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滁州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跑出486.1千米的时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载人深潜7062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复原了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数的心灵秘史,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林强《创新报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对原先相对依赖于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早先新闻媒体无法报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助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现在这种报告题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报告文学写作比较多地倚重于题材的重大,现在由于多媒体对其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使读者减弱了接受兴趣和期待。这些情况促使报告文学在题材摄取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作者注意对写作题材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总体性的双向拓展,同时,在现实题材和历史书写两端又各自进行开疆拓土。
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对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关注对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前者如徐剑的《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何建明的《浦东史诗》、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作品,分别记写青藏铁路建设、浦东开发开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仁东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诗之笔书写史诗性的伟大创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其时代新“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陈庆港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中国另外的真实存在,展现了更具广泛性、典型性的基层大多数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
在题材向现实生活作多向拓展的同时,报告文学作者还致力从历史的回溯中挖掘材料。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报告文学的作品有233部(篇),其中《西长城》《围困长春》《守望初心》《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此岸,彼岸》《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大写西域》等皆是历史类题材作品,其占比也比较大。这些作品对历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虽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却是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首先是因为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现实是历史的流向,历史是现实的背景。读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之中。其次是因为全媒体更多关注当下发生的五花八门的新闻,对沉寂的具有某种弱新闻性的历史题材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正是在这里,丰富的沉入时间地平线以下的人与事等,才成为报告文学不竭的写作资源库藏。
然而,关于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学界和评论界也存有质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特别是场面或细节的描写,在完全失去了采访当事人的情况下,要实现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的具体生动的“非虚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有不少史志类作品很明显存在着“穿越”和“演义”,与“非虚构”的原则相去甚远。但这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能采访到当事人,当然更能达成写作的真实性,但这也并不能保证充分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一种需要作者诚实的写作,在主观上不能故意虚构。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
(摘编自《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丁晓原《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时代的奇观美学主要借助报告文学得以展现,它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因此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B.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以奇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
C. 若一篇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内心历程,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作品。
D. 受全媒体时代影响,报告文学题材摄取既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双向拓展,又在其两端各自进行再拓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的范式意义,可见报告文学创作对“创新报国”的时代主题的响应。
B. 若要撰写以钟南山院士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应突出其敢为人先、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
C. 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得越成功,中华民族追求创新与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就越瑰丽。
D. 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诚实写作,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当下报告文学在选材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所依赖的新闻性题材的初始性被其他媒体抢占
B. 创作中“非虚构”的叙述要求几乎很难实现
C. 多媒体对重大题材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
D. 全媒体对沉寂的历史题材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在现实与历史两个端面上选材的共同点。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是如何阐释“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的。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族居民迁入。明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神奇的感觉。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横梁、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坡顶、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喀嚓喀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询问。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春风得意,狂傲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子民居建筑格局神奇、独特,这既体现了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历史上攻防战事的需要。
B. 文章引用古人关于城子的记载,概述其发展历史,展现其风貌,表现了城子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C. 文章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场景,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D. 作者游览城子,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历史间穿梭,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写城子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山峦,河流怀抱,意在为下文写城子历史上的繁盛与如今成为旅游胜地张本。
B. 文章第⑨段巧用排比,整齐和谐,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一事展现了城子的魅力。
C. 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表明城子的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城子人,影响深远。
D. 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质朴而不失雅致,以意役辞,无雕琢涂饰之感,体现出作者自然高雅的审美追求。
8. 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鲁昌平乡陬(邹)邑人。鲁襄公二十二年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慎也。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 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C. 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D. 乐: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 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 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D. 孔子欣赏音乐,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被齐人称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14. 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注】①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或指罗帐。金翡翠:画罗上成双的金色翡翠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楼明月长相忆”点明时间、地点和主人公身份,给全词笼上离情别绪的氛围。
B. “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深,暗示思妇心神恍惚的情态。
C. 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是当初送别情景在梦境中的再现,加重了凄凉的氛围。
D. “花落子规啼”以景铺叙,以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的凄迷景色,反衬人的痛苦情怀。
16. 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叙梦脉络清晰。请分别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进而把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贾宝玉的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不愿按照贵族家庭为他安排好了的道路 地生活,十分鄙弃功名富贵及其相关的世俗观念。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好好的清白女子,不应学得沽名钓誉。而王熙凤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她 ,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 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
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是这部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红楼梦》没有停留在琐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用脂评的话说,就是“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泛出者”。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都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叹为观止 墨守成规 不孚众望 谈笑自若
B. 瞠目结舌 循规蹈矩 不负众望 谈笑自若
C. 叹为观止 循规蹈矩 不负众望 谈笑风生
D. 瞠目结舌 墨守成规 不孚众望 谈笑自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B. 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而是把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C. 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把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D. 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对传统诗学理想的汲取,更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
B. 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更表现在它对传统诗学理想的汲取。
C. 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更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
D. 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更表现在它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浙江台州海滩上发生了一起鲸类搁浅事件,经专家鉴定,搁浅的12头鲸为瓜头鲸。作为一个大洋性的深海域物种,瓜头鲸集体搁浅可能会对海洋生态平衡等造成影响。从鲸类自身种群的角度来看,由于瓜头鲸的群居习性,一头鲸的搁浅也会导致其他鲸一起搁浅,__________①__________。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来看,鲸的搁浅可造成食物链的残缺,从而__________②__________。此外,从沿海地区居民安全的角度考虑,救援鲸类也刻不容缓:___________③_________,其内部蓄积的腐败气体可能会造成鲸类身躯爆裂。2004年1月,台湾 地区一只抹香鲸在运输途中发生爆炸,波及了许多民众。野生动物救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用良法善治来规范、优化和保障救援行动,以实现救援能力与救援体系的现代化。当然,在公民野生动物保护观念的培育方面,还应继续加强,让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对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