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城市类、自然灾害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这是一份(5)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城市类、自然灾害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的措施, 解决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措施, 城市道路网, 城市化特征, 卫星城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城市类
134.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多数位于平原,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如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的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多位于中低纬的沿海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适度,适合人类居住)。
3)河流(提供淡水和发展水运,多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及过河点)。
4)自然资源(资源丰富地区特别是矿产基地易形成城市)。
二)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宗教因素;5)科技、旅游因素;7)边境贸易。
【例】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位于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有铁矿等,盛产棉花;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水陆交通发达便利;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是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发达(“光谷”)。
上海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1)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2)发达便利的交通;3)广阔的消费市场;4)高素质的劳动力;5)广阔的经济腹地;6)充足的商品供应;7)丰富的农副产品;8)发达的科技(不利因素:资源和能源不足)。
【注】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
位置: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如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平原、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1)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2)水运便利。
135.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1) 面状分布——平原地区密集,沿海地区密集;
2)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等分布。
136.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生态城市;2)搞好环境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境管理;3)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4)加强绿化,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5)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和再生处理。
137.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的措施
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2)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扩宽道路,修建立交桥和地铁等。3)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城市,控制货车进入市区。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适度限制私家车通行。5)加强管理和教育。
138. 解决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措施
1)技术措施:改进技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2)生物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绿化和美化交通道路。3)管理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禁止汽车尾气超标排放。
139. 城市道路网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等。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大量人流、车流进入市中心,以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140. 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进程的快慢、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初级、加速发展、成熟阶段)、城市化问题等。(比较:城市特征——城市的数量、规模、密度、职能、分布等。)
141. 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和应对措施。
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居住拥挤;绿地少,环境质量差。
措施:1)防治环境污染。2)植树种草,提高绿地比例。3)合理规划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4)加快住房建设。5)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6)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7)科学规划,适当控制城市规模。
142. 卫星城的作用
1)分散大城市的职能。2)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3)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4)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43. 首都由沿海迁往内陆的主要原因。
1)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2)促进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3)分散大城市的职能;4)有利于国防安全。
144. 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住房困难、地价昂贵、交通拥挤。2)乡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地价低廉,环境优美。3)交通发达便利,缩短了大城市与农村和小城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表现:1)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2)大城市中心区萎缩;3)中小城镇发展迅速;4)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145. 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
商业区——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交通便利;住宅区——生活需求便于满足,环境较好;工业区——空闲土地面积较大,兼顾环境保护要求。
十一、自然灾害类
146.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般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等)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区域,需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生物灾害多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回答。
【例】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
147. 自然灾害的危害分析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爆发等,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损害,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
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交通、环境等的影响或危害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如破坏植被、引发次生灾害等)。
148.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成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流域广,支流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水流不畅;水系为扇形、向心状和树枝状等,支流众多,干流水位上升快,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
2)水文: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且集中于某季节;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含沙量大。
3)气候:气候异常(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
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影响;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等。
4)其它:土壤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二)人为原因:1)滥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泥沙入河、淤积抬高河床,淤塞河道,导致河湖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使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占用河道等。
治理措施:
河段 | 上 游 | 中 游 | 下 游 | 其 它 |
措 施 | 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 |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 退耕还湖;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 提高防洪意识;加强天气监测和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和技能 |
【注】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例】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
1)“天”(气候)——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地”(水系特征和地形地貌)——淮河水系呈扇形,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曾为黄泛区,河床高悬,泄洪缓慢。
3)“人”(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占用河道、围湖造田等)——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149. 旱灾的成因
1)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2)地形(或地貌)的影响(如喀斯特地貌发育),使陆地上存储的淡水少,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3)农业水利设施落后,抗旱能力差。
【例】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的成因。
1)夏季(七、八月), 雨带推移至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少雨。2)盛夏气温高,蒸发旺盛。3)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4)自然环境长期受人类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地区的承载能力降低。
150. 旱灾的危害
1)农业大面积减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2)林地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3)河流断流、湖泊干涸、部分野生动植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151. 应对旱灾(或减轻旱情)的措施
1)加强旱情监测与预报,科学指导抗旱。2)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增强抗旱能力。
3)改进灌溉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4)修建水库等,有效应对干旱。5)跨流域调水,合理调配水资源。6)合理开采地下水。7)利用秸秆覆盖等保墒抗旱。8)改善农业生态环境。9)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10)植树造林,涵养水源。11)人工增雨。
152. 秋、春季的寒潮比冬季危害更大的原因
1)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的寒潮较多,隆冬时的寒潮反而较少。因寒潮须达到较大的降温幅度,秋末和春初气温变化较大,而隆冬时气温已很低,较难达到规定的降温幅度。
2)秋末冬初时,农作物还在生长;冬末初春时,一些农作物开始返青生长,寒潮来临时会
对农作物造成冻害。隆冬时大多数农作物已停止生长,因而寒潮的危害较小。
153. 应对低温冻害的措施
1)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2)种植耐寒的农作物;3)建造塑料大棚,覆盖地膜等保温。
154. 沙尘暴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成因:1)自然原因:受快行冷锋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物质疏松;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和表土。
治理措施:1)制定保护草场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管理;2)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牧;3)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4)禁止采挖发菜等。
【注】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155.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1)自然因素:震级(震级高,烈度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烈度大)、震中距(一般地,
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地质构造(断裂带等地质不稳定地区烈度大)、地貌和地下水位、持续时间、诱发其它灾害等。
2)社会经济因素:建筑物的数量、密度和抗震能力;人口的数量、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城
市众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烈度大);震区的交通状况;人们的防灾意识、逃生技能和救灾机制等。
3)发生时间(夜晚逃生的条件差,难度大)和地点(如城乡有差异)。
156. 地震的减灾措施
1)积极开展防灾和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2)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
3)建立和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4)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5)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体系;6)加强国际合作等。
157.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1)自然原因:地形——山高坡陡的山区、高原和丘陵地区,坡度大;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岩石——处于断层发育地带,岩石或泥土松散破碎,有大量松散堆积物(在板块交界或断层处);植被——覆盖率低或破坏严重,对地表水土的保持作用小;水源——充足(暴雨或冰雪融水)。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或工程建设(开山挖石;开采矿产等)使坡度增大。
【注】1)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谷。2)滑坡发生的条件: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② 岩体中有裂隙和松软夹层。③ 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例】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降水多,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158. 防治泥石流和滑坡的措施
1)建立和健全减灾的法律体系,建立灾情监测和预警系统;2)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禁止乱砍乱伐和陡坡开荒,修建梯田;3)修建护坡工程,加固陡坡;4)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5)人口迁出高风险区。
159.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预警系统。2)加强防灾教育,增强防灾意识。3)加强防灾应急演练。4)植树造林。
160.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 1)灾害强度(影响因素);2)当地自然状况(地形、地质;自然条件潜力大小);3)灾害时间和地点。 |
社会经济 | 人口、经济水平、经济密度、距发达地区的远近。 |
治理措施 |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区域合作措施。 |
161.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台风:① 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情;② 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 维持地球的热量平衡;④ 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的营养物质上泛,增加鱼类饵料,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 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缓解气候变暖趋势;② 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 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 冻死越冬害虫;② 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 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162. 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害:1)熔岩会摧毁田园和建筑物等;2)危害人类生命安全;3)火山灰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4)诱发地震。
利:1)提供丰富地热能。2)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成为天然肥料。3)形成独特的火山地貌,成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等)。4)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产,可作为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6)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环境保护类、综合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荒漠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 赤潮的原因与危害, 影响大气质量的因素, 大气污染源的类型, 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 酸雨的危害, PM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4)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经济类、交通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区位因素,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某地农业区位远离市场的原因, 海洋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 生态农业的优势, 灌溉农业的区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资源类、人口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自然资源的特征, 资源状况评价, 某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某地区缺水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某地建设核电站的区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