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两山地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小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A
【分析】1.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
2.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
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4.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答案】3.D 4.C
【解析】3.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ABC错误。故选D。
4.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A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D错误。故选C。
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6.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7.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
【答案】5.B 6.A 7.B
【解析】5.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200-2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故选B。
6.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快,土层薄,土壤较贫瘠,保持水土能力较弱,而针叶林较其他树种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符合题意;排除BC;热量充足会使得当地常绿阔叶林比重大,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到达海拔2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B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9.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答案】8.C 9.B
【解析】8.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
9.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薄荷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
A.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 B.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C.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D.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
11.能够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山”的旅游时间在( )
A.12-次年2月 B.9-11月
C.6-8月 D.3-5月
【答案】10.D 11.D
【分析】10.由材料可知,该岛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岛上其他地方森林茂密,只在小山上不长树,应该不会独独破环山地上植被,故A错误;小山海拔低,此区域纬度低,热量条件并不差,B错误;此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总体水分并不缺,且这些小山海拔低,坡度较小,故C错误。菲律宾中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该地岩层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中含有的粘土和砂粒成分较少,遭受风化后产生的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薄且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遭到强烈侵蚀出现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当地因土层薄,难以生长树木,只能长草,D正确。综上,答案选D。
11.读材料可知,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说明此时为热季、旱季。热季说明此地此时被直射或离直射点近,气温高。菲律宾中部的薄荷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其他月份是旱季。备选答案中3-5月吻合此地被直射或离直射点近,同时也是旱季的条件,故D正确。综上,答案选D。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处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是( )
A.较低海拔缓坡处 B.较高海拔缓坡处
C.较低海拔陡坡处 D.较高海拔陡坡处
13.与坡度角小于20°的部位比,大于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答案】12.C 13.D
【分析】本题以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为背景,考查高山植被的分布、影响植被入侵的因素。
12.根据图示曲线,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处和高坡度处,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比灌木具有竞争优势,更适宜生长。材料“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说明草本入侵前的特殊区域既是适合生长的区域,故为较低海拔处陡坡。选C。
13.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的根系较浅,环境适应性强。坡度角大于30°的部位,受重力作用,土壤层较薄,根系较发达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而草本植物更容易生存。因此大于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因素是土壤厚度,D正确;而其他因素光照 、气温 、降水因坡度增大变化不大,故排除ABC,选D。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巴西最大的湖泊帕图斯湖为一潟湖,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下图为帕图斯湖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帕图斯湖是雅库伊河和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海水作用( )
A.洋流自南向北搬运泥沙 B.波浪不断侵蚀沿岸泥沙
C.波浪使泥沙平行海岸堆积 D.沿岸流提供丰富的泥沙
15.帕图斯湖东岸的沙坝( )
A.增加飓风冲刷海岸 B.沉积物质颗粒杂乱
C.长度与宽度不断减小 D.作为港口防波堤
16.帕图斯湖( )
A.随时间变化面积越来越大 B.流域植被恢复可减缓沼泽化
C.径流增大湖泊深度也增加 D.渔民人工养殖可减缓沼泽化
【答案】14.C 15.D 16.B
【解析】14.根据提示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陆地河流(雅库伊河)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波浪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同时受自北向南流动洋流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便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C正确,AD错误;波浪侵蚀沿岸泥沙不能解释沙坝的形成,也就无法解释潟湖的形成,B错误。
15.帕图斯湖东岸的沙坝对风暴潮形成阻挡,可减弱风暴潮对海岸的冲刷,因此可作为港口防波堤,D正确,A错误;流水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有严格分选,B错误;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为发展航运,湖区西岸应注意避免过度垦殖,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泥沙,减少入湖泥沙,因此沙坝宽度减小,但在巴西暖流作用下,长度应增加,C错误。
16.由于泥沙在湖区淤积,随时间推移,帕图斯湖水深越来越浅,面积越来越小,AC错误;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流域植被恢复可减少入湖泥沙,从而减缓沼泽化,B正确;由于残余饲料、水生生物排泄物的沉积,渔民人工养殖可使沼泽化加快,D错误。
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秦岭地区森林植被( )
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 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
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 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
1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 )
A.相互靠近 B.上下远离 C.同时下降 D.同时上升
19.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 )
A.500m以下 B.1000~1500m C.2000~2500m D.3000~3500m
【答案】17.C 18.B 19.D
【分析】17.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故选C。
18.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在四个选项中,选项D海拔最高,最接近山顶附近,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纳马夸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却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在某些时候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甚至“自残”度过。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与其他荒漠地区相比,纳马夸兰地区植物种类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山地地形,垂直落差大,垂直分异明显
B.冬雨和冷雾带来湿润的水汽和补充土壤水分
C.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水源充足
D.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
21.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20.B 21.A
【解析】20.据图可知,纳马夸兰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不是山地地形,垂直分异现象不明显,A错;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补充土壤的水分,沿岸有强大的本格拉寒流经过,沿海温暖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沉冷却,形成温带的逆温层,多形成大雾寒流经过,夏季容易形成大雾,可以带来湿润的水汽,B对;纳马夸兰地区无河流分布,C错;该地山脉无永久性高山冰雪分布,D错。故选B。
21.据材料可知,当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该地的沙漠,热浪、高温肆虐,生存条件恶劣,当地的植被多肉植物叶小、肉厚,主要功能在于减少水分流失和储存植物体所需水分,故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1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 3/4 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2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
24.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答案】22.A 23.D 24.C
【分析】本题结合最新时事,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裸子针叶植够耐寒,一般是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由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本题只有A符合条件,其余均可排除。
23.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故C错,D正确。
24.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引起,故ABD排除,C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长白山受风灾影响最小的坡向是,横断山区年内积雪覆盖特点是,横断山区,图中X处缺失的自然带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色楞格河相比,安加拉河,冰雾景观出现时,当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色楞格河相比,安加拉河,冰雾景观出现时,当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