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 |
发散思维:
1.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和生活上进步的表现。
2.同是原始农耕文化代表的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与文明
【情景一】史料实证、寻找证物
历史小组的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
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一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和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探究1:请你为他们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
【情景二】读图学史、时空观念:
探究2:根据图片,概括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情景三】时政学史,家国情怀
4月5日上午,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隆重举行,在场全体人员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气势恢宏的乐曲声中,庄严肃穆的乐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体现了中华祭祀文明的礼制规范。一条长56米的“中华龙”盘旋、腾空升跃,演绎出龙腾盛世、福佑中华的美好祈愿。今年的公祭活动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
探究3:海内外华人齐聚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何现实意义?
二、选择题
1.(2022•聊城中考)“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 )
A.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文化时期
C.半坡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代
2.(2022·云南中考)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 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图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 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2022•海南中考)目前,在海南发现了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付龙园遗址、凤鸣村遗址等,在以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材料可以佐证海南 ( )
A.历史文化悠久
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
C.陆地开发最早
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
4.(2022•杭州中考)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2•娄底中考)如图是某远古人类遗址地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地最有可能是 (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
6.(2022•连云港中考)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7.(2022•烟台中考)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8.(2022•江西中考改编)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
A.会制作玉器 B.会纺织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房屋
9.(2022•赤峰中考)“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 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10.(2022•常德中考)《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1.(2021·盐城中考)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三、材料分析题
12.(2021·盐城中考改编)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的农作物……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外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据材料,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13.(2022·昆明中考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