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第1页
    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第2页
    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4 全球气候变化
    考点热度 ★★★☆☆

    1.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前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现代
    近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
    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另外,还可采取政策手段,如政府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考向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 3/4 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
    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答案】1.A 2.D 3.C
    【解析】本题结合最新时事,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裸子针叶植够耐寒,一般是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由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本题只有A符合条件,其余均可排除。
    2.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故C错,D正确。
    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引起,故ABD排除,C对。

    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规定:“联合履约”,即有减排义务的国家联合履行减排义务;绿色电能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电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绿色电能因为其价格比火电贵而没能得到充分发展。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有( )
    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②将东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去发展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 )
    A.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 B.扩大居民出行范围,方便居民外出旅游
    C.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密度 D.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下图为我国2014—2018年的能源消费变化图。完成3-4题。

    3.2014—2018年间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变化特点是( )。
    A.煤炭消费量持续减少 B.天然气消费量增加
    C.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D.能源消费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
    4.为实现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低碳化,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大幅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B.全面使用清洁能源
    C.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D.大力建设公共交通
    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5-7题。

    5.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降低,①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升高,④增强
    6.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海冰加速融化 B.昼夜温差变小
    C.海水蒸发加剧 D.极地风力减弱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据此完成8-10题。
    8.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 )
    A.退耕还林 B.围栏放牧 C.弃耕 D.发展立体农业
    9.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 )
    A.半干旱气候区 B.高纬地区 C.高山地区 D.亚热带季风区
    10.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
    B.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
    C.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
    D.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
    下图示意某城市占地面积较大的四个区域居民通勤方式结构。据此完成11-12题。

    1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通勤呈高碳排放特征 B.乙区远距离通勤比例最小
    C.丙区步行出行率约占56% D.丁区自行车出行比例最高
    12.与乙区相比,丁区居民通勤平均碳排放较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A.公交、班车较多 B.通勤距离较短
    C.距地铁站点较近 D.居民收入较高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成本不同。据此完成13-14题。
    13.从长远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会( )
    A.阻碍经济发展 B.减少能源消耗总量
    C.减轻水体污染 D.减缓极冰融化速度
    14.下列国家中,实现“碳中和”成本最低的是( )
    A.美国 B.中国 C.肯尼亚 D.德国
    2020年2月,乌克兰南极考察站发现“雪西瓜”。科学家表示,这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的气候中生存,并在气温低时保持“休眠”状态,气温高时会迅速生长,使雪呈现粉红色。据此完成15-16题。
    15.相比普通的冰雪,“雪西瓜”的出现最可能会使( )
    A.大气吸收增强 B.地面吸收减弱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逆辐射减弱
    16.导致南极极地雪藻迅速生长的原因可能是( )
    A.臭氧层空洞增大或者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B.酸雨减轻,全球变暖
    C.南极附近暖流增强导致气温增高 D.阴雨天气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塞舌尔位于印度洋中,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最大岛屿为马埃岛。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水温度上升,使该国周边海域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下图为塞舌尔群岛和马埃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作为面积狭小的群岛国家,塞舌尔应( )
    A.通过填海造陆增加耕地面积 B.在马埃岛东部浅海发展水产养殖业
    C.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D.依赖太阳能供电设施,保证能源自给
    18.因全球气候变暖,塞舌尔将面对的问题是( )
    ①陆地面积缩小 ②渔业资源减少 ③粮食不能自给 ④淡水资源短缺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年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西瓜雪”现象。“西瓜雪”是一种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在冰雪融化时快速生长,雪藻所含色素将积雪染成粉红色的一种现象。据此完成19-21题。
    19.“西瓜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20.导致大面积“西瓜雪”出现的现象还有可能导致( )
    A.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 B.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淡水量增加
    21.为了预防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高、加固海堤提高防洪能力
    ②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
    ③把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全部迁往内陆
    ④整治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火电站、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用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空气中,造成全球变暖。由于变暖破坏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每到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在26℃以上。可节约1亿度电,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万吨。

    (1)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2)分析为减缓“烹煮地球”而采取的措施。
    (3)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

    (2019·全国高考真题)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4.(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完成问题。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 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 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2018·天津高考真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5-7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7.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A. B.
    C. D.

    (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完成8-9题。

    8.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00~1910年 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 D.1975~2010年
    9.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 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2017·浙江高考真题)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11.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12.(2017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2016·上海高考真题)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据此完成13-14题。
    13.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2018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
    A.日本 B.泰国
    C.智利 D.秘鲁
    (2014·福建高考真题)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完成15-16题。

    15.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16.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17.(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考点冲关
    【答案】1.D 2.A
    【解析】1.我国控制承接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的转移,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①正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对环境友好,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③正确;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增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④正确;把东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发展,只实现污染转移,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②做法与之不符,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共交通系统发达,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A正确。狭义的公共交通指城市内部的公共运输,则无法扩大居民出行范围,不会方便外出旅游,B错误。公共交通的建设可加快人口流动,但无法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密度,C错误。公共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作用,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
    【答案】3.B 4.D
    【解析】3.本题考查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据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增加,且增加的消费量较大,煤炭消费比例虽有小幅度下降,但总体上看,煤炭消费量仍在增加;2014—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所以能源消费也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如图所示,天然气的消费比重略有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天然气消费量必然增加。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4.本题考査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现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代价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不合理;大幅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以及全面使用清洁能源不符合实际;大力建设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通行效率,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属于合理措施。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能源低碳化自1952年的“伦敦雾”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的共识。1956年,英国下决心治理雾霾天气,出台《清洁空气法》改善能源结构,大幅度引入天然气替代煤炭,开创了液化天然气之先河,经历十年,根治了伦敦雾问题,成为世界能源清洁化的转折点。
    【答案】5.A 6.B 7.B
    【解析】5.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大气辐射,③为地面长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由材料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温度降低,故A正确,B、C、D与题不符。故选A。
    6.夏季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快,释放出的氨数量多,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的尘埃颗粒更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明显,故B正确。A、C、D与题不符。故选B。
    7.北极地区温度降低,海冰融化不会加速,A错误;大气的尘埃颗粒增多,白天气温降低,晚上保温作用加强,昼夜温差减小,B正确;温度降低,海水蒸发减弱,C错误;北极地区温度降低,气流收缩下沉增强,高压势力加强,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极地风力加强,D错误。故选B。
    【点睛】


    【答案】8.B 9.D 10.A
    【解析】8.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森林覆盖率的上升,弃耕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ACD不符合题意。围栏放牧与森林覆盖率上升关系不大,B符合题意。故选B。
    9.森林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日照条件,气候变化会影响森林分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蒸发加剧,气候更干旱,不利于森林覆盖率的提升,A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积温增加,有利于森林覆盖率的提升,B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对亚热带季风区的热量和水分影响不大,对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影响不大,D正确。故选D。
    10.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导致热带雨林被破坏,热带雨林面积减小,而其他地区植树造林面积可能增加,但由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森林,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A正确。由材料可知,全球的森林覆盖率是上升的,B错误。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不是经济效益,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带雨林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一种特殊森林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复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肺”。热带雨林的作用:1、净化空气:空气的净化物。2、具有自然防疫作用。3、天然制氧厂。4、天然的消声器。5、对气候有调节作用。6、改变低空气流。7、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8、多种动物的栖息地。9、此外,热带雨林还具有物质用途为生产生活提供木材。
    【答案】11.A 12.B
    【解析】11.依据所给结构统计图可获取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居民通勤方式比重,甲区通勤方式中小汽车和公交、班车比例高,而汽车和公交、班车大多以矿物燃料为动力,且耗能多,因此排放二氧化碳量大,因此甲区通勤呈高碳排放特征,A正确;远距离通勤一般使用小汽车的比例高,图中显示,乙区通勤方式中小汽车比例并非最小,故乙区远距离通勒比例不是最小,B错误;读图可知,丙区域居民通勤方式的步行比重约为20%,C错误;读图可知,丁区通勤方式中比例最高的为地铁(约占40%),自行车占比约5%,D错误。故选A。
    12.图中显示,丁区居民通勤方式中步行与自行车占比明显高于乙区,而这两种方式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且碳排放量大的小汽车通勤方式占比丁略低于乙,因此丁区域居民通勤平均碳排放明显低于乙区域,由于丁区居民通勤方式中步行与自行车占比明显高于乙区,表明丁区域比乙区域平均通勤距离较短,因此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丁区居民通勤方式中公交、班车比例远小于乙区域,因此丁区域的公交、 班车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两区域居民通勤方式中地铁占比相差不大,因此距离地铁站远近对两区域居民通勤平均碳排放量差异影响不大,排除C;居民收入高低不是决定居民通勤方式的主导因素,居民收入较高不一定会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通勤方式,排除D。故选B。
    【点睛】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市民可以在远离市区之处定居,并以通勤来上班。人们在通勤城市内居住并到城市中心上班。如果城市伸展到非常远离中心商业区 的地方,新的商业会在外围的城市出现,从而形成一种反向通勤现象:住在市中心的人到市郊上班。
    【答案】13.D 14.C
    【解析】13.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不是牺牲经济发展,而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A项错;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植被增加(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不会减少能源消耗总量,B项错;水体污染与二氧化碳“零排放”无关,C项错;在实现“零排放”过程的中,全球气候变暖趋缓,极冰融化速度趋缓,D项正确。
    14.经济越发达,消耗的化石燃料越多,实现“碳中和”的成本越高;四个国家中,肯尼亚工业化水平最低,因此其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最低。故C项正确。
    【点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措施:
    (1)节能:主要包括降低化石燃料依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效率。减排主要包括乘坐公共交通,节能减排。效率提高主要是指提高能源生产、转化、运输、储存和利用的效率。
    (2)移除:主要包括物理去除和生物移除。物理移除是碳的捕获、储存和利用技术。生物去除是通过各种植物和土壤来固定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3)替代: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例,即清洁能源发电代替化石能源发电,用电代替化石能源消耗。
    【答案】15.C 16.A
    【解析】15.冰雪增多,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气温低;而雪西瓜的出现会使部分地区的积雪呈现红色,从而使得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加速冰雪消融, C对、B错。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而不是大气吸收增强(因为大气还有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A错误。由于地面气温高,地面辐射强,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故选C。
    16.南极极地雪藻迅速生长的原因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因此可能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故A对;酸雨减轻说明生态环境趋好,不会促使南极极地雪藻迅速生长,B错;南极附近是寒流,C错;不是由于阴雨天气增多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故选A。
    【点睛】相对于白色的雪而言,红色的雪吸收的光子更多,所以红色的雪会导致周围地区温度上升。而温度上升又会导致极地雪藻复苏,就这样极地雪藻和温度之间呈现正反馈。也就是说,如果极地雪藻的数量超过临界值时,南极附近将会因吸收较多的光子而温度上升。由于地球的温度需要极地地区的冰川作为调节器,一旦极地气候上升,势必会引起全球地区温度上升。因此,此次在南极附近发现的极地雪藻,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示警。
    【答案】17.C 18.A
    【解析】17.填海造陆的成本大,高成本下造成的陆地用于发展农业耕作,其效益低,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马埃岛东部存在广泛的珊瑚礁分布,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发展水产养殖业,B错误。作为面积狭小的群岛国家,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C正确。太阳能能量分散,需要大规模铺设太阳能光伏电板,并不适合在面积狭小的群岛国家开展,D错误。故选C。
    1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增加,海平面上升,塞舌尔将面临陆地面积缩小的问题。同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球变暖引起海水温度上升,该国周边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鱼类的饵料减少,渔业资源减少,①②正确。该国位于印度洋,由众多岛屿构成,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短缺,集水范围小,本身可能就面临着粮食不能自给以及淡水短缺的问题,③④不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该国面临的问题,③④错。故选A。
    【点睛】
    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总结如下图:

    【答案】19.D 20.A 21.B
    【解析】19.据材料信息,“西瓜雪”是一种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在冰雪融化时快速生长,雪藻所含色素将积雪染成粉红色的一种现象。2月正值南极暖季,温度偏高,冰雪融化可能形成“西瓜雪”现象。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容易“西瓜雪”现象,D正确。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不会影响温度的变化,A错误。日地距离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运动速度,对全球变暖影响小,B错误。黄赤交角增大,不会导致全球变暖,C错误。故选D。
    20.导致大面积“西瓜雪”出现的原因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导致高山和极地的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A正确。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不会导致全球气温下降,B错误。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增大,低地被淹,会使陆地面积减小,海岸线长度减小,C错误。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只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并不会导致全球的淡水量增加,D错误。故选A。
    21.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等。加高、加固海堤提高防洪能力;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整治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都是应对全球变暖产生的危害的措施,①②④正确,B正确。大部分内陆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没有沿海地区优越,环境承载力小,不可能把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全部迁往内陆,③错误,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22.【答案】(1)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变暖使河流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征收碳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低碳消费;技术手段封存。
    (3)节约用电:应季食物;环保出行;手洗衣物,减少干洗;资源循环利用;使用购物袋购物;植树种草等。(符合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原则的做法都可)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减少全球变暖的措施以及从个人微观角度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所采取的措施,题目整体难度较低,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主要考察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1)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短期内会因融化量增加,导致河水水位上涨,长期来看,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并且也会使河流蒸发量增加,使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干涸。
    (2)考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以及植被破坏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从减排和增加吸收两个角度进行作答,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入手,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低碳消费;技术手段封存;加强国际合作等。
    (3)考查个人角度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比如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个人应从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如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环保出行;手洗衣物,减少干洗;使用购物袋购物等。

    直通高考
    【答案】1.A 2.D 3.C
    【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故选A。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故选D。
    3.由(1)(2)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故选C。
    【答案】4.C
    【解析】该题考查气候变化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且温度继续降低,冰川融化减慢,A错误。②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但差值在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但温度逐渐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B错误。③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温度继续升高,山地雪线上升,C正确。④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但差值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但温度逐渐降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往较低纬度较为温暖的地方移动,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移,D错误。
    【答案】5.D 6.D 7.B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
    5.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
    6.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D。
    7.四选项中,ACD分别是人类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选B。
    【点睛】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共享单车是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是一种低碳、绿色出行方式,不是循环经济。
    【答案】8.D 9.C
    【解析】8.直接读图就可以得出,1900~1910年气温总体是下降的;1910~1940年上升了0.6 ℃,1940~1975年基本上没有升降,只是波动性变化了一些。1975~2010年上升了0.8 ℃左右,上升幅度最大。故D正确。
    9.由于陆地比热容比海洋的比热容小,接受同样太阳辐射就会比海洋的气温变化剧烈,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故C正确。纬度没有差异;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故A、B、D错误。
    【点睛】
    读图分析能力是地理基本技能,根据曲线形态,结合图中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距平值的变化幅度大小。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于海洋,陆地面积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天,平均气温距平值越大。
    【答案】10.D 11.A
    【解析】10.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正确。
    11.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无。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分析出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出多年冻土偏南,位置的北移说明气候变暖。
    【答案】12.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年平均陆面、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在2000年以后都高于多年平均值,但曲线斜率变小,说明地表增温趋缓;图示海平面变化曲线近年来大于多年平均值,且斜率较大,则海平面仍在加速上升,AD错误;图示火山喷发出现的主要年份对应的时间间隔反映了从960年至2000年前呈现频率增加区时,但从图示最后一次喷发后又较长时间无喷发,又体现了频率变小特征,C错误;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B正确。故选B。
    【答案】13.A 14.B
    【解析】13.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选A正确。
    14.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选B正确。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15.A 16.C
    【解析】15.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图中看,与1972相比,2011年冰川的面积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冰川融化。答案选A。
    16.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减少变化趋势不变,冰川的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将导致干旱程度加剧,答案选C。
    17.【答案】(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1)首先,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制作保暖衣服和房屋的能力弱,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其次,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
    (2)本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较好。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相关试卷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4 气候专题和全球气候变化(学案)-(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4 气候专题和全球气候变化(学案)-(新高考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4 气候专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练习)-(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4 气候专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练习)-(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24气候专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224气候专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70 海洋地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这是一份考点70 海洋地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共4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