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及详解答案
展开
焦作市博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化 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通入冷的溶液:
B.用醋酸和淀粉溶液检验加碘盐中的:
C.溶液中加入产生沉淀:
D.溶液与少量的溶液混合:
2.已知:铋(Bi)元素化合价为+3时较稳定,铋酸钠()溶液呈无色。现取一定量的硫酸锰()溶液,向其中依次滴加下列溶液,对应的现象如表所示:
加入溶液 | ①适量铋酸钠溶液(无色) | ②过量的溶液 | ③适量淀粉-KI溶液 |
实验现象 | 溶液呈紫红色 | 溶液紫红色消失,有气泡产生 | 溶液变成蓝色 |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中产生的气体为
B.③中作氧化剂
C.氧化性:
D.还原性:
3.某温度下,将通入KOH溶液中,反应后得到KCl、KClO、的混合溶液,经测定溶液中与的个数比为1:2,则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原子与被氧化的氯原子的个数比为( )
A.10:3 B.11:3 C.2:3 D.4:3
4.某同学在pH试纸上滴几滴新制氯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可以用pH试纸测新制氯水的pH
B.该实验说明溶液中和HClO分子能共存
C.将实验后的pH试纸在酒精灯上微热,试纸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D.若用久置的氯水进行实验,现象相同
5.有3.92 g某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将其还原,将生成的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7 g沉淀,则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 B. C. D.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加热可得固体
B.Mg加到过量溶液中可得Fe
C.在沸腾炉中与反应主要生成
D.溶液中加入少量粉末生成和
7.类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采用,但类推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经过实验的验证。以下类推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由“”反应可推出“”反应也能发生
B.HCl的水溶液酸性很强,推出HF的水溶液酸性也很强
C.由“”反应可推出“”反应也能发生
D.Na、K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主族,化学性质相似,Na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故K常温下也能与水剧烈反应
8.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时,需除去和,所用试剂包括以及( )
A. B.
C. D.
9、铁与不同浓度的硝酸反应时,各种还原产物的相对含量与硝酸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硝酸与铁反应的还原产物不是单一的
B.硝酸的浓度越大,其还原产物中N元素价态高的成分越多
C.当硝酸浓度为时,还原产物是,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5:3:1
D.一定量的铁粉与溶液完全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2.24 L,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10.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3D-Zn)可以高效沉积ZnO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二次电池,结构如图所示。电池反应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D.放电过程中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11.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正丁烷的结构简式:
B.丙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C.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D.羟基的电子式:
13.煤、石油、天然气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提示:原子利用率=期望产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比)( )
A.汽油和乙烯都是石油分馏的产品
B.煤的干馏是目前实现煤的综合利用的唯一途径
C.天然气除了作燃料之外,还可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
D.石油工业产品丙烯可用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但原子利用率低
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步骤II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利用了溴具有挥发性
B.步骤II反应中理论上得到的与物质的量之比为
C.上述流程中吹出的溴蒸汽,也可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后直接蒸馏可得到溴单质
D.步骤I中已获得游离态的溴,步骤II又将之转变成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富集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计58分。
15.(11分)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测定某试样(成分为及少量不溶性杂质)中的质量分数。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
①试样溶解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用盐酸配制盐酸,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mL量筒;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会使所配溶液浓度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③称取5.12 g试样,得0.10 g滤渣,冷却后称量得固体为5.85 g,则试样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2)乙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中应选取的试剂是_______(填字母)。
a.稀盐酸 b.二氧化锰 c.蒸馏水 d.碳酸钙
②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_______(填各接口的字母)。
16.(12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已检验)。4是蘸有淀粉-KI溶液的白纸,U形管上方插入填充有蘸有淀粉-KI溶液和NaBr溶液的两团棉花、两头带有弹簧夹的玻璃管。
实验过程:
Ⅰ.关闭弹簧夹b,打开仪器a的旋塞,滴加浓盐酸。
Ⅱ.当白纸4发生颜色变化后,打开弹簧夹b。
Ⅲ.当玻璃管中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变成红棕色时,关闭弹簧夹b。
Ⅳ.……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
(2)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4)为验证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氧化性,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
(5)过程Ⅲ的目的是__________。
(6)3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
(7)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
17.(10分)为了探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纯固体物质X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发生化学反应),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发现U形管内红墨水的液面高度如图所示。
①若如图1所示,发生的反应(假设没有气体生成)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X是_________(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②若如图2所示,发生的反应(假设没有气体生成)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以下选项中与其能量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CO还原CuO的反应
B.的分解反应
C.Al和的反应
(2)如图3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 ℃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铝片,再滴入5 mL稀Na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片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_______。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18.(12分)以下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请完成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用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导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a.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加入块碎瓷片;
b.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c.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溶液;
d.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e.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1)步骤组装实验装置,加入药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_;
(2)写出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
(3)试管②中饱和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19.(13分)盐酸与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向盐酸中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3)大烧杯上如果不盖硬纸板,则求得的中和热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两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用品 | 溶液温度 | 中和热 | |||
① | 溶液 | 溶液 | 20 ℃ | 23.3 ℃ |
|
② | 溶液 | 溶液 | 20 ℃ | 23.4 ℃ |
已知:,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各溶液的密度均为。则中和热____________。
(5)若改用盐酸和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A.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酸钠和水,离子反应为,故A正确;B.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故B错误;C.溶液与溶液反应,铁元素化合价升高到+3,氧元素化合价降低到-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故C错误;D.溶液与少量的溶液中会有2个氢氧根离子参与反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由①中现象可知,将氧化生成,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②中现象可知,将氧化生成,自身被还原为,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的氧化性;由③中现象可知,碘离子被氧化生成碘单质,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根据上述分析,A项正确;③中被过量的氧化,故氧化剂为,B项错误;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C项正确;在反应①中为还原剂,被还原为,则还原性,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图中试纸中间出现白色,边缘出现浅红色,说明试纸变红后被漂白,则该实验说明不能用pH试纸测新制氯水的pH,A项错误;试纸中间出现白色说明氯水中有HClO,边缘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B项正确;HClO的漂白不可逆,加热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C项错误;久置氯水中的溶质只有HCl,pH试纸中间不会出现白色现象,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生成的沉淀是,该铁的氧化物与CO反应生成Fe和,由可知,该铁的氧化物中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则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6.答案:A
解析:氧化钠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化钠,A正确;过量,与Fe反应生成,故不可能生成铁,B错误;在沸腾炉中与反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C错误;双氧水在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D错误。
7.答案:D
解析:A.与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HF为弱酸,具有强腐蚀性,故B不符合题意;C.的氧化性强于,因此Fe与单质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Na、K属于同主族,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Na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K的金属性强于Na,K常温下与水反应更加剧烈,故D符合题意;答案选D。
8.答案:A
解析:粗盐提纯时,用NaOH除去,用除去,用除去及多余的,最后用稀盐酸除去多余的,A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铁反应都会得到多种还原产物,A正确;硝酸的浓度极低时,主要的还原产物为,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大,的相对含量越来越大,N的价态高的成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B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当硝酸浓度为时,还原产物是NO、,在相同外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等于其含量之比,即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6:2=5:3:1,C正确;标准状况下的气体2.24 L,即0.1 mol,根据N原子守恒可知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参加反应的硝酸包括被还原的以及没有被还原的(转化为硝酸铁),因此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大于0.1 mol,D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与判断。三维多孔海绵状Zn类似于活性炭,故表面积较大,可高效沉积ZnO,所沉积的ZnO分散度也高,A项正确;根据总反应式可知,充电时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项正确;放电时Zn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放电过程中,阴离子应向负极移动,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苯与溴在催化下立即反应产生HBr气体,故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A项正确;溴易挥发且易溶于有机溶剂,故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B项正确;溴化氢易溶于水并能与发生反应,C项正确;溴苯是难溶于水的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碱液洗涤、分液、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溴苯,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A.正丁烷中4个碳原子在一条链上,故其结构简式为,故A错误;
B.用小球和小棍表示的模型为球棍模型,故为丙烷的球棍模型,故B错误;
C.能表示物质中各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和大小比例的模型和空间填充模型,故为甲烷的空间填充模型,其球棍模型为,故C错误;
D.羟基内氢原子与氧原子羟基只共用1对电子对、O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属于中性原子团,其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汽油是石油分馏产品,乙烯为石油裂解产品,故A错误;B.煤的综合利用的途径包括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故B错误;C.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可用作燃料,工业上可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故C正确;D.丙烯通过加聚反应合成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加聚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故D错误;故选:C。
14.答案:C
解析:A.步骤中利用溴的挥发性,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故A正确;B.步骤反应中溴单质转化为和,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理论上得到的与物质的量之比为,故B正确;C.吹出的溴蒸汽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后生成氢溴酸和硫酸,氯气将溴离子转化为含溴单质溶液后,再蒸馏可得到溴单质,故c错误;D.步骤和步骤:目的是富集溴,故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5.(11分)答案:(1)①
②100;偏高
③15.2%
(2)①c
②DBAC
解析:(1)①试样溶解过程中,与水发生反应:。②用盐酸配制500 mL 盐酸时,需要量取盐酸的体积为,故应选用100 mL量筒;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盐酸体积偏大,则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③加水溶解后转化为NaOH,则过滤后所得滤液为NaOH和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盐酸后,NaOH和均转化为NaCl,则最后得到的固体为NaCl,设试样中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则,解得,故试样中的质量分数为。
(2)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排水法测定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来确定试样中过氧化钠的量,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影响测定结果,为了保证生成的气体只有氧气,应选用蒸馏水。②集气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测定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排水时应“短进长出”,则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DBAC。
16.(12分)答案:(1)分液漏斗
(2)(浓)
(3)白纸4变蓝
(4)取下玻璃管,加热2处,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团变蓝
(5)反应生成溴单质,并防止氯气干扰
(6)吸收多余的,防止污染空气
(7)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1)由装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3)氯气能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氧化性,则实验现象是白纸4变蓝。
(4)为验证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氧化性,应使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中生成的溴挥发到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团上,则过程Ⅳ的操作是取下玻璃管,加热2处,现象是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团变蓝。
(5)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的氧化性,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变为红棕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弹簧夹b,否则氯气过量,会干扰后续与氧化性强弱的判断。
(7)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
17.(10分)
(1)答案:①放热;(答案合理即可)
②吸热;B
解析:①若如图1所示,体系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体系内气体膨胀,反应放热,遇水放热的物质X可以是等;②若如图2所示,体系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体系内气体体积缩小,反应吸热,CO还原CuO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Al和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2)答案:①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浑浊
②铝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析:把试管放入盛有25 ℃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铝片,再滴入5 mL稀NaOH溶液,铝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烧杯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会出现白色浑浊。
18.(12分)答案:乙;防止倒吸
(1)装置的气密性(2)
(3)吸收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
(4)分液
解析: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较合理的是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导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防止倒吸,故答案为:乙;防止倒吸;
(1)步骤。组装实验装置,加入药品前还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试管②中饱和溶液的作用是溶解乙醇,除去未反应的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故答案为:溶解乙醇,除去未反应的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4)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分液,
故答案为:分液。
19.(13分)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C
(3)偏大
(4)
(5)不相等;相等
解析:(1)测定中和热,要使酸、碱快速混合,同时减少混合时的热量损失。
(2)中和热测定的关键是减少反应过程的热量损失,向盐酸中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一次迅速倒入,故合理选项是C。
(3)大烧杯上如果不盖硬纸板,则会导致部分热量损失,产生等量的水,溶液温度升高的少,使测得放出的热量减少,求得的中和热偏大。
(4),,则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反应产生水的物质的量是,则中和热。
(5)若改用盐酸和溶液进行反应,反应时酸过量,以不足量的溶液为标准计算,的物质的量比第一次反应的的物质的量多,则反应产生的水的物质的量就多,所放出的热量就比上次多;由于中和热是酸、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因此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相等。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25 ml·L-1·s-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g,常温下,向1L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