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第1页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第2页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5,4亿~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索引
    \l "_核心考点1_生物进化的理论" 核心考点1 生物进化的理论
    \l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l "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l "_核心考点2_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核心考点2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l "_核心考点3_物种的形成" 核心考点3 物种的形成
    \l "种群是一个繁殖的单位" 种群是一个繁殖的单位
    \l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l "隔离与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与物种形成
    \l "_核心考点4_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核心考点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l "高考题(2022年)" 2022年高考题
    \l "高考题(2021年)" 2021年高考题
    核心考点1 生物进化的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共同由来学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1859),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主要观点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意义:
    自然选择学说
    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应用:
    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解释细菌的抗药性
    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内容:
    核心考点2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比较解剖学证据
    蝙蝠的翼
    鲸的鳍
    猫的前肢
    人的上肢
    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种类具有一致性;排列顺序具有一致性
    证明:有共同的起源
    胚胎学证据
    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这与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非常相似。
    只是随着发育的进行,人的鳃裂和尾消失了,而成年的鱼仍然保留了鳃和尾。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现今的生物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古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
    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同源DNA的差异分别为2.4%、5.3%。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
    核心考点3 物种的形成
    种群是一个繁殖的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
    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种群延续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的延续。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老版说法)):
    迁移
    遗传漂变:息地破碎化容易引起遗传漂变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主要因素)
    自然选择
    隔离与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隔离:
    不同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这里统称为隔离
    隔离: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
    物种形成过程:
    多数物种: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少数物种:经染色体加倍,一代就形成了新物种。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核心考点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协同进化:
    捕食者存在的意义:
    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生物与无机环境: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出现了氧气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35亿年前:
    古细菌
    35~15亿年前:
    原核生物(包括蓝细菌)
    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真核生物出现→有性生殖出现
    5.4亿~5.0亿年前的寒武纪:
    海洋中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地迅速形成
    出现了大量消费者
    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陆生生物
    大约300万年前:
    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2022年高考题
    (2022浙江卷)17. 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种是指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可与后代的一群个体。
    【详解】A、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
    B、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
    C、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A。
    (2022 北京卷)6. 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
    A. 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
    B. 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
    C. 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D. 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可能是由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
    B、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推测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B不符合题意;
    C、人与黑猩猩都能正常生存,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C不符合题意;
    D、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这属于基因突变,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的任何生长发育过程,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2 广东卷)19. 《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有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醇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_____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协同进化
    (2) ①. 3/64 ②. 50
    (3) ①. 常 ②. bbZWB ③. 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
    【解析】
    【分析】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小问1详解】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3/4,白茧个体占1/4,抗软化病个体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4×1/4×1/4=3/6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总产卵数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即3200×1/64=50只。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和图示方案可知,黑卵壳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或转移到W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卵壳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图中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由题意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与白卵壳雄蚕bbZZ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bbZZ(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③由题意分析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bbZBW,与白卵壳雄蚕bbZZ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bbZBZ(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bbZBZ)与白壳卵雌蚕(bbZW)杂交,子代为bbZBZ、bbZZ、bbZBW、bbZW,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2022 海南卷)8. 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 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 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 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实线表示迁入率,虚线表示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据图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2>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误;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因此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
    C、据图中四条实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C正确;
    D、据图中两条虚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D正确。
    故选A。
    (2022 海南卷)15. 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 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 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D. F2中A基因频率为2/9
    【答案】D
    【解析】
    【分析】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种群中只存在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
    【详解】A、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个体Aa占80%,野生型个体aa占20%,则A基因频率=80%×1/2=40%,a=60%,子一代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子一代中Aa占(48%)÷(48%+36%)=4/7,A错误;
    B、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会使A的基因频率减小,故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
    C、子一代Aa占4/7,aa占3/7,产生的配子为A=4/7×1/2=2/7,a=5/7,子二代中aa=5/7×5/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子二代aa占25/49÷(1-4/49)=5/9,C错误;
    D、子二代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
    故选D。
    (2022 河北卷)6. 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 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 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采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022 湖南卷)12. 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详解】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
    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
    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022 湖北卷)15.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
    B. 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
    C. 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
    D.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
    【详解】A、病毒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
    B、人类本身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
    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错误;
    D、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
    故选D。
    (2022 江苏卷)10. 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 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 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 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从引入时种群基因型频率和稳定时基因频率比较,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果。
    【详解】A、若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aa会逐渐被淘汰,基因型频率减小,A错误;
    B、从引入(0.36×1+0.5×1/2=0.61)到达到稳定(0.17×1+0.49×1/2=0.415)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达到稳定后基因型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也不改变,B错误;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2022 辽宁卷)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 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 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实质是可遗传变异。检测遗传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最可靠的方法是测定不同亚种、不同种群的基因组全序列。
    3、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多样化。
    【详解】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基因型,即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
    B、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改变,黑猩猩不能进化成人类,B错误;
    C、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C正确;
    D、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其他动物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021年高考题
    (2021浙江卷)9. 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 )
    A. 自然选择B. 基因重组C. 随机交配D. 大的种群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哈代和温伯格发现这样的规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
    【详解】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因素能够打破遗传平衡,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如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分析题意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1广东卷)8. 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 )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5%、85%B. 25%、75%
    C. 35%、65%D. 45%、55%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兔种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 )组成,故F的基因频率=F/(F+f)=(500×2)/(2000×2)=25%,f 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
    故选B。
    (2021广东卷)10. 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 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 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 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由于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
    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故选C。
    (2021湖北卷)12. 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详解】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
    B、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因此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酷热干燥缺少水分,因此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这些CO2在白天释放出来供给马齿苋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2021湖北卷)14.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详解】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
    C、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
    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
    故选D。
    (2021湖北卷)15. 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下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因为基因交流并未中断,群体分化并未超出种的界限。只有通过隔离才能最终出现新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
    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判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
    故选D。
    (2021湖南卷)8. 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详解】A、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
    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
    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因此,人工选择可以决定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B。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预测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物种的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22浙江卷17)
    (2022 北京卷6)
    (2022 广东卷19)
    (2022 海南卷8)
    (2022 海南卷15)
    (2022 河北卷6)
    (2022 湖南卷12)
    (2022 湖北卷15)
    (2022 江苏卷10)
    (2022 辽宁卷3)
    (2021浙江卷)9 生物的进化
    (2021广东卷)10生物的进化
    (2021海南卷)8 生物的进化
    (2021湖北卷)12. 生物的进化
    (2021湖北卷)14 生物的进化
    (2021湖北卷)15 生物的进化
    (2021湖南卷)8 生物的进化
    热点预测与趋势分析
    考察内容: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的形成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题型:
    生物的进化这部分的重点是各种概念的考察,题型最可能为选择题。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相关试卷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学生版):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学生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5,4亿~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