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4页。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省级联测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多数人需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不过,如果不考虑工资,工作是否具有吸引力?
    火车司机艾米·卡彭特说:“我喜欢与旅客交流,用我的知识让人们的旅行变得更加轻松,或者在进站时向激动的孩子招手。不过,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驾驶火车。”“我不想去其他任何地方工作!”阿斯本山谷医院的一名护士在“玻璃门”匿名公司评价网站上写道。“这是最好的工作!”NBC环球的一名员工在同一网站上写道。“我每天起床时都很兴奋,想投入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具回报性的经历。”科技企业家迈克尔·斯利温斯基赞美道。
    一些幸运的人会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愿意无偿从事这份工作。”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工作是有吸引力的。
    遗憾的是,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2013年,盖洛普发布了一份涉及142个国家的重要研究报告。报告称,全球只有13%的劳动人口在“认真工作”。63%的员工"不认真"、这意味着他们“缺乏动力,不愿意为组织的目标或结果主动付出努力”。其余24%的人“故意不认真",这意味着近1/4的员工实际上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工作时不快乐,缺乏效率,可能会向同事传播负能量”。也就是说,大约3.4亿人在大部分清醒时间里过得很痛苦,另有近10亿人在主要人生活动中几乎得不到工资以外的其他回报。
    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状。实际上,考虑到所有这些“不认真”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心理和经济成本,这简直是一个丑闻。
    如何使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人?从愉快的工作环境到更大的自主性,许多因素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不过,最重要的也许是清晰而有价值的目标。人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正如经济学家约翰·凯所说:“赚取利润不是企业的目标,正如呼吸不是生活的目标。”
    除了让雇主变富,人们还需要另一个目标。如果你让企业高管描述他们公司在赚钱以外的目标,对方常常会露出茫然的表情,或者发表"服务顾客"之类的陈词滥调。实际上,面对商业组织在为股东提供增值之外还需要其他目标这一想法,一些领导者会感到愤怒。
    你可能认为,一个员工要么拥有值得奋斗的目标,要么没有。不过,在某种程度上,目标可以被视作想象的产物,尽管它很重要。你可能会说,你在人生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你可能会说,你的目标是向你遇到的人传播快乐。你可能会说,你的目标是打造一家不朽的公司,或赢得奥运会奖牌,或成为城市里最好的鼓手,或找到肺癌的治疗方法。实际上,你可能拥有不止一个目标。你每天早上起床的目的取决于你自己。
    我曾帮助几十家组织澄清和传达它们的目标。一些组织的目标声明与竞争有关:人们喜欢在竞争中获胜的感觉,为了超越竞争对手而持续奋斗可能足以成为一些员工的动力。对于在可乐战争中处于劣势的百事来说,“击败可口可乐”这一简单目标极具激励性。其他一些公司首先实现某个目标或创新的决心有力地鼓舞了他们的员工。不过,大多数有效的目标声明涉及帮助别人、保护别人或者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当英格兰银行请我为英国新的审慎监管局设计目标声明时,我们绕过了所有复杂的微观审慎政策和展望、基于判断的监督、欧盟的资本要求指令、合规成本和可处置性讦估、积极干预和交易对手风险,提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目标:我们负责保护英国金融系统。在灾难性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英国两家大银行近乎破产之后,这个目标足以激励任何金融监管者。
    无私的目标不一定是改变世界的宏伟目标。我曾为一家公司提供咨询,该公司销售天竺葵、三色堇、仙客来等观赏植物的种子和幼苗。这些植物对于公共卫生和世界和平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展示了它们为数百万种花爱好者带来的真实快乐。该公司有一个重要的研发任务,即开发更有抵抗力,能够承受营养失衡、水分过多和过少的新品种。这解决了观赏植物买家的一个大难题:他们不希望看到植物由于自己的错误而死去。所以,我们为员工提供的目标是使开花植物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容易照顾,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这对全球幸福是一个微小而真实的贡献,它足以激励全体工作人员。
    如果员工觉得他们在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那么许多员工往往会更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会更加勤奋,这一事实可能会使那些从根本上讨厌商业的人感到吃惊。公司成立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赚钱,但是它们的员工常常渴望带来改变,这种趋势似乎正在增长。如果我们要使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人,我们需要理解和回应这种渴望。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生活必需,他们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要获取维持生活的工资。
    B.“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一些人获得了一份幸运的工作。
    C.文章用经济学家约翰·凯的话来佐证工作还应有赚钱以外的其他目标,而这一观点会让一些领导者感到愤怒。
    D.大部分人都"不认真"工作,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糟糕现状的重要原因是员工没有工资以外值得奋斗的目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第二段内容可知,一些人喜欢自己工作的理由可能有差别,但工作无疑给这些人带来了愉悦和动力。
    B.“保护英国金融系统”这一目标之所以富有激励性,是因为“我们”绕过了诸多可能但复杂的目标。
    C.对员工来说,一个目标是否有效,一定跟它是否是唯一目标、是否为公司增值、是否有利于竞争呈正相关。
    D.由植物销售公司的案例可知,即便是找到一个微小但有效的目标也并非易事,要经过多年
    努力才能实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很多高速公路企业将人才放在首位,采用“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更好地理解、关心和尊重员工。
    B.某互联网公司将市场竞争的价值引入薪资涨幅体系,保证员工基本工资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C.某公司通过增加绿植、添加茶点室为员工努力打造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D.曾任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官的乔纳森说:“我们的目标,和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就是创造让更多人喜欢的伟大的产品。”
    4.作者是怎样引出"如何使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人"的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分)
    5.如果你是个职业激励师,受邀为互联网公司制定激励员工认真工作的方案,请结合材料观点写出方案要点。(6分)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有着浓郁的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的乡愁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对乡愁的抒写因此也延绵不绝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传统乡愁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因离乡出走而产生的对家园的自然风物、风俗习惯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等传统文化的眷念。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丑”的部分被有意识地遮蔽,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尽管有感伤甚至痛苦的情感,但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传统乡愁一般是由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而形成的,其引发物一般是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这些现实客体尽管在乡愁的想象中可能被美化,但被乡愁意识加工的原初材料仍源自真实存在的物质家园与文化家园。传统乡愁在美化过去时伴随着诗意的生成,这种诗意正是乡愁主体试图重返现实中物质家园的情感冲动,因而传统乡愁追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现代乡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7世纪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回望过去的家园,而是对建构未来理想家园作前瞻式的展望,这赋予了乡愁更多的新质素,从而形成了现代乡愁。
    (摘编自廖高会《时间维度下乡愁意蕴的嬗变与叠加》)
    材料二:
    乡愁文学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通过想象的方式接续中断的生活,对中断的生命历程做想象性 “完形”,追念已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秩序。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以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的“距离”孕育了离愁别绪,促成了记忆的反顾。有流浪,才有远离;有远离,才有乡愁;乡愁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越远,张力越大,拉得越久,乡愁越浓。一个故乡意识越是浓厚的人,他的乡愁情感就越浓重。
    乡愁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它在朦朦胧胧之间,既实有又虚幻。乡愁情绪笼罩下的故乡叙述,是不真实的。乡愁文学大多是回忆性叙事,它是一种白日梦文学。乡愁是游子思乡之时被泪水打湿了的双眼,是游子欲回而难回之时的满脸的忧郁和踟蹰徘徊的脚步。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游子在儿时记忆的复活中,回到故乡的怀抱、母亲的怀抱、情人的怀抱,也照出自己生命的影像。乡愁文学都是自恋的,它柔肠百结,所造出的影像,大多是经过情感过滤的,或者就是依照自己的情感幻化出的别样的故乡。乡愁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乡愁文学一般都怀念或追忆故乡的生活场景,如故乡的土地、亲朋好友、过去的生活等等。乡愁文学尤以书写童年生活居多。农耕民族依赖土地而世代繁衍生息,所以对土地怀有特别的深情,以至于形成“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而在中国的儒家伦理文化结构中,祖宗和土地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故乡是祖宗的土地,也就是游子的神圣之所。乡愁中故土和母亲是互文的,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故乡。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要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伸展根系茁壮成长。
    乡愁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持久的母题。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李煜、李清照等,历代诗人都写作了大量的思乡之作。中国传统文人的儒家信仰,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意识,也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想象。在浓郁情感之下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理想主义的存在,也是人生的终极归憩之所。
    不管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总有一个故乡在最后的地方等着自己。然而诗人们对故乡的真正的境况,并不加以考察,也不追求实在的展现,他们只在自我情感的驱使下,做了一个乌托邦。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浓郁的“乡愁”情结,这种情结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病和文化格调。“忧郁感伤”的“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典范性审美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的乡愁,主要来源于羁旅客居的漂泊感,以及故土那根人伦之线的牵系。而到了现代,故乡的概念就由土地扩展到家园,因此都市也在乡愁的吟诵之中。张爱玲的《小团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王家卫的电影《2046》也是将上海、北平、香港作为故园记忆的集散地。但相较于传统,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愁更来自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拒斥,来自对新道德的反感,来自乡下人对工业文明的恐惧。
    (摘编自方维保《“归去来兮”:中国现代乡愁文学及其叙述伦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是乡愁成为中国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的重要原因。
    B.传统乡愁对将“丑”的部分进行了过滤,留下被美化了的过去,因此总体上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C.现代工业文明下,乡愁被赋予了更多的新质素,传统乡愁伤感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
    D.中国古代文人“忧郁感伤”的乡愁情结生成了“阴柔之美”的文化格调,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病态的审美。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是传统乡愁产生的原因,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物。
    B.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距离与乡愁浓度成正比,故乡意识越浓,乡愁情绪越稠。
    C.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说明乡愁源自对土地的眷念及对农耕文明稳固的生活方式的怀恋。
    D.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知识分子不断融入现代社会,新道德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乡愁消解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3.(3分)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C.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4.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以王维的《杂诗》为例,说明该诗是如何传达乡愁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4分)
    5.材料二画线句“做了一个乌托邦”体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4分)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柳川中学复读班2023-2024学年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D.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B.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 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省级联测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多数人需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不过,如果不考虑工资,工作是否具有吸引力?
    火车司机艾米·卡彭特说:“我喜欢与旅客交流,用我的知识让人们的旅行变得更加轻松,或者在进站时向激动的孩子招手。不过,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驾驶火车。”“我不想去其他任何地方工作!”阿斯本山谷医院的一名护士在“玻璃门”匿名公司评价网站上写道。“这是最好的工作!”NBC环球的一名员工在同一网站上写道。“我每天起床时都很兴奋,想投入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具回报性的经历。”科技企业家迈克尔·斯利温斯基赞美道。
    一些幸运的人会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愿意无偿从事这份工作。”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工作是有吸引力的。
    遗憾的是,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2013年,盖洛普发布了一份涉及142个国家的重要研究报告。报告称,全球只有13%的劳动人口在“认真工作”。63%的员工"不认真"、这意味着他们“缺乏动力,不愿意为组织的目标或结果主动付出努力”。其余24%的人“故意不认真",这意味着近1/4的员工实际上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工作时不快乐,缺乏效率,可能会向同事传播负能量”。也就是说,大约3.4亿人在大部分清醒时间里过得很痛苦,另有近10亿人在主要人生活动中几乎得不到工资以外的其他回报。
    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状。实际上,考虑到所有这些“不认真”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心理和经济成本,这简直是一个丑闻。
    如何使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人?从愉快的工作环境到更大的自主性,许多因素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不过,最重要的也许是清晰而有价值的目标。人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正如经济学家约翰·凯所说:“赚取利润不是企业的目标,正如呼吸不是生活的目标。”
    除了让雇主变富,人们还需要另一个目标。如果你让企业高管描述他们公司在赚钱以外的目标,对方常常会露出茫然的表情,或者发表"服务顾客"之类的陈词滥调。实际上,面对商业组织在为股东提供增值之外还需要其他目标这一想法,一些领导者会感到愤怒。
    你可能认为,一个员工要么拥有值得奋斗的目标,要么没有。不过,在某种程度上,目标可以被视作想象的产物,尽管它很重要。你可能会说,你在人生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你可能会说,你的目标是向你遇到的人传播快乐。你可能会说,你的目标是打造一家不朽的公司,或赢得奥运会奖牌,或成为城市里最好的鼓手,或找到肺癌的治疗方法。实际上,你可能拥有不止一个目标。你每天早上起床的目的取决于你自己。
    我曾帮助几十家组织澄清和传达它们的目标。一些组织的目标声明与竞争有关:人们喜欢在竞争中获胜的感觉,为了超越竞争对手而持续奋斗可能足以成为一些员工的动力。对于在可乐战争中处于劣势的百事来说,“击败可口可乐”这一简单目标极具激励性。其他一些公司首先实现某个目标或创新的决心有力地鼓舞了他们的员工。不过,大多数有效的目标声明涉及帮助别人、保护别人或者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当英格兰银行请我为英国新的审慎监管局设计目标声明时,我们绕过了所有复杂的微观审慎政策和展望、基于判断的监督、欧盟的资本要求指令、合规成本和可处置性讦估、积极干预和交易对手风险,提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目标:我们负责保护英国金融系统。在灾难性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英国两家大银行近乎破产之后,这个目标足以激励任何金融监管者。
    无私的目标不一定是改变世界的宏伟目标。我曾为一家公司提供咨询,该公司销售天竺葵、三色堇、仙客来等观赏植物的种子和幼苗。这些植物对于公共卫生和世界和平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展示了它们为数百万种花爱好者带来的真实快乐。该公司有一个重要的研发任务,即开发更有抵抗力,能够承受营养失衡、水分过多和过少的新品种。这解决了观赏植物买家的一个大难题:他们不希望看到植物由于自己的错误而死去。所以,我们为员工提供的目标是使开花植物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容易照顾,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这对全球幸福是一个微小而真实的贡献,它足以激励全体工作人员。
    如果员工觉得他们在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那么许多员工往往会更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会更加勤奋,这一事实可能会使那些从根本上讨厌商业的人感到吃惊。公司成立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赚钱,但是它们的员工常常渴望带来改变,这种趋势似乎正在增长。如果我们要使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人,我们需要理解和回应这种渴望。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生活必需,他们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要获取维持生活的工资。
    B.“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一些人获得了一份幸运的工作。
    C.文章用经济学家约翰·凯的话来佐证工作还应有赚钱以外的其他目标,而这一观点会让一些领导者感到愤怒。
    D.大部分人都"不认真"工作,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糟糕现状的重要原因是员工没有工资以外值得奋斗的目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第二段内容可知,一些人喜欢自己工作的理由可能有差别,但工作无疑给这些人带来了愉悦和动力。
    B.“保护英国金融系统”这一目标之所以富有激励性,是因为“我们”绕过了诸多可能但复杂的目标。
    C.对员工来说,一个目标是否有效,一定跟它是否是唯一目标、是否为公司增值、是否有利于竞争呈正相关。
    D.由植物销售公司的案例可知,即便是找到一个微小但有效的目标也并非易事,要经过多年
    努力才能实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很多高速公路企业将人才放在首位,采用“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更好地理解、关心和尊重员工。
    B.某互联网公司将市场竞争的价值引入薪资涨幅体系,保证员工基本工资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C.某公司通过增加绿植、添加茶点室为员工努力打造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D.曾任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官的乔纳森说:“我们的目标,和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就是创造让更多人喜欢的伟大的产品。”
    4.作者是怎样引出"如何使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人"的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分)
    5.如果你是个职业激励师,受邀为互联网公司制定激励员工认真工作的方案,请结合材料观点写出方案要点。(6分)
    1.B解析:“指的是一些人获得了一份幸运的工作”理解有误,应为"工作是有吸引力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A解析:B项,"是因为‘我们”绕过了诸多可能但复杂的目标"因果不当,由原文看,应是“我们”在特殊的情况下,找到了有效目标——"保护英国金融系统",这能帮助别人,保护别人或者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C项,"一定跟它是否是唯一目标、是否为公司增值,是否有利于竞争呈正相关"推断有误,过于绝对,应为“不一定相关”。D项,“要经过多年努力才能实现”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3.D解析:D项体现的是文章最后一段的观点,能给别人带去帮助的目标会让员工更有动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与论据关系的判断能力,
    4.答案:①首先,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如果不考虑工资,工作是否具有吸引力,引出话题,②其次,以实例来举例证明一些人认为工作是有吸引力的。③再次,以研究报告证明大部分人认为工作没有吸引力,与第二段形成对比,④最后,总结指出工作缺乏吸引力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出后文解决问的部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材料思路的能力。
    5.答案:①公司不应只将赚钱作为员工的工作目标,要引导员工感受到保障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等工作是重要而有意义的。②要为员工规划清晰而有价值的目标,且这一目标尽量涉及帮助别人,保护别人或者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帮助人们甄辨信息真伪,提供更丰富全面的信息。③目标的确立要因地制宜,简单有效。④可以在改善工作环境,营造愉悦氛围和给与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等方面有所作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若其他答案符合材料观点,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应用能力。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C项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A【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A、B、C三项分别列述的宋代茶事、宋代山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观;D项举宋代香事之例,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收其利”(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原则,因此D项为最佳选项。
    4.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多个文本信息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角度来设问,解答“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这一问题,可从两则材料入手筛选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概括。材料一着重从“宋韵”文化的内容、代际异同、形成的内外原因等角度展开阐述,材料二侧重从如何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宋韵”文化内容之精华与糟粕的角度来论析。通读两则材料,逐一归纳出有关正确对待“宋韵”文化的要点即可。
    5.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蹈诗剧在春晚舞台上亮相这一时闻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之加以讲评。解答此题,可以从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可从舞蹈诗剧内容推断得知),指出其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世俗味的特点,或说“雅俗兼具”的特色,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进而指出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好处;再从如何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角度,指出“有创意的当代表达”“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必要性。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有着浓郁的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的乡愁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对乡愁的抒写因此也延绵不绝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传统乡愁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因离乡出走而产生的对家园的自然风物、风俗习惯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等传统文化的眷念。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丑”的部分被有意识地遮蔽,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尽管有感伤甚至痛苦的情感,但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传统乡愁一般是由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而形成的,其引发物一般是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这些现实客体尽管在乡愁的想象中可能被美化,但被乡愁意识加工的原初材料仍源自真实存在的物质家园与文化家园。传统乡愁在美化过去时伴随着诗意的生成,这种诗意正是乡愁主体试图重返现实中物质家园的情感冲动,因而传统乡愁追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现代乡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7世纪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回望过去的家园,而是对建构未来理想家园作前瞻式的展望,这赋予了乡愁更多的新质素,从而形成了现代乡愁。
    (摘编自廖高会《时间维度下乡愁意蕴的嬗变与叠加》)
    材料二:
    乡愁文学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通过想象的方式接续中断的生活,对中断的生命历程做想象性 “完形”,追念已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秩序。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以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的“距离”孕育了离愁别绪,促成了记忆的反顾。有流浪,才有远离;有远离,才有乡愁;乡愁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越远,张力越大,拉得越久,乡愁越浓。一个故乡意识越是浓厚的人,他的乡愁情感就越浓重。
    乡愁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它在朦朦胧胧之间,既实有又虚幻。乡愁情绪笼罩下的故乡叙述,是不真实的。乡愁文学大多是回忆性叙事,它是一种白日梦文学。乡愁是游子思乡之时被泪水打湿了的双眼,是游子欲回而难回之时的满脸的忧郁和踟蹰徘徊的脚步。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游子在儿时记忆的复活中,回到故乡的怀抱、母亲的怀抱、情人的怀抱,也照出自己生命的影像。乡愁文学都是自恋的,它柔肠百结,所造出的影像,大多是经过情感过滤的,或者就是依照自己的情感幻化出的别样的故乡。乡愁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乡愁文学一般都怀念或追忆故乡的生活场景,如故乡的土地、亲朋好友、过去的生活等等。乡愁文学尤以书写童年生活居多。农耕民族依赖土地而世代繁衍生息,所以对土地怀有特别的深情,以至于形成“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而在中国的儒家伦理文化结构中,祖宗和土地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故乡是祖宗的土地,也就是游子的神圣之所。乡愁中故土和母亲是互文的,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故乡。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要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伸展根系茁壮成长。
    乡愁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持久的母题。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李煜、李清照等,历代诗人都写作了大量的思乡之作。中国传统文人的儒家信仰,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意识,也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想象。在浓郁情感之下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理想主义的存在,也是人生的终极归憩之所。
    不管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总有一个故乡在最后的地方等着自己。然而诗人们对故乡的真正的境况,并不加以考察,也不追求实在的展现,他们只在自我情感的驱使下,做了一个乌托邦。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浓郁的“乡愁”情结,这种情结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病和文化格调。“忧郁感伤”的“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典范性审美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的乡愁,主要来源于羁旅客居的漂泊感,以及故土那根人伦之线的牵系。而到了现代,故乡的概念就由土地扩展到家园,因此都市也在乡愁的吟诵之中。张爱玲的《小团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王家卫的电影《2046》也是将上海、北平、香港作为故园记忆的集散地。但相较于传统,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愁更来自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拒斥,来自对新道德的反感,来自乡下人对工业文明的恐惧。
    (摘编自方维保《“归去来兮”:中国现代乡愁文学及其叙述伦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是乡愁成为中国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的重要原因。
    B.传统乡愁对将“丑”的部分进行了过滤,留下被美化了的过去,因此总体上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C.现代工业文明下,乡愁被赋予了更多的新质素,传统乡愁伤感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
    D.中国古代文人“忧郁感伤”的乡愁情结生成了“阴柔之美”的文化格调,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病态的审美。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是传统乡愁产生的原因,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物。
    B.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距离与乡愁浓度成正比,故乡意识越浓,乡愁情绪越稠。
    C.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说明乡愁源自对土地的眷念及对农耕文明稳固的生活方式的怀恋。
    D.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知识分子不断融入现代社会,新道德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乡愁消解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3.(3分)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C.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4.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以王维的《杂诗》为例,说明该诗是如何传达乡愁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4分)
    5.材料二画线句“做了一个乌托邦”体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4分)
    1.A 2.D 3.C 4.①将“寒梅”作为故乡风情的代表;②将思乡的眷念和感伤寄托在“问梅”中。 5.①乡愁文学的抒写对象是被美化的(理想主义的);②抒写乡愁的方式是回忆式的(怀旧的)、虚构的(想象的);③抒发的情感是自恋的、被过滤的。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传统乡愁对将‘丑’的部分进行了过滤,留下被美化了的过去,因此……”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信息是“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丑’的部分被有意识地遮蔽,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尽管有感伤甚至痛苦的情感,但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选项曲解文意,遗漏了“过去美好的”,表述绝对。
    C. “现代工业文明下,……传统乡愁伤感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错误。材料一的结尾段说“17世纪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可见选项遗漏了“17世纪西方”“怀旧”,导致扩大了范围。
    D.“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病态的审美”错误。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浓郁的‘乡愁’情结,这种情结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病和文化格调。‘忧郁感伤’的‘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典范性审美风格”分析,可知选项强加因果,结论推断无据,“病态的审美”情感态度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典范性审美风格”的褒义内容。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D. “乡愁消解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错误。结合材料一结尾两段“传统乡愁在美化过去时伴随着诗意的生成,这种诗意正是乡愁主体试图重返现实中物质家园的情感冲动,因而传统乡愁追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现代乡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7世纪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回望过去的家园,而是对建构未来理想家园作前瞻式的展望,这赋予了乡愁更多的新质素,从而形成了现代乡愁”分析,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
    ABD中都借助了景或者物来委婉抒情,而C项主要是叙事,在写与家乡有关的纯粹的事情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即乡愁。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以及赏析诗歌的能力。
    材料一第②段相关内容是“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
    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诗中用家常絮语的方式向友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开头两句以设问口气,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心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深之迫切;“应知”云云,近乎啰嗦,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结尾两句问到窗前的寒梅,十分亲切而意味深长。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所谓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出“空想”的相关信息。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传统乡愁一般是由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而形成的,其引发物一般是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这些现实客体尽管在乡愁的想象中可能被美化……传统乡愁在美化过去时伴随着诗意的生成”,和材料二第三段“在浓郁情感之下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理想主义的存在,也是人生的终极归憩之所”分析,得出答案①乡愁文学的抒写对象是被美化的(理想主义的)。
    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丑’的部分被有意识地遮蔽,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分析,得出答案③抒发的情感是自恋的、被过滤的。
    结合材料一结尾段“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回望过去的家园,而是对建构未来理想家园作前瞻式的展望,这赋予了乡愁更多的新质素,从而形成了现代乡愁”和材料二第二段“乡愁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它在朦朦胧胧之间,既实有又虚幻。乡愁情绪笼罩下的故乡叙述,是不真实的。乡愁文学大多是回忆性叙事,它是一种白日梦文学”分析,得出答案②抒写乡愁的方式是回忆式的(怀旧的)、虚构的(想象的)。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柳川中学复读班2023-2024学年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D.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B.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 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1.D 2.D 3.A
    【解析】
    1.D项,“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故选D。
    2.D项,“……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说法错误,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故选D。
    3.B项,“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
    C项,条件与结果倒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
    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相关试卷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4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写论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