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海洋地理(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展开专题14 海洋地理
一、课程标准深解读
【课程标准】
1.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关注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交流我国新时期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
考点1. 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2、 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压力等。
(2)分布规律
①水平方向: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
②垂向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低纬度海区垂向变化较大,高纬度海区垂向变化很小。
考点2. 海水运动
1.波浪
(1)动力: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
(2)风浪: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
(3)涌浪:风浪离开源地向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在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
(4)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②不利影响:巨大波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波浪造成的颠簸,对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2、潮汐
(1)概念: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2)对人类的影响
①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
②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
3、洋流
(1)概念: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类
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或由低纬流向高纬。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或由高纬流向低纬。
(3)影响洋流流向的因素:盛行风、海陆分布和地转偏向力等。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规律一、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5)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沿岸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③影响人类航海: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不利于海上航行。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④影响近海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考点3. 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的水分交换:
①过程: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②影响因素: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
③活跃区: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海—气的热量交换:
①过程:A、海→气: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
B、气→海: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②影响因素:与海洋表层水温密切相关,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③交换活跃区: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水热平衡:
①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②途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全球的水热平衡。A、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产生了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环流。B、海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形成了季风环流。C、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 水量平衡:从长期来看,全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维持着全球的水量平衡。
(3)热量平衡:主要依靠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来实现。
①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②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考点4. 海洋与人类
1、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
①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②种类: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
③用途: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提取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的有效成分。
(2)海洋矿产资源:
①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②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③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海洋空间资源:
①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②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
③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2、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
(2)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考点5. 海洋权益
1、 海洋国土:
(1)内水是指国家领陆内及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内海和历史性海湾等。内水是沿岸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沿岸国家对内水享有与对领陆同样的主权,非经许可,他国的船只不得驶入。
(2)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领海基线是沿海国领海与内水的分界线。
(3)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相邻的一带海域。领海主权是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的最大宽度是12海里,这是海洋法公约规定。
(4)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是毗连区,毗连区是沿海国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由沿海国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洋区域。
(5)专属经济区又称经济海域,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国对生物和非生物拥有主权,对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人工岛屿及设施有管辖权,而非主权。
(6)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国水域内的全部水域,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对于公海上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的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2、海洋意识:是指人们对涉海相关国防、生产、消费、科技、资源、历史等方面性质、规律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很多民众的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的关注、了解和实践总体偏弱,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整个海洋可划分为内水、领海、群岛水域、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其中,领海和内水属于国家领土的范围,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则组成国家管辖区域。
考点6. 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
1.目标: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海洋强国的含义: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3.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性
(1)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2)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和拓展。
考点7.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2.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3.创新海洋科技。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5.维护海洋权益。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三、 关键能力看拓展
拓展1.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
太阳辐射、海水深度
1 000 m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1 000 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布
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度高些,高纬度低些;暖流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
太阳辐射(纬度变化)、洋流
季节分布
同一海区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
拓展2.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影响因素
总体
分布
随纬度呈现双峰分布格局: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也渐低
最高
海域
红海
降水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缺少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与周围海水交换少
最低
海域
波罗的海
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有大量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与周围海水交换少
拓展3.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水平分布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低纬度海区,表层密度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变化很小
拓展4.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
(1)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则越大;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
(2)在冰点温度(3.5 %盐度的海水冰点温度为-1.91 ℃)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3)随着深度增大,压力增大,故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
(4)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
(5)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拓展5. 波浪、潮汐运动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运动
运动特点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波浪
最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①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②波浪造成的颠簸,对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③巨大波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
潮汐
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为潮,夜晚为汐。在潮汐涨落的每一周期内,水位涨到最高时为高潮,水位降到最低时为低潮。从低潮到高潮过程中,水位逐渐上升叫涨潮,从高潮到低潮过程中,水位逐渐下降,叫落潮
①潮汐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②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
拓展6.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和近地面风带的关系
拓展7.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拓展8. 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
(2)分布:①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②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③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拓展9. 海洋环境问题
问题
原因
危害
分布
典例
海洋污染问题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健康
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
日本“水俣病”汞中毒;石油污染等
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生赤潮等
海岸带
赤潮
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膨胀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海岸带,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资源
荷兰、孟加拉国以及热带的一些小岛国受淹没威胁
海洋环境保护
(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2)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4)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拓展10. 海上石油泄漏的清污方法
分散法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但这种化学物质不宜在近岸或渔场周围使用
沉降法
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但这会危害海底生物
吸收法
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只能在静水环境中进行
围栏法
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需要静水环境中进行
放任法
大洋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
燃烧法
油层厚达2 mm即可用燃烧法清除
拓展11. 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内水
是领海基线向陆的一面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毗连区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专属经
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公海
——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底区域
指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拓展12.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主要战略
基本内容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规划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一是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对海岸带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开发。二是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三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面向海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
创新海洋科技
奉行科技先行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技术瓶颈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各种开发活动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特别重要的是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维护海洋权益
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及其资源开发的环境安全,进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蓝色伙伴关系”,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保护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世界海洋规则制定,构建和平、公平的海洋秩序
拓展13. 厄尔尼诺现象
拓展14. 拉尼娜现象
四、 高考真题回头看
(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洋流( )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2.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 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 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答案】1.D 2.C
【解析】
1.图中甲洋流是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副极地环流圈,A错误。西风漂流环绕南极流动,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B错误。西风漂流是在南半球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和极地东风关系不大,C错误。西风漂流纬度较高,靠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是寒流,D正确。故选D。
2.据图可知,①处洋流向北流,应该是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A错误。②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和洋流关系不大,B错误。③处位于西风带,有西风漂流流经,西风风力大,导致西风漂流流速快,洋流遇陆地阻挡,浪高,因此行船时流急浪高,C正确。④处受极地东风影响,不是离岸风,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因此没有世界著名渔场,D错误。故选C。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海区该月洋流流向分别为( )
A.西北向东南、西北向东南 B.东南向西北、东南向西北
C.西北向东南、东南向西北 D.东南向西北、西北向东南
4.图示季节( )
A.田纳西河正处于主汛期 B.南非大草原上郁郁葱葱
C.天山积雪下限海拔较高 D.华北平原播种小麦正忙
【答案】3.A 4.C
【解析】
3.通过该区域的海陆分布及等压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域主要为北印度洋,且印度半岛受印度低压控制,说明此刻北半球为夏季。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①海区的洋流流向是:西北向东南流。②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和我国南海之间,会受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和我国南海沿岸流的共同影响,夏季北印度洋的海水由于呈顺时针流向,大量海水涌入马六甲海峡,造成马六甲海峡海水自西北向东南流,同时南海的沿岸流随西南风向东北,造成马六甲海峡的海流由印度洋流向太平洋,A对。故选A。
4.从图可知,印度半岛受印度低压控制,说明此刻北半球为夏季。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主汛期出现在12月到次年 4月中旬,A错;南非大草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降水多,草原上郁郁葱葱,B错;天山夏季气温高,积雪下限海拔较高,C对;华北平原为冬小麦,播种小麦一般年份是在10月中旬左右,D错。故选C。
【点睛】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夏顺冬逆”,马六甲海峡洋流作为季风洋流的补偿流而存在,流向夏季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冬季相反
5.(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图一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二为图一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三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_________。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_______(填方位)移动。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
(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
【答案】(1)西南;南
(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
(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
【解析】本大题以海雾的形成及分布为材料,涉及雾的形成及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读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可知,当吹西南风时,甲地最容易形成海雾。根据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可知,145°E经线上,每年3月-6月,成雾频次的等值线向低纬弯曲,即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南移动。
(2)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海雾都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雾。当风力过大时,水汽易蒸发,不易凝结;当风力过小时,输送的水汽量有限,不利于形成海雾。
(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日本暖流影响,夏季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增大,水汽增多;且根据图中7月等压线可知,夏季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流经北侧较冷的海面易形成海雾,因此甲地夏季海雾频发;北极航线主要通行时段为北半球夏季,所以甲地夏季航运更为繁忙,结合上题可知,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南界往低纬延伸,表明夏季海雾范围扩大。因此,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
五、 典型例题随堂练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直接冲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多处核设施停止运转,核反应堆无法正常冷却,只有向核反应堆里注入新的冷却水,因此受到核反应堆的污染,形成大量的核污染水,无处可排,于是日本在核电站周围建造大量的储水罐储存核污染水,预计到2022年核电厂废水储存设施将达到极限。2021年4月9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当时引起世界范围民众的强烈反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日本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
B.放射性元素不会迁移、扩散到其他海域
C.不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D.我国舟山渔场不会受到影响
2.日本政府不顾世界范围民众的强烈反对,选择将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原因是( )
A.认为只会污染日本周边海域,与其他国家无关
B.认为海洋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无限的,污染会很快消失
C.便于今后回收再利用
D.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案,排入大海处理成本最低
3.福岛核废水还没处理完,日本却急于重启“超龄服役”核电站,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
A.资源有限的日本非常倚重核电
B.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核电比例最大
C.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D.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关闭一批效率低下的火电厂
【答案】1.A 2.D 3.B
【解析】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污水排入大海中,其中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故A正确;由于放射性元素会随洋流迁移,进而导致其扩散到其他海域,故B错误;通过食物链,核污染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故C错误;受到海水运动的影响,我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也会受到污染,渔场会受到影响,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题意,日本政府明知道污染会扩散,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故A错误;日本政府指导核污染物短时间内不可能被海洋完全净化。废水一旦排入大海,决不可能回收再利用,故BC错误;材料显示题本的核污染储存量太大,因此相对于其他处理方式,排入大海成本是最低的,故D正确。答案选择D。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且自然资源匮乏,对核电的依赖性大,故A不符合题意;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故C不符合题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关闭一批效率低下的火电厂,属于日本急于重启“超龄服役”核电站的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而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石油,不是核电,故B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
【点睛】核污染的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2.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3.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4.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5.避免核战争,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6.进行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应尽量使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使其造成损失最小。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为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可知( )
A.2018年以拉尼娜状态为主 B.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
C.2020年厄尔尼诺状态最典型 D.5—9月多出现拉尼娜状态
5.2021年初,赤道附近( )
①中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增强②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增强③印度尼西亚可能发生旱灾④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4.B 5.A
【解析】
4.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读图,2018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常年0.5℃,以厄尔尼诺为主,A错误。2019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常年0.5℃,以厄尔尼诺为主,B正确。2020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低于常年0.5℃,以拉尼娜为主,C错误。除2020年外其余年份5—9月没有进入拉尼娜状态,D错误。故选B。
5.2021年初,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低于常年0.5℃,以拉尼娜为主,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下沉气流增强,①正确,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低纬信风增强,②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③错误,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增强,④错误。选项组合A正确,其他选项组合错误,B、C、D错误,故选A。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现代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示意图及某海洋牧场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在海南三亚建设海洋牧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经济效益 B.环境承载力 C.科学技术 D.市场需求
7.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对国家安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A.恢复海洋原生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B.实现水产品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
C.减轻海洋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 D.缓解耕地资源紧张,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6.B 7.D
【解析】
6.由材料“现代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可知,建设海洋牧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以保障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活动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B正确;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学技术是保障措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7.根据材料可知,现代海洋牧场是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不只是恢复海洋原生环境,A错误;不能实现水产品多元化,可以使水产品增殖,B错误;不是为了减轻海洋自然灾害,C错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丰富人们的食物来源,从而可以缓解耕地资源紧张,保障粮食安全,D正确。故选D。
【点睛】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和淡水等粮食生产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及相关产业支撑;促进现代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调控;强化粮食安全责任。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盐场分布图。
(1)试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海水为咸水的原因。
(2)指出图中B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3)A盐场为我国著名盐场,试分析其形成条件。
【答案】(1)陆地径流携带盐类物质,注入海洋;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盐类滞留海洋,盐度上升;海陆间循环使盐类物质不断在海洋聚集,海水变咸。
(2)夏季盐度较低,冬季盐度较高;夏季,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大,注入海洋稀释海水,盐度较低;冬季,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盐度较高。
(3)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蒸发量大;淤泥质海滩面积广,利于晒盐;临海,盐类物质多,原料丰富。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海水是咸水的原因、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和盐场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
(1)根据水循环原理可知,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陆地河流携带盐分通过径流输送注入海洋;海水蒸发, 入海的盐类几乎不会蒸发,滞留在海洋中,导致海水盐度上升;水循环中类型中的海陆间循环不断地使盐类物质不断向海洋聚集,越来越多的盐分导致海水变咸。
(2)根据图中可知,B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水注入海洋稀释海水,导致该区域海水盐度降低;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河流枯水期,径流量小,流入海洋的河流水减少,该区域盐度较高。
(3)根据图中A盐场的位置可知,该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其形成的条件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长芦盐场位于我国渤海湾地区,降水少,晴天时间多,光照强,蒸发量大;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有利于引海水开辟盐场;长芦盐场临近海洋,有丰富的盐类物质,为盐场提供原料。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变化的因素主要与海水的蒸发、降雨、海流和海水混合这4个方面有关。
专题12 天气系统(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2 天气系统(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必备知识当堂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水循环(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3 水循环(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必备知识当堂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海洋地理(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海洋地理(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必备知识当堂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