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展开2023皖东名校联盟体高三9月第二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命题人:张欣周落 审题人:刘胜杨旭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如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如图2)。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图1中古雅斯河水系的演化过程为( )
①地壳运动挤压,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
②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
③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
④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与雅斯河古河道形成无关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断裂 B.岩浆活动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3.属于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特点的是( )
A.主要通过科拉林地垒西侧河流补给 B.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
C.河流对湖区地下水整体补给水量大 D.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水量变率较小
北京时间2022年8月5日18:42,家住S市(30°N,112°E)的张先生下班途中在车上拍下如图3的照片,发现太阳光线从车辆的右后方照射过来。S市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为3小时52分钟。图4为S市全年M值变化曲线图(设昼长为X小时,夜长为Y小时,X-Y=M)。据此完成4~6题。
图3 图4
4.据图3推测车辆大致行驶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5.S市的最短昼长为( )
A.7小时20分钟 B.8小时16分钟 C.9小时42分钟 D.10小时4分钟
6.据图4判断,③至④期间,S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短 D.昼短夜长,昼渐长
环渤海湾地区由辽东半岛、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合围而成,周边矿产资源丰富。环渤海湾作为北方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形成天津、大连、唐山、青岛等大港口,但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环渤海湾城市一体化进程仍有一定差距。图5为环渤海湾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图5
7.推测环渤海湾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计算机软件 B.重化工业 C.金融服务业 D.航空航天
8.环渤海湾地区城市一体化进程相对较低的原因是( )
①辖区内的省市较多 ②海域较大,沟通联系受阻 ③各城市区划面积小 ④内部产业趋同,相互竞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为促进环渤海湾区的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加强核心城市的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②增加沿海港口的数量,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③加强跨海大桥的建设,增强湾区两端联系
④增强各省市间的协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冰与火之国”之誉的冰岛,海洋性冰川发育。海洋性冰川的主要标志是冰川层的平均冰温接近0℃,冰温较高。冰岛冰原(被大量冰雪覆盖的大面积陆地)中发育有大量的冰川洞穴。冰川融水是冰洞的始作俑者。当冰川内部融水蓄积过多,一旦冲破禁锢破冰而出,就会释放出巨量的洪水,并形成一个开放的冰洞。冰岛的冰洞洞穴深大、晶莹透明,极尽美妙,吸引着全世界的科考和探险人员前往探索。据此完成10~12题。
图6
10.图6中冰洞大量发育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瓦特纳冰原 B.霍夫斯冰原 C.米格尔斯冰原 D.朗格冰原
11.关于冰川内部融水来源推测正确的有( )
①气温升高时冰川表面融水通过冰裂隙、冰下通道汇入
②雨水及河湖水通过冰裂隙、冰下通道汇入
③冰洞内冰劈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冰川融水
④冰川底部的地热导致冰川融化产生的冰川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推测科考和探险人员前往探索考察冰岛冰洞的最佳季节(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湖北省某市护城河是全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最宽处超过250米。建国后进行过两次大面积的清淤,1991年采用的是传统的清淤方式,先将河中的水排干,再用人工或掏挖设备在下面掏挖淤泥(如图7);2019年采用淤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施工的工艺:由绞吸船从河底绞吸淤泥到淤泥处理车间,对淤泥进行脱水固化处理后集中外运(如图8)。据此完成13~15题。
图7 图8
13.与传统的清淤方式相比,淤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施工的优势是( )
①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②封闭施工,减轻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③提高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
④无需大型设备掏挖,减少对河床的威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防治护城河水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实施河道定期清淤 B.广种水生植物,吸收降解污染物质
C.实施城区雨污分流 D.引入汉江水,实现护城河水的循环
15.古代和现今护城河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
A.防御供水 B.防御休闲 C.供水旅游 D.交通供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汤加(如图9)是一个由172个大小不等的珊瑚和火山岛屿组成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的岛国。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汤加爆发了数十年罕见的火山活动,引发了巨大海啸,导致汤加全国通讯中断72小时。此次火山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 000颗广岛原子弹,火山喷出的气体、烟雾和灰烬形成的蘑菇云团直径达400~500千米,冲至19~30千米的高空,笼罩了汤加整片天空,持续数日也不见消散。
图9
(1)分析汤加通讯中断时间长的原因。(6分)
(2)结合蘑菇云团到达的大气层特点,分析其难以消散的原因。(6分)
(3)说明火山喷发物对当地种植业的不利影响。(7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其中天坑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乐业县冒气洞洞口直径仅7~8米,由石灰岩组成,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因洞口时常冒出较浓“白烟”而得名。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内的空气与外界连通,温度变化大,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18℃左右。图10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的示意图。
图10
(1)推测冬季一天中“白烟”最显著的时段,并分析原因。(4分)
(2)分析白洞天坑形成的过程。(8分)
(3)简述大量天坑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冰泡湖,指出现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湖泊的表面在冬季随着气温降低而迅速封冻。这时,如果湖泊底部有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甲烷,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界的奇观,气体会被“冻”在湖面的冰层中,形成形态各异的冰冻气泡。近年,在中国新疆北天山赛里木湖发现了大规模令人叹为观止的冰泡奇观(如图11)。
图11
材料二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北天山山脉中,人迹罕至,湖面海拔2072米,湖泊周边地势整体西低东高,湖区常年盛行西北风或偏西风,被称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流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湖水清澈透底。利用遥感数据动态监测1996年、2004年、2006年、2014年赛里木湖4月至12月湖面面积变化如图12所示,图13为赛里木湖流域示意图。
图12
图13
(1)分析冰泡湖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6分)
(2)描述赛里木湖的水文特征。(6分)
(3)简析赛里木湖4-12月湖面面积先增后减的原因。(6分)
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B | B | B | D | C | B | D | C | C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
|
|
|
|
答案 | B | D | B | C | B |
|
|
|
|
|
1.【答案】C
【解析】受地壳运动挤压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故选C。
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A错误;大分水岭为地壳运动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图中古河道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C错误;根据材料可推测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D错误;从材料无法判断岩浆活动的信息,B正确。故选B.
3.【答案】B
【解析】湖区位于科拉林地垒东侧,通过地垒东侧河流补给,A错误;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湖盆上游边缘的含水层海拔高于湖盆,河流均由湖盆上游边缘向湖盆方向流淌。河流水在向湖区流淌时会下渗至湖盆边缘含水层,转化为地下水后再向湖中补给,B正确;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降水相对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勒斯溪其下游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会发生断流,由此可知河流对湖区地下水整体补给量较小,C错误;受季风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湖区地下水补给较多,而在夏季风较弱时河流对于湖区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因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水量变率较大,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北京时间2022年8月5日18:42,则112°E的地方时为18:10,此时太阳大致从偏西方向照过来,据图可以看出阳光是从车子行驶方向的右侧照射进车内,因此判断车子的大致行驶方向为向南。故选B.
5.【答案】D
【解析】设昼长最大为X,则最小昼长为24-X,根据S市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为3小时52分钟,可以算出X为13小时56分钟,则最短昼长为10小时4分钟。故选D。
6.【答案】C
【解析】据M值变化曲线图可知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③至④期间为秋分至冬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所以S市昼短夜长,昼渐短。故选C。
7.【答案】B
【解析】环渤海湾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重化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因此主导产业为重化工业。故选B.
8.【答案】]D
【解析】环渤海湾地区包含辽东、山东和京津冀三个地区,分属京津冀鲁辽五个省级行政区,管理协调难统一,①正确;渤海海域广大,形成交通阻隔,不方便联系,②正确;环渤海地区面积大,腹地面积广,③错误;环渤海湾地区都以重工业为主,产业趋同,产业竞争明显,分工不明,④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环渤海湾地区的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缺乏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①正确;环渤海湾地区大港口数量已经很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竞争,不应该继续增加港口,②错误;渤海湾的面积过大,阻隔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联系,跨海大桥的建设有利于增强联系,带动发展,③正确;增强各省市的协调,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正确。故选C。
10.【答案】C
【解析】从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中南部地势较高,主要为高原,气温低且地处西风带,受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效果好,降水丰富,中南部的米格尔斯冰原和朗格冰原都比较发育;而冰洞的形成是因为冰川融化后的水流在一些面积大的冰川表面通过冰裂缝、落水洞进入冰川内部,产生冰内消融,在冰川底部与基岩交界处形成融水层,发育成冰下通道,最后这些水流在冰川末端破洞而出,形成冰川冰洞,纬度越低,冰川越容易融化,因此米格尔斯冰原冰洞发育的可能最多。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夏季气温升高,冰温较高,冰川表面的融水、充沛的雨水及河湖水在冰表流动,通过冰裂隙和落水洞进入冰体,①②正确;冰劈作用强调冰的昼融夜冻,会使冰洞扩大,不是产生融水原因,风化作用与融水关系不大,③错误;该地位于火山带,冰川底部地热丰富,地热导致冰川融化,形成融水,④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冰洞是冰内消融的结果。冬季气温低,冰川消融很少,冰洞的稳定性强,安全系数高,不易坍塌。其次,夏季冰洞内冰下径流较多,不便于人员进入,而冬季冰洞内积水少,便于人员进入考察。故选D。
13.【答案】B
【解析】采用传统的清淤方式工艺手段比较落后,先将河中的水排干,再用大型搜挖设备下面搜挖,这样不仅会对河床造成一定的威胁,对环境也会有一定污染。而采用淤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施工的工艺,不用排干护城河河水,节约了水资源,施工期间不会产生臭气、扬尘等环境污染,淤泥处理车间可封闭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也小。传统的清淤方式可用大型设备掏挖,施工效率高,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防治河水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进行治理。护城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城区的生活污水,因此防治护城河水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实施城区雨污分流,雨水可直接排放,生活污水送污水处理厂。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古代护城河和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现今护城河主要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故选B。
16.【答案】(1)火山喷发强度大,破坏力强,覆盖范围广;汤加经济落后,通讯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岛屿整体海拔较低,海啸破坏已有的通讯设施;岛屿分布分散,维修恢复难度大。(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蘑菇云团冲至的高空(19~30千米)位于大气的平流层;温度下冷上热(存在平流逆温),大气稳定,导致火山喷发物长时间存在;水汽含量少,火山灰长期保持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不利于火山灰沉降。(每点2分,共6分)
(3)增加大气中SO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火山灰掩埋、毁坏农作物;高温熔浆烧毁作物;灰和烟雾减少太阳辐射(光照),影响农作物生长。(答对3点给6分,答对4点给7分)
【解析】(1)汤加通讯中断时间长,可从外因和内因分析,外因主要是爆发了数十年罕见火山活动,破坏力强。内因主要分析汤加自身原因,170多个岛屿,国土面积分散、经济落后,本身配套的通讯设施不全,主体是珊瑚岛和少量火山岛组成,整体海拔低,海啸淹没范围广,破坏范围广,灾后修复难度大,导致中断时间长。(2)由材料“蘑菇云冲至19到30千米的高空”,可推知蘑菇云团到达大气的平流层,该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存在逆温,水汽含量少,离地面比较高。逆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水汽含量少,降水少,不利于降尘。另外也可以从喷发的高度高,重力下降慢来组织答案。(3)火山喷发物主要是固态(火山灰、火山弹)、液态(高温熔浆)气态组成,而种植业主要从生长的区位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灾害角度分析,结合二者联系,固态的火山灰可掩埋作物,也可遮挡阳光,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液态的高温熔浆,可烧毁作物。气态的有害气体产生大气污染,影响作物品质。
17.【答案】(1)时段:日出前后(2分)
原因:日出前后,地表气温最低,白洞天坑中冷空气下沉,通过地下溶洞通道压迫冒气洞的空气,使得冒气洞内暖湿空气上升,出洞口后遇冷凝结成雾珠,形成“白烟”。(2分)
(2)白洞天坑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2分)石灰岩随地壳抬升至高处,(2分)然后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地下溶洞,(2分)随着溶洞扩大,上覆岩层自然坍塌而形成天坑。(2分)
(3)天坑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缝隙、落水洞,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2分)地表塌陷,使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不平;(2分)土壤受侵蚀严重导致退化,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植被减少。(2分)
【解析】(1)“白烟”的实质是水汽凝结成的雾珠,根据材料“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18℃左右”可知,冒气洞内的空气较暖,冒出洞口和地表冷空气相遇冷却凝结。日出前后,地表气温最低,白洞天坑中冷空气下沉,通过地下溶洞通道压迫冒气洞的空气,使得冒气洞内暖湿空气上升出洞口后遇冷凝结成雾珠,形成“白烟”。(2)根据材料“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可以推测天坑是由冒气洞演变而来的。又据材料“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其中天坑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可知天坑为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和溶蚀地貌。再根据材料天坑是由石灰岩组成的,不难推断出天坑的形成过程。(3)数量较多的天坑群在形成时会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地表水资源、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等。
18.【答案】(1)湖底有(或曾经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微生物分解植物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冬季湖面迅速封冻;湖面封冻的速度快于气泡逸出的速度。(每点2分,共6分)
(2)赛里木湖水位季节变化小,夏季为丰水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蒸发量大,为咸水湖;湖泊冬季结冰;湖水透明度高,含沙量小。(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4-8月,赛里木湖入湖补给主要有积雪融水(4、5月)、高海拔冰川融水(6、7月)和降水(7、8月);整体来看,4-8月入湖水量大于蒸发量,面积呈增加趋势;9月份之后,入湖水量减少,补给量小于蒸发量,面积逐渐减小。(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从气泡和冻结两个角度分析,气泡的产生是由于微生物分解植物产生的甲烷气体;冻结要求降温迅速、湖面封冻的速度快于气泡逸出的速度。(2)通过图12可以看出赛里木湖水位季节变化小,夏季降水多,为丰水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蒸发量大,为咸水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较低,有结冰期;湖水清澈透底,说明含沙量小。(3)4-5月份赛里木湖湖冰、周边低海拔山地积雪逐次融化,季节性积雪融水增加;6-7月份,高海拔冰川融水增加;7一8月份区域降雨量达到最大状态;4-8月份,入湖水量大于蒸发量,面积呈增加趋势,9月份之后,入湖水量减少,补给量小于蒸发量,面积逐渐减小。
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