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九(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九(含答案解析),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九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2)依据材料一、二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一 出土3.6万枚秦简的湘西里耶古城“中华一号井”。秦简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部分简牍属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时期,其纪年有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图二 2010年4月13日,游客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参观“秦简文化墙”时,面对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一边拍照,一边赞叹。(1)这批秦简记载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有关中央官制的记载可能包含哪些内容?(2)有人据地理位置判断,秦朝时期的里耶古城应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3)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这一制度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尔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材料二 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答案解析1.答案为:(1)影响: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2)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不同:前者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铲除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后者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原因:秦汉帝国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基础之上;罗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缺乏统一的基础。解析:(1)据材料“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相同点,结合题干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得出,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由材料“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可以得出都是扩张的产物;据材料可以得出二者均促进了君主专制的产生。第二问,不同点,据材料“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三问,原因,可以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基础方面加以回答。 2.答案为:(1)中央官制的设置,包括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中央各级官员的职权,如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等。(2)不同意。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3)贡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解析:第(1)问,从三公九卿的设置及其职权来归纳,归纳为中央官制的设置,包括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中央各级官员的权力,如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等。第(2)问依据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的史实进行判断。由时间“大部分简牍属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所以表态不同意。结合所学,可以答为: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第(3)问,要从制度的角度认识秦朝最突出的贡献及其深远影响,可以答为:贡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示例二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4.答案为:(示例)论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促使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出现剧烈变化,百家争鸣出现,中央集权逐渐建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使儒学正统受到挑战,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状况,决定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可从中西比较和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两个角度拟定题目,如东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古代东西方社会不同的走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等,注意拟题的范围是古代史。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阐述,如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为论题,可选择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阐述经济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5.答案为:(1)特点: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落后;技术零散,未形成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问题:熟练技术工人匮乏;机器制造业不成熟,生产进程缓慢;维护和修理困难;资本的投入不足;手工劳动者的抵制。影响: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都对人类文明有着广泛的影响;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解析:(1)依据材料一“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的信息并结合古代科技特点归纳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人类文明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一(含答案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五(含答案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四(含答案解析),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