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0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02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共21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青草湖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注】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注】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应该写于《登岳阳楼》之后,系杜甫在晚年漂泊湖湘时所作。
    B.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
    C.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
    D.颈联写薄冰凌寒,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至天明。
    2.王弼在《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尾联中湖雁之“象”蕴意丰富,请分析。
    【答案】1.D
    2.①“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②“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③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薄冰凌寒”“已至天明”理解有误。“倚薄”,意为交迫、迫近,因此“寒冰倚薄”应理解为“寒冰交侵”。“云月递微明”意思是云层掩映着明月,月亮透过云层隐约传递出微光,因此“已至天明”理解不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意思是说湖中大雁双双飞起,好像是看到杜甫的到来才故意北征。结合杜甫当时在晚年漂泊湖湘,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可理解尾联中湖雁之“象”蕴意为:“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以“湖雁双起”来暗寓诗人自己隔家万里,与亲戚朋友难得一会,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莫非大雁是看到作者孤身南征才故意双双北征,实则是大雁每每向北飞一寸,诗人受伤的心则被牵动着离家乡更近一寸,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
    B.《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
    C.《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
    D.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鹧鸪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
    2.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说法有误。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意在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所以前面对吴越战争的描写只是欲抑先扬的“扬”,重点还是在后面的“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古诗词写作手法的能力。两首诗都选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昔盛今衰。不同的是第一首诗前两句先实写今日的荒凉景象,后两句说只有西城河的明月见证过吴宫昔日的繁华,用亘古不变的明月作为见证反衬昔日的繁华,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体现昔盛今衰之感。而第二首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前三句先虚写昔日越王破吴而归的繁华景象。最后结句则突然一转,用“只今惟有鹧鸪飞”来表现今日凄凉,造成强烈反差,体现昔盛今衰之感。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3.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B.第一联先声夺人,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写“鸣弦辍弹”,巧妙地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
    C.第二联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第三联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4.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
    【答案】1.A
    2.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
    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分析错误。从诗中“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可知,钱塘潮来势凶猛,颇具气势。这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是不一致的。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诗意不难发现,诗人在描写“钱塘潮”时,综合表达了多种表达技巧。多感官上的描写。“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极具夸张,说百里之外都能听见那如雷般的江潮生,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钱塘潮的声势巨大;“惊涛来似雪”,采用比喻的手法,说那喷涌的浪花好似白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末句“一坐凛生寒”是通过写观潮众人的感受来写钱塘潮,所有的人都感到寒气凛冽,这是间接表现钱塘潮的磅礴气势,调动的是触觉感官。侧面表现。“百里闻雷震”,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最后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这是间接表现钱塘潮的磅礴气势。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雄健壮丽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莲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春日忆李白④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⑤。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④此诗是746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⑤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均为南北朝文学家,世人并称“鲍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遍池台”的“遍”字可见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李杜二人结伴同游的足迹。
    B.李诗颈联不直接描写徂徕山色,而说海水有意映照衬托徂徕山,从侧面落笔更显生动。
    C.李白说“重有金樽开”,而杜甫却说“重与细论文”,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
    D.杜诗颈联写的是二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却蕴含了二人彼此挂念之情,语言朴素隽永。
    2.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往来密切,感情深厚,这两首诗歌中体现出的对对方的情感,同中有异。请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C
    2.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深切思念;都借助景色抒发了这种思念。不同之处:李诗通过写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来表达对杜甫的深厚友情;杜诗则通过赞美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由赞诗而忆人,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钦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错。“重有金樽开”“何时一樽酒”说明两人都酷爱喝酒,说明两人兴趣爱好相同。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之处:两人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都借助景色抒发了这种思念。李诗颈联写“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杜诗颈联写“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不同之处:李诗通过写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来表达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杜诗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通过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依友人前作原韵所写,首句点明写作缘由,诗人在湘江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车马扬尘的细节真实可感,送别时间虽不长,却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C.第三句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突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第四句表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颈联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反衬出友人高洁风雅;“何似臞”传达出对朋友的关切。
    2.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答案】1.D
    2.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
    ②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
    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月夜”错。由原文“晓月”可知,应为指拂晓。B.“送别时间虽不长”错。由原文“至欲晡”可知,“晡”时,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由拂晓到将近申时,送别时间不可不谓不长。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目要求用尾联印证张镃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即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这个观点说明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鲜活有趣地抒情言志。从尾联来看,尾联提到“爬沙”“历块”“水中凫”,这里的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的事物,诗人却能够将其截取入诗,说明诗人是很善于观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托物言情,寄托遥深。“尚策爬沙追历块”,是说像赶着缓慢爬行的螃蟹去追疾行的良马那样,鞭策愚钝的自己去追赶学习才华横溢的友人,“未甘直作水中凫”是说自己不甘做那水中平庸的野鸭。诗人用新奇有趣的比喻,生动活泼地抒情言志,也可体现杨万里诗风之“活趣”。尾联借物抒怀,抒发了包括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的志向,“志”是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二、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宋·刘辰翁①
    轻衫倚望春晴稳。雨压青梅损。皱绡②池影泛红蔫。看取断云来去,似炉烟。
    愁春来暮仍愁暮。受却寒无数。年来无地买花栽。向道明年花信③,莫须来。
    注释:①刘辰翁:南宋末年爱国词人。他对专权的朝中贵权不满。宋亡后,他矢志不仕,回乡隐居。②皱绡:有轻微纹理的丝织品,此处指水纹。③明年花信:来年花开时,春风先传递来的消息。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着轻薄的衣衫倚楼而亡,看雨后放晴的春景。枝头上的雨水将青梅压得低垂。
    B.略有涟漪的池水中倒映出被雨水打蔫了的红花。天上片片流云飞过,好似炉中升起的轻烟。
    C.春天来了,愁;春天要走,仍愁。心中的苦寒难以道尽。
    D.近来窘迫,没有种花之地。还是跟东风打个招呼吧,明年就不要来了,免得知道花期将近,自己也无花可赏。
    2.本词上片写实景,下片入虚,由景到情,错落有致。请结合全词赏析。
    【答案】1.C
    2.①上片写实景,从远望春景到近看“雨压青梅”,再从近看“池影”到远看“断云”,一拉一伸,时远时近,呈现出令人有些感伤的春景;②下片入虚,写词人心中所想。借对春天来与去的忧愁抒发对国家现实的痛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春天来了,愁”错误。“愁春来暮仍愁暮”是说春天没来时,苦苦巴望,愁;春天要归去了,又开始为此发愁。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及情感的能力。首先是上片,“轻衫倚望春晴稳。雨压青梅损”,作者从远处看到的春景是“雨压青梅”;作者从远处看到近处,“皱绡池影泛红蔫”,眼光一转又到远处“看取断云来去”,从近处“池影”到远处“断云”。上片描写作者看到的实景,从远到近再到远,眼光拉伸之间时远时近,结合这些景色可知,上片整体展现出令人感伤的春景。再看下片,“愁春来暮仍愁暮”表现出作者对春天来去的忧愁;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抱负无法施展,“向道明年花信,莫须来”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的期待,也从侧面表现出对国家现实的痛心之意。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
    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2.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
    【答案】1.A
    2.答案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错误,李诗的韵脚是“城”“声”“情”“征”,押“eng”韵;杜诗的韵脚是“何”“多”“过”“罗”,押“e”“u”韵,这说明李白的诗歌格律更严整。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李诗思疾而语豪”这一评价,“思疾”是说感情迅疾,难以遏制;“语豪”是说语言风格豪放不羁。然后结合李诗分析。李诗结尾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运用比喻修辞说思念杜甫的情感如同浩荡的汶水,难以遏制,可见其“思疾”;为了书法这种情感,诗人在前三联写自己高卧沙丘城,无心欣赏城边的古树,无心聆听动人的秋声,无心饮用甘醇的美酒,只因思念朋友。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接着理解“杜诗思苦而语奇”这一评价,“思苦”是说因为某种思想感情而内心郁闷;“语奇”是说用语奇崛,含意深远。最后联系杜诗分析。杜诗标题即表明怀念友人李白的情感,首联写因为凉风而有所感,颔联写因为秋水茫茫,以致鸿雁不到,难以知道朋友的音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诗人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描写自己对朋友音信的急切盼望,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关怀,含意深远,可见其“思苦”“语奇”。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E.《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
    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AE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的“曲中闻折柳”,李益诗中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北飞”都表达回乡的渴望。
    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对大雁北归的自由的羡慕。诗人想归而不得归的愁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重回仕途的春天。诗人作为一名迁客,看到春到大地却不暖人间,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自然的春天一同到来,含有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清晰”说法不正确,“暗”有断续、隐约之意,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E.“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为实景,后两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为虚景。故选AE。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李白的诗歌写“此夜曲中闻折柳”,“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借助“折柳”习俗表达思乡;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更是直抒胸臆。李益诗歌写“寒山吹笛”,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而“雁”的意象更体现思乡之浓,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借助大雁表达渴望回到家乡。
    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却与自己无关。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即“作者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富足安乐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喧”“倚”二字的妙处。
    【答案】1.C
    2.①“喧”“倚”两个动词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民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③以及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自说’是‘作者说’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安乐的生活”分析错误,“自说”为农人说,“酒可赊”说明生活并非十分富足。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写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喧闹的声音。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稍微有点儿倾斜。这两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描写农人们愉快地舂米与采桑的劳动场面。一“喧”字,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倚”,斜靠的意思,是说诗人步入桑树林,看到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以及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注】,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托物言志,以墙头一枝独自盛开的红杏,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
    B.诗人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不免生出些许伤感和遗憾。
    C.尾联诗人联想到长安的杏花,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D.诗篇从眼前的杏花写到往年长安的千万树红杏,两相对比,更显今日凄凉。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却无蝴蝶相伴,只有几只早莺相陪;诗人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说明诗人心系朝廷,满怀故国之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A.“首联托物言志”错误。托物言志中的“志”强调的是自己的心迹志向、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借景抒情中的“情”强调的是感情、情绪。首联是借墙头一枝独自盛开的红杏,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之情,其表现手法应为“借景抒情”。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写出了花开易落,青春即逝,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写出了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这些景致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②“墙外行人正独愁”“可堪逢处更难留”,行人即诗人,写出了诗人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写出了诗人飘零在外的流离之苦;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写出了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夺目呀!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诗人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即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①
    章孝标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注】一作“下第后献主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B.“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这两首都在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惭愧和失望,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2.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D
    2.常诗诗情高亢,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诗作者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诗人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惭愧和失望,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理解错误,常建的这首诗,整个情绪是高亢的,莺花是春日里可供赏玩的代表景物,与结句“春”呼应,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而不是失望的情感。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常建的这首诗,整个情绪是高亢的,“家园好在尚留秦”的意思是: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这突兀其来的起句,分明是在回答别人的疑问,人们都知道,进士科竞争十分激烈,绝大多数应试者要被淘汰,那些天南地北、远离家乡的落第者中,肯定有一大部分举子客居长安,以待明年再试的。但是对于家在秦地的常建来说,滞留长安显得不合情理,可能会有外地的举子向他发出了疑问:你大概迁徙到外地了吧,为什么不回家呢?所以诗人起句就先回答这一个问题,接下来再作解释。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第三句诗人是说唯恐碰上故里莺花烂漫的春光,因为它容易触起往日的游兴而蹉跎岁月,进而会造成再试不第的尴尬局面,故尔主动回避。这是由“耻”转生的危机感、恐惧心。在这两重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才有结句的决心“且在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孝标诗作《归燕词辞工部侍郎》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徬徨的心态。诗的大意是:昔日搭建燕巢的故垒早已危在旦夕,只好暂居在社庙;纵然眼前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也无缘栖息,更不知道该飞向哪家屋檐。隋唐以后,科举考试成了大多数封建士子的唯一仕进之路。由于进士科的地位重要,中不中进士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当章孝标多次落第,他在诗中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体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时的感伤,所以他只能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2.“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A.“庆祝端午节”错误,“酬”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由此可见,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提分秘籍】
    1.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根据诗歌的特点,其中的修饰语往往包括“时间(如初春)”“地点(如江南乡村)”“景物特点(如清新秀丽)”等。
    2.概括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氛围特点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当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具体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07 修辞方法题型归纳-(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07 修辞方法题型归纳-(含解析),共14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