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市浦口外国语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88595/0-16935471138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市浦口外国语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88595/0-16935471139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市浦口外国语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88595/0-169354711396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市浦口外国语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闭塞(sè) 亵渎(xiè) 恹恹欲睡(yān)
B.虔诚(qián) 擅长(shàn) 喏喏连声(ruò)
C.嗔怒(chēn) 晦暗(huì) 伛偻提携(1ǚ)
D.行(háng)辈 玄虚(xián) 坦荡如砥(dǐ)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12月底,我市终于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我市装点得格外漂亮,虽然有些寒冷,出行也有些困难,但人们还是纷纷走出户外欣赏美丽的雪景。
B.据法新社12月25日报道,一架载有84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的俄罗斯国防部飞机失事,机上无人生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C.苏轼文章出类拔萃,盖世绝伦,他的《赤壁赋》写得真如行云流水,明快流畅,清新豪放,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
D.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但都因为不满当时黑暗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4.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沉淀/银锭 默契/锲而不舍
B.续弦/玄虚 粘贴/拈轻怕重
C.甜美/恬静 摄取/蹑手蹑脚
D.广博/粗犷 阴晦/诲人不倦
5.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
③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与善。
④否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⑤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一丝尘污。
A.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③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①②④⑤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6分)
(材料一)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造成了30名扑火人员不幸遇难殉职,他们是“中国硬汉”,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男性也进入美颜时代,娘炮文化一时盛行。“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这种病态的审美已经贻害了大量青少年,甚至对中华民族复兴产生严重负面效应。
(材料二)什么是英雄?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义诗的夏明翰烈士;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心系国家权益撞向敌机而牺牲的王伟;一心扑在地球深探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性命的公交司机关吴斌……他们乐于奉献,都是我们的英雄,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让英雄情怀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
(材料三)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问卷调查表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提取有关英雄的两个主题词。
(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材料三的主要信息。
7.依据原文填空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 (孟子《鱼我所欲也》)登临吴蜀横分地,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寤寐思服。(《诗经·关雎》)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天时与地利”辩证关系的的两句是
, 。杜甫在《羌村三首》(其三)一诗中体现“战争不息,年轻人都去了战场,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两句是 , 。
8.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琐记》中,作者为什么最愿意在衍太太家里或她家附近玩耍?试举一例说明原因。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二、阅读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陵①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②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死亦我所恶 (2)弗之怠 (3)肉食者鄙 (4)咨诹善道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⑪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声音”是文章的明线,围绕“声音”,“我”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3、第4件事情。
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自然段中“那些漫漫尘埃”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有一些声音入心底,“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3.请按括号提示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从修辞运用角度)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从人物描写角度)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12.阅读下面《器成还须久为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⑨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邝西曦)
1.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②段中写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紫檀家具有什么作用?
3.简述第⑤段的论述思路。
4.说说第⑨段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5.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选文开头的“海市蜃楼”一词足以表明作者对人才的“速成”是完全否定的。
B.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窠臼”本来的意思是指现成的格式,这里指急于求成的潮流。
C.选文第⑥段画线句中的“与其……不如……”表示作者对后者的选择与肯定。
D.选文第⑦段连续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深入论证了大师的“功”都不是速成的。
13.为希望腾出双手
①“我们被困在这里了,”父亲说,“汽车的轮子一直打滑,不能从冰面上碾过去。更糟糕的是,汽油已经消耗完了。”父亲说完,转过头看了我们一眼,虽然他已尽量克制自己要冷静,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出,他心里的失望和急躁。
②才四个多月的弟弟,躺在妈妈怀里,睡得很沉,呼吸均匀,闭着双眼,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此刻的危险。“现在怎么办?”母亲担忧地问。
③“别着急,我会想办法走出去的。”父亲说,“只是,我们必须要有耐心。”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人烟稀少,而且又逢暴风雪,一片白茫茫,死寂空旷。父亲掏出手机,分别给几位朋友发求救短信,详细描述我们被困的地点和方向,希望救援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我们。发完短信,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说:“他们很快就会找到我们的。”
④三天过去了,救援人员要是来的话,早该到了。父亲说:“风雪这么大,路上会耽误一些时间的。我们要有耐心,更不能失去希望。”
⑤几瓶罐头已经吃完了,弟弟醒来时,没什么吃的,哭得很凶。母亲把奶头塞进他嘴里,弟弟才开始安静下来。
⑥因为没有食物,我们不仅感觉饥饿,更感觉寒冷。第九天,因为缺乏食物,母亲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当我喊饿时,她还会把乳头给我,叫我吮吸乳汁。我已经八岁了,面对母亲的乳房有些害臊,但我仍紧紧地抓住,用力地吮吸,在脆弱的生命面前,这行为属于本能。母亲的乳房里已经没有多少乳汁了,可是,只有这样,我才不会感觉饥饿,虽然胃里不会增加任何东西。
⑦父亲说:“我们不能总这样待在车里等救援人员来。你们在这里等着,哪儿都不要去,等我回来。我会带人来的,至少,我会找到一些食物。”父亲打开车门,跳下车。临走前,父亲看了我一眼,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戴在我头上。他摸摸我的脑袋,冲我笑了笑,说:“八岁,是个小大人了,应该知道怎么做。”父亲那惨然的微笑,定格在我心里,我觉得那一刻,父亲很悲壮。
⑧“看着你爸爸是从哪个方向走的。”母亲说着,眼泪顺势而下。她似乎早就料到父亲这一去的后果,她比谁都了解父亲。我趴在车窗玻璃上,看着父亲吃力地行走在雪地里。父亲一直朝西走,一会儿,就不见他的身影了。
⑨父亲走后的第二天,救护人员来了,我们被送进了医院,他们继续去寻找父亲。一直向西,沿路没有留下父亲的脚印,因为脚印很快就被积雪覆盖了。但是,路上有粉红色的断毛线,那是父亲身上穿的毛衣,为了留下线索,他把毛衣拆了,走一段路,做下一个记号。
⑩找到父亲的尸体时,已经是我们被困后的第十天了。离我们出事的地点有十三公里,大家都惊叹父亲是怎么走过去的。他一直朝西走,显然,他可能又迷路了。父亲只穿着一件内衣,脸上刻着幸福的微笑,怀里紧紧抱着那只手机。父亲似乎在给谁发短信:我知道,这次出走意味着什么,我只是不忍看着一家人痛苦地待在一起,而我这个做父亲的又无能为力。凭我的力量,不会找到什么人,坚持出走,只是想给你们重新找到希望——已经有人去找救援人员了,他会回来的。因为,我相信,会有人猜到我们在路上出了事……父亲是不是想发短信给母亲?不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手机信号!父亲之前发的求救信号,无非是掩人耳目,一次都没有成功。父亲之所以那么做,无非也是给我们希望罢了。
⑪有人说,父亲要是不离开我们,也许会跟我们一样获救。母亲郑重地说:“不!如果他不这样做,我们也许一个都等不到他们找到我们。10天漫长的等待,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生的希望了,是他再一⑪次给了我们撑到最后的希望,因为,我坚信他不会扔下我们。他为我们生存的希望腾出双手,他是个真正的男人……”
1.下面句中画线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父亲那惨然的微笑,定格在我心里,我觉得那一刻,父亲很悲壮。
2.关键时刻,父亲给了我们哪两次希望?
3.请简要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4.第③段“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人烟稀少,而且又逢暴风雪,一片白茫茫,死寂空旷”这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的“我们”因为有希望的支撑,让“我们”获救,可见“希望”二字魅力之大。生活中的你,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三、语言表述
14.在“走进图书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你发现本班的小刚同学不爱惜从图书馆借阅的书刊,导致书刊封面破损,书角卷起。你会怎样劝说小刚改正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你的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晾衣杆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回答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刻。”
材料二:逆商是美国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曾经提出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有人认为,一个孩子能走多远,关键看他的逆商。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应在材料范围之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
B项,喏喏连声(nuò)。C项,伛偻提携( lǚ)。D项,玄虚(xuán)。
2、C
【解析】
A: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用在此处不符合文意。B:连篇累牍:牍指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符合语境。D: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不符合语境。故选C。
3、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解答时,可用倒推法,当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发生时,会烦躁不安;当②(做错什么)时,会感到心灰意冷;由此一一对应,可选出答案A。
4、D
【解析】
A diàn/ dìng,qì/ qiè。B xián/ xuán,zhān/ niān。C都是 tián,shè/ niè。D 都是guǎng,huì。
5、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注意通过“重点词”来辨析。语段赞美“生命的执着”,③句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①⑤两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诠释,依据“它不会”和“更不会”可确认其顺序;②“除非”一词体现了语意的变化,也体现了与上一句的联系;④“否则”一词体现了与上一句的紧密联系,完成了整个论述分析过程。据此,可排序为:③①⑤②④。故答案为C。
6、(1)倡导“中国硬汉”精神;批判娘炮文化。
(2)①乐于奉献。②英雄情怀。
(3)当前大部分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甚多,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材料叙写了两个内容:一个是“中国硬汉”,一个是“娘炮文化”。依据“这种病态的审美已经贻害了大量青少年,甚至对中华民族复兴产生严重负面效应”可知,文本是对“中国硬汉”的推崇,对“娘炮文化”的批判。据此理解概括作答。(2)考查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文本“他们乐于奉献,都是我们的英雄,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这句话是中心句,其中“乐于奉献”和“英雄情怀”是两个主题词。(3)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从图表中看,当前大部分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还是比较多,但是对当代英雄了解比较少。据此理解作答。
7、(1)欲辨已忘言(2)贤者能勿丧耳(3)徙倚湖山欲暮时(4)求之不得(5)白露未晞(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辨”“徙”“晞”“既”等字词的书写。
8、(1)因为我们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会去告诉我们的父母。
例子:冬天吃冰被母亲看见,一定会挨一顿骂,假如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和蔼的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等。
(2)取经初期,路上闯出六个贼匪欲抢劫唐僧师徒的马匹、行李,悟空一气之下纵身走了。后来悟空在东海龙王和观音的劝说下,回来继续保唐僧取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名著阅读。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衍太太现在是早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附近玩。衍太太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还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
(2)取经一路,孙悟空一共有三次离开唐僧,头一次是因为打死了几个抢匪,唐僧不由分说就训斥一顿,猴子哪里受过这个委屈,当即筋斗云跑路了,经过龙王和观音的耐心劝说,他又回到唐僧身边。
二、阅读
9、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问,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千枝”“万枝”与“江桥掩映暮帆迟”中的“掩映”相呼应。有了“千枝”“万枝”,就有了“掩映”的效果。二问,“枝”字的重复,字面的意思:写出了枫叶之繁茂;深层意思: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一定要答出人物的心情才算答到位,可结合“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两句来理解。
2.试题分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及日已垂暮的景象描绘出来。
10、 (1)憎恨 (2) 懈怠(3)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询问
【解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诹”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1.(1)“我”离开当带课老师的山村时听到的孩子的声音。
(2)“我”回到故乡的城市,偶遇中学同学喊我的声音。
(3)“我”满心失落回家时,听到的聋哑儿童的叫声。
(4)去年在老家午睡时,睡梦中听见母亲亲切的呼唤。
2.“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失意,落寞,伪装,迷茫等;而“清澈的声音”给“我”带来自信的、能带给人希望的、让人找回真实的自己的、蕴含着永恒的爱意的声音。
3.(1)反复,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强调自己听到小姑娘喊声内心感动和温暖。
(2)用“目光闪亮”描摹男同学的形象,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
4.①行文的线索,几个不同场合的声音放到一起来写,条理清晰;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形象揭示主题,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友情的追忆、人生的顿悟和母亲的依恋与感恩,对人间纯真情感的赞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阅读文本可知,作者听到的四种声音:①女孩为“我”送行时的大声呼唤;②中学同学相逢时的惊喜呼喊;③乡邻聋哑孩子真实自然的叫声;④睡梦中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
2.本题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等,然后或直接用原文中表现情感的词语填写作答,或依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失意,落寞,伪装,迷茫等;“清澈的声音”指的是那些能给人带来自信的、带给人希望的、温暖的蕴含着爱的声音。这声音,有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追忆、人生的顿悟和对母亲的依恋。
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用词等角度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通常的格式是:“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这个句子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回荡”,生动而突出地强调了女孩为“我”送行时的呼喊入耳入脑入心,挥之不去,温暖永久。(2)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用“目光闪亮”描摹男同学的形象,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作用的分析能力。一般情况下,标题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文章线索;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双关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文章以“清澈的声音”为题可谓独具匠心,标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强调四种声音给“我”带来的美好而温暖的感受;线索作用,将来自师生、同学、乡情、亲情的四种声音一线贯之,使全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清澈”是视觉感受,“声音”是听觉感受,这种彼此相通的描写,把四种声音描绘得更丰富可感;创设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12、1.器成还须久为功(或“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或“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2.写故宫博物院的绝美紫檀家具,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同时可以增添议论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3.首先,提出“应对速成怀警惕之心”的观点并从反面简要阐述;接着列举创业、追求高薪职业两例从反面论证观点;然后以钢琴和芭蕾舞练习为例,从正面论述观点;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强调轻信“速成”无法等来奇迹,回应了论点。
4.含义:勉励年轻人要学季先生的莲花,只有经过长期的力量积蓄,才会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含蓄地重申了论点: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年轻人提出希望。
5.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观点的理解。本题难度不大,议论文观点是比较容易找的,一般位于文章第一段或者结尾段,有些文章的文题就是观点。本题中的观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器成还须久为功》
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相关材料的作用。首先,要在文中找到材料所在位置,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遇到作用题,一般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答。从内容上看,写故宫博物院的绝美紫檀家具表明了紫檀家具的精美绝伦,增加文章趣味性;从结构上看,引出
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3.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分析论证思路时,要按照行文顺序分析,即哪里是观点,哪里是论证,最后在加上“首先”、“接着”、然后等连接词。第五段首先是提出论点——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接着通过“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这两个例子来进行反面论证;然后通过钢琴演奏、芭蕾舞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最后通过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这句话来回应论点。
4.本题考查段落含义及作用。段落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解答,段落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去解答。第九段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从结构上来说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从内容上来说,“季荷”指的是上文季羡林先生的荷花,这种荷花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所以是在勉励年轻人要学习季荷,厚积薄发,不能够急于求成,也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错误。选文第七段用了一个事实论据——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并不是三个。
13、1.“惨然”写出了父亲内心极度的悲伤。
2.一是假装给几位朋友发求救短信,给我们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希望;二是父亲出去找人,给我们已经有人去找救援人员了的希望。
3.机智,勇于献身;爱护家人,有责任心。
4.这是环境描写。写出周围环境的空旷死寂,渲染出绝望的气氛;烘托人物无助的心情;为下文父亲的短信发不出、外出找人找不到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即可。例如:困难时的坚持;迷路时的希望等。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惨然”是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内心极度的悲伤。
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一是假装给几位朋友发求救短信,给我们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希望;二是父亲出去找人,给我们已经有人去找救援人员了的希望。 概括时可采用“人+事”的方法。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3.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为了挽救陷入绝境的一家人的生命,爸爸主动放弃了求生的机会,把希望留给了妻子和儿女,说明他是个机智,勇于献身,爱护家人,有责任心的人。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这里写出空旷死寂的环境,渲染出绝望、无助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的短信发不出、外出找人找不到情节展开做铺垫。
5.试题分析: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即可。做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表述
14、你的劝说: 小刚,你好!书籍能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拥有智慧,丰富我们的情感,我们要爱惜图书,不能破坏图书。(意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要结合书籍对我们学习成长的好处来劝说小刚改正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写作
15、逆境造就人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历经磨难,是在逆境中成长过来的。
逆境磨练意志。是的,一个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是坚定的意志,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够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而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跌倒与一次次艰辛地爬起铺就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坎坷与荆棘,我们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可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她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她辉煌的一生。
逆境彰显气节。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正是在逆境中彰显其高风亮节的。朱自清在生活穷困潦倒中,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联大任教授,当时有的学者谋官,有的文人为财主、达官显贵们写墓志铭之类换取钱财。闻一多对此不屑一顾,常靠借贷度日,甚至拍卖了自己仅有的一件大衣和十分心爱的藏书,他每天拄着手杖,步行20里,拎着妻子用旧蓝布缝制的书袋进城上课,回来就埋头在木板搭成的书案上看书做文章。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逆境激发爱心。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他的成长历程是多么的艰辛,精神病的父亲,出走的母亲,拮据的生活……但面对这一切困难,他没有退宿,而是坚强面对,自己的不幸反而激起了对比他更苦、更弱者的疼爱,他细心照顾父亲捡来的妹妹,让妹妹享受到了人间的至爱亲情。
逆境是磨刀石,逆境是试金石,逆境是助推器,只要我们在逆境面前迎难而上,直面挫折,定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仔细研读材料,通过事件挖掘背后的主题。材料一笛子之所以能成为笛子,是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刻。材料二逆商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因此可以围绕“逆境”“不断的打磨自己”“炼就钢铁般的意志”来选材立意,当我们遭遇磨难时,只要不气馁,它就会成为磨练意志的熔炉。题目参考:逆境?顺境!逆境中的风光;逆境,人生中的必经之路;等等。此文适合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
素材:
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从希望中得到欢乐,在苦难中保持坚韧。
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点睛】
写“给材料”作文,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材料,准确把握题意。正式写作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与要旨,搞懂命题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题意,然后据此写作。否则,写起来就会发生偏差,不合命题要求,甚至出现离题现象。②紧扣材料要求,把握写作重点。在读懂材料内容、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材料和要求来构思如何写作。除了要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求之外,还必须紧扣材料的中心内容、正确把握写作重点,尤其是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所提示的写作要求。如果我们对材料所提出的关键内容理解不透、不深,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也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应当写的重点都未写,就会使文章内容游离于材料和题目之外,这就不合要求了,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七校联考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七校联考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阅读《柳宗元传》,完成小题,神奇之果猕猴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江北新区、江宁区、雨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江北新区、江宁区、雨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情景默写,语言表达,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