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课时练习
展开专项16 微写作
1.作为耀华中学优秀毕业生的小轩和小涵参加高一学生的“名著阅读交流分享会”,在分享会上,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乡土中国》读起来才没劲呢”。针对此现象,小轩将结合《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谈谈如何走进经典,小涵也将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来让学生了解名著。
请为小轩或小涵写一个发言稿,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走进经典,必品“红楼”。品《红楼梦》不能错过的是其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例如王熙凤出场时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爽朗的性格。曹雪芹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恍若神妃仙子”,写出她满身的珠光宝气,表现了她的俗气与贪婪。现在有些同学读不进经典,是因为没有好好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语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针对同学们对名著的不同感受,结合小说情节或名句来谈论如何“走进”经典。《红楼梦》,同学的感受是“读不进”,初步分析有可能是《红楼梦》的人物过多,描写的事件琐碎而事物繁杂,这让一些追求情节而沉不下心阅读长篇的同学产生了畏惧之意;另外,《红楼梦》的主题也通常被解读为“宝黛爱情”“反抗封建”,这也会让一部分同学因为不喜爱某个人物的性格或认为主题过于沉重而不愿阅读,针对这点,可着重于如何去读,即“各取所需”,按照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去钻研,《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或列举《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吸引同学阅读。
“《乡土中国》读起来才没劲呢”,《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一部学术专著,有些同学可能因为此类学术文章不容易懂,阅读就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乡土社会特点,结合文中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探究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问题。
写作的时候要对作品的地位价值、情节、人物等作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分析,情节或概念的理解要符合原著内容。注意,必须选择《红楼梦》或《乡土中国》来分析。
2.有人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说到“名著”或“经典”,有些人常常将其与黄袍马褂之类的衣物和孔乙己之类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视之为“落后”或“迂腐”的象征。但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阅读经典能使你的目光更为深远,使你的感情日益丰富,使你的举止更加高雅,使你的谈吐更为脱俗,当然,也会使你笔下的语言更为优美……
上面的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从阅读过的《论语》《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中外著作中,至少选择两部作品,结合其中的精辟语句或人物、情节,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阅读经典带给你的感受、启迪。要求:感情真切,富有文采,100字左右。
【答案】《论语》:吾每就《论语》捧读执卷之时,不免心生欢喜,亦如沐春风。其言正中肯綮,颇有使人醍醐灌顶之金玉良言——有“君子不器”便觉为人不可囿于一技之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言如春风能使万物棣通,能使人就有道而正焉。读毕皆能思绪万千,心情亦如冰破泉流,翕翕然畅美而不可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阅读《红楼梦》,为大观园的华丽奢靡而感慨,为宝黛的感人爱情所打动,也为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而唏噓。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1)抒情类微写作
(2)写作要求:解答本题,首先要精读相关名著作品,对相关作品的情节、人物、文学特点以及思想情感有一定的把握,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相关的写作。此题要求从阅读过的《论语》《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中外著作中至少选择两部作品,结合其中精辟语句或人物、情节,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阅读经典带给你的感受、启迪。
(3)写作思路指导:
以《论语》为例,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哲学的代表,它在今天依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的民主理论受到现实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思想则重新焕发新生。《论语》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写作时,应联系一句具体的名言,指出其在新时代的意义。具体我们学习过《论语》十二章,学生可从中选择自己感触较深的一则或几则发表看法。
再如读《红楼梦》可以让人如醉如痴,心性空灵,诗情画意等,再结合某几个才女的诗句或经历,谈具体感受,黛玉的灵动脱俗,宝钗的温婉大方,王熙风的八面玲珑……《秋窗风雨夕》的文采,《临江仙》的野心,《聪明累》的悲凉……最后可以简单谈给自己的人生启迪。成文时注意语言的文采。
3.年级很多同学在初读《乡土中国》这一学术著作时,抱怨“没意思”者有之,苦恼“怎么读”者有之,困惑“读这个有什么用”者亦有之……请你针对以上提及的某一个阅读问题,写一段话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要求:结合书中内容,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答案】阅读《乡土中国》,第一步可以浏览。我们“浏览”《乡土中国》,自然会关注这本书的编写体例以及14篇文章的排列顺序,可能会对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发生兴趣。然后,可能会对我们感兴趣的篇章,随手翻看,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第二步可以精读。在《文字下乡》中,作者写道:“所以在乡下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在《再论文字下乡》的结尾,作者写道:“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文字下乡”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说,就是让“乡下人”识字,会读,会写,会用;扩大一层,就是要让“乡下人”懂一点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微写作的能力。
从语文课程的意义上看,我们阅读《乡土中国》,不但要读懂这本书,还要通过阅读这一本书来学会如何阅读学术著作,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建立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梳理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的层面构建了五步阅读法。这五步就是“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因此,通过这一论述,我们能解答“怎么读”和“读这个有什么用”的问题。而对于抱怨“没意思”者,我们可通过分析其与我们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关联性、《乡土中国》中语言的朴素性、举例的平实生动性等角度去阐述。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个包含同学间用“行话”交流的生活情境。要求:思想健康,有语言、神态、动作描写,100字左右。
【答案】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寝室里一片沸腾。A脸含愁容:“哥们,我这成绩肿么办呀。”B边擦脚边白了他一眼:“谁让你是‘特困生’?好好听讲吧,向学霸学习。”学霸C推了推快掉到鼻梁上的眼镜说:“我就是多做了几道题而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描写类微写作题。
这道题目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材料由《乡土中国》中的“行话”引出写作内容。材料解释了“行话”内涵: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听不懂;然后给出了写作范围,“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这就限定了要写学校里或者寝室里的“行话”。
要求部分告诉我们要写一个“生活情境”,应当写带有“行话”的对话,并且“有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写作时应当先交代一个情境或者话题,然后分别设计几个人物,描写他们的对话,以及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对话中要有“行话”。
5.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忧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因表达时表情、动作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含意,生活中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吧,请写出你的经历和体验。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150个字。
【答案】张铭期中考试数学比我高5分。他吃午饭时在我面前炫耀,我斜了他一眼,说“走着瞧吧”,转身就离开了。晚上回家,发现宠物狗还是进食不多,我说送去宠物医院看看,爸爸正忙着修改报告,随意说了一句“走着瞧吧”,头也不回。“走着瞧吧”前后意义不同:前者为不服气,过段时间再下结论:后者为等一等,再看看情况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由题干要求来看,这是一融合记叙、描写以及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微写作题。
由“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因表达时表情、动作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含意”可知,考生需要找到“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展现其在不同情境之下的不同含意,同时在展现这些情境的时候要配上人物的表情、动作;由“生活中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吧,请写出你的经历和体验”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现来写,围绕“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描写几个片段,同时最后要阐释前面各个情境中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义。
如“有意思”,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观看影片时,这“有意思”是有趣味,此时可以配合“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等神态;在面对别人无理取闹的时候,这“有意思”是表示不屑,此时可以配合“不屑”的神态。
6.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中国乡土社会需要礼治,而现代社会为什么更需要法治呢?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150个字。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更需要法律法规来指导人们的生活,规范人们的言行。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人们凭借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人们不再是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社会发展变化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多。人们仅仅凭借传统和经验难以应付生活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这是议论性微写作。
本题要求学生就中国乡土社会需要礼治,而现代社会更需要法治来谈谈看法。材料给出了《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特点以及乡土社会与礼治的关系,写作时注意分析两种社会背景的不同之处,从而明确观点,阐明理由。
首先根据所给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的文字分析乡土社会为什么需要礼治,首先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很小,人们可以凭借自己或者若祖若父的经验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然后分析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的不同,现代社会变迁很快,人口流动性很大,人们不再生活在熟人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所以更需要法律法规来指导人们的生活。
7.高一的部分同学对阅读《乡土中国》这本学术著作有畏难情绪。请你结合自己阅读该书的体验,给他们提供一点阅读建议。限100字内。
【答案】示例一:读此书,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其次是读书的目录,再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如“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
示例二: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可以找一些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来阅读;其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查阅的方式获知其确切所指。如“群己界限”“差序格局”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说明
关键词:《乡土中国》、阅读建议
写作对象:试题要求为高一的部分同学阅读《乡土中国》提供阅读建议
写作要点:《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
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是粗略的“预读”,做准备的。
除了看出版介绍、读序跋,还应当看看目录。社科类著作的目录,一般都比较明晰,主要的观点往往会出现在章节的标题或目录中。看一遍《乡土中国》的目录,可能对其中有些名词或者问题不怎么懂得,也可以有些是感兴趣的,回头再想想后记中交代的研究背景,我们对这本书的主旨,便有粗略的了解了。
社科论著的阅读要有些计划和步骤,多动脑筋,多一些理性思考。“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把某些现象或者事物所体现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说法”(往往是某一个词句),这就是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就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住了概念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
8.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请你从现代文阅读Ⅰ所选材料与下列材料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300字。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成年后就离开这团体。
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选自《乡土中国·家族》)
【答案】示例1:中国的家是家族的,共同经营事业。这一特点对我们的家族企业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可以让亲属负责企业的核心管理部门(如营销、销售、财务等),核心人员忠诚度高。在创业前期,利于集权管理,家庭的关系网络有利于企业管理的高效实现。在面对资金紧张,产品滞销等困难时,亲戚们都倾心投入、凝心聚力,亲人们的感情也非常深厚。但在管理企业时,大家长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亲情关系,资金、话语权等许多因素也在干扰科学管理。容易形成“任人唯亲”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非家族成员。而身处要职的家族成员在奋斗后成为既得利益者,没有完善体系的约束和评价,会阻碍管理和变革。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相比,更需要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智慧,真心希望既有家族的亲情,又有经理人式的管理。
示例2: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父系家庭结构,这一特点让深圳的大伯家和北京的我家在春节之际聚会在温州的爷爷家。和一年难得相见的亲人们一起包饺子、拜大年,感受浓浓的年味,体会温暖的亲情。春节的祭祖仪式,家人们一起追忆祖德、感谢养育恩情,慎终追远,让我们产生一种质朴的情感,那就是要为家族增添光彩。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很多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与整个家庭家族相联系,成为整个家族利益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家族中每个成员的重要职责就是促进家族的发展,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词语如“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家丑不可外扬”等就能体现中国人的这种家族观念。家族连接着血脉,亲情维系着发展。家族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头脑中,直到今天,它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层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题目提示我们,“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还要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学生首先要找出所给材料中“家”有哪些特点。比如材料1当中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所给材料中也有“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这就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家”是有着血缘和亲情性质的大家族,考生可以从这一特点出发,思考这个特点的利弊。
“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意味着我们可以结合生活感受来写,也可以结合我们阅读到的其他与家族有关的内容来写。
思考这样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影响。例如,基于亲属关系的家族企业,如果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可能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同舟共济,比起与外人的合作来更容易团结协作,共渡难关;但是由于盘根错节的亲属关系,加上中国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在这样的家族企业里有时会出现人情大于法理的情况,这是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端,如能妥善解决,引入经理人式管理,则能兼顾亲情与法理,会使企业发展更顺利。
再如,中国的“大家庭”观念更有利于维系亲情。比如每到节假日的家族聚会,会使亲情得到滋养;也有利于培养年轻人为家族争光的质朴情感,使得血脉和亲情在个人发展和家族繁荣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合阅读积累思考”,可以联系《红楼梦》中的贾家。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依靠姻亲关系盘根错节,织成了一张关系网,他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利有弊,这就是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在生活中的体现。
9.《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你的认识加以分析举例。(不超过150字)
【答案】《乡土中国》中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那么由个人为中心向外推构成的社会网络便是由一根根私人的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每一种熟人关系就由一种私人的道德维持着。例如“三纲五常”就是这“熟人社会”的表现,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就是这种私人的道德关系的体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本小题要求“由《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什么特点”,考生要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内容,谈对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认识,作品中多处论及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征,有注重实用性发明,缺少理论研究;好古;信任亲戚;礼治;勤劳等。比如有关实用性发明,“中国其实很早就发现了一些物品、一些规律,也有着许多实用性的发明。火药、指南针、圆周率计算、观星……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方面的成果都十分超前,但是始终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科学理论来”,可以从注重实用性的发明,而缺少理论的研究这一角度拓展论述。
再如书中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小,而且人们所索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因此人们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做自己生活的指南。越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越值得保留。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由此可看出中国人好古,对老人的敬重和论资排辈的特点,也可从这一角度拓展论述。
另外注意组织语言时要连贯得当,题目要求不超过150字,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字数要求。
10.阅读下面材料,请你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结合《乡土中国》的学习体会,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丁真“走红”的原因,不少于200字。
近日,生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藏族小伙丁真,因为一条视频意外走红。在视频里,丁真帅气纯真的脸庞、黝黑的肤色、清澈的眼眸及淳朴的笑容充满了整个屏幕,他火速成了大家心中的“甜野男孩”。据报道,丁真一夜爆红后,曾收到选秀节目的邀约,但他拒绝了,而是签约了当地的一家旅游公司,为本地博物馆做讲解,参与家乡的旅游文化宣传。
在最新的宣传片《丁真的世界》中,他说道:“我就想骑着我的小马,翻山越岭。这就是我的世界,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我的朋友们,还有唱不完的情歌。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最爱我的家乡,我想,就这样待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想留在理塘,为家乡做一些事情。”
【答案】示例:
关键词:热爱家乡,奉献家乡。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丁真契合了人们的故土情结,有对美丽“家乡”的回归和想象,对宁静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他的生活状态和追求也正是处于快节奏生活压力之下的人们所缺乏的、所向往的,丁真似乎就代替奔忙于快节奏中的人们实现了未了的愿望,故而,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微评论的能力。
根据“据报道,丁真一夜爆红后……本地博物馆做讲解,参与家乡的旅游文化宣传”“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最爱我的家乡,我想,就这样待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想留在理塘,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可知丁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而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人是美丽的。
根据《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丁真在爆红之后没有趁红做流量网红,而是以家乡为先,事事考虑家乡,这就契合了人们的故土情结,丁真的做法有对美丽“家乡”的回归和想象,对宁静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这些,也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所缺乏的并向往的。
11.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士中国》。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要求:立足作品,内容恰当。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不少于100字。
【答案】中国社会在传统规则下有“无为而治”的特点。因为人人从小都接受老一辈的教育,在思想上从小就熟习一些约定成俗的规矩,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比如,男人做了温柔体贴的事,女人做了大胆的事,都会受到人们异样眼光的排斥,一个人要对抗整个社会是艰难的,为了不被排斥,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最终达到了“无为而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分析微写作的类型和写作的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写作。本题题干要求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并且要求立足作品,内容恰当。据此可知本题属于议论类微写作。
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回顾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内容,筛选出有关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点,接着在联系生活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不可脱离作品。从该书可知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少流动少变动,土地、血缘和祖辈的经验代代相传,由此可以联系中国人“叶落归根”的观念;中国的乡土社会还是无讼的,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等等,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拟写。
12.请你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具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
要求:①出现人物。②要有细节描写。③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80字左右。
【答案】例文:
夕阳余晕透过层层枝叶撒在这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给它抹上一层黄灿灿的颜色。在田间劳累了一天,现在能悠然的坐在小院中,和家人一起共享这露天晚餐,是何等惬意啊!一张苍老的圆木桌,摆上几样再简单不过的农家小菜:干煸豆角,腌萝卜块和几块薄剔透的腊肉。懂事的孩子往爷爷奶奶碗里夹盘中仅有的几块腊肉,而老人们又贴心地把肉夹给孩子,说着:“正在长身体,多吃点儿肉……”孩子狼吞虎咽地吃下腊肉,吃完,还不忘心满意足地吮几下手指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描写
关键词:乡土气
写作对象:乡村
写作要点: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乡士气”即具有乡村特色即可。可以描写乡村特有的风光和场景,描写顺序要合理,如可以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注意要有人物的活动,并且聚焦一个场景,如农民劳动的场景、农闲时大家闲聊的情形,孩子们在田野里、小溪边玩乐的场景等。能够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或自然特征,写人可以从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描写。
13.浅论:《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写一篇100字左右小作文。
【答案】“差序格局”就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差序格局”是我们传统的乡村落后、愚弱的根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花大力气在“新农村建设”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扶贫攻坚”,“造血”更重于“输血”。为今之计,只有破解“差序格局”,方能助推家乡巨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要求对《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写一篇100字左右小作文。作答本题,首先要从“差序格局”的原理说开去。搞清楚什么是“差序格局”,以及“差序格局”的主要表现。
“差序格局”就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差序格局”的表现:(1)血缘关系很重要性;(2)公私、群己关系具有相对性;(3)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价值观;(4)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5)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
然后针对“差序格局”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就“差序格局”的内涵以及种种表现展开话题,亦可以结合实际,从家乡建设的角度谈起。如果从家乡建设的角度,可以指出推动家乡的巨变,必须破解“差序格局”。注意字数要求,分条进行,言简意赅。
14.参照小说《哦,香雪》的表现方法,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你心目中的具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要求:①出现人物。②要有细节描写。③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50-200字。
【答案】示例1:春天,一阵春风吹来,把大地的衣裳吹成了五彩缤纷的。而山野里、草丛边,绽开了许多明媚的小花。杜鹃换上了火红的外套,桃花也擦了嫩粉的胭脂,就连解冻的小溪也叮叮咚咚地唱起歌来。村子里的孩子,都跑到树林里玩:女孩子们在草丛边采了许多野花,都挂在了衣服上、头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男孩子们跑到柳树旁,拔下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可神气了。
示例2:秋天雨后早晨,金黄色铺满了田野、山冈。秋风送爽,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跳着一曲曲优美的舞蹈,降落在地上,水面。山野中,是什么在飘香?哦,原来是桂花开了。小小的桂花呈金黄色,甜香怡人。村里的孩子非常喜欢桂花做的香包,挂在衣服边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秋风一吹,山上的野果成熟了,香甜可口,孩子们别提有多乐和了,他们拿着篮子来到山上,采集野果。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篮子里都装满了野果,也装满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容。
【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要求“参照小说《哦,香雪》的表现方法”,那么就得了解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那就是充分地刻画人物形象及特点,比如,对话或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或外貌描写、动作或行为描写,神态或者细节描写等等。“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你心目中的具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这里的乡土气应该是指具有乡村特色即可。另外还要注意“出现人物”“要有细节描写”“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50-200字”等具体的要求。例如:夏天乡村的午后时光,太阳格外的毒辣。连狗都显得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四肢趴在地上,不停地从嘴里伸吐着舌头;树上的蝉也不停地叫着“知了”。此时此刻,村子里的娃儿们最想干的事就是到小池塘里去游泳,他们站在水边把衣服裤子脱个精光,男娃儿争强好胜,就像鱼一样钻进水里,比起赛来,旁边的女娃儿就在岸上给他们加油,有的水性好的娃儿在水里游两圈还能捉两条鱼呢!其中写狗“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四肢趴在地上,不停地从嘴里伸吐着舌头”属于细节描写,孩子们属于人物。“狗”“蝉”“小池塘”“村里的娃儿们”都是乡村特色。字数173,符合要求。
15.《乡土中国》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请你为《乡土中国》拟写一篇介绍词,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向高一新生介绍这本书,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全书由十二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引用了大量西方名人名言和理论报告作为补充论据,比如说俄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还有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等,权威而且强有力的论证方法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为文章增色不少。
【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十二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注意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向高一新生介绍这本书,注意字数要求。
16.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述你对熟人社会的看法。要求: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不超过150字。
【答案】熟人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熟悉,感情上相互依赖信任,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会带来很多的捷径,使彼此受益。但熟人在提供方便的同时,有时也容易出现社会异化的现象。因此在熟人社会适度引入陌生社会的法治精神,契约精神,让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弥补熟人社会的不足,而且可以避免社会风气异化,让社会健康发展。
【解析】
此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熟人社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熟人以及所谓“熟人社会”现象是生物尤其人类原始生存本能所导致的自然现象,符合人生三定律、生物利己三定律、生物适应与诱导定律等。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所以有人把“熟人社会”亦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在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下,毫无疑问,这种“关系社会”的行为模式已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语文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当堂检测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人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练习题,共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