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必备知识基础练
1.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这表明远古人类的主要居住形式是( )
A.村落 B.穴居 C.城市 D.集镇
2.村落,从一般意义而言,是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性空间,为人们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满足人们生存的经济基础。原始村落(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其形成受政治因素影响
C.于食物采集时期出现
D.其分布由地理环境决定
3.震泽镇在元时尚为一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嘉靖年间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居民达二三千家。这反映了( )
A.城市化进程开始
B.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C.集镇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4.隋唐长安城自北向南形成六条高坡,宇文恺依据《周易》象数理论,以此六坡对应乾卦六爻,进行都城总体布局设计。据此可知宇文恺的设计体现了( )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君权神授观念不断强化
C.地形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5.古代希腊城市呈现出非对称分散式的群体空间布局,并且建设广场、剧院,而中国古代城市一般严整规矩,中轴线明显,公共空间有限。这种差别反映了二者( )
A.经济水平的高低
B.艺术品位的不同
C.国家形态的区别
D.政治文明的差异
6.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下列各项中属于古罗马民居的是( )
二、能力素养提升练
7.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聚落遗址距今6 800年左右。其中发现的聚落房址可以分为三类,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陶器,推断为重要氏族首领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组的陶器组合,居住者为氏族首领;小型房址中只有简单陶器,主人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应与石器制作和加工有关。以下关于赵宝沟聚落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氏族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
③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生产活动中出现社会分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部。相传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清末,由于河道淤积,以及平汉铁路的修建,朱仙镇渐趋衰落。朱仙镇的发展变化( )
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B.受制于国内水陆交通的变迁
C.根源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
9.(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末)下表反映了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朝代 | 商业发展的表现 |
唐朝 |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
北宋 |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10.宋代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到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的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据此可知宋代( )
A.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B.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
C.封建等级制度已瓦解
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11.唐长安内外城的城门,没有形成稳定的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的所有城门,大部分都有俗名,它们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与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12.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中,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后院有一排较为矮小的房屋,叫作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这一居住格局( )
A.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的思想
B.深受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C.成为小农经济下普遍的建筑样式
D.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
13.收录于古罗马时代的公寓墙上的一则广告: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商约。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A.有复合式公寓建筑形态
B.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
C.城市管道系统比较完备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滥用
14.(2023浙江宁波高二期末)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两河流域 | 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上面搭屋梁,铺上椰子叶 |
②古埃及 | 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
③中国 | 先秦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
④古罗马 | 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遏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摘编自周大鸣等《从乡村到城市:文化
转型的视角——以广东东莞虎门为例》
材料二 国王和城市市民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联合,壮大力量抗击地方贵族,国王赋予城市自治权,市民因此获得自由和管理城市内部事务的权力……“特许状”所规定的自治程度在各个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通过特许状,许多自治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城市通过自己的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织行政自治机构,城市居民只能由自己的司法机关审判。
——摘编自雷勇《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
材料三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中发现了上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台上有多座大型高等级建筑,这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权贵——王的居所……这些墓葬不仅规模大,而且随葬品种类数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徽的外方内圆的玉琮、圆形的玉璧等祭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钺,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迹。而同时期一般社会成员的墓葬随葬品则寥寥无几。
——摘编自王巍《中华5 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概括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特征。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至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 000—25 000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千米1—2个。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了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
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管子》也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
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三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
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3)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由材料可得,远古人类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穴居,故选B项;村落是农业出现以后形成的筑屋定居的形式,排除A项;城市产生于早期的农业区域,时间比村落要晚,排除C项;集镇是由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才形成的,时间也晚于村落的出现,排除D项。
2.A 解析 原始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选A项;早期村落与政治因素关系不大,排除B项;原始村落出现在食物生产时期,排除C项;村落形成、发展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受地理环境影响而非决定,排除D项。
3.C 解析 因丝织业繁荣,震泽镇从仅有数十家住户发展为拥有二三千家居民的大镇,反映出明清时期集镇经济繁荣,故选C项;“开始”一词有误,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震泽镇丝织业繁荣,无法得出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排除D项。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长安城自北向南形成六条高坡,并以六坡对应乾卦六爻,说明宇文恺的设计体现地形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故选C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长安城的设计是参考文化与地形,与君权神授理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长安城的布局思路,并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5.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开放的空间适应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要求,中国公共空间有限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故选D项。
6.B 解析 据题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特点是穹顶、廊柱,故选B项;A项是半地穴式建筑,符合中国古代半坡遗址建筑的特点,排除;C项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形式,与古罗马建筑明显不同,排除;D项为印第安人的建筑,排除。
7.C 解析 “聚落房址”说明赵宝沟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故①正确;单凭出土的不同陶器很难判断其地位发生分化,还需要社会身份象征物、葬仪与社会权力来源的进一步考究,故②错误;氏族出现首领、一般居民,说明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故③正确;材料说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即生产活动中出现社会分工,故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8.B 解析 朱仙镇在南宋时因地理位置重要而知名,明清时期因水陆交通汇集而发展,清末则因水陆中心地位的丧失而衰落,故选B项;经济重心自南宋就已经转移至南方,并没有随着朱仙镇的发展与衰落而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国家政策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晚清时期出现并发展直至民国后期逐渐萎缩,排除D项。
9.D 解析 固定的市镇是由草市发展而来,而草市是城市扩大到城外发展而来的,市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二者间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宋时期市场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草市、市镇的发展,没有涉及商业活动时间的变化,排除B项;从市镇的发展看不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
10.D 解析 宋代城市中经济功能增强,更多地为市民服务,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城市职能,而没有明确城市布局,排除A项;宋代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分区不断模糊,且材料没有明确城市布局,排除B项;宋代封建等级制度没有瓦解,排除C项。
11.C 解析 宋朝以来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阶层壮大,城市的经济职能突出,因此出现“甚至与民谚相呼应”的城门俗名现象,故选C项;材料没有明确城市内坊市间的功能规划演变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而非唐宋,排除D项。
12.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的院落方正,正房、后院、东西厢房布局规范,结合中国古代民居的史实可知,这是受到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
13.A 解析 当时罗马有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故选A项;题干中仅是一个租赁房屋的广告,不是买卖房屋的信息,所以更谈不上有买卖房屋的程序,排除B项;题干中仅有关于出租店铺及房屋的广告信息,与城市管理系统无必然关联,排除C项;题干中的房屋与店铺租赁广告信息,与贵族权力是否滥用无关,排除D项。
14.C 解析 中国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③对应正确,C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作为建筑材料,支撑屋顶的栋梁使用木材,几户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构成,①对应不准确,排除A项。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②对应不准确,排除B项。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④对应不准确,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阶段:村落——集镇(集市)——城市。
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特点:城市从国王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政自治或司法独立。
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名称:良渚古城遗址。
社会特征:发达的稻作农业;私有制已经产生(或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或不平等开始出现);部落或部落联盟通过战争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16.参考答案 (1)原因: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朝国家统一,有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3)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进步思潮出现);文化: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体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