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25 诗词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展开25 诗词五首
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chóng)鼓寒声不起
-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浑欲不胜簪(简直)
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下列对本课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
B.《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所描写的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C.《雁门太守行》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
5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7“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9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从这四种表达方式中任选一种,作简要评析。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1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12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改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山 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菩 萨 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5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16“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素养升华
17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 搜集并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 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B 解析:“重”应读 zhòng。
2.D 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所以“举”是“飞,飞起;飘动”的意思
3.D 解析:应断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C 解析:《雁门太守行》第六句的断句是: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不起”是用来形容“鼓声”的,而非战士们的斗志。结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视死如归,杀敌报国。
5.(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阅读理解】
6.示例一: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 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心忧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7.“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的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因为战争,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这是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家书的珍贵、难得。“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8.示例一: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9.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描写的情境对于第一句而言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的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结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选一种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平
10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有某种机遇,而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一展。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11.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是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以方便,大乔小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台中。这两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使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12.D 解析:作者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赤壁之战。
13.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原诗颈联“蒸茗气从茅舍出,丝声隔竹篱闻”,意思是从茅舍升出的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抽丝(丝)的声音。诗句并没有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
14.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语言风格、写法、构思、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赏析。C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诗人选取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以及“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回峰影”“过鹿群”等,这都是极普通常见的事物,并非“极不寻常”15.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16.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古诗词的情感主旨。先读题,由“哪些情感”确定答题点不止一点。接着在词中定位该句,探究上下文语境,结合“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以及李清照的晚年境遇,明确本句属于写作者借酒浇愁的句子,实际词人借写醉酒的状态,抒发思乡之情,还有对朝廷苟安无能、时局难以改变的恨意。
【素养升华】
17.(1)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 搜集并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示例: 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