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试卷
展开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2019版) 第三章 复习提纲
3.1 水循环
1、水循环过程
(1)示意图
(2)动力:太阳辐射能与重力能。
(3)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 |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 特点 | 举例 |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
|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 长江流域等外流区参与的水循环 |
陆地内循环 |
| 携带水量最少,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 塔里木河等内流区参与的水循环 |
海上内循环 |
|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无法使陆地水得到补充 | 未登录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的动态平衡;
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联系海陆的主要纽带
吸收、转化、传输太阳辐射能;
陆地通过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影响气候和生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表径流是目前人类影响和干预最多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围湖造田)
(1)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河流洪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调节稳定径流量;
水域面积扩大使库区及周边地区下渗量增多,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空气湿度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可能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使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增大;
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
增强了湿地自然蓄水量,蒸发量增加,增加降水量。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
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
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减弱了湿地自然蓄水量,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减少。
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
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3.2 海水的性质
1、全球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
(1)垂直分布:(左下图)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水温最高。
水深1000m以上水温变化幅度很大;水深1000m以下水温变化幅度小,海水基本保持低温状态。
(2)水平分布:(右下图)
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随纬度呈“单峰型”分布。
2、海水温度的时间分布
(1)季节变化 同一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
(2)日变化 同一海区,表层海水温度白天高于夜间;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14-16时。
3、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其他: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洋流等
4、
5、海水的盐度定义 指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
6、全球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各自南北两侧的高纬、低纬海区递减,随纬度呈“双峰型”分布。
7、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1)气候(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温度越高,蒸发量 越大,盐度越高;
降水量 越大,盐度越低。
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蒸发量<降水量,盐度低。
(2)入海径流:近岸海区,有入海径流汇入,往往盐度较低;入海径流量越大,盐度越低。
(3)水域的封闭性:有些海域相对封闭,海水与外界(盐度较高或较低的)海区之间的水体交换少,
盐度要么偏低,要么偏高。
(4)洋流:同一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
8、人类对海水盐度的开发利用:
(1)海水晒盐——有利条件:
① 海水盐度较高且水质较好;
② 地形平坦开阔;淤泥质海岸;
③ 日照充足、降水较少、
④ 蒸发旺盛、
⑤ 风力较大等
(2)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
(3)养殖(近海、深海)
(4)海水淡化
(5)直接利用——冲厕、工业冷却水等
9、海水密度的定义 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³。
10、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
盐度和深度(二者与海水密度呈正相关)
11、海水密度的分布
(1)纬度分布 (左下图)全球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同纬度海域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 (右下图)随深度变化因纬度而异;高纬度海区垂向变化很小。
12、海水密度的影响:
①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
② 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潜艇由密度高进入密度低 的海水层,下潜时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使潜艇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3.3 海水的运动
1、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包括: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的类型与特点:
常见的海浪——风浪(由风力形成);
灾难性海浪——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等诱发下形成)、风暴潮(强风影响下形成)
特点——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速越大。
3、海浪的主要影响:
①冲浪运动; ②捕捞、 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 ③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④巨大的能量可以发电; ⑤巨大的破坏力会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
4、潮汐的概念 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5、潮汐的成因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主要是月球引力)
6、潮汐的变化规律
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各两次。
一个农历月中,出现天文大潮和天文小潮各两次。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
7、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潮间带采集和繁殖;
②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
③潮汐发电(一天4次);
④观潮旅游;
⑤登陆作战。
8、洋流的定义 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9、洋流的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寒流。
按照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0、洋流的影响:
①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 世界上四大渔场的形成原因,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与寒暖流交汇有关;秘鲁渔场则与上升补偿流有关。
② 影响海洋航行 (利)顺流可加快航行速度,节约航行时间,节省燃料;
(弊)逆流反之;洋流携带冰山、寒暖流交汇海区易形成海雾均不利于航行安全。
③ 影响海洋环境 (利)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海水的净化速度;
(弊)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④ 影响沿岸气候 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 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
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与流向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
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则洋流为暖流;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
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则洋流为寒流。
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