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二)(含答案 学生版+答案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二)(含答案 学生版+答案版),共16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衡阳高一期中)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2.(2022·桂林高一期中)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被“冠带”。只要有一个“高贵”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亲、祖父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这反映出( )A.统治者爱惜人才 B.门阀士族享有特权C.节度使势力强大 D.两晋政治民主倾向3.孝文帝以身作则,封大臣李冲的女儿为皇后,娶卢、崔、郑、王四大姓的女儿为妃,让自己的几个弟弟都娶汉族地主女儿为妻,并将女儿嫁给汉族大姓人家。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促进民族交融 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人口增长 D.推进农业发展4.(2023·大庆高一阶段练习)“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A.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B.方便帝王游山玩水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便于军事力量调控5.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 )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6.(2022·南宁高一期中)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 )A.加强地方行政效率 B.扩大封建统治基础C.笼络人心维持统治 D.促进文化心理融合7.(2022·宿迁高一期中)《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 B.世卿世禄制C.科举制 D.察举制8.(2022·宁德高一期中)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这反映了唐代( )A.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翰林学士控制决策9.(2022·沈阳高一期中)下表为均田制下奴婢、耕牛的受田情况,与以往相比,唐代政府的这一做法( )A.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确保了自耕农的利益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10.(2022·辽阳高一期中)下图为魏晋时期莫高窟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的局部图,该画讲述了一群强盗在与官兵作战失利被俘得佛陀救助后,最终出家隐居成佛的故事。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政治环境分裂动荡B.佛教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壁画创作注重审美功能D.佛教已经成为主流思想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下表朝代与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2·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唐玄宗出逃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二、非选择题(共34分)13.(2022·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期末)(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 铁锄范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忆昔》材料四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它们证实了我国农业生产上怎样的基本史实?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6分)(3)材料四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6分)14.(2023·大同高一阶段练习)(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统计,《全唐诗》与李广直接相关的唐诗至少有55首,唐人咏李广诗是唐朝时代生活的一种记录。(注:李广,约前186-前119年,西汉时期名将、抗击匈奴英雄,时人称“飞将军”。李广在唐朝时被李渊、李世民等追认为先祖加以祭拜颂扬。)——摘编自朱枝娥《从唐人诗歌李广情结演变看唐朝盛衰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衡阳高一期中)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原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商品,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与百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人口的流动,也不是地方的物产,排除B、D项。2.(2022·桂林高一期中)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被“冠带”。只要有一个“高贵”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亲、祖父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这反映出( )A.统治者爱惜人才 B.门阀士族享有特权C.节度使势力强大 D.两晋政治民主倾向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门阀士族,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爱惜人才,排除A项;节度使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侧重士族政治,无法体现政治民主倾向,排除D项。3.孝文帝以身作则,封大臣李冲的女儿为皇后,娶卢、崔、郑、王四大姓的女儿为妃,让自己的几个弟弟都娶汉族地主女儿为妻,并将女儿嫁给汉族大姓人家。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促进民族交融 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人口增长 D.推进农业发展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孝文帝娶汉族大姓女儿为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取缔特权阶层,排除B项;与汉族通婚对加快人口增长没有直接推动作用,排除C项;与汉族通婚,并不能推动农业发展,排除D项。4.(2023·大庆高一阶段练习)“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A.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B.方便帝王游山玩水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便于军事力量调控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沟通南北经济,起到了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不是为了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和进行军事力量的调控,排除A、D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是为了方便帝王游山玩水,排除B项。5.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 )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民族政策实施的效果,排除A、C项;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对唐朝民族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6.(2022·南宁高一期中)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 )A.加强地方行政效率 B.扩大封建统治基础C.笼络人心维持统治 D.促进文化心理融合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武将手握重权,“诏赐国姓”可以有效地笼络人心,维系统治,C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的目的也是维系统治,排除B项;材料与促进文化心理融合无关,排除D项。7.(2022·宿迁高一期中)《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 B.世卿世禄制C.科举制 D.察举制答案 C解析 材料中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入仕做官,相较于其他选官制度,科举制更加公平和公开,它推动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C项正确。8.(2022·宁德高一期中)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这反映了唐代( )A.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翰林学士控制决策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令、参与决策等方面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这体现出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官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三省六部与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只是参与决策,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9.(2022·沈阳高一期中)下表为均田制下奴婢、耕牛的受田情况,与以往相比,唐代政府的这一做法( )A.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确保了自耕农的利益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具有大量奴婢和耕牛的门阀士族不再受田,经济实力逐渐削弱,A项正确;材料只是均田制下奴婢、耕牛的受田情况,自耕农的利益并不受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唐代的均田制,对人身依附关系影响不大,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和谐社会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0.(2022·辽阳高一期中)下图为魏晋时期莫高窟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的局部图,该画讲述了一群强盗在与官兵作战失利被俘得佛陀救助后,最终出家隐居成佛的故事。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政治环境分裂动荡B.佛教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壁画创作注重审美功能D.佛教已经成为主流思想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五百强盗受到感化遂皈依佛门,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修成正果觉悟为五百位罗汉,说明佛教具有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A项是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但与材料强调佛教教化功能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突出壁画的美术风格,排除C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仍占据正统地位,排除D项。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下表朝代与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老子》《诗经》分别是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著作,①正确;《神农本草经》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九章算术》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②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作品,③错误;《唐本草》、雕版印刷的佛经都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④正确;A项正确。12.(2022·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唐玄宗出逃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地图中路线从长安出发,最终到达现在的印度又返回长安,符合玄奘西行的史实,A项正确;唐玄宗出逃并未到达印度,排除B项;题干中的路线没有涉及西藏,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并未到达印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4分)13.(2022·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期末)(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 铁锄范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忆昔》材料四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它们证实了我国农业生产上怎样的基本史实?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6分)(3)材料四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 (1)史实:战国时期已经采用牛耕,使用铁农具。措施: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将唐推向全盛时期。14.(2023·大同高一阶段练习)(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统计,《全唐诗》与李广直接相关的唐诗至少有55首,唐人咏李广诗是唐朝时代生活的一种记录。(注:李广,约前186-前119年,西汉时期名将、抗击匈奴英雄,时人称“飞将军”。李广在唐朝时被李渊、李世民等追认为先祖加以祭拜颂扬。)——摘编自朱枝娥《从唐人诗歌李广情结演变看唐朝盛衰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 论题:从唐朝人诗歌里的李广情结解读唐朝盛衰变化过程。阐述:初唐时期,人们追求国泰民安,但边关战事却从未停止过,许多士人满怀为国效命、建功立业的豪情投笔从戎。他们一方面渴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却大都难被重用,构成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投射在诗歌中,则表现为初唐诗人借英雄李广来抒发自己为国立功的理想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盛唐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诗人也表现出盛世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高度自信、豪迈奔放、积极进取。汉代的军伍英雄就成了盛唐诗人歌咏理想的重要载体,形成了盛唐咏李广诗独有的理想情怀,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鲜明的富有盛唐时代风貌的人生观、价值观。晚唐时期,社会种种弊端丛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百姓困顿。咏李广诗作中,晚唐诗人在对李广赞颂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不再有的缅怀和追思,寄托了末世现实的危机感、自身前途无望的失落。综上所述,唐人诗歌中的李广情结,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及诗人心理变化。(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北魏北齐隋朝唐朝奴婢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不受田耕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一头受田60亩,限4牛一头受田60亩,限4牛不受田选项朝代成就①春秋战国《老子》《诗经》②两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黄帝内经》《齐民要术》④隋唐时期《唐本草》、雕版印刷的佛经历史时期及诗歌数量代表作品诗人的社会心态初唐诗歌6首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杨炯《紫骝马》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表达对战将神勇的由衷敬佩,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盛唐诗歌(23首)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李隆基《旋师喜捷》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贺朝《从军行》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使命意识,是盛唐诗人生命凯歌的主旋律。晚唐诗歌(10首)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唐代无名氏《胡笳曲》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温庭筠《伤温德彝》难以再有前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意气风发的昂扬斗志,心情悲凉压抑,无可奈何的悲哀与绝望挥之不去。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北魏北齐隋朝唐朝奴婢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不受田耕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一头受田60亩,限4牛一头受田60亩,限4牛不受田选项朝代成就①春秋战国《老子》《诗经》②两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黄帝内经》《齐民要术》④隋唐时期《唐本草》、雕版印刷的佛经历史时期及诗歌数量代表作品诗人的社会心态初唐诗歌6首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杨炯《紫骝马》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表达对战将神勇的由衷敬佩,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盛唐诗歌(23首)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李隆基《旋师喜捷》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贺朝《从军行》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使命意识,是盛唐诗人生命凯歌的主旋律。晚唐诗歌(10首)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唐代无名氏《胡笳曲》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温庭筠《伤温德彝》难以再有前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意气风发的昂扬斗志,心情悲凉压抑,无可奈何的悲哀与绝望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