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河南卫视dì造的国风节目“神话”,不仅为其赢得“流量收割机”的赞誉,也让外界看到河南文旅产业的潜在爆发力。毫无疑问,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文化dǐ蕴,滋养了国风节目的灵感创意,在碎片化娱乐时代,能够潜心雕琢一档节目,并赢得口味挑剔的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河南文旅的“破局”之旅,从国风节目开始,序章新启。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qiǎn zuó B.qián zuó C.qián zhuó D.qiǎn zhuó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dì( )造 dǐ蕴( )
二、情景默写
2.古诗词默写。
南阳白河风光秀美。与早春时节漫步河边,仿佛置于白居易笔下“ , ”(《钱塘湖春行》)那莺歌燕舞的江南;春夏之时,白河一派“ , ”之景(王湾《次北固山下》),让人不觉眼界高远、胸怀宽广;秋风瑟瑟,河边花朵凋零,却更能领悟白河两岸植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清晨,微风徐徐,芦苇摇曳,身处其中不由低吟“ ,白露为霜”;(《蒹葭》)傍晚,夕阳缓缓,白河水更显“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波光粼粼,引人入胜。
三、名著阅读
3.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具备在困境中突围的智慧,请从下面作品中,任选其一,写出两个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B.《西游记》孙悟空
四、选择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①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奋斗前后相续
②回望过去,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③眺望未来,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头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④观察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⑤只要广大青年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不懈奋斗
A.⑤①②④③ B.②④③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②④③5①
五、综合性学习
5.班级准备组织一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小安同学搜集到了下列两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不超过30字)
【材料一】
从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到舞蹈《只此青绿》“破圈”,从三星堆“上新”万众瞩目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备受关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青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唤醒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二】
到2022年秋开学,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已整5年,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河南省教育厅提出,各中小学校不但要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经典诵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利用少年宫、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内、校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活动和公益性活动。
(2)请写出材料二画线句的修改意见。
(3)主题班会上,老师展示了一幅漫画,请你向同学们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镇中学门口有棵老槐树,树上挂着“梧桐镇中学”白底红字的牌子,从里面传出孩子们整齐的读书声。这书声,被秋风吹得一时高一时低,显得这小镇更加宁静、安详和可爱了。
②老人的补鞋摊在老槐树下有些年头了,好像自打有了这所中学就有了。老人矮小、瘦弱,他的背稍有一点驼曲,蜷曲在小凳上,活像一只虾米,一双粗壮的大手长得像蟹钳一样有力,一丛稀疏而干枯的头发,像小鸭的绒毛点缀在头顶上,颈间褐色的皮肤上横着几条皱纹,清晰地暴露出条条青筋。老人面前摆放着补鞋用的一应工具,锤呀锥子呀什么的。老人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校园的师生和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常去他那儿修鞋。有人来到跟前,他也不言语,就搬出小马扎,递上拖鞋,然后戴上老花镜,接过鞋子,找到破损处,似乎不用研究,便拿起工具修补起来,手势和速度还是挺灵巧和利索的。没生意时,老人就摩挲着老眼,目不转晴地凝望着学校门口,好像在期待或憧憬着什么。
③老人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读书。
④儿子却不愿看到老人,甚至是讨厌。当他从学校里出来时,想躲开又没地方躲,想打招呼又没勇气,头半低半扬,心且慌且跳。有时老人叫他,他充耳不闻只当没听见,把脸扭向一边就匆匆地走开了。儿子觉得老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光彩,认为补鞋这个职业是很低下卑微的。在学校里,听到同学们背后悄悄说话,就耳根发热,脸腾地红了,觉得似乎在影射他,浑身不自在,好像周身有很多芒刺。回到家里,儿子就不给老人好脸色看,无缘无故地冲老人发脾气。老人虽没文化,但听出儿子的话里有骨头,就讪笑着问儿子有啥不顺心的事。儿子就恶声恶气地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别补鞋了。
⑤老人想不到儿子会说出这种话来,就僵僵地笑道,我不补鞋,咱吃啥喝啥?你的学费也指望这个呢。儿子沉默了一下,瞥了老人一眼,说以后别在校门口补了,老人谦卑地笑了笑,低声下气地说,那儿生意好……都是些老顾客了。儿子再没言语。
⑥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⑦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
⑧老人变得爱说爱笑了,一旦谈起他的儿子来,他就像醉了酒的初恋者向人们谈起他的情人来一样,不管人家愿不愿听,只顾滔滔地说着,谈到动情处,会放下手中的鞋,挥动着手臂。尽管他双颊塌陷,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纹,这时候,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脸上荡漾着一种梦一样的光辉。
⑨转眼又是三年,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了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工作就能养活得了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
⑩但儿子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杈衡利弊思虑再三……想到这,就勇敢地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
⑪老人始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夜之间,老人的头发竟雪了不少,老人不愿上街,不愿看到任何人,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到了晚上,老人迟疑半天,哑着声音说,你就不能不去补鞋?儿子淡淡一笑,说您以前常教导我说劳动最光荣的。补鞋咋了?您不是补了一辈子的鞋?
⑫老人张了张嘴,叹了口气,没说出别的什么来。
⑬后来有一天,老人悄然出了门。他远远地瞅着老槐树下的儿子,他似乎担心儿子吃不了那个苦,受不了那个罪。
⑭出乎老人的预料,儿子坐在他当年坐过的地方,嘴里打着唿哨,很潇洒地悠着腿……
⑮老人就捂着脸,泪水哗哗而下,心里一阵莫名的感慨。
⑯又一个春天款款到来了,梧桐镇中学也被一道米黄色的砌花围墙圈起来,院内有鲜花盛开的花圃,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喷珠吐玉般的喷水池,修整得很好看的花木……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大合唱,音符满天。
⑰那棵老槐树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溜房子。儿子就租用了两间门面房,招聘了五、六个人成立了一个擦鞋公司,生意非常火爆。
6.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①
老人在校门口补鞋,风雨无阻
儿子考上大学
②
儿子大学毕业
③
④
老人觉得没脸见人
儿子成立擦鞋公司,生意火爆
7.品读第②段,从修辞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分析这段文字是如何塑造老人的形象的。
8.第④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儿子讨厌老人修鞋的种种表现?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京冬奥会如何“绿”起来?
①十多年间,城市在变、社会在变,奥运创造的遗产却得以传承。“绿色奥运”就是其一。
清洁电力——绿电保驾护航
②一度绿电,能让冬奥会颁奖广场的主舞台亮22秒左右;一度绿电,能让厨师在冬奥村的“全电厨房”烹饪2份美味菜品;一度绿电,能为太阳能充气保障帐篷的电暖器供电约30-40分钟……这是冬奥保电队员在工作中总结出的数据。
③此次冬奥会充分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太阳能,实现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绿电入网。场馆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以往的奥运会中都有所体现,但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这在奥运历史上还属首次。
绿色制冰——二氧化碳奥运首创
④作为2022年冬奥会期间极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被视为目前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在制冰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而不是对臭氧层有伤害的氟利昂,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
⑤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4个冰上场馆将统一采用该技术,在为“最快冰面”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还将实践冷热联供的节能理念与碳排放趋近于零的环保理念,直接减少900吨二氧化碳吨排放。
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石油自产自供的氢气,点燃了冬奥圣火。奥运火炬“飞扬”的内核是“氢芯”,储存氢气的气瓶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并用上了碳纤维缠绕,实现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火炬零碳排。
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交通服务方面,氢能亦开始崭露头角。搭载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有序工作。与传统化石能源客车相比,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7O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在冬奥会三大赛区周边,大规模应用氢燃料大巴车在延庆、张家口赛区的交通保障服务,也支持了区域绿色环保。
北京冬奥——绿色奥运的里程碑
⑧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低碳场馆等无处不在的“绿意”,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大亮点,更重要的是,北京冬奥会积极发挥了示范效应,向公众推广普及绿色、可持续理念,带动公众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承载着人类建设绿色家园的共同梦想。坚持绿色低碳,秉持“可持续·向未来”的诚挚愿景,北京冬奥会成为展现中国绿色发展成就的窗口,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文本二】
①“飞扬”是本次冬奥会使用的手持式火炬名称,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它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实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氢能是环保的燃料,燃烧的时候只产生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②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是用氢气做燃料。除了环保属性外,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并可抗风10级,这也意味着氢燃料的燃烧罐需要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③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二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其质量是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火炬外飘带还使用了中国独创的碳纤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令火炬具备更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性。点火段则采用铝合金,可耐800摄氏度以上高温。
(选自《揭秘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高科技》选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本一第三个小标题可以概括为:清洁能源——氢能崭露头角
B.两个文本都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文本一的语言不仅准确严密,而且生动形象。
D.在制冰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而不是对臭氧层有伤害的氟利昂,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
E.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关于“绿色能源”的内容。
11.文本一是如何逐步得出“北京冬奥”是“绿色奥运”这一结论的?
12.文本一画线句和文本二都提到了“冬奥圣火”这一对象,但其在文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谈谈你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①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②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呜乎?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③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⑤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动:萌发。②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③俾:使。⑤肮脏:读音kǎng zǎng,意为不屈不厄。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中的“妖”妖艳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
B.“不蔓不枝”中的“蔓”是藤蔓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正直不苟。
C.“亭亭净植”中的“植”是树立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美好的姿态和气质。
D.“可强鸡人使昼鸣乎”中的“强”是强迫、强令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一事的不满。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甲文对莲进行形象和品质的具体描写,有何用意?
16.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牡丹,但写作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7.作者结尾借“青衫湿”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描写的秋景给人感觉是平静的还是哀伤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九、作文
19.作文。
《现代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新”: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使变成新的;没有用过的;指新的人或事物;新近,刚……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新出路,新亮点,新目标,新答卷,新突破…“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是……
请把“我有新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②不少于600字。③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20.请以“我们需要求新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不少于600字。③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1)C
(2) 缔 底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潜在(qián zài):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雕琢(diāo zhuó):过分地修饰(文字、语言);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形。
缔造(dì zào):造业、建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底蕴(dǐ yùn):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
2.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蒹葭苍苍
静影沉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中的“莺、啄、阔、悬、作、蒹、葭、影、璧”等字容易写错,要加强注意。
3.示例一:保尔被捕后,匪军为欢迎“大头目”彼得留拉的到来,准备清理一些无关紧要的犯人。保尔意识到自己需要在敌人还搞不清真相时抓住机会,当切尔尼亚克上校问他为什么被关进来时,保尔谎称他因把在自己家住的两个哥萨克兵的旧马鞍的一边割下来做鞋底而被带到这里。上校相信了,把他放了出去。这体现了面对困境时善于审时度势的可以脱离困境的智慧。
示例二:孙悟空吃了万寿山五庄观中人参果,并用石狮变成自身模样砸漏了油锅。镇元子大怒,要油炸唐僧。之后悟空拜见观音,让其帮助复活果树。镇元子款待唐僧师徒,并与悟空结为兄弟。由此看出孙悟空有知错能改、化解矛盾困境的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和人生智慧。
“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具备在困境中突围的智慧”是指主人公遇到困难,经过一系列波折,运用自己的智慧,最终成功解决了困难。根据“任选其一,写出两个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可知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根据人物从“困境”中“突围”的融合来写即可。
示例一:在筑路工作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肺炎,组织上不得不将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无法正常工作的他,也曾迷惘动摇,后在凭吊战友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想到要为理想而献身,又忘我地投入工作。这体现的人生智慧是:面对困境,我们要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坚定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奋斗,内心就会足够强大。
示例二:孙悟空等四人行至白骨岭。白虎岭的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作美女、老妇、老翁,迷惑并欲加害唐僧,让他无法完成取经的使命。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白骨精,把白骨精变成成的人形先后打死,并最终打死了白骨精的真身,保护了师父,也为自己扫清了取经路上的障碍之一。这启示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
4.B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和排序。
通读五个排序的句子,可以看出②③④句的句首是表示时间的词,我们可按“回望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顺序将三个句子排序为②④③;再看剩余的①⑤句,①是对前三个句子的总起或总结,⑤是空格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的条件。由此可确定⑤在五个句子中应排在末句。因此排序为:②④③①⑤;
故选B。
5.(1)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青睐,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在最后“优秀传统文化”的后边加上“的兴趣”
(3)画面的左边是一个装着戏剧脸谱和毛笔的线装书本的卡通形象。书本正面和左边写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全学段开设”的字样。画面右边是一大一小两个背着书包的学生,正张开双手,喜笑颜开地迎接。寓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受到不同学段学生的欢迎。
【详解】(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由材料一“从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到舞蹈《只此青绿》‘破圈’,从三星堆‘上新’万众瞩目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备受关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青睐”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大家欢迎”;
由材料二“到2022年秋开学,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已整5年”“河南省教育厅提出,各中小学校不但要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经典诵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要利用少年宫、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空间”可知政府的重视。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宾语,在其后添加“的兴趣”。
(3)本题考查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由漫画中可以看到由一个孩子和他的妈妈,在开心地看着前方,前方是写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全学段开设”装着戏剧脸谱和毛笔的线装书本,由此我们根据主题可知,这是关于的传统文化全学段开展,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故而漫画的寓意应该是不少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课程的开展,给孩子们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6.①儿子在中学读书②老人变得爱说爱笑③老人收摊不干,怕给儿子丢脸④儿子没找到合适工作,开始补鞋 7.修辞角度示例:运用比喻,把老人比作虾米,把粗壮的大手比作蟹钳,把稀疏干枯的头发比作小鸭的绒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人的外貌特征,突出他补鞋工作的艰辛。用词角度示例:“搬”“递”“接”“拿”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老人补鞋动作的行云流水,突出了老人补鞋技术的娴熟和高超。 8.①通过儿子的神态、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儿子认为老人补鞋低下卑微的心理。②为下文老人在儿子大学毕业后就收摊不干做铺垫③与后来儿子到校门口补鞋的坦然形成鲜明对比。④凸显了后来儿子对劳动认识的转变,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示例一:儿子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儿子的变化,从看不起父亲的工作,到用双手创造生活,从幼稚到成熟,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进而成长的典型形象,小说通过儿子的蜕变过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②儿子最终放下社会成见去校门口补鞋并成立公司,体现了劳动不分贵贱,每份职业都能创造出价值的主旨,同时引发读者对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
示例二:老人是主人公。①老人是一位技艺精湛、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劳动的过程,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歌颂了普通劳动者;②老人为供孩子上学风雨无阻在门口补鞋,又因为怕给儿子丢脸而放弃补鞋,老人身上体现了深沉的父爱。③老人从为儿子考上大学而骄傲,到因为儿子补鞋而没脸见人,老人的变化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引发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根据题干提示“儿子考上大学”,找到第⑦段“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可知①处要在⑦段前概括,结合第③段“老人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读书”,①处可概括为:儿子在中学读书;
根据题干提示“老人在校门口补鞋,风雨无阻”,找到第⑥段“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可知②处要在⑥段后概括,结合第⑧段“老人变得爱说爱笑了,一旦谈起他的儿子来,他就像醉了酒的初恋者向人们谈起他的情人来一样”,②处可概括为:老人变得爱说爱笑;
根据题干提示“老人觉得没脸见人”,找到第⑪段“老人不愿上街,不愿看到任何人,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可知③处要在⑪段前概括,结合第⑨段“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了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工作就能养活得了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③处可概括为:老人收摊不干,怕给儿子丢脸;
根据题干提示“儿子大学毕业”,找到第⑨段“转眼又是三年,儿子毕业后”;根据题干提示“儿子成立擦鞋公司,生意火爆”,找到第⑰段“儿子就租用了两间门面房,招聘了五、六个人成立了一个擦鞋公司,生意非常火爆”,据以上可知④处要在⑨-⑯段概括;结合第⑩段“但儿子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权衡利弊思虑再三……想到这,就勇敢地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④处可概括为:儿子没找到合适工作,开始补鞋。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修辞角度:从“他的背稍有一点驼曲,蜷曲在小凳上,活像一只虾米,一双粗壮的大手长得像蟹钳一样有力,一丛稀疏而干枯的头发,像小鸭的绒毛点缀在头顶上”,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比作虾米,把粗壮的大手比作蟹钳,把稀疏干枯的头发比作小鸭的绒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人的外貌特征,结合第⑥段“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可知比喻句突出他补鞋工作的艰辛。
用词角度:从“有人来到跟前,他也不言语,就搬出小马扎,递上拖鞋,然后戴上老花镜,接过鞋子,找到破损处,似乎不用研究,便拿起工具修补起来”中的“搬”“递”“接”“拿”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人补鞋动作的行云流水,结合第②段“老人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校园的师生和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常去他那儿修鞋”,可知动词的连用突出了老人补鞋技术的娴熟和高超。
8.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作用。
结合第④段“当他从学校里出来时,想躲开又没地方躲,想打招呼又没勇气,头半低半扬,心且慌且跳。有时老人叫他,他充耳不闻只当没听见,把脸扭向一边就匆匆地走开了。儿子觉得老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光彩,认为补鞋这个职业是很低下卑微的”“听到同学们背后悄悄说话,就耳根发热,脸腾地红了,觉得似乎在影射他,浑身不自在,好像周身有很多芒刺”“儿子就恶声恶气地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别补鞋了”,可知通过儿子的神态、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儿子认为老人补鞋低下卑微的心理;
结合第⑨段“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了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工作就能养活得了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可知为下文老人在儿子大学毕业后就收摊不干做铺垫;
结合第⑩段“但儿子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权衡利弊思虑再三……想到这,就勇敢地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可知与后来儿子到校门口补鞋的坦然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后来儿子对劳动认识的转变,体现了劳动不分贵贱,每份职业都能创造出价值的主旨。
9.本题考查分析主人公。判断主人公,既可以从写作视角来把握,也可以从文章的详略及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把握。本文主要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塑造的是“老人”的形象,因此“他”是主人公;同时,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塑造儿子的形象,因此“儿子”也是主人公。无论持怎样的观点,只要能根据文章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儿子是主人公。结合第④段“儿子就恶声恶气地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别补鞋了”、第⑩段“但儿子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权衡利弊思虑再三……想到这,就勇敢地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文章通过写儿子对待补鞋这件事态度的转变,揭示了“行业不分贵贱,劳动者值得尊敬”的主旨。
示例二:老人是主人公。结合第⑥段“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第⑨段“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了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工作就能养活得了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可知老人为供孩子上学风雨无阻在门口补鞋,又因为怕给儿子丢脸而放弃补鞋,老人两种不同的选择,体现了深沉的父爱;
第⑧段“老人变得爱说爱笑了,一旦谈起他的儿子来,他就像醉了酒的初恋者向人们谈起他的情人来一样”、第⑪段“一夜之间,老人的头发竟雪了不少,老人不愿上街,不愿看到任何人,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到了晚上,老人迟疑半天,哑着声音说,你就不能不去补鞋?”,老人从为儿子考上大学而骄傲,到因为儿子补鞋而没脸见人,老人的变化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引发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10.BD 11.首先,以“奥运创造的遗产得以传承”这一话题引出说明对象“绿色奥运”;着分别从清洁电力、绿色制冰、清洁能源三个方面说明绿色奥运的具体体现;最后通过北京冬奥无处不在的“绿意”所产生在巨大影响和作用进一步说明北京冬奥是“绿色奥运” 12.文本一的说明画线句提到关于这一对象,目的是为了引出本段的说明对象氢能,体现绿色冬奥的特点。文本二提到关于“冬奥圣火”这一对象,目的是为了揭秘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高科技,此处的“冬奥圣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B.有误,根据文本一第②段“一度绿电,能让冬奥会颁奖广场的主舞台亮22秒左右;一度绿电,能让厨师在冬奥村的“全电厨房”烹饪2份美味菜品;一度绿电,能为太阳能充气保障帐篷的电暖器供电约30-40分钟……”与第⑦段“与传统化石能源客车相比,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7O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等内容可知,文本一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根据文本二第③段“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其质量是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可知,文本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没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有误,根据文本一第④段“在制冰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而不是对臭氧层有伤害的氟利昂,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可知,二氧化碳良好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是制冰过程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说法不完整;
故选BD。
11.本题考查对说明逻辑和材料内容的概括。
根据文本一第①段“十多年间,城市在变、社会在变,奥运创造的遗产却得以传承。‘绿色奥运’就是其一”可知,文本一首先以“奥运创造的遗产得以传承”这一话题引出说明对象“绿色奥运”;
根据文本一三个小标题“清洁电力——绿电保驾护航”“绿色制冰——二氧化碳奥运首创”“北京冬奥——绿色奥运的里程碑”可知,分别从清洁电力、绿色制冰、清洁能源三个方面说明绿色奥运的具体体现;
根据文本一第⑧段“北京2022年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低碳场馆等无处不在的‘绿意’,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大亮点,更重要的是,北京冬奥会积极发挥了示范效应,向公众推广普及绿色、可持续理念,带动公众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承载着人类建设绿色家园的共同梦想”可知,最后通过北京冬奥无处不在的“绿意”所产生在巨大影响和作用进一步说明北京冬奥是“绿色奥运”。
12.本题考查写作目的。
根据文本一第⑦段“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交通服务方面,氢能亦开始崭露头角。搭载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有序工作。与传统化石能源客车相比,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7O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在冬奥会三大赛区周边,大规模应用氢燃料大巴车在延庆、张家口赛区的交通保障服务,也支持了区域绿色环保”可知,文本一的说明画线句提到关于这一对象,目的是为了引出下一段的说明对象——氢能,强调氢能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运用,体现绿色冬奥的特点;
根据文本二第②③段“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是用氢气做燃料”“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二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材料”可知,文本二提到关于“冬奥圣火”这一对象,目的是为了引出、揭秘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高科技。此处的“冬奥圣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13.B 14.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15.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16.甲文提到牡丹,是为了用世人对牡丹的爱与自己对莲的爱进行衬托,并以世人“甚爱牡丹”来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提到牡丹,是为了通过自己对牡丹感情态度的变化,突出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以此表现作者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及内容理解。
B.“不蔓不枝”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牡丹之爱,指对于牡丹的爱;宜,应该。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描写莲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牡丹的“富贵”且喜爱的世人众多,写“莲花”有君子的品格,只有作者一人喜欢,目的是以它们作衬托,突出莲的的高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先写自己不认同牡丹是万花之王,后来写读到牡丹见到武则天也不开花,牡丹被贬洛阳,牡丹向阳生长朝其他方向就会死,来写战争被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折服,态度转变,通过牡丹来写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托物言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有很多人了!
【乙】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我开始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像这样刚强不屈,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
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
17.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18.是哀伤的。这一句写院落篱下,菊花盛开,北国的秋天,明镜如洗。但中秋佳节的美好、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静反增悲哀。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先要理解诗句大意,“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为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这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内心的悲伤、苦闷;同时“青衫湿”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属用典。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抒写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8.此题考查诗句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可知此句为景物描写,以乐景写哀情,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当时环境的静谧和寂寥,这种寂的环境引发作者的思绪,为下文表达对贵妇生活的不屑及想要报效祖国又知音难觅的心情做铺垫。
19.例文:
我有新发现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个将军率领的小分队俘虏了许多敌人。他命令手下把敌人捆了后扔进海里。可第二天,士兵跑来报告,说俘虏们全跑上岸来了。将军感到很奇怪,但也没追究,只是又命令手下把俘虏们捆了后扔进海里。不用说,结果和上一次一样。直到第三次的时候,将军终于害怕了,以为有神灵在庇佑他们,自己又怕神灵降罪,只好把俘虏们放了,还用车子把他们送回去。
当时我看完这个故事,萌生了两个想法:要么就这个故事是假的,要么就真有神灵在庇佑那些俘虏。这两个幼稚的想法一直陪伴我到了四年级。直到前些天,我又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件有趣的事,说人躺在死海上看书,不但不沉下去,还很舒服。当时我就猛地想起一年前读过的《浮上来的俘虏》,脑海里随即起了个大问号:会不会是一样的道理呢?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准备做一次试验。我用盐水代替死海,用鸡蛋代替人。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试验便开始了。我先把鸡蛋放进清水里,鸡蛋就像个贪睡的胖娃娃,在杯底做着美梦。我把第一勺食盐放进清水里,用筷子搅匀。一会儿,清水里出现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泡泡,像泡沫似的。鸡蛋也变得不那么老实了。我又把第二勺食盐放进清水里。过了大约一二分钟,鸡蛋像被惊醒了似的,在杯中一起一伏。当我把第三勺食盐放进清水里时,鸡蛋就像充足了气的皮球,一下子浮了上来。我把鸡蛋按在杯底,把手放开,鸡蛋又浮上来了。
“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我不由地喊出声,因为我太高兴了,真想让所有人一起分享我的快乐。
同学,你知道我发现什么了吗?告诉你吧,我发现了为什么俘虏能够自己浮上来。那是因为俘虏们是被投在死海中,又因为死海含盐量高,浮力也就比一般海水大。是死海的浮力把他们托上来的。
不过我最大的发现还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神灵,科学才是最可信的。也只有科学,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解开所有的难题,给我们一个正确圆满的答案。
【详解】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此题是半命题作文,要求把“我有新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我”限定了写作的主体;由提示语可知,“新”的意思是: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使变成新的;没有用过的;指新的人或事物;新近,刚等等。我们回顾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新的事物,新的改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或让我们眼前一亮,或在我们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引发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据此,横线上可以填“出路、亮点、目标、答卷、发现、改变、收获”等。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喜悦、兴奋、快乐、感悟等。
二、构思选材:此题要求写成记叙文,选材范围广泛,可写的话很多很多。但要把这些内容写得更有新意,需要我们根据确定的写作内容来选取身边的材料,可以围绕一件事来写。例如,写“我有新发现”,夕阳西下,考试失败的我心情低落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片树叶飘落到我的肩上,曾经的绿色,曾经的茂密,曾经的盎然,都在这个秋季化作生命的碎片,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孕育嫩绿叶子的竟然是那光秃秃的树干和树枝,使我猛然醒悟,人应将繁花当成个人的理想,暂时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来年定会繁花满枝。我们还可以运用片段组合法采用横式结构来写,比如从学习、生活、活动、班会等内容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新鲜事片段组合成文。还可以用小标题结构分项来写你所遇见的新鲜事。总之既要生动有趣,又要浑然天成。
20.例文:
我们需要求新精神
关于乌鸦喝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两只乌鸦。一天,它们来到一个有水的玻璃瓶前,一只乌鸦效仿前辈往瓶子里扔石头,可是怎么也喝不到。另一只乌鸦则找来一根吸管,一下就喝到了水。两只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缺乏求新,要不断超越,才能使人不断进步。身为祖国接班人的我们,要懂得求新。创新就是不拾人牙慧,为自己和世界开辟一条新道路。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世界才能进步,我们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求新,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去创新,发现这些事物,要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问题,生活中的平凡在创新后往往变得不平凡。
求新,需要动手实践。有知识的人不去实践,好比一只蜜蜂不去酿蜜。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才更能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不断进步。
求新,需要不断改善。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缺陷,我们要在求新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指出错误,不断地去纠正,不断去改进,使它变得更好。
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你没有不断地求新,没有不断地发展,注定要落后,跟不上世界飞快的步伐。我们要在拓展中学习,在学习中勤动脑、勤创造,勇于实践,就能取得成绩,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喜悦。鼓起信心勇于求新吧,寻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勇敢地去发明创造。我们的祖国需要求新,求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时代与进步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这一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闪耀光芒,是绽放的小花,散发迷人芳香,我们要拓展求新,超越自我,让祖国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要求以“我们需要求新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思考。“求新精神”指的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从大的方面来说,创新精神能够推动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如航天方面的瞩目成就,就是创新精神的例证;从小的方面来说,创新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如共享电车,共享充电宝等。文章可以围绕“需要求新精神的意义”“如何求新”来表达看法,进行立意。
文体与思路。要求写成议论文,开篇可以以文题为中心论点,在开篇直接提出。接下可来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论述我们为何需要求新精神,个人需要求新精神能够提高自身能力,如鲁班发明锯齿,提高效率;社会需要求新精神,智慧交通便民利民;国家需要求新精神,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芯片”的问题还未解决,国家只有不断求新,才能不被限制;而实现这一切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结尾再次强调“求新精神”的重要性,重申论点。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情景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情景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情景默写,选择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