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展开解密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A组 基础练
(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 碳中和是指通过某些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为我国2019年不同地区能源消费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地区是( )
A.华北、东北、华东 B.华东、华北、东北C.华东、东北、华北 D.华北、华东、东北
2.甲地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适宜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②大规模开展光伏发电③加大天然气使用的比例④加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1.B 2.D
【分析】
1.从材料中得知,碳中和跟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关,华东地区由于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同时也意味着当地存在高占比的能源消耗情况,因此排最高的甲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由于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产能过剩、冗员、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工业有所衰落,因此占比最小的是东北。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甲地区是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这些地区大多处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且为季风气候,太阳能资源不是很充沛;该地区资源型城市也很少,因此②和④不正确。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加大天然气使用的比例都可以有效提高华东地区的碳中和能力,①③正确。所以选D。
【点睛】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 体感温度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下图是我国某省会城市某两年月平均气温和月总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第1年中的冬季相比,第2年中的冬季体感温度表现得更加( )
A.冷湿 B.温湿 C.冷干 D.暖干
4.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该地适合发展( )
A.避暑旅游业 B.避寒旅游业 C.冰雪旅游业 D.冬季蔬菜产业
【答案】3.A 4.A
【分析】
3.据材料可知,体感温度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据图可知,与第1年中的冬季相比,第2年中的冬季气温有所降低,降水有所增加。说明体感温度表现得更加冷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据图可知,该地区冬季最低气温接近0℃,但在0℃以上,冬季无冰雪,C错误;冬季气温接近0℃,且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避寒旅游业和冬季蔬菜生产,BD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夏季凉爽,最高气温不足25℃,因此适合发展避暑旅游业,A正确。故选A。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力发电原理类似,在潮水流入或流出大坝时,利用两侧水位差,推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下图为浙江江厦潮汐实验电站发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太阳能相比,利用潮汐能发电的突出优点是( )
A.清洁无污染 B.建设成本低 C.供能较稳定 D.分布面积广
6.若图中水位一表示靠近海洋一侧的水位、水位二表示靠近陆地一侧的水位,则图中所示时间段内该地( )
A.月地距离较远 B.发电效率较高 C.沿海水位较高 D.沿海风力较大
【答案】5.C 6.C
【分析】
5.太阳能和潮汐能都属于清洁能源,A错误;潮汐能发电的建设成本更高,B错误;太阳能受天气、昼夜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发电不稳定,而潮汐运动比较稳定,供能比太阳能稳定,C正确;太阳能的分布范围更广,D错误。故选C。
6.潮汐能利用潮汐的涨落规律进行发电,涨潮时,大量海水汹涌而来,水位逐渐升高,动能转化为势能,落潮时,水位陆续下降,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月地距离和潮汐的涨落没有关系,A错误;读图可知,此时靠近陆地一侧(沿海)水位较高,即利用落潮时的水位差发电,此过程中水位二不断下降,与水位一的水位差不断减小,发电效率较低,B错误,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沿海风力大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潮汐能发电原理
在海湾或感潮河口,可见到海水或江水每天有两次的涨落现象,早上的称为潮,晚上的称为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所造成的。涨潮时,大量海水汹涌而来,具有很大的动能;同时,水位逐渐升高,动能转化为势能。落潮时,海水奔腾而归,水位陆续下降,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如图: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 )
A.能源结构 B.减少排放 C.人为抵消 D.收集封存
8.关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相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打造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基地
B.摆脱对国际能源供给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C.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D.提高钢铁、铝和塑料等高耗能产品的回收利用率
【答案】7.A 8.C
【分析】
7.由图可知,随着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高,碳排放数值明显降低,即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减少碳排放,是其中的核心,A正确。碳排放在总量上并没有减少,而是转化为可以处理的形式,B错误。碳中和核心上是能源进步而非人为抵消,C错误。收集封存并不能实现碳中和,D错误。故选A。
8.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碳中和是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多清洁源如水能、太阳能以及风能等能源,有利于打造中西部地区能源基地,A正确。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对国际能源供给的依赖,保国家的源安全,B正确。碳中和虽然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但是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只是排放二化碳之后使用其它方式将其吸收,C错误。碳中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国钢铁、铝等产品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利用效率,D正确。依题意,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
【点睛】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1、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3、节约能源,倡导低碳消费。4、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当惹雍措与当穷措是位于藏北高原的内陆湖泊(如下图所示),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某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对藏北高原进行科学考察。考察发现:当惹雍措与当穷措曾属同一湖泊,后来两湖逐渐分离,近40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藏北高原湖泊群水文特征变化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地理考察最可能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推测当惹雍措与当穷措分离的原因( )
A.地壳抬升,湖泊水位下降 B.气温降低,冰雪融化减少
C.断层发育,湖水大量渗漏 D.气候变干,湖泊水量减少
11.受气候变化影响,近40年来藏北高原地区湖泊群( )
A.水域面积缩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盐度减小 D.结冰期延长
【答案】9.B 10.D 11.C
【分析】
9.考察区域为藏北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寒为其主要的自然特征。科学考察的时间主要在夏季,气温较高,人体舒适度高。7-9月气温较高,有利于科学考察,B正确;ACD选项所示月份,气温低,较为寒冷,不适合科学考察。故选B。
10.喜马拉雅山隆起后,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藏北地区降水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导致惹雍措与当穷措分离,D正确;青藏高原隆起时,该地区同步隆起,湖泊气温降低,不会导致湖泊分离,且近40年来,气候变暖,B错误;藏北高原两地区地势抬升,不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A错误;青藏高原隆起时,该地区同步隆起,没有导致裂隙发育,C错误。故选D。
11.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D错误;气温升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B错误;全球变暖,导致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补给量增多,水域面积扩大,盐度减小,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青藏高原地区,受气候变暖影响,短期内冰雪融水变多,湖泊水量增加,盐度减小,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冰川的融化大于积累,最终冰川融水减少,湖泊水量减少,盐度增加,甚至干涸。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桥梁的设计,往往受其所处的时代和分布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因此,在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传统陡拱桥(下左图),桥洞高、桥面坡度大;而现代桥(下右图),则桥面平坦、跨度较大、桥梁较高。据此完成下题。
12.影响传统陡拱桥与现代桥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宽度 B.水文特征 C.气候类型 D.交通方式
13.上右图中的现代桥,分布密集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上左图中的陡拱桥,集中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降水变率小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河流含沙量大 D.河流冰期短
【答案】12.D 13.B 14.B
【分析】
12.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表现为“南船北马”,南方河网密布,水运发达,陡拱桥桥洞高,利于船只通行,方便内河航运。现代桥的桥面平直,有利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因此影响传统陡拱桥与现代桥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方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现代桥所在地区山高坡陡,河谷较深。云贵高原山地广布,河谷较深,地势起伏较大,现代桥分布较多,B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且河流较少,现代桥分布少,A错误;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地势起伏较小,CD错误;故选B。
14.图甲中陡拱桥的形态便于船只通行,说明该地水运较发达,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密布,历史上经济较发达,内河航运繁忙,最有可能为我国陡拱桥集中分布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河流无结冰期,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含沙量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交通线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一、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铁路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二、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3、尽量穿过居民点。三、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1、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2、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3、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4、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5、上海港还通过长江干支流与铁路、公路与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于2020年12月9日全线贯通运营,格库铁路全长1206公里,其中新疆段734公里,青海段472公里。下图示意格库铁路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文材料推测,格库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 )
①高寒缺氧②干旱多风沙③昼夜温差大④地震灾害多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格库铁路全线贯通的社会经济意义不包括( )
A.加强民族地区团结和巩固国防安全 B.缩短了南疆与西藏的陆路运输距离
C.促进了西部能源及矿产的共享流通 D.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等地的陆路联系
【答案】15.A 16.D
【分析】
15.格库铁路途径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沙漠地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缺氧,西北内陆沙漠地区干旱多风沙、昼夜温差大,属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①②③符合,没有经过板块交界处附近,地震灾害少,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注意题干社会经济意义不包括。格库铁路全线贯通有利于带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和巩固国防安全,A正确,不符合题意;南疆与西藏之间头昆仑山脉,格库铁路全线贯通缩短了南疆与西藏的陆路运输距离,B正确,不符合题意;西部能源资源丰富,铁路全线贯通有利于促进了西部能源及矿产的共享流通,C正确,不符合题意;铁路没有连通南亚、东南亚,不能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等地的陆路联系,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1、交通运输本身意义:激活(完善)铁路网,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2、经济意义:a、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b、促进商业繁荣和对外开放。c、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d、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3、政治社会意义: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气候变化会引起垂直自然带的移动,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约4800年前至今的垂直带谱变化情况。据研究表明,此山地气候变暖干,自然带上移,基带面积扩大,气候变冷湿则相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阶段Ⅲ为该山垂直带谱现状,据此推断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天山山脉 B.秦岭山脉 C.太行山脉 D.冈底斯山脉
18.据图推测( )
①受热量条件影响,自然带呈现从5到1的垂直分异②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好,针叶林分布范围广
③阶段Ⅰ,气候较阶段Ⅲ暖干,荒漠草原面积较小 ④阶段Ⅱ,气候较阶段Ⅲ冷湿,荒漠面积较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7.A 18.C
【分析】
17.读图,阶段Ⅲ为该山垂直带谱现状,山体海拔较高,基带为荒漠,北坡存在针叶林,应为天山山脉(天山北坡为阴坡,蒸发少,加之北坡受来自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有针叶林的分布),A正确;秦岭山脉的基带不可能是荒漠,B错;太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有明显的东坡和西坡,且其基带不会是荒漠,C错;冈底斯山脉基带应为高寒草甸,D错。故选A。
18.自然带呈现从5到1的垂直分异主要受由于海拔不同导致的水热组合差异的影响,不是单纯的热量影响,①错;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好,针叶林分布范围广,②正确;注意材料信息“此山地气候变暖干,自然带上移,基带面积扩大,气候变冷湿则相反”。阶段Ⅰ,气候较阶段Ⅲ暖干,荒漠带上移,范围变大,而荒漠草原面积较小,③正确;阶段Ⅱ,气候较阶段Ⅲ冷湿,基带为荒漠草原,缺少荒漠带,④错。故选C。
【点睛】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特别提醒: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呈现“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④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如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0.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 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
【答案】19.C 20.B
【分析】
19.根据所学知识,从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势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厢房式窑洞主要依山或沿沟而建,一侧靠山;厢窑式窑洞主要建设在山坡上,三侧被山体环绕;地坑院式窑洞主要分布在无山体可依靠的平坦黄土塬区。因此从渭北到陕北,三种窑洞院落自南向北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厢房式窑洞、厢窑式窑洞、地坑院式窑洞,C正确,A、B、D错误。
20.从渭北到陕北土壤性状类似,A错误;地貌有高低起伏,因此几种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正确;光照强度相差不大,不是院落模式分异的主要原因,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传统使院落分异,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以传统民居来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特征。窑洞有便于取材、冬暖夏凉、透气性能好等优点。缺点是采光不佳。
21.(2021·浙江·高三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孟加拉的国土面积仅14.75万平方公里,有1.67亿人口,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水平约37%,成人识字率仅有不到70%,是世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左图为孟加拉国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孟加拉国气候图。
材料二: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每年的洪涝灾害受灾人数众多,损失严重。
材料三:服装业是孟加拉国的支柱产业,占孟加拉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0%。
(1)从地形、气候和人口角度,判断孟加拉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并说出判断理由。
(2)请你为减轻孟加拉国洪涝灾害提出可行性的工程措施。
(3)分析服装业成为孟加拉国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水稻;水稻种植需要较多劳动力,该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该国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压力大),而水稻单产较高,该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地形为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生长,所以该地种植水稻。
(2)上游修建水库,调蓄洪水;河道修筑大堤(加固大提亦可),减少洪水威胁;修筑海塘大堤,减少风暴潮入侵;建设滞洪区(分洪区、泄洪区);疏浚河道。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人口文化水平低,服装产业对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其他产业发展落后,出口较少,国家落后,出口关税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分析】
本题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工业区位因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地形: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的生长;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人口: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孟加拉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而且该国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可以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综上分析,该国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
(2)注意题目的限制性条件是“工程措施”。洪涝灾害的防治应从整个流域的角度进行,如上游应当修建水库,调蓄洪水;中下游地区应加固大堤,修建分洪、泄洪区,疏浚河道;河口处修筑海塘大堤,减少风暴潮入侵,海水倒灌。
(3)服装业成为孟加拉国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劳动力、原料、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孟加拉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廉价,人口文化水平低,服装产业对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吸纳的劳动力多;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出口的关税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强;孟加拉国其他产业发展 落后,服装产业占经济比重大。
22.(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辽宁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低山丘陵地貌典型的省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近年来,人们对工业文化旅游的需求增长明显。辽宁省利用工业遗存状况较好等条件,优化整合全省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了一大批具有东北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
材料二:下图是辽宁省区域简图,下表是1985年以来辽宁省主要工业城市。
类型
城市
冶金工业城市
鞍山、本溪
能源工业城市
盘锦、抚顺、锦州、铁岭、阜新
机械工业城市
沈阳、大连
轻纺工业城市
丹东、营口
综合性工业城市
朝阳
(1)辽宁省泥石流多发地主要是____地貌区,结合地形特征分析该地区泥石流易发的原因____。
(2)简析辽宁省发展工业文化旅游的优势条件。
(3)说明工业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对辽宁省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答案】
(1) 河谷(山麓冲积扇) 地形起伏大,沟谷发育多;多迎风坡地形,易降雨。
(2)工业基础雄厚且类型丰富;工业历史悠久,工业资源遗存较好;良好的政策环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旅游业兴起,市场需求增大。
(3)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分析】
本大题以辽宁省区域简图和工业城市为材料,涉及泥石形成条件、工业文化旅游的条件、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素养。
(1)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水量较大,坡度较陡的河谷地貌区。根据材料可知,辽宁省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为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原因是此处地形坡度大,多沟谷发育,该地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强烈抬升,夏季雨量大增是重要的致灾因素。
(2)从材料可知,辽宁省工业城市类型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悠久的工业历史文化和遗存较好的工业资源使得辽宁拥有国内其他省份无法企及的工业文化优势;辽宁省各级政府积极整合全省工业旅游资源,推出产品,也体现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辽宁省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发达;近几年工业文化旅游的需求增长明显,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动力。工业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辽宁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工业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B组 提升练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合村并居,亦称“合村并点”,有的地方称之为合村并镇或合村并城。是将几个邻近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的综合改革和探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合村并居”有助于( )
①集约土地发展经济②改善生活基础设施③减小乡村用地面积④降低乡村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以下哪些类型的村庄适合“合村并点”政策( )
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②独有原生态自然特色的村庄
③人口较多、用地规模较大的村庄④有严重土地、水源污染的村庄
⑤因交通问题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⑥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贫乏的村庄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1.A 2.D
【分析】
1.实施“合村并居”通过高密度安置农户,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和土地的闲置,集约土地发展经济,①符合;优化乡村用地结构,改善生活基础设施,②符合;不会减小乡村用地面积,安置农户也不会降低乡村人口密度,③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合村并点”有利于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和土地的闲置,集约土地发展经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独有原生态自然特色的村庄,不适合“合村并点”,可能造成历史文化或者自然特色的破坏,①②不符合;“合村并点”主要针对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人口较多、用地规模较大的村庄不适合,③不符合;有严重土地、水源污染的村庄、因交通问题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贫乏的村庄“合村并点”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优化乡村用地结构,合理规划交通线路、缓解劳动力贫乏的问题,④⑤⑥符合;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1)影响乡村聚落的密度,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大,山区的乡村聚落密度小;(2)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态,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分布;河流很多的平原地区,乡村聚落经常表现为条带状分布;(3)影响乡村聚落的外貌,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乡村聚落的建筑材料和房屋风格不同。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某科研小组利用秦岭地区太白气象站1962~2014年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秦岭主峰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积雪初日、终日和初终间日数的变化特征(下图)及其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积雪初日、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导致1962~2014年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积雪初终间日数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
A.气温升高 B.雪线上升 C.降水增加 D.蒸发减弱
【答案】3.B 4.A
【分析】
3.由图可知,积雪初日与当年1月1日的时间最远,应为①,雪融化一般在春季,终日离最近,③为终日积雪,②为初终间日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962-2014年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初终间日数减少,积雪日数显著减少,主要与气温升高有关,A正确。雪线上升是气温升高的结果,B错误。降水增加气温会下降,初终日间会增大,C错误。蒸发减弱说明气温低,气温低会使初终日间增大,D错误,考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积雪的初、终、初终间日变化及其影响原因,本题要看清图的信息,积雪初日及终日是与当年1月1日的距离,所以终雪是最近,初雪是最远。
(2021·浙江·模拟预测)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湘西民居吊脚楼是中国建筑艺术瑰宝。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湘西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主要原因是( )
A.远离地面,防寒保暖 B.制造空间,利于采光C.依河而建,便于运输 D.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
6.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 B.当地高温,重油重辣便于保存
C.当地水土缺盐,以辣代盐 D.当地原产且盛产辣椒,原料丰富
【答案】5.D 6.A
【分析】
5.该地区气候湿热,远离地面主要是为了通风防潮,不需要防寒保暖,A错误。采光与建筑物朝向有关系,与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关系不大,B错误。吊脚楼一般借用地形依山临水而建,利用地势高差随坡就坎,顺势而建,C错误。湘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D正确。故选D。
6.湘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袪风湿,A正确。与当地高温,重油重辣保存、当地水土缺盐,以辣代盐 、原料丰富无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湘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CO2排放日益增加。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
8.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 )
A.环境承载力强 B.石油储量丰富 C.碳排放强度大 D.工业比重较大
9.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大量人口外迁 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
【答案】7.C 8.D 9.B
【解析】
7.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2015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耗矿物能源量增加,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C正确,B错误;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说明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不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A错误;产业转移力度对碳排放强度无影响,D错误。故选C。
8.材料“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说明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山东为工业大省,因此碳排放总量高,D正确;环境承载力强与碳排放总量关系不大,A错误;我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为山西省,因此煤炭储量丰富不是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的主要原因,B错误;没有信息表明山东省碳排放强度大,排除C。故选D。
9.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A、C错误;推广清洁能源有利于减少碳的排放量,但用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不现实,D错误;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碳的排放量,B正确。故选B。
【点睛】减排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如将燃油车辆更换为混合动力车或新能源汽车;二是减少用能活动,通过降低这些装置的使用频率来减排,例如鼓励员工以自行车、搭乘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的方式减少公务燃油车的使用。
(2021·浙江·高三月考) 甘肃敦煌塔式熔盐光热电站(见下图)由吸热塔和多面定日镜组成,反光镜会自动跟着光线移动,以最佳的反射角度,将光聚集到塔顶的集热装置,所集热量传递到塔下熔盐进行加热,熔盐不仅助力实现发电功能,还具有储能的功能,被誉为“超级镜子发电站”,完成下面小题。
10.与光伏发电相比,塔式熔盐光热电站发电的优点是( )
A.稳定连续 B.发电量大 C.清洁可再生 D.占地面积小
11.该地塔式熔盐光热电站( )
A.受连绵阴雨天气影响大 B.受风沙影响大 C.发电过程中产生废气多 D.夜晚无法发电
【答案】10.A 11.B
【分析】
10.光伏发电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塔式熔盐光热电站熔盐不仅助力实现发电功能,还具有储能的功能,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也能发电,因此,比普通的光伏发电稳定连续性强。A正确。塔式熔盐光热电站发电量与光伏发电差不多,B错误,光伏发电更清洁,C错误。占地面积大,D错误。故选A。
11.熔盐不仅助力实现发电功能,还具有储能的功能,夜晚也可以发电,受连绵阴雨天气影响小,AD错误。由于反射光板容易受沙尘覆盖,降低反射率,受风沙影响大,B正确。发电过程没有废气排放,C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塔式熔盐光热电站的优点与工作原理。解题关键是要弄清楚塔式熔盐光热电站的工作原理,否则无法正确解答。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通过地面的反光镜反射光线聚焦在塔顶,然后把热量传递,熔解盐,一部分盐产生蒸汽推动发电机发电,一部分储能,在没有太阳时释放出来发电,因此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优点。
(2022·浙江·模拟预测)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对碳达峰影响最大的是( )
A.采掘业 B.制造业 C.零售业 D.金融业
13.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是( )
①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④降低能耗,减缓经济增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2.B 13.C
【分析】
12.制造业是指工业时代利用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生产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这导致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比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开发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③正确,区域一体化建设不能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①错误,降低能耗能减轻碳排放,但减缓经济增长的说法明显错误,④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原因:
1.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
2.森林植被遭破坏,吸收CO2能力被削弱。
全球气候变暖的地理原理: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一)对海洋的影响:
1. 两极冰川消融,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海水受热膨胀,海浪侵蚀加剧
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剧
海水CO2含量增加,酸性增强,(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被漂白
(二)对农业的影响:
中低纬度,蒸发加剧,干旱加重,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
(三)对水循环的影响:
1.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旱涝灾害频繁
2.蒸发加剧,径流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四)其他影响:
1.危害人体健康;2.疾病流行加剧;3.利于北极航道开通;4.极端天气增多
5.工业能源消耗增加;6.节能、耐高温技术获得广阔市场
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
1.从政府角度 制定法律法规,鼓励公众参与等
2. 从企业角度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风能、水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从科研角度 加强科技投入,开发利用新能源
4. 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
放( “低碳” 生活)。
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
5.从联合国角度 加强国际合作
(2021·浙江杭州·高三期末) 我国某地区粮食作物以喜温凉的春小麦、喜温的玉米和喜凉的马铃薯为主,下图为该地区1961年-2018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时期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呈逐渐减少趋势 B.春小麦的播种期推迟
C.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D.马铃薯分布高度降低
15.该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春小麦播种面积 B.减少玉米播种面积 C.推广多熟制种植制度 D.推广高产水稻种植
【答案】14.C 15.C
【分析】
14.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1961年-2018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蒸发量应增大,A错误。气温上升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将提前,B错误。玉米喜温,升温更加有利于玉米生长,会增加玉米单产,C正确。马铃薯喜凉,气温升高导致其种植高度升高,D错误。故选C。
15.春小麦喜温凉,气候变暖会减少春小麦的播种面积,A错误。玉米喜温,升温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B错误。气温升高,生长期延长,可推广多熟制种植制度,C正确。从该地区的适宜农作物可看出,该地不适宜种植水稻,D错误。故选C。
【点睛】本组题目主要考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结合题目对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的习性介绍和气候变化状况可较为容易做出选择,难度较低。
(2021·浙江嘉兴·二模) 在两极存在大范图旋转的低气压,它始于大气层上空数千米处,向上扩展到平流层底部,称为“极涡”。一般情况下“极涡”较强,冷空气被固定在极地。当极地升温明显时,“极涡”会变弱,分裂成若干个环流,并且开始偏离极点,甚至会分裂成碎片,大量冷空气离开极地,中高纬地区就会出现极寒天气,2020年末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出现的极寒天气与此有关。完成下面小题。
16.从高空俯视北极“极涡”,其运动方向是( )
①自西向东旋转②自东向西旋转③逆时针④顺时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2020年末极寒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极涡”减弱导致全球变冷 B.全球变暖导致“极涡”减弱
C.“极涡”增强导致全球变暖 D.全球变冷导致“极涡”增强
【答案】16.A 17.B
【分析】
16.由题目可知,2020年末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则从高空俯视北极“极涡”,运动方向是逆时针,因为从高空俯视南半球为顺时针,北半球为逆时针,③正确,④错误,CD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极涡”会偏离极点,甚至分裂成片,由于地球的自转为自西向东转,大量冷空气将会扩散到整个中高纬度地区,所以①正确,②错误,A正确,B错误。故选A。
17.由题目可知,当极地升温明显时,“极涡”会变弱,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温度升高,则2020年末极天气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涡”减弱,中高纬地区就会出现极寒天气,B正确,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极涡”导数的,而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AC选项因果倒置,AC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转,从极地上空看南半球为顺时针,北半球为逆时针。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位于阿拉斯加地区的威廉王子湾(左图)构造运动活跃,海岸线曾出现急剧的变迁。该地某岛屿海岸岩石上观察到不同高度上有不同海藻分布(右图)。干燥的棕色海藻由绿色海藻长期脱水而成。随着全球变暖,该海湾附近的冰川也开始融化,大量融水汇入海湾。因海水的长期作用,该处海底的地形较沿岸陆地更加平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地区海岸线急剧变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B.冰川融化,陆地压力减小上升
C.陆地构造上升运动显著 D.气候寒冷期导致海平面下降
19.冰川岛海藻分布变化说明( )
A.该地海平面的绝对高度在下降
B.气温变暖导致海藻在海岸岩石上的分布上界下移
C.海水变淡导致海藻在海岸岩石上的分布上界下移
D.该地构造抬升的幅度明显大于海水上升的幅度
20.图示时期该地海岸线特征变化的趋势是( )
A.更加曲折 B.更加平直 C.没有变化 D.先直再曲
【答案】18.C 19.D 20.B
【分析】
18.题中关键信息为“急剧”变迁,说明为内力作用在短时间改变了地表形态所致。题干中又有该地构造运动活跃的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海藻生活在海水中,其分布上界由海水高潮水位决定。冰川岛的海藻分布范围变化表明该地的海平面在下降,陆地在相对上升。但因为之前海藻的分布印迹仍旧明显,说明这种变化发生的时间并不久远,而在其分布发生变化的这一时期,全球变暖使海水总的趋势是上升,说明该地的陆地上升幅度快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A错误,D正确;若只考虑气温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藻在海岸岩石上的分布上界应该上移,B错误;海水变淡不直接影响海藻在海岸岩石的分布范围,C错误。故选D。
20.图示时期,陆地相对抬升,之前的海底地形出露。在海水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海底较陆地会相对平坦,反映在等高线上会表现更为平直,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海岸线的变迁及成因。根据材料的信息提示和区域气候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21.(2021·浙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冬半年时,在美国东海岸常形成一定范围的雪带,大雪超一米。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2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略图。
材料二: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全球变暖现象加剧,可能会引起墨西哥暖流循环中断。墨西哥暖流的强度在过去50年中减弱了大约20%。
材料三:近些年来,美国原“玉米带”中众多地区现已成为“玉米-大豆带”和“玉米-肉畜带”,这种转变使农业达到种植业和养畜业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1)甲处天气系统就气流状况而言,属于____,简析它对形成美国东海岸雪带的影响。
(2)墨西哥暖流强度减弱,写出其推理过程。
(3)简要说明“玉米带”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后的优点。
【答案】(1)反气旋,气流呈顺时针从中心向四周辐散;气流向南经墨西哥湾暖流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带来降雪。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温差变小,促使西风减弱,西风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附近的冰川融化流入北大西洋,削弱墨西哥暖流。
(3)农业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农民能够合理、有效地安排生产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分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对区域降水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影响、混合农业的优点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详解】
(1)读图可知,甲处等压线中间数值高,四周数值低,为高气压系统,就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而言,属于反气旋,气流呈顺时针方向从中间向四周辐散。注意图中雪带、山脉之间的位置关系,受该反气旋的影响,气流向南经过墨西哥暖流获得丰富水汽(暖流对流经其上空的空气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含有水汽的空气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雪。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全球变暖现象加剧,可能会引起墨西哥暖流循环中断,其强度减弱。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温差减小,南北气压差减小,西风减弱,而西风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墨西哥湾暖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补偿了北大西洋暖流所带走的海水,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墨西哥暖流减弱。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附近的冰川融化流入北大西洋,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墨西哥暖流的势力。
(3)本题可调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进行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年来美国原“玉米带”中众多地区现已成为“玉米-大豆带”和“玉米-肉畜带”,使农业达到种植业和养畜业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次,农民可根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最后,农产品种类增多,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22.(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室效应在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将会寒冷无比。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遗过性,而对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又称“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同区域的农牧业生产。
(1)说明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与过程。
(2)若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强大气环流,试分析导致图7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变化的原因。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甲、乙两地农牧业产量带来的影响。
(4)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城市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1)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使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加温,增温后的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被温室气体高度吸收;温室气体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促使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加强了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西风增强后,有利于输送水汽,降水增多;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其势力增强会导致干热程度加剧,降水减少。
(3)甲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暖伴随二氧化碳增多;有利于牧草生长和种植业发展;乙地气温升高,但降水减少,农业生产水源不足;伴随干旱灾害和荒漠化加剧;会导致农牧业减产。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汽车;改进发动机,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尾气排放管理。
【分析】
本题以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考察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解。具体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对应的措施。学生可结合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详解】
(1)该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学生往往记得大气对地球表面具有保温作用,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地面的简单过程。该题需要从温室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的高透过性,对地表长波辐射的高吸收性剖析原理,从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入手分析其过程。
(2)虽然不同地区降水的异常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大气环流往往是全球性水汽平衡的纽带,一般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气流、由山麓吹向山顶的气流以及由近地面上升的气流往往带来更多的降水,反之带来的降水偏少。甲地位于北纬40-60°间,受西风带控制,若西风带加强,则会带来更多的海洋水汽,导致甲地气候更加湿润,降水更多。而乙地地处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若大气环流加强,则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和由内陆吹来的信风会更强,导致降水减少,加剧当地气候干旱程度。
(3)农牧业生产往往离不开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对于全球气候而言,对农业生产往往存在两面性。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由于积温不足气温升高往往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会普遍导致增产,有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低纬地区由于积温本身较高,因此气候变暖不会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而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旺盛,会加剧干旱程度,导致农牧业减产。
(4)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政府引导、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更需要各行各业协心同力。作为城市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可以通过发展公交、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废气排放管理等措施来完成。
解密09 农业生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9 农业生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利用网架栽培技术栽培西瓜可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8 城镇与乡村(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8 城镇与乡村(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是,四大地区中,表示虚假城市化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7 人口与地理环境(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7 人口与地理环境(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利于三孩政策推进的是,推测图示时段该省级行政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