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答案)0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答案)02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答案)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公元316,北方的司马氏政权宣告覆灭,次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琅琊王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重建了晋王朝,史称东晋。上述材料中的琅琊王指的是(    )

    A.司马炎           B.司马睿

    C.王导           D.王敦

    2.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了四个更替的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都城都在(    )

    A.洛阳        B.咸阳

    C.建康        D.长安

    3.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C.南方民族大交融 

    D.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4.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分别指的是(  )

    A.司马昭和王莽 B.司马炎和王维

    C.司马睿和王导 D.司马睿和王猛

    5.小明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了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晋进行北伐收复中原

    B.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C.淝水之战东晋统一全国

    D.420,武将夺权,东晋灭亡

    6.南朝历史始于公元420,止于公元589,历经四个王朝,南朝是指(  )

    A.我国历史上四个大一统的朝代

    B.我国南方先后相继的四个朝代

    C.我国南、北方并存的四个朝代

    D.我国南方地区并存的四个朝代

    7.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8.据《宋书·州郡志》所载,(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人口约90,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9.“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10.列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1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推广选种、育种和施用粪肥等技术 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 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

    12.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316,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改正:

     (2)梁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改正:

      (3)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改正:

    三、简答题

    13.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你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史料解读】

    (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材料,对比一下,《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百姓把鱼和稻米作为主食,以渔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不用买卖交换也能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汉书》选段译文

    材料二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需求。会稽地区临海靠湖,有良田数十万顷,肥沃的土地价格很贵。这是关中的鄠(今陕西户县)(今陕西西安东杜陵)地区根本不能比的。荆州的富饶,扬州的肥沃,鱼、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宋书》选段译文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316,北方的司马氏政权宣告覆灭,次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琅琊王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重建了晋王朝,史称东晋。上述材料中的琅琊王指的是(  B  )

    A.司马炎           B.司马睿

    C.王导           D.王敦

    2.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了四个更替的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都城都在(  C  )

    A.洛阳        B.咸阳

    C.建康        D.长安

    3.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A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C.南方民族大交融 

    D.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4.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分别指的是( C )

    A.司马昭和王莽 B.司马炎和王维

    C.司马睿和王导 D.司马睿和王猛

    5.小明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了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东晋进行北伐收复中原

    B.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C.淝水之战东晋统一全国

    D.420,武将夺权,东晋灭亡

    6.南朝历史始于公元420,止于公元589,历经四个王朝,南朝是指( B )

    A.我国历史上四个大一统的朝代

    B.我国南方先后相继的四个朝代

    C.我国南、北方并存的四个朝代

    D.我国南方地区并存的四个朝代

    7.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8.据《宋书·州郡志》所载,(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人口约90,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D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9.“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D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10.列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B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1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D )

    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推广选种、育种和施用粪肥等技术 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 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

    12.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316,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改正:鲜卑人改为匈奴人

    ×(2)梁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改正:改为

    (3)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改正:

    三、简答题

    13.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你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史料解读】

    (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材料,对比一下,《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百姓把鱼和稻米作为主食,以渔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不用买卖交换也能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汉书》选段译文

    材料二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需求。会稽地区临海靠湖,有良田数十万顷,肥沃的土地价格很贵。这是关中的鄠(今陕西户县)(今陕西西安东杜陵)地区根本不能比的。荆州的富饶,扬州的肥沃,鱼、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宋书》选段译文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2)不同:《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比《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到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

    (3)条件: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建议: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初中历史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的四个政权,列表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优秀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优秀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