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8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展开任务突破练八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坑道里的冲锋号(节选)
西 元
这时,冲锋号响起。它比黑夜里的闪电还明亮,比嗜血的刺刀还尖利。它好似坚冰上浇下的一团钢水,它好似冬夜旅人前方的一束火炬。它能让人在深夜里看见朝阳,也能让人在朝阳里看见烈火。无论它多么微弱,在一片山崩地裂的爆炸声、嘶吼声、气浪声中,你都绝不会听不到它。
一枚美军炮弹落在后方,指导员、突击排排长当场牺牲,副连长重伤。慌乱之际,大勇主动承担起了突击排的指挥责任。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谁抢下这个位置,谁就是把最先牺牲的机会留给了自己。不久,大勇穿过前沿火力网时踏响了地雷。他带着一条断腿挣扎着爬到一座碉堡前,拉下了师长给的那枚手榴弹的拉环,钻进了碉堡里。打扫战场时,人们发现他是抱着手榴弹趴在了重机枪上面。他和美军重机枪手被炸得面目全非,重机枪枪管扭曲了,开裂的方形枪身覆盖着厚厚的结了冰的血肉,零件散落一地。小美记得大勇在钻进碉堡前回头看了一眼。当时头顶上连续打着照明弹,他没喊口号,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目光依旧那么憨厚,让人想起他资中老家山上生长的柑橘,红红的、壮壮的……如果不是手榴弹爆炸了,你会以为他不过是一早出去挖坑道了,傍晚就能扛着铁锹回来。小美还发现,那些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友们的眼神就是他们一生的倒影。他们是怎样过完这辈子的,就有怎样的眼神。
美军碉堡建在主峰东侧的一截石崖上。密集的机枪子弹居高临下,封锁住了进攻路线。二六趴在一块岩石后,把旗子放在身边,回头看了看。他看见了小美,还有另一名老兵。于是,这三个人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二六把枪交给小美,让他在后面掩护。二六和老兵各拿两捆手榴弹,绕着大弯,趁夜色向石崖下接近。机枪子弹扫倒了老兵,他仰面躺在着了火的枯草丛里,四肢张开,手榴弹甩在一边,一动不动。一枚手雷在二六身边炸响,他也倒下了。不过他向旁边滚了几滚,借助土堆和黑暗继续挣扎着向石崖下爬。
小美跑到二六身边。在暗红色的火光中,他看见二六的脸颊被弹片掀掉了一大块皮肉,露出白色的牙齿。二六把滑溜溜沾满血的两捆手榴弹交给小美,嘴里含糊不清地说,你去炸了它,我来掩护。他一边说,一边有血水从牙齿缝里涌出来。小美胆战心惊地接过手榴弹,想对班长说点什么。可看了一眼二六的脸,血淋淋的没有任何表情。二六又白又大的眼珠子转了转,似乎是想笑一下。他用血糊糊的手捏捏小美的肩,猛地推了小美一把。小美幸运地冲到石崖下面。
这时,敌人连续打了三枚照明弹,其中一枚正在小美头顶。小美只觉得雪崩一样的强光涌进瞳孔,一下子就刺穿了脑袋,整个身体像只气球一样爆裂开来。那一瞬间,他似乎看到了许多年前死去的娘。娘像水晶一样透明,正端着碗稀粥,右手捏着把勺子,几颗米粒汤水耀眼夺目。他似乎看到了教他唱戏的师傅。师傅的肚子是那样大,咕咚咕咚有水声。可师傅竟然还能唱戏,那西府调婉转多情,直入云霄。小美还看见了故乡的田野,看见秋天里碧蓝的晴空,几只喜鹊落在遍地金黄的落叶上……
这一瞬间,小美看到了很多很多,可又似乎什么也没看到。他像一个第一次登上舞台的少年,第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面对成千上万名观众。他紧张得脑中一片空白。
小美呆呆地盯着不远处的碉堡。他惶恐不安地转过头,情不自禁地去寻找二六。二六趴在地上,焦急地挥舞着手臂。可小美仍然不清楚自己该去怎么做。他想,我该自己作决定了。可越是这么想,浑身就越是软绵绵的,手和脚都动弹不得。
二六突然站了起来,像戏里的红脸关公似的。他一边开枪,一边一瘸一拐地向前跑,十几秒之后,一串机枪子弹将他打倒,再也没站起来。小美明白了,班长是想把火力吸引过去,让自己有机会去炸碉堡。他流着泪,看见母亲透明的嘴唇在他额头亲吻了一下,并且说,你幼小的时候,是别人把你的生死扛在肩上,你长大了,也要把别人的生死扛在肩上。人就是这么世世代代生活着的。
泪水流着流着,终于,小美看到了自己微微发光的身躯,虽然瘦弱,但终将一点点站起来。他明白了,自己再也不是小孩子,也不再是新兵,他要把战友的生死扛在肩上。小美迅速爬上石崖,紧盯着那个正对着自己的机枪口,再没犹豫。紧跑几步之后,他来到碉堡射口前,将手榴弹塞了进去……
小美:15岁,少年兵,没爹没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冲锋号,不仅是冲锋的信号,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能激发人的精神力量,凝聚成汹涌澎湃的战斗气势。
B.“二六突然站了起来,像戏里的红脸关公似的”,作者以夸张的笔法展现了二六大义凛然、无惧生死的硬汉形象。
C.小说以写实的镜头聚焦于战斗场面,血肉在不断撕裂,生死斗争不断出现在敌我和自我之间,作者用工笔雕琢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D.小说结尾“他来到碉堡射口前,将手榴弹塞了进去”,故事看似断裂,实则留下悬念,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对内涵的情思思考回味。
2.(分析人物思想变化)战火的洗礼让小美最终成长为一名英雄,其间他的思想经历了几次转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军旅评论家朱教授曾从三个向度给予西元小说高度肯定:首先是“微观层面探析、往深度里挖掘的细腻感”,其次是“书写军人的铁血精神”,再次是“作品中显而易见的形而上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向度的?请简要解说。(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过封锁线
茅 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是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顶干净的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五个客人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
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几句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轻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一个。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
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跑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跟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在天空,照得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走太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然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
“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吧?”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
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再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得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于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说,“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桂林,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的特点。
5.(情节概括)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6分)
6.“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的构成要素方面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6分)
答案:
任务突破练八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1.B 解析:B项,“像戏里的红脸关公似的”,主要从形神上形象地展现了二六英勇就义时的形象,形貌上是二六当时脸受伤,满面血色,神态上展现了二六当时大义凛然、英雄无畏的气概。所以“夸张”的说法不妥当。
2.①第一次:目睹大勇的死,小美对生死有了不同寻常的认知和思考。生命逝去没有想象的那样痛苦不堪或者轰轰烈烈,使人震撼。大勇把“牺牲的机会给自己,活着的希望给战友”,大勇死得伟大、悲壮,留给战友的是乡下人的朴实憨厚、普通人过完一生的平静和从容。
②第二次:照明弹强光刺激,内心紧张,生死挣扎,惶恐无力。强光像刺穿脑袋,使人产生幻觉,回想到娘、师傅生前的情景以及故乡的自然景象。日常的安宁、愉悦反衬出现下迎向死亡的心理感受。
③第三次:二六的死让小美战胜了最后的脆弱和犹疑,没有了死的恐惧,变得勇毅从容。为了让小美有机会去炸碉堡,二六吸引火力,舍身就义。小美终于明白生的责任,活的意义——要把别人的生死扛在肩上。
3.①小说描写战争场面,镜头聚焦于诸多细节,例如,场景上,“重机枪枪管扭曲了,开裂的方形枪身覆盖着厚厚的结了冰的血肉,零件散落一地”的感官描写;人物上,小美面对战友的死及面临自己的死时的心理感受。残酷战争中的个体生命感被刻画得细腻而深刻。
②大勇主动承担责任而从容赴死;二六身受重伤,仍然积极参与战斗,为了让小美完成炸碉堡任务而舍身就义;小美最终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这些情节都体现出了军人的铁血精神。
③小说以小见大,以对坑道等小场景的描绘,展现战争的残酷性,让人们对战争有了深切而真实的了解和认识,突出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展现战争环境下的生命成长,让人们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战争一方面摧毁生命,一方面也放大了生命;以几个典型人物的壮举,展现一个民族、一代人的坚忍勇毅、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4.B 解析:“都有”有误,文中没有对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
5.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冈、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6.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西版)任务突破练5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西版)任务突破练5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5分析情节__理清结构关注作用与手法: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5分析情节__理清结构关注作用与手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9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9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