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练)-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串讲精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练)-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串讲精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021·山东枣庄模拟)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2、(2022·山东烟台·统考二模)(不定项)人体骨骼肌由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组成,快缩肌纤维没有线粒体,慢缩肌纤维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研究发现,无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实际上高于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举重或短跑等剧烈运动主要依靠快缩肌纤维产生更大的力,产生的乳酸随着血液运输流入肝脏,可在肝细胞中转变为葡萄糖。下列有关剧烈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快缩肌纤维产生大量乳酸引起肌肉酸痛、细胞外液pH下降B.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都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ATP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D.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高于合成速率【答案】BC【解析】A、分析题意可知,快缩肌纤维产生大量乳酸进入细胞外液与缓冲物质中和,细胞外液的pH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B、快缩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慢缩肌纤维进行有氧呼吸,二者的第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中进行,都能产生ATP,B正确;C、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进行有氧呼吸呼吸才能产生CO2,故其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C正确;D、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故其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基本相等,D错误。故选BC。3、(2023·山东菏泽·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三模)利用细胞中的化合物做成的生物材料,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如药物胶囊(用动物的皮做成的明胶或淀粉制作而成)、用胶原蛋白制作手术缝合线、用纤维素膜制成中空纤维组成血液透析膜等,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明胶或淀粉制作的药物胶囊使药物更容易吸收B.用胶原蛋白制作手术缝合线也需要拆线C.用磷脂双分子做成的胶囊,会使胶囊内的脂溶性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D.血液透析膜属于半透膜,通过透析作用可以清除内环境的有害物质【答案】D【解析】A、胶囊壳的原理主要由淀粉或明胶构成,将某些对胃有较大刺激作用的药物装入里面,由于胃不会吸收淀粉或明胶,胶囊携药物进入小肠后直接被吸收,避免了药物对胃部的刺激,A错误;B、 用胶原蛋白制作手术缝合线对身体无伤害,不需要拆线,B错误;C、用磷脂双分子做成的胶囊,磷脂头部亲水,因此胶囊内为水溶性药物,C错误;D、血液透析实际上是利用血液透析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弥散、对流等方式,将体内有害物质吸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D正确。故选D。4、(2023·山东菏泽·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三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清除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免疫系统的调节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稳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中暑是由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紊乱导致了高热、恶心、呕吐、心悸和头疼等现象【答案】D【解析】A、清除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而不是调节功能,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物质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B错误;C、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中暑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神志障碍,重者发生昏迷,体温可轻度增高,D正确。故选D。5、(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高死亡率脑卒中患者的诱因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酸碱性中毒的重要原因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答案】B【解析】A、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A正确;B、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B错误;C、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引起呼吸性碱中毒,C正确;D、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适宜的缓冲溶液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D正确。故选B。6、(2023·山东烟台·统考二模)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能运输,还在血浆pH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图示为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成熟红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⑤为被动运输过程,③④为主动运输过程B.葡萄糖在红细胞内分解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C.③过程和共用一种蛋白质,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D.红细胞主要通过②过程调节血浆的pH【答案】B【解析】A、①②表示气体进出细胞,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③表示Na+的外流和K+的内流,需要消耗ATP,为主动运输;④为葡萄糖通过蛋白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为协助扩散;⑤表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为协助扩散,故图中①②④⑤为被动运输过程,③为主动运输过程,A错误;B、葡萄糖在红细胞内不彻底氧化分解,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但是,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正确;C、③过程 Na+ 和 K+ 共用一种蛋白质,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能运输一种或一类物质,C错误;D、气体A为CO2,气体B为O2,故红细胞主要通过①过程调节血浆的pH,D错误。故选B。7、(2020·山东高三模拟)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37 ℃左右。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人误感觉到特别冷,导致发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接受冷觉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后,下丘脑产生冷觉B.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后机体会增加产热C.持续高热阶段是产热总量大于散热总量的结果D.下丘脑接受到寒冷刺激的过程是体液调节过程【答案】B【解析】冷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A错误;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后,机体默认的“正常体温”高于实际的体温,实际体温对下丘脑来说属于寒冷刺激,会调节机体增加产热,B正确;持续高热阶段,患者的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相等,且均大于正常人,C错误;下丘脑接受到寒冷刺激的过程是神经调节过程,D错误。8、(2021·山东泰安高三模拟)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定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相同B.环境温度越低冷觉感受器越敏感C.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 ℃~40 ℃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 ℃~47 ℃之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A错误;环境温度为28 ℃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B错误;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C错误;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正确。9、(2020·广西南宁市高三二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参与马拉松运动。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机体会发生一些重要变化。运动员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 )A.肝脏、肌肉产热量增加,体温快速上升B.汗液分泌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血糖浓度明显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D.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血浆pH明显降低【答案】B【解析】马拉松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大量增加,但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可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错误;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正确;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血糖浓度有降低的趋势,为保证能量的正常供应,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补充血糖,故血糖浓度不会明显降低,C错误;剧烈运动导致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乳酸增加,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10、(2020·湖北麻城高三模拟)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体液①中的氧气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6层生物膜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答案】D【解析】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体液①血浆中的氧气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两层膜,共5层膜,B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C错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11、(2023·山东·沂水县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部分新冠患者的肺部会发生病变,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酸中毒现象,同时伴有血浆蛋白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是引发酸中毒的原因之一B.患者的血浆渗透压降低,可能出现组织水肿现象C.患者出现酸中毒现象说明机体无法调节血浆pHD.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碱性药物等可以缓解酸中毒症状【答案】C 【解析】A、由题意知,“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肺部会发生病变,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困难”,所以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pH下降,是引发酸中毒的原因之一,A正确;B、由题意知,说明血浆渗透压会降低,这样血浆中的大量水分就会进入渗透压相对高的一侧即组织液,进而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C、患者出现酸中毒现象并不是说机体无法调节血浆pH,而是机体对血浆pH的调节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才表现为酸中毒,C错误;D、“酸中毒”说明pH偏酸性,所以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可以让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减少细胞的无氧呼吸;使用碱性药物可以缓解pH偏酸性的状况,从而缓解酸中毒症状,D正确。故选C。12、(2021·重庆·高考真题)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可导致代谢物X的积累,由此引发多种疾病。动物实验发现,给呼吸链受损小鼠注射适量的酶A和酶B溶液,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代谢反应,从而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导致的危害。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呼吸链受损会导致 (填“有氧”或“无氧”)呼吸异常,代谢物X是 .(2)过程⑤中酶B的名称为 ,使用它的原因是 .(3)过程④将代谢物X消耗,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意义是 .【答案】(1) 有氧 乳酸/C3H6O3(2) 过氧化氢酶 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3)避免代谢产物的积累,维持细胞内的 PH;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解析】(1)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内,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会导致有氧呼吸异常。丙酮酸能够分解转化成代谢产物X,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得出X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2)酶B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所以为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作用。(3)代谢物X为乳酸,过程④可以将其分解,避免了乳酸的大量积累,维持细胞内的 PH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3.(2022·山东泰安·统考二模)O2是人和多数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适度低氧下细胞可正常存活,严重低氧可导致细胞死亡。当氧含量低时,线粒体会产生并积累活性氧从而损伤大分子物质和线粒体。科研人员用常氧(20%O2)、适度低氧(10%O2)和严重低氧(0.3%O2)分别处理大鼠肿瘤细胞,24h后检测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为研究线粒体自噬与活性氧含量的关系,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3-MA处理肿瘤细胞,检测肿瘤细胞的活性氧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1)大鼠组织液中的O2以 的方式跨膜运输到肌细胞中,在细胞呼吸过程中,O2参与反应的场所是 。(2)在O2充足的情况下,大鼠肿瘤细胞也会进行无氧呼吸,此时消耗等量的葡萄糖,肿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 (填:“多”或“少”);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血浆的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 。(3)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细胞中的 降解。分析图1可知:适度低氧导致 ;分析图2可得出结论 ;据图分析,严重低氧会导致大鼠肿瘤细胞死亡,推测其原因是 。【答案】(1) 自由扩散 线粒体内膜(2) 少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3) 溶酶体 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 线粒体自噬可以消耗活性氧,使细胞中活性氧含量下降 严重低氧促进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活性氧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解析】(1)大鼠组织液中的O2浓度高于肌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到肌细胞中。在细胞呼吸过程中,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2)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NADH,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都会产生NADH,且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NADH一样多,因此消耗等量的葡萄糖,肿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大鼠肿瘤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因此其血浆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细胞中的溶酶体降解。由图1可知,适度低氧(1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比常氧(2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大比较多,说明适度低氧导致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由图2可知,相对对照组来说,3-MA处理组活性氧含量相对值更高,说明线粒体自噬可以消耗活性氧,使细胞中活性氧含量下降。图1和图2显示,严重低氧时,线粒体自噬水平有所提高,但活性氧含量较高,活性氧会损伤大分子物质和线粒体,可推测严重低氧下促进了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活性氧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串讲精练(新高考专用)专题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串讲)(原卷版+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专题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串讲)-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串讲精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串讲原卷版docx、专题2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串讲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练)-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练原卷版docx、专题2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