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1(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1(含答案),共11页。
(安徽省初级中学中考联合模拟)
红心番薯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_______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_______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 番薯呀!”我就回:“老芋呀! 老芋呀!”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感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囡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⑥然后他用一支红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⑧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_______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父亲的九个兄弟姊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他的结论常常是:“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不住的,父亲形容说:“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有一回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父亲玩笑地说:“因为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从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战后返回家乡,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⑪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
⑫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似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1.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激动地 愤愤地 落寞地 B.落寞地 愤愤地 激动地
C.愤愤地 激动地 落寞地 D.激动地 落寞地 愤愤地
2.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④-⑥段插叙了“我”童年对番薯的记忆,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⑧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理解下面语句的含意。
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黄石市阳新县富池片区八校联考)
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jí)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⑻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⑲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中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跟着母子俩去了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⑲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红心番薯》
1.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确定即可。第1空,父亲带番薯来“我”家、却发现没有地方可以种植,临走时,相比“愤愤”和“激动”,内心更多的应是一种落寞,故选填“落寞地”;第2空,父亲初来乍见“我”家的情况,依据其行为和语言可知,此时的父亲对“我”家没有地方种番薯的现状很气愤,故选填“愤愤地”;第3空,面对“我”的抱怨,父亲说起了他少年的往事,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故选填“激动地”。
2.[答案]表现了父亲在看到“我”家没有地方种番薯后伤心失望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人物的心理往往可以通过动作(行为)、语言等表现出来,本句便是如此。从父亲“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的行为和“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的语言,可以体会到父亲原打算带些番薯给“我”种却看到没有地方可种的失落和有些气愤的心情。
3.[答案]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插叙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进行解释说明等作用。从本文看,第④~⑥段插叙了“我”童年对番薯的记忆,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同时,这又是对上文父亲要给“我”送番薯的原因的解释,并为下文叙写心中故乡的印记做了铺垫。
4.[答案]结构上: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总结上文“我”与番薯的故事,引出下文父亲对少年往事的回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解答本题,要根据“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的要求,联系该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结构上,第⑧段画波浪线语句正位于文章中间部分,在这个位置的语句往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听完我的抱怨”承接上文,是对上文“我”与番薯的故事的总结;“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引出下文,是父亲对少年往事的回忆。
5.[答案]番薯虽普通卑微,但它是故乡的代名词,是我们乡愁的寄托,是家乡土地的味道。正是因为有了番薯,我们在思乡的天地中才可以得到新生,看到希望,更好地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含意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不要流连于表面,如果简单地仅理解词句的表层意思,往往会抓不到重点甚至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分析其深层意思。尤其是本句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更要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审读分析。本文以红心番薯贯穿全文,写父亲给“我”送番薯之事,其中还穿插着“我”的与番薯有关的童年回忆和父亲的与番薯有关的少年往事,可见“番薯虽然卑微”,但在父子两代人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它所代表的是故乡,它所蕴含的是思念。番薯“联结着乡愁的土地”,联结着台湾与大陆的骨肉亲情;番薯“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吐露出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捞月亮的母亲》
1.(1)“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2)“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4)“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相关事件的概括。注意题干要求从“我”的角度概括,同时注意仿照题中已提供的信息作答。解题时,先划分文章的层次。“本文主要写了‘我’有关的四件事”,故可划分为四层。通读全文,可知第一层为第①-③段,写了“我”在川藏空界处的山村的野外扎营过夜,遇到母子俩;第二层为第④-⑬段,写了“我”跟随着母子辆,并看到了他们在捞月亮;第三层根据题中的“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可知是在第⑭~⑲段:第四层为第⑳~㉑段,写了分别后,被母子俩感动的“我“接他们去城里医治眼患。
2.[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②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④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得知母亲没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⑤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首段的作用。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方面、需概括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第①段主要是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进行了必要的交代。并写出了“我”当时的心情。结构方面、需从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首尾呼应等方面考虑,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答案]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而这些描写方法,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处境、性格、心理,甚至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暗示人物命运等。本句运用了“提”“牵”“踏”“走”“摸”等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属于外貌描写;“用力地”“吃力地”属于神态描写。这些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生动细致地展示了文中母亲的形象。
4.[答案]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眼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题干中的“联系全文”可知,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从对母亲让“我”感动的言行的描写中寻找答案。如:言——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眼病的那番话;行——母亲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为儿子捞月亮等。概括时语言要简洁明了。
5.[答案]“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映在水中的月亮,给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明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作答时,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义两方面思考。表层含义要结合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捞月亮”母亲势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分析;深层含义要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题理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甘肃专用)中考语文真题汇编:现代文阅读~3年中考2年模拟真题汇编(有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江西专用)中考语文真题汇编:现代文阅读~3年中考2年模拟真题汇编(有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湖南专用)中考语文真题汇编:现代文阅读~3年中考2年模拟真题汇编(有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