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3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3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4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45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47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50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53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2029/0-169323220656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第1讲 真题体验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讲真题体验课,不解之缘,密不透风,司空见惯,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还会损害健康,体重不仅会反弹,扣人心弦,循循善诱,热火朝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模式下的语言文字运用积极回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命题强化情境意识,综合性、实践性越来越强,突出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命题点自由组合、命题形式灵活多变的考查思路,“随文命题”的规律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改变过去单独以客观题或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某个题点的模式,实行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考查形式融入同一语境的全新模式。鉴于此,考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动态思维,加强对信息筛选、提炼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综合解题能力,以此来应对新高考形势下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大变局”。
(1)材料的变化性选用的语言材料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材料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问题进行思考。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科学家栾恩杰的科研经历”、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天宫课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元宵节”、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中国画”、2021年全国甲卷的“家常菜”等,均取材于当下典型的社会活动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材料接地气,直观效果好。
(2)命题的综合性新高考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采用2个情境语段,将成语填空、句式变换、修辞手法效果分析放在一起考查,将人称作用和补写语句放在一起命题;再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利用一则材料命制了标点符号(破折号作用)、修辞(比喻的相似性)、语句表达效果比较分析三道试题,仅第20题就涉及了不同句式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语句在语段中的结构作用、语体风格等多个考点,体现了“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3)考查的灵活性新高考呈现轮考趋势,命题点的设置越来越灵活。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回避了2021年新高考Ⅰ卷考查词语辨析、语病辨析的客观题型,取而代之的是主观题型;再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考查词语辨析、病句辨析与补写语句和衔接语句,有意回避了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对标点符号、修改病句、压缩概括等的考查。
(1)复习要全面——研究高考不如研究课标。绝不能再沿用上一年考什么、下一年学什么的传统备考模式,否则会将备考引入“歧途”。课标要求的,都是复习要准备的。(2)基础要抓牢——研究题型不如抓牢基础。考查题型将不再遵循某些固有的模式,而是根据命题思想和价值导向选取材料后再因文命题,备考唯有打牢语言基础,才能从容应对万变的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__________。
真题体验课 2022年新高考Ⅰ卷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__________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第一步:准确定位,归纳总结材料属于人物通讯,主要介绍了科学家栾恩杰克服重重困难,促进中国国防与航天事业发展的事迹。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材料共三段,第一段是背景段,介绍科学家栾恩杰与国防和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第二段介绍栾恩杰的科研事迹,重点介绍了栾恩杰参与潜地导弹研制过程经历的失败与面对失败时攻坚克难的精神。第三段是总结段,强调失败对于航天研发的意义和科学家面对失败时永不气馁的态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前文提到科学家栾恩杰因为服从国家的安排,学习了自动控制,也正是因为改学了自动控制,他与国防和航天事业产生了联系,彼此之间关系密切,故填“不解之缘”。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第二处,前文提到潜地导弹是欧美国家的秘密武器,那自然是需要严密防卫的,再由后文“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以看出,潜地导弹的资料极少流出,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故填“密不透风”。密不透风:比喻包围紧密或防守严密。第三处,前文提到在“巨浪一号”研制攻关期间,“台、筒、艇”的每一步都失败过,这说明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故填“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一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导弹,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步进行潜艇发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从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剩下的句子由“第一步……第二步……最后一步”三个序数词引导。第一步,“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已经是极为简洁的表述,可以保留;第二步由“以”字组合成了一个复合句式,可将其拆分为两个单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步也已经较为简洁,可全部摘录。最后,把以上句子组织在一起,便可得出答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和其他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侧面烘托出航天工作者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的重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设问的内容。画横线句子先对研究失败的后果进行提问,并从辛苦白费、工作更艰苦、可能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格局中改变赛道三方面进行回答,充分阐述了研究失败所带来的影响。再看排比的使用。在设问的答句中,连用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很有节奏感,回答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的同时,在影响的程度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阐述由此带来的后果。研究失败的后果如此严重,可失败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事情,设问和排比的运用,突出强调了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而这些艰难困苦,无不烘托了航天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意义。综合分析后,再组织答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__①__。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__②__,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__③__,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第一步:通读文段,提取重要信息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类材料。材料关键词为“减肥”,中心主题为“减肥与体质指数相关,不健康的饮食或减肥方式可能适得其反”。第二步:结合语境,逐层分析材料共两段,采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论证。第一段介绍产生减肥想法的背景和医学领域健康体质指数的范围。第二段是结论段,重点说明不科学的减肥方式会导致体重反弹,甚至比以前更胖,严重的话,还会损害健康。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人称代词的用法的能力。例句文段指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A.该句是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特指,称呼说话的对方。B.句中的“你”不具体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C.该句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D.该句是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特指,称呼说话的对方。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上文说“判断是否需要减肥”,下文接着提到体质指数,因此,该空应填写“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处,上文有表示递进的“不但”,此空处应含有“还/而且”等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下文说还会得胃病,由此可知此处是说不吃晚饭的减肥方式有害健康,因此空缺处填“还会损害健康”合适。③处,上文是“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下文是“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看出,体重不但没降下去,还会反弹,下文有“甚至”表示递进,所以此空处填“体重不仅会反弹”合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
真题体验课 2022年新高考Ⅱ卷
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第三次“天宫课堂”这些__________的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开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__________的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__________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第一步:归纳总结,把握大意本文是一篇新闻,主要介绍了神州十三号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的过程。第二步:分段分层,追因溯果材料共三段,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作为导语部分,主要介绍了“天宫课堂”开课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授课的主要内容。第二段围绕“天宫课堂”中的太空实验展开,重点展示了新奇的太空实验过程。第三段是总结段,回顾两次“天宫课堂”,揭示太空实验课堂的意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原文“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可知,这些实验演示能够让人心情激动,引起共鸣,故此空可填“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感染力强,牵动人心。第二处,根据原文“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的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可
知,此处形容王亚平为孩子们授课,所以用“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第三处,根据原文“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可知,此处讲王亚平和孩子们的互动,后文强调“天宫课堂”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所以用“热火朝天”。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语序不当,“科学实验”应为宾语,所以把动词短语“现场演示”提前作谓语;“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的主语应该是“天宫课堂”,而不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应该改为“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关联词缺失,后文用到了“还”,所以在“现场演示”前加上“不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第一步:把握方向,细致判断该材料从语言特征上判断为散文体小说,带有“自传体”性质。主题上带有童年追忆特征,思想情感上属于思乡、思亲、追忆类。第二步:根据特征,分层体会选段中心主旨为“怀人”与“怀乡”。交代作者所处的生活背景,交代中心人物“我”的祖父,进而由人转向物,主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遗憾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采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形成流逝感。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了美好事物的易逝感。
3.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怀念。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反复说“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数字的变化体现的是祖父的老迈、“我”的长大成熟,从中可见岁月无情,但人有意,自然规律
下“我”难以阻止祖父的衰亡,但会懂得这些数字的意义,并努力珍惜用心对待与祖父在一起的幸福美好,并留驻心底。②使用排比修辞,用“我……,祖父……”的句式表达,间隔反复中不断强化突出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表达了“我”与祖父的深厚感情,以及“我”对祖父的不舍,语言简单但情感深厚,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启发读者思考——用心对待生活,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排比。效果: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使用了排比手法,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多角度多侧面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增强语势。此处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真题体验课 2021年新高考Ⅰ卷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第一步:通读材料,归纳要点这是一个新闻类文段,主要介绍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文明实践示范活动的情况。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材料共分三段,第一段是新闻导语,总体介绍文明实践示范活动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情况;第二段是新闻背景,重点介绍了元宵线上活动直播的情况;第三段强调活动的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互映衬:相互映照、衬托。语境中侧重表现传统与现代在一起呈现出美好的景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第二处,喧闹无比: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
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第三处,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多指山脉、河流、雨雪等。语境是指“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用以说人,选“络绎不绝”合适。第四处,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此空形容的是“文明盛宴”,而且有赞美之情,选“汁醇味正”合适。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三个并列短语应该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主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谓语“描绘”和“传播”、宾语“城乡风物”和“时代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练,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①“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关,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②“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
对偶(对仗)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__①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__②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③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材料属于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由于温度升高,雪衣藻大量滋生,加快了冰雪消融速度。第二步:切分层次,判断前后逻辑关系材料共两段,采用介绍现象与探究原因的逻辑,环环相扣。第一段介绍现象,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中的雪不是白色而是“西瓜色”,并交代该现象是受雪衣藻的影响。第二段是结论段,揭示根本原因,雪衣藻滋生是南极升温导致的。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的逻辑关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由此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C、D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下文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而B项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下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可知,这里应填雪衣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冬眠,而根据后面的“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可知,雪衣藻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会冬眠,所以此处可填“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第②处,根据下文“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可知,此处应填雪衣藻不成熟时
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
最初是绿色的/未成熟时是绿色的
的颜色,再根据后文“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变化可知,不成熟时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由此可知,这里可填“最初是绿色的/未成熟时是绿色的”。第③处,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这是对上文现象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会加快冰雪消融的速度,所以此处可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真题体验课 2021年新高考Ⅱ卷
然而,制订太空菜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________,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第一步:通读材料,把握大意选段属于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空餐升级优化的过程。第二步:划分层次,理清逻辑材料共三段,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引入问题,提出太空中能否享用大餐的疑问。第二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太空餐的更新升级过程。第三段是转折段,介绍当前困境。太空餐虽不断优化,但食品的保鲜仍然是一大难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B.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C.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D.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时向后退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让人看见就想往后退,应选“望而却步”。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
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看,应选“不可低估”。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不必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用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第四空,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形容数量极少。极其稀缺:极其稀少、短缺。此处从生活需要角度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稀缺,应填“极其稀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B.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C.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D.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境强调的是人们的创造力,应保持“人们就发明了……”的句子结构,排除C、D两项;“还有咖啡杯和煎锅”与前文形成语意递进,应用递进连词衔接,而“并且”表并列,排除A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B.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C.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D.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正因为……使得”句式杂糅,可以删掉“正因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前加“这”,排除B项;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为“虽然”,排除C、D两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东方艺术重主观,__①__。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中国画通常__②__。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__③__,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第一步:通读材料,归纳主题这是一个议论类语段,主要分析了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的特点。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上文“东方艺术重主观”推知,横线处应该表达为“西方艺术重……”,再根据后文“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可推知,前者为客观写实,后者为主观虚写,从而确定答案:西方艺术重
西方艺术重客观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人与自然的关系
客观。第②空,先根据段落特点确定此空所在句子属于观点句,总领下文,然后根据后文信息“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分类”“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花鸟画……”,确定此处应该填写: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第③空,根据此处前的分号可知,前后是并列关系,三个层次(人物、山水、花鸟)一一对应,参考人物画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花鸟画的“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横线后的“人与自然”,确定此处答案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5.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成分复杂,属于长单句,把它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即长句化短句,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拿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存在。比如本题中主干句为“六尾蝌蚪(主语)摇曳着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现代文阅读--第1讲 文体基础课课件PPT,共46页。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现代文阅读--第1讲 文体基础课 (2)课件PPT,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佣工乞丐,“我”的见闻,林冲被逼上,陆虞候设计陷害,山神庙,答案自然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现代文阅读-- 第3讲 题型研习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活动1曲解文意,活动2张冠李戴,活动3混淆时态,活动4混淆是非,活动5偷换概念,活动6无中生有,活动7以偏概全,活动8因果混乱,综合素养作业三十,思维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