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龙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龙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山东省龙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山东省龙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龙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龙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概括小说中“缸”的深层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2023.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字颇引人注目。演即运演、推绎。“象”经过推演以后,它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所谓推演,即意象的建构。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文学美学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着关联性。
    B. 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标。
    C. “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D. 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之间的联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来源于《易》,却在诗学领域绽放光彩,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
    B.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 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D. “秘响”和“伏采”,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
    3. 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的“水”不能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观点的一项是( )
    A.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B.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C.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D.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4. 请根据材料一,给“意象”下一个定义。
    5. 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
    寒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答案】1. B 2. D 3. B
    4. 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使其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的审美概念。
    5. ①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②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③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否则象就无法实现……这一美学目标”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可见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是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意象”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但并未说“最能体现”;
    B.“意象……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张冠李戴,原文在材料一第一段,“‘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见“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不是“意象”,而是“易”学”;
    C.非胡适观点,而是作者观点。原文在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借“水”的意象写“愁”,能体现观点;
    B.“田水今年一尺宽”错误,此处实写水田,“水”没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
    C.借“落花”“流水”的意象表达对元稹的思念,能体现观点;
    D.借“春水”的意象写“愁”,能体现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材料一第一段有“‘意象’……是一个审美概念”,这是“意象”的本质特征;
    材料一第二段有“‘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可概括出“意象”是人们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而得到的概念;
    材料一第二段有“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可概括出“意象”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
    材料一第三段有“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可概括出“意象”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
    材料一第五段有“‘意象’……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可见“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一个概念。
    最后整理这些特点,给“意象”下定义为: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使其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的审美概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感;“‘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言、方式等。
    分析《寒菊》的“意”。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据此可知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
    再看“象”。诗中描写了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可见诗歌描写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
    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语言简洁质朴,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同时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嚅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 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 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 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7. 关于小说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 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 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 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8. 请概括小说中“缸”的深层含义。
    9. 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
    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
    ③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
    9. 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的甘于清贫。
    ②以管家一再阻挠司马光砸缸的举动,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
    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
    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的不忘初心,清廉自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嚅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次要人物的鉴赏能力。
    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直接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
    王拱辰送来的这口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表明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很重;后来缸被砸破之后“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王拱辰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由此可见,这口缸代表的是金钱的诱惑。而面对这口缸,老管家劝他不要砸,“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儿子也不让他砸,“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因此这口缸也代表内心贪婪的欲望。
    再看这口缸来源,“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原来王拱辰是听到他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才送来这口缸,其他的人们也是为了攀附司马光才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可见这口缸代表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
    而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口缸带给他无形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可见这口缸还代表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司马入地”“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知,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
    结合“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嚅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可知,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
    结合“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可知,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
    结合“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可知,王拱辰送给司马光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暗示王拱辰趋炎附势,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郡名,因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山名,上有险关。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B.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C.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D.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东周都于巩,西周都于河南洛邑。
    B.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 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逼近二周近郊,声讨周君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是戎狄的首领,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及火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我们占有了九鼎,考察(或: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是帝王之业。
    (2)得到它土地能够使秦国的疆域扩大,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
    14. ①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②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③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
    “不然”是“曰”的内容,“曰”“不然”后分别断句,排除AB;
    “欲富国者”对应“欲强兵者”“欲王者”,“务广其地”对应“务富其民”“务博其德”,其后均需断句,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意义不同”错误,意义相同,均为“丢失、失去”的意思。句意:韩国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错误,二人的观点不同,角度不同,但“主观唯心的空想”言过其实。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据”,占有;“按”,考察(或:掌握);“此王业也”,判断句。
    (2)“广”,使动用法,使……扩大;“富”,使动用法,使……富足;“缮兵”,整治武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可概括为: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
    依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可概括为: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
    依据“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可概括为: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

    参考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出口山的关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今天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国土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今天(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齐国是与韩国和周国亲近的国家。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您的。”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候,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或:划归秦国版图),秦国越发强盛富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①流康州
    刘长卿②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
    B. 颔联中,“迁播”是结果,“猜谗”为原因,诗人和友人被贬谪后的心理感受相近。
    C. 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
    D. 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6. 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①对友人忠而被逐的理解与同情;
    ②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
    ③对自己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说法错误。“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尾联“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大意是“那高高的九重皇宫中的重臣,谁能够为侯中丞抱屈喊冤?只能让他面对湘江水像屈原一样泪洒衣襟”。“独看湘水泪沾襟”运用了屈原的典故,屈原正道直行、精忠报国却遭到流放,只能独自泪洒湘江。诗人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
    而“北阙九重谁许屈”则是对那些朝廷重臣的质问和鞭挞,语气中包含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
    再联系注释可知,诗人与侯中丞一样遭受贬谪,对侯中丞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2)在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长满荠菜和野麦,是序言中“黍离之悲”的真实写照。
    (3)在《墨子·兼爱》中,墨子认为仁人处理天下事务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先要明确哪些是“利”,哪些是“害”。
    【答案】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③. 过春风十里 ④. 尽荠麦青青 ⑤. 必兴天下之利 ⑥. 除天下之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摧”“栈”“钩”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脱脱一副面孔,热辣辣一丝震颤。天府之国,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精妙绝伦。
    传说最初,人们为了吓跑野兽,用颜料涂抹面部,扮作狰狞之态来防身。后来这种以颜料涂抹面部的仪式走向舞台,成为了一种表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们研究出了以丝绸为绘画材料的“脸谱”,这便是变脸的雏形,也是变脸走向辉煌的开始。
    (  )。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却不知其中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川剧变脸为了达到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喜怒哀乐皆在其中。如今游客去了成都,不能不吃的是油辣辣的火锅,不能不看的是活脱脱的变脸,这是当地的风土民俗,也是中华的千年瑰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那么京剧的精华是脸谱
    B. 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C. 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变”就是川剧的精华,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D. 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吸人眼球,那么是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D.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改:川剧变脸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
    ①将“川剧变脸”的位置换到“不仅仅”之前;②将“达到”换成“满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连贯的能力。
    ①陈述重点:“如果……那么……”,前面“如果”假设关系的重点是由京剧,引出“那么”后面的陈述主体川剧,排除A;②句子对应:与上句“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句式对应整齐的是“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排除CD;③逻辑顺序:先丰富多彩,再吸引眼球,排除D;④后文衔接“吸人眼球”放在句末,与下面一句“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语意衔接紧密。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疾如风快如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是借代的手法,代指音乐;
    C.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晴云”比作“絮帽”,“初日”比作 “铜钲”;
    D.“梅妒”“菊羞”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 两个分句,主语是一致的,为“川剧变脸”,后面分句子主语承前省,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
    ②搭配不当,“达到”与“需求”动宾搭配不当。
    易误点:“更多的是……”后面是递进关系,“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与“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位置不能互换,因为画线后面“喜怒哀乐皆在其中”,与“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连接紧密,不可分开。
    【点睛】夸张和比喻的区别在于: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原句: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形容变脸速度之快,“像风一样一滑而变”“像电一样一闪而变”,变脸如风如电,疾速而“秒变”;这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快速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扇主要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因其造型风雅娟秀,统称“苏州雅扇”。在各类苏扇中,①________________,有“扇在香存”之誉、“扇中之王”之称。檀香扇是从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它以檀香木制扇,可以散发出天然的香味,加之画面精美,极受爱扇人士推崇。檀香扇②________________:盛夏时节,用它扇风,可以祛暑清心;入秋后,将它藏于柜中,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等功效。但③________________,需完成选料、锯片、造型、拉花、烫花、雕花等多道工序。其中,拉花工艺非常考验制作者的手艺。制作者要将二至六根扇片四边对齐,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扇骨上依次拉出整洁、光滑的孔眼。 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有的似飞燕轻舞,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似万马奔腾 ,给人以玲珑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而完成一把檀香扇的拉花工艺,通常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1. ①檀香扇最为出名 ②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功效 ③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22. ①比喻。将孔眼组成的图案比作飞燕轻舞、天女散花和万马奔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图案的逼真、典雅、华美和精巧,进而展现了制作者的技艺高超。②排比。此处巧用排比,有助于展现图案造型的丰富,同时使语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令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檀香扇是从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它以檀香木制扇,可以散发出天然的香味,加之画面精美,极受爱扇人士推崇”可知,檀香扇受到很多人的推崇,非常有名,所以可填“檀香扇最为出名”。
    ②根据后文“盛夏时节,用它扇风,可以祛暑清心;入秋后,将它藏于柜中,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等功效”可知,檀香扇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价值和功效,可填“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功效”。
    ③根据后文“需完成选料、锯片、造型、拉花、烫花、雕花等多道工序”可知,檀香扇的制作工艺非常的复杂,可填“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有的似飞燕轻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喻体为“飞燕轻舞”;“有的似天女散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喻体为“天女散花”;“有的似万马奔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喻体为“万马奔腾”。将孔眼组成的图案比作飞燕轻舞、天女散花和万马奔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图案的逼真、典雅、华美和精巧,进而展现了制作者的技艺高超。
    本句话句式上采用了“有的似……,有的似……,有的似……”,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说明了这些图案造型的丰富多彩。同时,排比句式的使用,有利于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令读者印象深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把幸福理解为有钱,有权,有知识,有才华……
    有人把幸福理解为无病,无灾,无压力,无忧虑……
    在这世上,一些人渴望“有”,一些人追求“无”。但幸福的“有”或“无”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幸福的“有”与“无”,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泰然于“无”,幸福自“有”
    人们总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其实,“无”才是真正的幸福。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吗?
    很多表面上“有”的人,不一定幸福;而看上去一“无”所有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你自己怎么看。1988年4月,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向市民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内容是你是否感到幸福。认为自己幸福的人中只有几十位是有钱人,其余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卖菜的农民、公司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为什么这些职业平凡、生活黯淡的人,也有幸福感呢?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异,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能享受柴米油盐的生活。相反,大多数有钱人却总不满于自己的生活,总希望有更多的钱,这使他们永远不能满足,也难以感受到幸福。多年后再一次调查,发现那些无钱的人依然感到幸福,有钱的人只剩几位了。由此可见,“有”并不等于幸福,“无”也不一定就不幸福。
    当然能够做到“有”,是好事情。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车开……这自然是一种幸福。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是不甘于满足的,他们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这自然产生了痛苦,导致了自己的不幸福。如果这样,还不如“无”,无欲望,无所求,只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那个荡舟于赤壁之下的东坡居士,什么都没了,却仍然怡然自得,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个被贬潮州,爱女死于途中的韩愈,什么都没了,却把一腔悲叹与寂寥化作了治国的动力,修水利,兴教学,造福一方人民,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什么都没了,依然在南山快乐地采菊,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所以,懂得“放下”的人是幸福的,懂得知足的人是幸福的,懂得淡泊的人是幸福的,以笑脸从容地面对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无”虽然没有形状,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却是对生活的最高敬意。能够在“无”中安身立命,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才是生命的大智慧,才有人生的大境界,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话从总体上讲述了一些人把“有”当成幸福,第二段话讲一些人把“无”当成幸福,两段文字含义相对或相反,有较大的思辨空间。第三段话把“有”和“无”结合起来,并从“有”和“无”的角度对“幸福”进行了阐释。
    从写作的要求来看,需要对“幸福的有与无”进行阐释,并且要求写成议论文。实际上,每一个人对幸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对“有”与“无”也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要有相应的素材支撑,而与之相关的素材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对于人来讲,在某个方面“有”,在另外的方面可能就是“无”,因为人生是平衡的,比如苏东坡“无”官场上的一帆风顺,但是他“有”人生的豁达和文学的成就;海伦·凯勒“无”身体上的健全,但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勇敢。因此说,这些人从“无”的角度来看是不幸的,但从“有”的角度来看又是幸福的。由此可知,什么是幸福呢?究竟是“有”幸福还是“无”幸福?关键取决于我们看待的角度。
    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谈“有”与“无”的关系,以及“有”与“无”对幸福的影响等。
    立意:
    1.“无”中生“有”。
    2.人生有无天地间。
    3.“无”胜于“有”。




    相关试卷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文章中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学情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学情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