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6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雾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专题56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雾的成因分析
【方法指导】
1.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水汽;三是凝结核;四是稳定的大气状况(如:逆温,高压)等。
2.雾的种类
按照地域分:海雾和陆域雾
按照成因分: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谷雾、锋面雾、烟雾、混合雾等。
辐射雾:
(1)晴朗的夜空(无云或少云):近地面辐射冷却快、降温快,有利于辐射逆温层的形成和空气辐射冷却,使水汽凝结。
(2)微风:有不强的湍流存在,既能使辐射冷却作用扩展到一定厚度(几十至几百米)的气层中,又不影响近地面气层的冷却作用。
(3)近地面层湿度大:有充足的水汽,气温稍有下降,空气就会达到饱和出现水汽凝结。
(4)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流雾
(1)适宜的风向风速,风向应由暖湿空气区吹向冷下垫面区,风速一般2-7m/s之间。
(2)暖湿空气与冷下垫面温差显著,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其下部空气便逐渐降温,并形成平流逆温,在逆温层下部,水汽首先凝结成雾,随着逆温层的发展,雾也向上发展,最后形成较厚的平流雾。
(3)暖湿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4)层结比较稳定,有平流逆温层存在。
【拓展练习】
1.11月15日7时45分许,在“滁新高速”下行线191KM至194KM路段(安徽境内),因突发团雾,发生多点多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团雾是指出现在一般雾中的范围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浓雾,因此又被称为“雾中雾”。完成下列各题。
(1)你认为,我国雾容易形成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一天中雾容易形成的时间段大约是_____点到_______点;最容易形成雾的天气是_________。
(2)如果让你对大范围地区做出第二天是否有雾的预报,你需要先明确哪些大气要素?
(3)团雾的形成比一般雾,哪些条件要求更高?
(4)雾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1)冬季 0到8点(不差太多就行) 晴
(2)阴晴状况;空气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风力大小;降温程度等
(3)温差更大(或下垫面更冷)、空气湿度更大、凝结核更多
(4)影响交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架空电路。
【解析】(1)结合材料和常识可知,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日出之前气温最低,因此雾容易形成的时间段大约是日出之前;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最容易形成雾。
(2)雾的形成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大气要素要考虑阴晴、水汽含量、风力和降温程度等。
(3)由材料“团雾是指出现在一般雾中的范围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浓雾”可知,形成团雾时气温更低、空气湿度更大,凝结核更多。
(4)有雾时的能见度大大降低,很多交通公具都无法使用,如飞机等;或使用效率降低,如汽车、轮船等;雾其实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附在空气中的灰尘形成的,所以雾多表示空气中灰尘变多,危害人的健康。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2)除温度条件外,分析冬季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其他原因。
【答案】(1)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夜间海拔较高的山坡降温更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形成逆温
(2)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
【解析】(1)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地形、气温的变化有关。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从地形角度看,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结合山谷风的原理,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大气稳定,形成逆温现象。
(2)雾的形成、要从水汽、凝结核、逆温、地形封闭等条件分析回答。水汽条件:乌鲁木齐所处的纬度较高,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凝结核条件:冬季寒冷,燃煤取暖,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凝结核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逆温条件:晴天多,多逆温,大气稳定。风力条件:三面环山,地形封闭,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二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②空气中有凝结核。③大气稳定(风小、逆温)。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塔卡玛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被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夹峙,被称为世界“旱极”,当地气温较低,最高气温仅24℃。沙漠靠海岸附近时常会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云雾,当地人称为“卡门却加雾”,这种浓雾永远徘徊在低空,既不能变成降雨落到地面,也很难跨过海拔1000米左右的海岸山脉,进入阿塔卡马沙漠腹地。智利的研究员从沙漠仙人掌的生存方式获得灵感,发明一种以网捕雾的方法,即在一张大网上布置许多极为细小的网眼,雾穿过网眼时可以凝结成水滴,再通过大网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
材料二:阿塔卡玛沙漠位置示意图
(1)该地区虽临海却形成纵向狭长的“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请说明原因。
(2)分析沙漠滨海地区多“卡门却加雾”,但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
(3)说明阿塔卡马沿海沙漠村庄采用“以网捕雾”对当地居民的主要意义。
【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盛行离岸东南信风,降水少;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使沙漠南北狭长延伸;同时阻挡了来自亚马孙平原的暖温空气;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2)沿海太平洋水汽蒸发,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3)为村庄提供生活用水,缓解水源短缺问题;提供农业用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1)该小题主要分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及纵向狭长的原因,沿海沙漠的形成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纵向狭长分布主要与山脉逼近海岸及寒流影响密切相关。阿塔卡马沙漠形成是由于智利沿海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形成沙漠;纵向狭长分布主要是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且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及沿海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明显所致。
(2)该题需要解释“成雾却未致雨”的原因。雾的形成离不开冷暖干湿气流的相遇;雨的形成必须有上升气流。已经成雾,说明前一个条件具备,没有致雨,说明多下沉气流。地处沿海,大洋水汽充足,加上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沉的暖干气流(东南信风背风坡多下沉气流),下冷上暖易形成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
(3)由材料可知“以网捕雾” 是将雾穿过网眼凝结成水滴,通过网下的水槽和输水管,最后把水汇集到蓄水桶中,在一个有世界“旱极”之称的地区,蓄水的主要目的肯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当地工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问题得以缓解,经济才可能得以发展。
【点睛】该题能力要求较高,对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等方面考查较为明显,尤其是描述形成过程类题目对能力要求较高,掌握基本原理,总结一般方法是解答此类综合题的关键。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雷半岛(见下图)曾被看成海隅僻地,多为沙滩、沙丘及沙质地,遍地沙荒,干旱、贫瘠、土壤盐分含量较少。古雷半岛的空气中常弥散着含有大量盐离子的水滴,即为盐雾,在风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盐雾沉降于树木和农作物的茎杆和枝叶上,造成与土壤盐害类似的生理脱水现象,严重时造成植物枯姜渍死,古雷半岛的沙地绿化受其危害较大,植物成活率低。
(1)分析古雷半岛土壤干旱、贫瘠、盐分含量较少的原因。
(2)说明古雷半岛盐雾多发的原因。
(3)为提高古雷半岛的沙地绿化植物成活率提出建议。
【答案】(1)土壤以沙土为主,水分易下渗,保水性差;纬度低,高温持续时间长,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速度快;降雨量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和盐分多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失。
(2)轮廓呈长条形,三面临海,各地距海近;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台湾海峡狭管效应,风浪较大,使空气中弥散大量的含盐水滴。
(3)加强对植物受盐雾危害特征的研究;选择耐盐雾的植物种类;建设沿海防护林,削减风力;重视工程设施防护,如设置风障、盐雾网等。
【解析】(1)从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可知,古雷半岛多为沙滩、沙丘及沙质地,遍地沙荒,土沙土的水分易下渗,保水性差,导致土壤干旱;位于回归线附近,纬度低,终年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速度快,导致土壤贫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距海近,降雨量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和盐分多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失,导致盐分含量较少。
(2)读图可知,古雷半岛轮廓呈长条形,三面临海,周围被海洋包围,各地距海近,海洋水汽充足;位于低纬沿海地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东临台湾海峡,台湾海峡狭管效应明显,风浪较大,使空气中弥散大量的含盐水滴。
(3)主要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加强对植物受盐雾危害特征的研究;选择耐盐雾的植物种类;另一方面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削减风力;重视工程设施防护,如设置风障、盐雾网等。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或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雾。图1甲地,图2乙地易出现大雾。
(1)秋冬季节,我国华北地区冷锋过境后的时段里,往往出现大雾天气。请解释此过程中华北地区形成大雾的原理机制。
(2)利用大气运动的原理,分析甲地多夜雾的原因。
(3)乙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乙市。分析乙市及其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天气的原因。
(4)有人认为大雾天适宜晨炼,也有人认为不适宜晨炼。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冷锋过境后,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随着天气转晴和太阳的照射,空气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多,夜晚地面热量散失多,近地面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容易形成(辐射)雾。
(2)甲地位于高山围绕的山谷中,白天谷地蒸发蒸腾水汽含量大,夜晚山地气温冷却快,比重大,冷空气沿山坡下沉;使谷地湿润空气气温下降,凝结成水滴,形成大雾。
(3)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暖湿空气丰富;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弱,空气流通差,不利于雾的扩散。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产生大量的凝结核。
(4)不适宜;雾天近地面往往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天气,大气稳定,污染物在近地面漂浮,不利于扩散。
【解析】(1)根据材料中雾的形成原理,“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或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雾。"冷锋过境后,由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随着天气转晴和太阳的照射,空气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多,夜晚地面热量散失多,近地面气温低,水汽遇冷凝结,易形成(辐射)雾。
(2)结合图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谷,夜晚山坡气温冷却快,比重大,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山谷气温较高,沿山坡下沉的冷空气就使谷地湿润空气上升,气温下降,下面气温低,上面气温高,湿润空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形成大雾。
(3)根据材料“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这一信息提示,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应考虑下垫面状况应为“寒冷”;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等判断S市为旧金山,该市西侧海域有自北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较强,所以夏季多雾。同时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区受其影响,天气晴朗,风力作用小,不利于雾气的扩散;该地区人口较多,经济发达,污染物多,提供较多凝结核。
(4)大雾天近地面往往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天气,大气稳定,污染物在近地面漂浮,不利于扩散。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不适合晨练。
专题60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渔场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60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渔场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7页。
专题59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港口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59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港口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
专题58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航运发达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58 常考成因类综合题之航运发达的成因分析(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