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展开古诗阅读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事无成老已成”中“一事无成”与“老已成”有着强烈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因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失望与遗憾。
B. “不堪岁月又峥嵘”的“不堪”指不能承受,“岁月又峥嵘”指年华不断流逝,这是诗人因年复一年的蹉跎而发出的感慨。
C. “愁生新雁寒初下”是说秋天一到大雁从北地飞来,诗人触景生愁,这个愁与范仲淹见到“衡阳雁去”所生之愁是一样的。
D. 颈联意思是说要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恐怕还是需要志在报国的书生的,这是年纪老大而壮心不已的诗人真诚的期盼。
7. 仔细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哪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
(2)“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二)
看云疑是青山动, 侵晓溪山半是云,
谁道云忙山自闲。 草堂亦许白云分。
我看云山亦忘我, 故人到此云相接,
闲来洗砚写云山。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中宵①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
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9.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 。
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 , ”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5分)
古诗阅读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事无成老已成”中“一事无成”与“老已成”有着强烈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因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失望与遗憾。
B. “不堪岁月又峥嵘”的“不堪”指不能承受,“岁月又峥嵘”指年华不断流逝,这是诗人因年复一年的蹉跎而发出的感慨。
C. “愁生新雁寒初下”是说秋天一到大雁从北地飞来,诗人触景生愁,这个愁与范仲淹见到“衡阳雁去”所生之愁是一样的。
D. 颈联意思是说要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恐怕还是需要志在报国的书生的,这是年纪老大而壮心不已的诗人真诚的期盼。
7. 仔细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哪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
(2)“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6. C7.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或:面对地图上朝廷未能收复的失地而流泪,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
【6题点津】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表述不准确,“愁生新雁寒初下”中写的是作者因祖国大好山河沦陷,自己年事已高感到忧愁;而范仲淹所写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作者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自己在塞外的思归之愁,二者不同;
故选C。
【7题点津】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⑴“行年七十初心在”意思是经历过七十年,当初的豪情壮志还存在。指作者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壮志依然没有消散;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并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因此这两句都能体现出陆游的爱国之志,报国之情选择其一即可。
⑵“偶展舆图泪自倾”是指诗人打开地图,看到祖国大好山河沦陷在异族统治之下,不禁热泪倾流。表达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渴盼;
《我爱这土地》,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艾青写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二)
看云疑是青山动, 侵晓溪山半是云,
谁道云忙山自闲。 草堂亦许白云分。
我看云山亦忘我, 故人到此云相接,
闲来洗砚写云山。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9. B
10. 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中宵①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
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9.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 。
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 , ”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5分)
【分析】首联“中宵步绮疏”半夜在窗下散步,总起全文,交代当时的时间,颔联为作者窗下所见“飞星““落月”“水白”“沙虚”渲染出当时冷清凄冷的氛围,颈联用“幽鸟”“巨鱼”来自比,有“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之意,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尾联“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因为战事,书信也极少。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寓居西阁,夜半难眠,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诗首联“中宵步绮疏”半夜在窗下散步,总起全文,交代当时的时间,颔联为作者窗下所见“飞星““落月”“水白”“沙虚”渲染出当时冷清凄冷的氛围,颈联用“幽鸟”“巨鱼“来自比,有“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之意,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尾联“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因为战事,书信也极少。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寓居西阁,夜半难眠,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积累。亲朋:亲朋好友;满天地:到处;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书:书信。故尾联意思是: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忆舍弟》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本诗尾联一样都写出了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现状,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答案:
(1)B
(2)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词鉴赏,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共4页。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