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4 地表形态的塑造(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展开解密04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热度 ★★★★☆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1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核心考点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地壳物质循环
1.以循环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圈类型与特征。
2.以景观图、剖面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以景观图、剖面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某地地质构造类型、构造地貌及其成因。
4.根据不同区域地质作用的差异,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板块边界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沉积岩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岩石类型
(2017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板块碰撞
(2017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岩石的形成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海底地形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断层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海底地形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河谷成因
(2017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地质构造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黄土高原的地貌
(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谷地的成因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河谷成因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海岸地貌
(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湖盆地貌
(2017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外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被人们利用就是矿产。
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
矿床:矿产富集的地段叫矿床。
地壳中的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矿石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总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并且能被人们利用就是矿产。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大理岩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各类岩石的特点:
二、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1.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三大岩石的特点
2. 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考法一 岩石的成因(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18.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答案】17.C 18.A
【分析】17.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C。
18.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考法二 岩石的成因(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 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下列问题。
22.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23.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2.D 23.B
【分析】
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
22.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23.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完成下列各题。
22.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答案】22.D 23.D
【解析】
22.读图分析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②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④岩石结构致密,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而且表面能看出其主要成分是由石英、云母、长石矿物组成,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选D项。
23.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棱角较为明显,应该对应①和③,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③属于页岩和砂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由于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故选D项。
(2021·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三月考) 明代徐霞客曾在登黄山时发出“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叹。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体占据黄山北部广大地区。图1为黄山局部照片,图2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2中的序号为岩浆及各类岩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1中黄山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图2中的( )
A.② B.③ C.④ D.⑤
2.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岩浆喷出冷凝—地壳抬升—风化、流水侵蚀B.岩浆喷出冷凝—地壳下沉—风化、风力侵蚀
C.岩浆侵入冷凝—地壳抬升—风化、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冷凝—地壳下沉—风化、风力侵蚀
【答案】1.A 2.C
【分析】
1.从材料中可知黄山的大部分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右图中②为侵入型岩浆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⑤为喷出型岩浆岩,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
2.由于该地主要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最初是岩浆侵入冷凝、进而出现地壳抬升,抬升后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变成了目前的黄山地貌形态,因此C正确;A、B、D错误。
【点睛】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又可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2021·浙江·高三开学考试) 下图为某中学研学小组在浙江山区考察时,在山坡上发现的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石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4.研学小组同学判断该岩石的类型,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 B.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 D.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答案】3.A 4.B
【分析】
3.从图片及文字信息可以看出,该处石块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不符合流水沉积和风力搬运作用,BD错误。由于浙江纬度较低、无海拔较高山地,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是U形谷、冰斗、角峰等地形,排除冰川作用,C错误。可以推测该地是崩落作用造成的石块堆积,而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A正确。故选A。
4.由所学知识可知,有层理构造的一般是沉积岩,A错误。变质岩具有板状构造,B正确。若由砾石组成的,则是沉积岩,C错误。有气孔构造的,一般为喷出岩,D错误。故选B。
【点睛】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
(2019·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模拟预测) 河南焦作的云台山红石峡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构成石峡的红色岩石是在距今12亿年前后的海滨沙滩环境下形成的。读红石峡谷横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构成红石峡的红色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变质岩
6.红石峡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地壳下降→海水侵蚀 D.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海水侵蚀
【答案】5.B 6.A
【分析】
5.图文信息表明,构成红石峡的红色岩石是在距今12亿年前后的海滨沙滩环境下形成的,主要由石英砂岩、页岩和灰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因此按成因分类,构成红石峡的红色岩石属于沉积岩,B符合题意;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喷出岩以玄武岩、流纹岩等为主,变质岩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块,这些岩石与图中岩石类型、特征及形成环境不同,排除ACD。故选B。
6.材料信息表明,构成红石峡的红色岩石是在距今12亿年前后的海滨沙滩环境下形成的,且属于沉积岩,因此形成红石峡首先应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红色岩石,形成的红色岩石往往在地壳深处,需要地壳抬升至较高处,最后经流水侵蚀形成红石峡,因此红石峡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1)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冷凝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3)变质岩: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属于变质岩。
核心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含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南北二岛)、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以海沟(碰撞,消亡边界)或海岭(张裂,生长边界)为分界线。赤道穿过全球六大板块。
2、特征: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3、塑造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都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海岸山脉、岛弧,如东亚岛弧(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红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4、变化趋势:消亡边界--面积会缩小(如地中海、太平洋),海拔会升高(如青藏高原);生长边界—面积会增大(如红海、大西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2、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分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和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断层—分为地垒(两侧断裂下降,中间抬升的部位)和地堑(两侧断裂上升,中间下沉的部位)。
3、特征:背斜岩石中间老、两翼新,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岩石中间新、两翼老,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易沉积形成山地。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如泰山、庐山、华山等。地堑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
4、应用: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构造(油气密度小于水)和隧道施工构造(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安全稳定,工程难度小,防止积水);向斜是地下水的储藏构造(水的密度大于油气,向低处汇集);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构造(下渗量大,漏水,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 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考法一 构造地貌(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溪流( )
A. 流向为自南向北 B. 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 晚于白垩纪形成 D. 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18. 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18题详解】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点睛】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考法二 海底地形(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
【答案】5.A
【分析】5.独特可知,图中板块边界为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海底形成很深的海沟。故选A。
考法三 板块运动(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
A. 生长边界海岭 B. 消亡边界海沟 C. 消亡边界海岭 D. 生长边界海沟
5. 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
①臭氧层破坏②渔业资源枯竭③森林面积减少④两极冰川消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4. A 5. D
【解析】
4. 读图,根据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半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两板块拉伸,易形成海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由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破坏对低地岛国的影响不大,①错误,AC错误。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球性的问题,②错误,B错误。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所上升,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川消融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导致低地岛国被淹没,③④正确,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①板块张裂②板块挤压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D
【分析】9.雅鲁藏布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抬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②④正确。D正确。位于板块挤压处,不是板块张裂处,此地风力侵蚀较弱,不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①③错误。故选D。
(2021·浙江·模拟预测) 下列左图示意海底平顶山的形成过程,其中箭头表示板块的移动方向,右图示意太平海火山群岛分布。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岩浆喷发点依次形成的,其岛屿边缘的数字表示其形成的距今时间(百万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图左中火山顶部平坦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沉积 D.岩浆活动
8.根据图右信息判断,图中的太平洋板块( )
A.向东南移动 B.向西北移动 C.移动速度逐渐加快 D.移动速度逐渐减慢
【答案】7.B 8.B
【分析】
7.海底岩浆喷出形成火山锥,新形成的火山顶部坡度较大,不易接受沉积,CD错误;火山形成后,受长期受海水的侵蚀,顶部变得平坦,B正确;海底的火山各部位均会发生风化,风化不能仅造成火山顶部平坦,A错误。故选B。
8.由图中形成的距今时间可推测,西北方向的岛屿形成最早,故板块向西北移动,A错误、B正确;根据各岛屿的时间间隔和相距远近,可推测板块移动速度在波动变化,CD错误。故选B。
【点睛】火山可以在三种位置形成,包括聚合性板块边界、分离性板块边界以及热点区域。聚合性和分离性的板块边界,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板块边界之间的相互运动,产生裂缝,从而导致火山喷发;热点火山通常都在板块内部,与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没有关系。热点火山的喷发物质一般来自于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
(2020·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甲山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C.断层——侵蚀——褶皱——沉积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
10.乙为中生代晚期沉积岩层,其中可能含有( )
A.象牙化石 B.三叶虫化石C.恐龙蛋化石 D.原始鱼类化石
【答案】9.A 10.C
【解析】
9.沉积作用形成甲山地的岩层;在地壳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褶皱;岩石受到强大张力而断裂,在地壳垂直运动下形成断层;甲处顶部被侵蚀造成部分岩层缺失,故A正确,其它选项排除。
10.恐龙是中生代晚期的大型爬行动物,因此该沉积岩中可能含有恐龙蛋化石,故C正确,其它选项排除。
(2021·浙江·高三月考) 卡帕多西亚地区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方向,在该地的沟壑和谷涧中分布着许多拔地而起的石柱,石柱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为石灰岩,呈灰白色。这些石柱就像是一颗颗树木,人们就称其为“石柱森林”。完成问题。
11.土耳其地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和运动方式是( )
A.生长边界彼此张裂 B.消亡边界挤压碰撞C.生长边界挤压碰撞 D.消亡边界彼此张裂
12.“石柱森林”中的石柱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海洋沉积——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B.陆地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沉积
C.海洋沉积——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D.陆地沉积——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沉积
【答案】11.B 12.C
【解析】
11.土耳其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二者碰撞挤压形成消亡边界,故B正确,A、C、D错误。
12.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呈灰黑色,含有气孔”是喷出岩的特征;“沟壑和谷涧中分布着许多拔地而起的石柱”中的“沟壑和谷涧中”流水作用强。因此“石柱森林”中的石柱形成过程可能是:湖海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形成石灰岩;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海洋变成陆地;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岩浆上涌喷出地表,冷凝后形成喷出岩;年长日久,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阳光的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松软的部分剥蚀殆尽,在流水作用下,在地上形成峡涧沟壑,比较坚实的部分残留下来,成为千姿百态的石柱。故选C。
【点睛】板块消亡边界形成的原因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一个板块向另一板块俯冲,导致板块边界处位置较低得地壳深入地下,在高温影响下,熔为岩浆,如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就属于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一般是在大洋的中脊,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较为脆弱,地下岩浆很容易以此为出口喷发,在喷发过程中将原有地壳向两侧推移,形成新的地壳,称之为生长边界。
核心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
1、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形成碎屑物,即风化壳,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雅丹地貌,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河流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喀斯特地貌等)、冰川侵蚀(高山高纬地区,如冰斗、角峰、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加拿大的湖泊、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湖泊等)。
3、沉积作用:分为冰川沉积(颗粒不分粗细,杂乱无章)、流水沉积(上粗下细,出山口的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平原)、风力沉积(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层)。
二、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三、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1、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河岸形态对流水作用的影响
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外力沉积的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考法一 黄土地貌(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
1. 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沉积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
2. 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温 B. 土壤 C. 地形 D. 光照
【答案】1. B 2. C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由于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使得黄土高原产生崎岖不平的景观;黄土高原崎岖不平主要是受到外力侵蚀作用,B正确。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到冰川侵蚀影响不大,C错误。与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无关,AD错误。故选B。
2. 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考法二 冰川地貌(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8.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答案】17.B 18.D
【分析】17.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B正确。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丙为鞍部,C错误。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D错误。故选B。
18. 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故选D。
考法三 流水地貌(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①板块张裂②板块挤压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D
【分析】9.雅鲁藏布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抬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②④正确。D正确。位于板块挤压处,不是板块张裂处,此地风力侵蚀较弱,不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①③错误。故选D。
(2021·浙江·高三期中) 海洋性冰川是海洋性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冰川。这类冰川的冰温较高、活动性强,冰舌常能伸延到山地海拔较低的森林带内(如下图),形成冰川与森林交错共生的奇观。完成下面小题。
13.山地上冰川与森林交错共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 B.降水多 C.坡度小 D.海拔低
14.我国最有可能存在海洋性冰川的地区是( )
A.东南丘陵 B.吉林长白山 C.甘肃祁连山 D.西南横断山脉
【答案】13.B 14.D
【分析】
13.根据材料海洋性冰川是海洋性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冰川,海洋性冰川易形成山地上冰川与森林交错共生,所以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4.东南丘陵纬度较低,海拔较低不可能有冰川,A错误;吉林长白山也没在冰川分布,B错误;甘肃祁连山,地处内陆,形成的大陆性冰川,C错误;西南横断山脉海拔高,降水丰富,可能发育有海洋性冰川,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海洋性冰川是海洋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它的主要标志是冰川恒温层海洋性冰川海洋性冰川 的温度接近零度或压力融点。这类冰川的冰温较高,故又称为"温性"冰川。由于气候湿润、降雪量大与负温较高而雪线较低,海洋性冰川的收入多支出也多,活动性强,冰舌常能伸延到海拔较低的森林带内,形成冰川与森林交错共生的奇观。欧洲的阿尔卑斯、我国的西藏东南部与横断山系的冰川,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
(2021·浙江·高三月考)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种独特景观享誉世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黄山上由花岗岩形成的“怪石”,主要地质作用包括( )
A.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D.岩浆活动、重融再生
16.黄山冬春季节,常出现大面积的云海,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黄山山高谷深,植被茂密,空气湿度大②黄山温泉蒸发量大③冬春季节黄山冷空气活动频繁④冬春季节气温低,空气下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15.B 16.D
【解析】
15.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较好,容易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因此黄山上由花岗岩形成的“怪石”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融再生属内力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16.云雾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有一定量的水汽和降温条件。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湿度大,水汽多,①正确;温泉虽然有蒸发,但是温泉蒸发量有限,不是形成云雾的主要原因,②错误;冬春季节黄山冷空气活动频繁,水汽易冷凝结成云雾,③正确;空气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冷却凝结成云雾,④错误。故选D。
【点睛】一般情形下,黄山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云海,但冬春季节云海出现的次数要远多于夏季和秋季。此外,雨天过后以及雪过天晴时,亦是云海出现的高峰期。在春季,黄山云海云状有时会出现碎层云、碎雨云。碎层云一般由层云分裂或因雾抬升而形成,在早晚时期也会直接生成。碎雨云常出现在降水时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之下。冬季的时候,大气层结较稳定,逆温层下部则容易形成层积云。此外,湿空气水平运动受到黄山山脉强迫抬升时,在大气层结稳定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层积云。黄山的云海与雨水有一定关系,一般雨水多的年份,云海出现的次数往往多于雨水少的年份,因为山谷里的水汽是形成云海的必备条件之一,但也并非每次下雨后都会出现云海。黄山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水分不易蒸发,所以空气湿度大、水分多。但仅有足够的水分并不足以形成云海,云海还受山上山下的气温温差变化、气流、风向以及山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2021·浙江杭州·高三期中)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整休海拔在4200-5100m之间,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下图为该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地质剖面中( )
A.地壳先上升后下降 B.侵入体岩石结晶颗粒较大C.化学风化作用强烈 D.岩层沿水平节理进行侵蚀
18.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峡谷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B.方山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
C.峡谷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方山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答案】17.B 18.C
【分析】
17.根据图中信息,该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三个阶段。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A错误;侵入体为岩浆侵入岩体形成,由于冷却较慢,结晶体颗粒较大,B正确;海拔高,气温低,缺乏氧气,化学风化不强烈,C错误;岩层主要沿垂直裂缝进行侵蚀,D错误。故选B。
18.由图可知,峡谷处为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流水侵蚀,峡谷处以流水侵蚀为主,C正确;此处冰川量少,冰川的侵蚀作用弱,A错误;方山处岩层虽有断裂但基本完整,相对不易被侵蚀,与冰川堆积无关,B错误;该处主要以流水侵蚀为主,堆积作用少,D错误。故选C。
【点睛】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以丹霞石柱,峰从,方山,石墙,石洞,崖壁等以及各种造型石为主的地貌特征;地貌受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独特的气候环境演化作用,其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成岩,造山和成景三个重要阶段,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
解密08 城镇与乡村(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解密08 城镇与乡村(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共31页。
解密07 人口与地理环境(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解密07 人口与地理环境(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共27页。
解密04 气候(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解密04 气候(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