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初上高原的人因缺氧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嗜睡、胸闷、头昏等“醉氧”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氧气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代偿反应”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
C. “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D. “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B. 碳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C. 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D. “蓝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3. 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农田后,种群数量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 田鼠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 当田鼠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时,不存在种内竞争
D.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部分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4.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甫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B. 百花的花香、蝴蝶释放的性外激素均属于化学信息
C. 蝴蝶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均属于行为信息
D. 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 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 在沙漠治理中应禁止资源利用,以便加快治理速度、维持治理效果
D. 群落演替是漫长且永无休止的过程,其发展方向无法预测
6. 镇海棘螈是宁波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镇海棘螈人工繁育实验室团队野外放生超1700尾。若要研究放生后一定时期的野外镇海棘螈数量,需要调查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 种群密度 B. 性别比例 C. 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7. 研究人员用赤霉素(GA)处理玉米幼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矮化型玉米自身合成的GA含量不足
B. 矮化型玉米可能缺乏GA受体
C. GA处理对矮化型玉米的促进作用强于正常玉米
D. 玉米的株高由基因决定,GA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表达
8. 卡介苗是用减毒的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活疫苗,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卡介苗后,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
B. 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出现过敏反应
C. 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D. 接种卡介苗可预防所有传染病,故我国规定所有新生儿均需接种
9. 如图甲为某植株结构示意图,图乙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仅①处顶芽和②处侧芽可合成生长素
B. 在栽培过程中,为防止侧枝发育可切除①处的顶芽
C. 若将图甲植株横向放置,①处表现为向地生长
D. 保留①处顶芽时,②处生长素浓度可超过D点对应浓度
10. 青春期的启动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驱动。在青春期启动之前,下丘脑对性激素极为敏感,使得HPG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进入青春期时,下丘脑对性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活HPG轴。但青春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抑制HPG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GnRH由下丘脑分泌后转移到垂体再释放 B. HPG轴的垂体和性腺均具有GnRH受体
C. 青少年过度节食会导致青春期的启动提前 D. 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11. 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黄酒的流程主要为:制曲→浸米→蒸米→拌曲→入缸发酵→压榨→装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发酵工程制酒相比,传统发酵涉及的菌种通常较少
B. 浸米有利于淀粉水解产生酒精,从而提高酒的产量
C. 蒸米完成后,为避免杂菌污染要立刻拌曲
D. 入缸发酵时,不能将小米装满发酵缸
12. 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局域种群是以很高概率相互作用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整个较大区域往往具有多个局域种群,这些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集合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局域种群的形成是由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生态位分化
B. 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某局域种群的数量即为集合种群的数量
C. 将局域种群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D. 栖息地破碎化提高了集合种群内部的物种丰富度
13. 免疫PCR是对微量抗原的一种检测方法。如图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牛乳中微量抗生素的流程图:首先将抗体1固定在微板上,冲洗后加入待检的牛乳,再加入DNA标记的抗体2,进行PCR扩增,最后进行电泳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PCR技术适用于微量抗原的检测
B. 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可能导致假阳性现象
C. 图示中的DNA必须是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
D. PCR扩增产物的量与牛乳中抗生素的量呈正相关
14. 某兴趣小组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出野生酵母菌,将等量的菌种分别接种于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三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是210r/min、230r/min、250r/min。检测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的限制因素之一是培养液的成分
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对压在小方格线上的酵母菌不作计数
C. 摇床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D. 在一定转速和时间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
15. 科研人员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蛋白为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取其脾脏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产生抗HA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1:1混合后,发生融合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B. 选择培养基上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均可无限增殖,并产生抗HA蛋白抗体
C. 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杂交瘤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D. 抗HA蛋白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各种流感病毒的检测
16. 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藻类和蓝细菌迅速繁殖,发生水华。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植物制成生态浮床(如图),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更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
B. 含N、P的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从而造成藻类大量繁殖
C. 生态浮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
D. 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
17.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外植体培养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芽培养基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B. 生根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浓度通常高于发芽培养基
C. 愈伤组织发育为完整植株必须先再分化为胚状体
D. 无菌栽培的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时无需对其消毒
18. 下列关于“试管奶牛”培养流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可对供体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
B. 过程②将采集到的精子和卵子共同培养即可完成体外受精
C. 过程③之前可取囊胚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以获得试管奶牛
D. 代孕母牛需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在过程③之后进行妊娠检测
19. 有数据显示,烟瘾者戒烟后体重普遍会增加,这与体内尼古丁减少相关。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并进入POMC神经元,使其产生动作电位
B. 尼古丁会使POMC神经元、“饱腹感”神经元依次兴奋,导致食欲下降
C. 戒烟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D. 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体液定向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20. 某课题组为得到青蒿素高产品系,将青蒿素合成过程中的某一关键酶基因通过如图的方法,使该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增加,以实现转基因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显著提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PCR技术直接扩增青蒿总RNA来获取目的基因
B. 通过PCR技术可检测fps基因是否表达出蛋白质
C. 酶1、酶2和酶3作用的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
D. 含有fps基因的青蒿植株即为所需新品系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21.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目前主要利用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为了提高谷氨酸产量,科研人员不断优化培养条件,以获得最佳发酵工艺。回答下列问题:
(1)纯种菌株的获取:采集5cm深的土壤样品,与适量的无菌水充分混合形成 ______ ,采用 ______ 法将菌液接种到细菌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通过观察菌落形态,从平板上挑取生长较好的谷氨酸棒杆菌的 ______ ,转入培养基临时保存。
(2)菌株的培养:将斜面培养基上保存的谷氨酸棒杆菌接种到 ______ 培养基中,32℃摇床培养,以达到 ______ 菌株的目的。每隔一段时间利用 ______ ,在显微镜下计算样品中谷氨酸棒杆菌的数量,了解菌株的生长周期,并通过初筛、复筛,确定谷氨酸棒杆菌菌株具有高产谷氨酸的能力。
(3)发酵条件的优化:在基础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碳源种类(葡萄糖、蔗糖)、无机氮源种类(尿素、硝酸钾)、初始pH(5.5、6.0、6.5、7.0、7.5、8.0、8.5)探究谷氨酸棒杆菌产生谷氨酸量的联合影响,实验结果如图。
根据实验结果,选择 ______ 组合获得的谷氨酸产量最高,这可作为最优发酵条件。此外,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2点即可)。
(4)谷氨酸棒杆菌的发酵:为了满足工业大规模发酵的需要,往往在接种发酵之前,对菌种进行 ______ 。根据菌株的生长周期及发酵进程,需要及时向发酵罐内添加 ______ ,满足谷氨酸棒杆菌的生长需求,以提高谷氨酸产量。发酵90小时后,发酵罐内的谷氨酸浓度不再增加,可停止发酵。因此,合适的发酵周期是 ______ 小时。
(5)谷氨酸的获得:发酵结束后,需对发酵液的产物进行分离、 ______ ,获得的谷氨酸需要进行质量检查,进一步加工合格后才能成为产品。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6.0分)
22. 食入不洁的食品,易导致人体患急性肠胃炎,常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进而使人体内环境中的水和无机盐失去平衡,这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回答下列问题:
(1)急性肠胃炎引发腹泻时,人体会大量脱水,致使细胞外液 ______ 升高,刺激相应的感受器 ______ (填“兴奋”或“抑制”),促使神经垂体释放 ______ ,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和 ______ 。
(2)急性肠胃炎常伴有体温升高,其调节中枢位于 ______ 。体温过高会影响物质代谢正常进行,写出能有效缓解高烧的两项措施: ______ 、 ______ 。
(3)急性肠胃炎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 ______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患者合理用药的同时,主要依赖 ______ 调节网络,将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23. 斑纹小贻贝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2021年至2023年,它在我国沿海部分城市的分布有所扩大。回答下列问题:
(1)斑纹小贻贝附着生活在潮间带区域,该区域内所有斑纹小贻贝形成的集合称为 ______ 。调查斑纹小贻贝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 。
(2)斑纹小贻贝主要以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物为食,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______ ,它与当地贻贝、牡蛎等其他生物竞争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极大占据了后者的 ______ 。研究显示,斑纹小贻贝喜栖内湾,特别在污染严重的海区其生物量较大,钴、镍和锌等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在斑纹小贻贝体内不断聚集,这种现象称作 ______ 。
(3)斑纹小贻贝的出现不仅使养殖业损失严重,也降低了 ______ 多样性,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4)若斑纹小贻贝进一步扩散与增长,一旦超过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 ______ 能力,生态平衡将很难恢复。目前,我国己采取行动,如通过投放斑纹小贻贝的天敌,及时清理浮游植物等措施,维持海域生态系统的 ______ 。
24. 我国北方的冬小麦幼苗常遇到冰点以上的低温危害(冷害),严重时会造成烂种、死苗或幼苗不萌发。回答下列问题:
(1)吉林冬小麦在冬季来临之前,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提高抗冷害能力。如图是冬小麦不同时期含水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入冬前,冬小麦体内的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 ______ ;入冬后,自由水的含量变化会 ______ (填“减弱”或“增强”)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有利于糖分的 ______ ,避免细胞内结冰。
(2)冬小麦受到冷害后,体内的乙烯和 ______ 含量明显增加,后者可以明显促进气孔 ______ ,抑制细胞分裂与伸长,使枝条上的腋芽进入 ______ 状态,生长停止,一定程度上增强植物的抗冷性。冷害叶片还会发生缺绿或黄化,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3)正常情况下,冬小麦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开花,称为 ______ 。该现象有利于冬小麦应对寒冷环境,确保其繁衍后代,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 ______ 的结果。实验室里红光与远红光交替处理冬小麦,也会影响其开花,这与细胞膜上的 ______ 接受光信号有密切关系。
25.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栽培果树,但病毒感染会严重减缓果树生长,降低果实产量及品质。因此,培育脱毒苗、抗病毒苗是未来果树苗生产的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为培育脱毒苗,下列措施合理的是哪几项? ______ (A.高温处理外植体B.切取茎尖培养C.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D.利用乙醇处理外植体)脱毒处理后,可利用 ______ 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外植体是否仍存在病毒核酸分子。
(2)培育脱毒苗时,选取带腋芽的嫩枝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 ______ 。将其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消毒20分钟,最后必须用 ______ 冲洗2~3次。经消毒的腋芽从嫩枝上取下,依次接种至生芽、 ______ 培养基中。移栽前,需要用流水清除根部的培养基,原因是 ______ 。
(3)研究者为获得抗病毒苗,将抗病毒ASPV基因(片段大小为489bp)转入苹果中。为提高转化效率,先利用 ______ 酶处理苹果的幼嫩组织,在合适的渗透压环境中,通过 ______ 方法获得纯化的原生质体。将其与具有ASPV基因Ti质粒的农杆菌菌液混合培养,转化完成后需经过 ______ 处理再收集原生质体。当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后,要及时 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培养基的渗透压,继续诱导形成 ______ ,进而再分化形成幼苗。
(4)研究者提取部分抗病毒苹果幼苗的DNA进行处理,电泳鉴定ASPV基因的结果如图。
注:①M表示不同大小DNA片段参照物;②1~9表示从不同抗病毒苹果幼苗中获取的DNA片段。
据图分析,1~9株苹果幼苗中 ______ 己成功导入ASPV基因,理由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初上高原的人因缺氧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因此推测“代偿反应”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B正确;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B正确;
D、醉氧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剧烈,导致内环境稳态被打破,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可释放大量的CO2,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A正确;
B、碳以CO2的形式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B错误;
C、因为海洋里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C正确;
D、蓝碳利用海洋活动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D正确。
故选:B。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农田后,种群数量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呈“S”形增长,此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正确;
B、田鼠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非都是零,B错误;
C、当田鼠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存在种内竞争且最激烈,C错误;
D、人为地一次性捕杀部分田鼠后,其种群数量会迅速下降,其它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环境容纳量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物理信息包括声、光、颜色等,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化学信息是指生物依靠自身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百花的花香、蝴蝶释放的性外激素均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行为信息是动物为了表达识别、威吓、挑战和传递情况,采用特有的动作行为表达的信息,蝴蝶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均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D错误。
故选:D。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本题考查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沙漠属于荒漠生物群落,演替成人沙和谐共存的群落过程中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自然演替的方向,加快或减缓演替的速度,B正确;
C、科学的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要遵循自然规律,在沙漠治理中可以合理对资源利用,C错误;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过程,自然条件下,群落会朝着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最后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D错误。
故选:B。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A
【解析】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据图可知,矮化型玉米与矮化型+GA的区别在于GA的有无,结果显示矮化型+GA组的玉米株高明显增加,说明矮化型玉米内源性GA含量不足,A正确;
B、若矮化型玉米缺乏GA受体,则用外源GA处理后,玉米株高不会变化,与实验结果不符,B错误;
C、对比正常株+GA与矮化型+GA组别可知,后者的株高略高,说明外源性GA对矮化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正常玉米明显,C正确;
D、基因决定性状,即玉米的株高由基因决定,同时GA属于激素,激素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玉米植株类型和GA处理的有无,因变量是玉米的生长情况。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解:A、卡介苗是用减毒的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活疫苗,并没有死亡,则接种卡介苗后,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A正确;
B、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
C、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C错误;
D、接种卡介苗后人体会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人体就不会再得结核病,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起作用,不能预防其他传染病,D错误。
故选:A。
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本题考查疫苗、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9.【答案】D
【解析】解:A、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因此并非只有①处顶芽和②处侧芽可合成生长素,A错误;
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收到抑制的现象,在栽培过程中,切除①处的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解除,侧芽能更好的发育,B错误;
C、若将图甲植株横向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根出现向地生长,茎出现背地生长的特性,因此①处表现为背地生长,C错误;
D、保留①处顶芽时,②处侧芽被抑制,生长素浓度超过D点对应浓度时表现为抑制,D正确。
故选:D。
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0.【答案】D
【解析】解:A、GnRH由下丘脑合成丙分泌,A错误;
B、HPG轴的垂体有GnRH受体,性腺没有,B错误;
C、青春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抑制HPG轴,则青少年过度节食会导致青春期的推迟,C错误;
D、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1、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本题主要考查内分泌系统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1.【答案】D
【解析】解:A、与发酵工程制酒相比,传统发酵涉及的菌种通常较多,不是纯种,是混合菌种,A错误;
B、浸米有利于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从而提高酒的产量,B错误;
C、蒸米完成后,为避免烫死菌种,要冷却再拌曲,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为防止发酵液溢出,故入缸发酵时不能将发酵缸装满,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D正确。
故选:D。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酿酒利用的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从而产生酒精。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解析】解:A、结合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才是局域种群形成的原因,A错误;
B、集合种群是由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的,即该种群有迁入和迁出,而标记重捕法使用时需要调查的时段内不能迁入和迁出,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某局域种群的数量不是集合种群的数量,B错误;
C、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出现局域种群,也就是不同局域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将局域种群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种群内不存在物种丰富度,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局域种群形成的原因,且整个较大区域往往具有多个局域种群,这些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集合种群。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A、抗原、抗体的数量可通过PCR技术间接扩增放大,检测微量抗原,A正确;
B、微量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的是PCR技术扩增“固定抗体1-抗生素-抗体2”上连接的DNA,如果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可能使残留的、呈游离状态的抗体2上的DNA也作为PCR的模板参与扩增,会出现假阳性现象,B正确;
C、若图示中的DNA用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经过PCR扩增后的产物中,不仅有抗体2上的DNA扩增产物,还可能有牛乳中本身含有的牛乳基因片段的扩增产物,使检测结果偏大,C错误。
D、微量抗原抗体反应,是通过PCR技术扩增抗体2上连接的DNA,最后通过检测扩增产物DNA的量来确定抗生素的量的方法,PCR扩增产物的量与牛乳中抗生素的量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C。
免疫PCR是一种抗原检测系统,将一段已知序列的DNA片段标记到抗体2上,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体2会和固定抗体1、抗生素形成复合物“固定抗体1-抗生素-抗体2”,再用PCR方法将这段DNA进行扩增,通过检测PCR产物的量,即可推知固定抗体1.上吸附的抗生素的量。
本题考查了PCR的相关知识,掌握PCR的基本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会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的限制因素之一是培养液的成分,A正确;
B、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B错误;
C、培养时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既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又有利于酵母菌和营养物质更充分接触,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根据题图可知,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因此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种群密度越高,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图可知,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1:1混合后,发生融合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A错误;
B、选择培养基上获得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但未必都能产生抗HA蛋白抗体,因此还需要进行抗体检测进行杂交瘤细胞的二次筛选,B错误;
C、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杂交瘤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杂菌污染,从而创造无菌、无毒环境,C正确;
D、抗HA蛋白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因而可用于甲型HIN1流感病毒的检测,D错误。
故选:C。
1、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首先要给小鼠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然后将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选择培养基两次筛选,最后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等动物细胞工程技术。
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16.【答案】B
【解析】解:A、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更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的发生,A正确;
B、含N、P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不能提供能量,从而造成藻类爆发,B错误;
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动物作为消费者,可加速物质循环,C正确;
D、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B。
水中N、P的含量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迅速繁殖,发生“水华”。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本题创设情境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问题,将生态学相关知识与真实情境结合,考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7.【答案】D
【解析】解:A、发芽培养基中的生长素浓度低于细胞分裂素浓度,目的是诱导生芽,A错误;
B、生根培养基的生长素浓度高于细胞分裂素浓度,并不是营养物质浓度高于发芽培养基,B错误;
C、愈伤组织发育为完整植株的过程中未必一定需要经过再分化为胚状体,有的可以经过丛芽阶段,C错误;
D、无菌栽培的试管苗茎段因为几乎不带毒,因此在作为外植体时无需对其消毒,而是直接由于诱导愈伤组织产生即可,D正确。
故选:D。
1、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经过再分化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继续分化形成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2、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使用比例对植物细胞发育的影响: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解:A、过程①可对供体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获得更多的卵子,A正确;
B、过程②表示体外受精作用,可以在获能溶液或专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B错误;
C、为了获得雌性的“试管奶牛”需要取样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或者SRY-PCR)进行性别鉴定,C正确;
D、胚胎移植时,需使受体与供体的生理状况保持相同,需要对代孕奶牛C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在过程③之后进行妊娠检测,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为“试管牛”的培养流程,其中①表示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②表示体外受精,③表示胚胎移植。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外受精的具体过程;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答案】B
【解析】解:A、据图可知,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尼古丁受体结合,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
B、尼古丁与其受体不进入POMC神经元,然后导致“饱腹感”神经元兴奋,引起食欲下降,B正确;
C、图中显示肾上腺分泌的物质能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戒烟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减少,C错误;
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并非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促进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答案】C
【解析】解:A、提取青蒿总RNA后需要逆转录形成cDNA才能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目的基因,PCR不能直接扩增RNA,A错误;
B、通过PCR技术可检测fps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或者转录出RNA,而是否表达出蛋白质需要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B错误;
C、据图可知,酶1是逆转录酶,酶2是限制酶,酶3是DNA连接酶,它们的作用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含有fps基因的青蒿植株表示导入成功,需要最终检测出转基因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显著提升才能表示得到所需品系,D错误。
故选:C。
由图可知,酶1为逆转录酶,酶2为限制酶,酶3为DNA连接酶。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土壤稀释液(土壤溶液) 稀释涂布平板 单菌落 液体 活化 (特定的)血细胞计数板/细菌计数板 葡萄糖+尿素+初始pH6.5 影响酶的活性、菌种的生长繁殖、代谢物质的形成/代谢途径和方向、代谢物质的种类 扩大培养 营养物质/原料 90 纯化/提纯
【解析】解:(1)将5cm深的土壤样品与适量的无菌水充分混合形成土壤稀释液,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接种到细菌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该方法能将分散的单个细胞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可从平板上挑取生长较好的谷氨酸棒杆菌的单菌落,转入培养基临时保存。
(2)将谷氨酸棒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谷氨酸棒杆菌为好氧菌,将该培养基在32℃摇床培养,以达到活化菌株的目的。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样品中谷氨酸棒杆菌的数量。
(3)由图可知,当pH为6.5时,葡萄糖和尿素组的谷氨酸的产量最高,故选择葡萄糖+尿素+初始pH6.5组合获得的谷氨酸产量最高,这可作为最优发酵条件。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菌种的生长繁殖、代谢物质的形成/代谢途径和方向、代谢物质的种类,因此,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4)为了满足工业大规模发酵的需要,必须接种足量的菌种才能保证其产量,故通常在发酵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根据菌株的生长周期及发酵进程,需要及时向发酵罐内添加营养物质/原料,满足谷氨酸棒杆菌的生长需求,以提高谷氨酸产量。发酵90小时后,发酵罐内的谷氨酸浓度不再增加,说明合适的发酵周期是90小时。
(5)发酵的过程一般为:选育菌种→扩大培养→接种发酵→分离提纯→获得产品,故发酵结束后,需对发酵液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提纯,获得的谷氨酸需要进行质量检查,进一步加工合格后才能成为产品。
故答案为:
(1)土壤稀释液(土壤溶液) 稀释涂布平板 单菌落
(2)液体 活化 (特定的)血细胞计数板/细菌计数板
(3)葡萄糖+尿素+初始pH6.5 影响酶的活性、菌种的生长繁殖、代谢物质的形成/代谢途径和方向、代谢物质的种类
(4)扩大培养 营养物质/原料 90
(5)纯化/提纯
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发酵工程基本环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渗透压 兴奋 抗利尿激素 无机盐(钠盐) 下丘脑 用温热毛巾擦拭身体等合理的物理降温方法等 遵医嘱或合理服用抗生素或退烧药等 交感神经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解:(1)急性肠胃炎引发腹泻时,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钠盐),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2)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体温恒定的机理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体温过高会影响物质代谢正常进行,有效缓解高烧的方法就是降温,因此可采用方式为用温热毛巾擦拭身体等合理的物理降温方法等、遵医嘱或合理服用抗生素或退烧药等。
(3)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因此急性肠胃炎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患者合理用药的同时,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将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故答案为:
(1)渗透压 兴奋 抗利尿激素 无机盐(钠盐)
(2)下丘脑 用温热毛巾擦拭身体等合理的物理降温方法等 遵医嘱或合理服用抗生素或退烧药等
(3)交感神经 神经—体液—免疫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本题考查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种群 样方法 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位/空间、资源 生物富集 物种 斑纹小贻贝优势明显,导致本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下降 自我调节 稳定性
【解析】解:(1)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潮间带区域所有斑纹小贻贝形成的集合称为种群;斑纹小贻贝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斑纹小贻贝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是消费者,也可溶解有机物为食,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斑纹小贻贝与当地贻贝、牡蛎等其他生物竞争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极大占据了后者的生态位;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 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斑纹小贻贝喜栖内湾,特别在污染严重的海区其生物量较大,钴、镍和锌等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在斑纹小贻贝体内不断聚集,这种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3)由于斑纹小贻贝优势明显,导致本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下降,故会导致本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斑纹小贻贝进一步扩散与增长,一旦超过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将很难恢复;通过投放斑纹小贻贝的天敌,及时清理浮游植物等措施,可维持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种群 样方法
(2)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位/空间、资源 生物富集
(3)物种 斑纹小贻贝优势明显,导致本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下降
(4)自我调节 稳定性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 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升高 减弱 积累 ABA/脱落酸 关闭 休眠 低温使叶绿素合成受阻或分解加快 春化作用 协同进化 光敏色素
【解析】解:(1)由曲线图可知,入冬前(9月前),冬小麦体内结合水较少,自由水较多,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升高。自由水与细胞代谢强弱有关,自由水越多,细胞代谢越强,从9月到12月,冬小麦细胞内自由水下降,减弱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底物主要是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呼吸作用减弱,糖分就分解减少,因此糖分会在细胞内积累,从而避免细胞内结冰。
(2)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与伸长,冬小麦受到冷害后,某激素含量增加后能抑制细胞分裂与伸长,推测该激素是脱落酸。
脱落酸能明显促进气孔关闭,降低叶片蒸腾速率。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与伸长,使枝条上的腋芽进入休眠状态,生长停止,一定程度上增强植物的抗冷性。
叶片呈显绿色主要是叶绿素的作用,冷害叶片还会发生缺绿或黄化,可能的原因是低温使叶绿素合成受阻或分解加快。
(3)正常情况下,冬小麦种子萌动后,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正常抽穗开花结实,这个时期称为小麦的春化阶段,冬小麦必须经过春化阶段打破休眠,才能正常抽穗开花结实。协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该现象有利于冬小麦应对寒冷环境,确保其繁衍后代,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和蛋白复合体,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因此实验室里红光与远红光交替处理冬小麦,也会影响其开花,这与细胞膜上的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有密切关系。
故答案为:
(1)升高 减弱 积累
(2)ABA/脱落酸 关闭 休眠 低温使叶绿素合成受阻或分解加快
(3)春化作用 协同进化 光敏色素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本题考查了细胞内水的分类和功能、植物激素的分类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审题和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度适中。
25.【答案】BD PCR 富含大量分生组织,分裂分化能力强 无菌水 生根 防止根部被污染导致坏死 纤维素酶、果胶 离心或沉淀 脱菌 降低 愈伤组织 1、2、3、8、9 在预期位置(相应位置)出现了1个条带
【解析】解:(1)A、培养脱毒苗,如果用高温处理,会杀死幼苗,A错误;
B、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茎尖作为外植体,这是因为植物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B正确;
C、由于抗生素往往影响植物繁殖体的生长,产生变异,因此培养基中污染程度不严重的情况下不使用抗生素,C错误;
D、外植体的消毒常用乙醇或者次氯酸钠,D正确。
故选:BD。
外植体脱毒后可用PCR技术或者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外植体是否仍存在病毒核酸分子。
(2)培育脱毒苗时,选取带腋芽的嫩枝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带腋芽的嫩枝富含大量分生组织,分裂分化能力强,几乎不含病毒。外植体消毒时,将其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消毒20分钟,最后必须用无菌水冲洗2~3次。经消毒的腋芽从嫩枝上取下,依次接种至生芽、生根培养基中。移栽前,需要用流水清除根部的培养基,防止根部被污染导致坏死,然后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者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
(3)植物细胞壁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苹果的幼嫩组织,在合适的渗透压环境中,通过离心或沉淀方法获得纯化的原生质体。将其与具有ASPV基因Ti质粒的农杆菌菌液混合培养,转化完成后需经过脱菌处理再收集原生质体,防止原生质体出现杂菌污染。当原生质体形成后要放入高渗溶液中,防止吸水涨破,当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后,要及时降低培养基的渗透压,继续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再分化形成幼苗。
(4)据图可知,抗病毒ASPV基因片段大小为489bp,1、2、3、8、9在预期位置(相应位置489bp)出现了1个条带,说明己成功导入ASPV基因。
故答案为:
(1)BD PCR
(2)富含大量分生组织,分裂分化能力强 无菌水 生根 防止根部被污染导致坏死
(3)纤维素酶、果胶 离心或沉淀 脱菌 降低 愈伤组织
(4)1、2、3、8、9 在预期位置(相应位置)出现了1个条带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避光)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需光)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22-2023学年浙江省衢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衢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西河池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河池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