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选项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说“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原文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论点论据的能力。
    由材料二可知,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
    A.说的是“真理”和“安宁”必须选择一个。
    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C.“‘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符合材料二观点。
    D.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1)论证方法上:
    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等,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类比论证法:“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运用类比论证,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举例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
    (2)论点论据上:
    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由“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等可知,文本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
    (3)论证结构上:
    文本先阐释“述”的内涵,然后指出“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接着说“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再与柏拉图等进行类比,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
    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C. 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D. 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7. 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 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C. 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
    D. 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8. 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9. 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B 7. C
    8. ①伍万里要看哥哥伍千里的枪,表现了他对枪的好奇与喜爱。
    ②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 表现了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枪,渴望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心情。
    ③伍万里真正拿到了枪,此时他对枪有了新的认识,对军人的使命——保家卫国有了更高的认知。
    9. ①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接到命令后,毅然从各自家乡归队,无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
    ②前赴后继的集体主义精神。伍家三兄弟接连参军,为国效力;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前赴后继。
    ③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伍家三兄弟的父母,是中国万千百姓的代表,全力支持儿子们,舍小家为国家。
    ④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面对战争,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战士,响应号召;百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面对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错,由“看到父母无言的脸”可知,此时失去大儿子的父母面对即将归队的二儿子是无奈的,但他们没有阻止也是全力支持儿子的表现,而非“麻木认命”。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元”错,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这是战争将到时的真实反映,与整个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并不“突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可知,伍万里要看哥哥伍千里的枪,表现了他对枪的好奇与喜爱,此时的伍万里还不懂战争的真正意义。
    由“(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可知,此时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 表现了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枪,渴望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心情,前文中“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也可证明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的意图。
    由“(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可知,伍万里真正拿到了枪,此时他对枪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前文哥哥对弟弟的话“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可知,此时的伍万里对军人的使命——保家卫国有了更高的认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可知: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接到命令后,毅然从各自家乡归队,无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体现了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由“(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可知:伍家三兄弟接连参军,为国效力。由“(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可知:;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前赴后继。由此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的集体主义精神。
    由伍家三兄弟先后参军父母却从未阻挠,尤其是大儿子牺牲后他们虽不舍但仍然支持儿子可以看出:伍家三兄弟的父母,是中国万千百姓的代表,全力支持儿子们,舍小家为国家。体现了志愿军家属们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
    由伍家三兄弟先后参军父母却从未阻挠,以及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等情节可以看出:面对战争,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战士,响应号召;百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这体现了大战面前,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35分,选择题每题3分)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
    ①权然后知轻重 ②越国以鄙远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若不阙秦 ⑤良庖岁更刀
    ⑥吾得兄事之 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⑧足之所履 ⑨与郑人盟
    ⑩君安与项伯有故 ⑪此其志不在小
    A. ①③⑦/②/④⑤/⑥⑧⑨/⑩⑪ B.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⑩⑪
    C.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⑪/⑨⑩ D. ①⑧⑨/③④⑩/②/⑤⑥/⑦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称量。句意: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
    ②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③使动用法,让……活下来,救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④使动用法,使……减少。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
    ⑤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好厨师每年换一次刀。
    ⑥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⑦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
    ⑧名词作动词,踩。句意:脚踩的地方。
    ⑨名词作动词,结盟。句意:跟郑国结盟。
    ⑩形容词作名词,旧交。句意:你怎么跟项伯有旧交的?
    ⑪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①⑧⑨名词作动词,②意动用法,③④⑦使动用法,⑤⑥名词作状语,⑩⑪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B。
    11. 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客何为者 ③沛公军霸上 ④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⑤技经肯綮之未尝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一羽之不举
    ⑨以吾一日长乎尔 ⑩异乎三子者之撰
    A. 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⑩ B. ①④⑦/②⑤/③/⑥/⑧⑨⑩
    C. ①④⑦/②⑤⑧/③/⑥/⑨⑩ D. ①②⑧/⑤⑥⑦/③/④⑨/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我喜好的是天道。
    ②宾语前置句,调整后的语序为:客为何者。句意:朋友是干什么的?
    ③省略句,沛公军(与)霸上。句意:沛公驻扎在霸上。
    ④判断句,“为”意为“是”。句意:现在人家就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就是鱼和肉。
    ⑤宾语前置句,“未尝技经肯綮”。句意:不曾用刀去碰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
    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⑦判断句。“此……耳”表判断。句意:这是亡秦的后继者呀。
    ⑧宾语前置句,“不举一羽”。句意:不能举起一片羽毛。
    ⑨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乎尔长”。句意: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⑩状语后置句,“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①④⑦判断句,②⑤⑧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⑥被动句,⑨⑩状语后置句。
    故选C。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恶知之(怎么) 东据成皋之险(危险)
    B.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夫晋,何厌之有(厌烦)
    C.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吝惜)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追求)
    D. 又欲肆其西封(放肆) 藉寇兵而赍盗粮(凭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东据成皋之险”,句意:向东占据成皋这样的险要地势。“险”,险要地势。
    B.“夫晋,何厌之有”,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厌”,通“餍”,满足。
    D.“又欲肆其西封”,句意: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
    “藉寇兵而赍盗粮”,句意: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赍”,赠送,送给,资助。
    故选C。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疏士而不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汝可以模拟得之
    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 为之踌躇满志 然后知轻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用”:古义,不加任用;今义,不听从,事实上没必要。句意: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
    “夫人”: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秦穆公)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B.“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句意:你可以想象到我的万千衷情。
    C.“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句意: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方”:古义,道,是非准则;今义,指方向、方法等。句意: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D.古今义相同。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句意: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轻重”,重量的大小。句意:这样才能知道事物的轻重。
    故选D。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
    B. 独何与 吾与点也
    C. 是寡人之过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D. 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依靠。句意:依靠了他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
    介词,趁机。句意:借机在座席上击杀沛公。
    B.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句意:却是为什么呢?
    动词,赞成。句意: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C.均为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呀。/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
    D.连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介词,用、凭。句意: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
    故选C。
    15.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B. 古代宴会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D. “千乘之国”中的“乘”指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冠者五六人”中的“冠者”指的是成年男子。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B.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C.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D.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季父,即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行伯、仲、叔、季。
    B. 诸侯,中国商周和汉初时期,由帝王分封并受帝王统辖的列国国君。
    C. 留侯,“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周朝设公、侯、男、伯、子五等爵位。
    D. 婚姻,文中指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1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 司马迁认为项羽最终国家灭亡,身死东城,而自己却不知道反省悔悟,是非常过分的。
    B. 刘邦拉拢项伯,可见其有智谋,而急问张、项之间的交情,则体现了刘邦的多疑。
    C. 面对刘邦的道歉,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可见其缺乏政治心机。
    D. 项伯夜访张良,一方面体现了他的重情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泄露了军情。
    19.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20. 简要说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答案】16. A 17. C 18. A
    19. ①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②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
    20. ①赞扬项羽的功绩,称他是近古以来未有的人物。②批评他骄傲自大,个人专断,不效法古人,想用武力征服管理天下③失败后尚不觉悟,不从自身找原因。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是“闻”的内容,要连在一起,排除BD;
    “豪杰蜂起”与“相与并争”中间应断句,与前面“陈涉首难”结构一致,排除C。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周朝设公、侯、男、伯、子五等爵位”错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A.“自己却不知道反省悔悟,是非常过分的”错误,原文“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中“过矣”的“过”是过错、错误的意思。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出入”,偏义复词,偏“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②“矜”,夸耀;“师”,效法;“经营”,统治。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赞扬和批判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可知,司马迁赞扬项羽的功绩,称他是近古以来未有的人物。
    由“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知,司马迁批评他骄傲自大,个人专断,不效法古人,想用武力征服管理天下。
    由“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可知,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后尚不觉悟,不从自身找原因。
    参考译文: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刺杀沛公。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格1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3)《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强调要汇集细小的水流。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将江水与山峰分别比喻成白绢与箭头,描绘出晚秋江山如画的景色。
    (5)“轩”有窗子的意思,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特殊的物象。古人常在窗边神思缥缈,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关切国事。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击瓮叩缶 ④. 弹筝搏髀 ⑤. 河海不择细流 ⑥. 故能就其深 ⑦. 千里澄江似练 ⑧. 翠峰如簇 ⑨. 戎马关山北 ⑩. 凭轩涕泗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毋”“叩”“搏髀”“择”“练”“簇”“戎”。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安东尼·奥曼向《纽约时报》提到,他收到一份班级中最好的论文,段落简洁,举例恰当,论据严谨,令人(①)。随后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承认,文章是ChatGPT写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hatGPT的重要性不亚于互联网的发明。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曾称赞,“ChatGPT好得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和其他聊天机器人相比,ChatGPT显示出了更高的“情商”。它可以回答用户的追问,能承认错误,并且(②),不断调整答案。问它“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这句话是哪部著作的开篇,正确答案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而它的回答是《山海经》;被提醒错误后,它很快道歉并调整答案;《封神榜》。再次追问,它说,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③)的传说,出现在多个文献中,因此,没有一个确定的出处。
    有人认为,ChatGPT目前在三个地方有价值,它能帮用户生成一段内容作为初稿,例如邮件、短新闻等。第二个价值是可以给用户提供启发和灵感。第三个价值就是娱乐。如果有人希望它提供知识并对此(④),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你不能确定它的准确性。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3.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B. 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占据了全网注意力,它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
    C.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 支撑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我国全球贸易运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
    【答案】22. ①疑窦丛生(半信半疑、满腹疑团、满腹狐疑、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拍案叫绝)
    ②知错必改(知错能改)
    ③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耳熟能详)
    ④深信不疑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中“一份班级中最好的论文,段落简洁,举例恰当,论据严谨”分析,此处是指论文让人怀疑或是让人赞叹,可用“疑窦丛生(半信半疑、满腹疑团、满腹狐疑、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拍案叫绝)”。
    “疑窦丛生”“半信半疑”“满腹疑团”“满腹狐疑”都指有许许多多疑点产生,十分怀疑而产生不信任。
    “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拍案叫绝”都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第②处,语境指能承认错误后改正错误,可用“知错必改(知错能改)”。
    知错必改:知道错误后就一定改正。
    知错能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第③处,语境指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时间长久或人人都知道,可用“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耳熟能详)”。
    历史悠久: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很久远。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广为流传一样东西流传的很广每个人都知道。:
    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第④处,语境指相信知识,不怀疑,可用“深信不疑”。
    深信不疑: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没有半点怀疑。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划线处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A.表示反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兔年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容创新上再次突破,融合创新节目频出。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选取了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色彩,用简约灵动的舞美设计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学词牌“满庭芳”的理念,尽展满庭芳华,如痴如醉。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利用VR三维绘制等新技术,让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和孩子们奇妙相遇。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讲述了普通观众和春晚之间的感人故事。
    春晚官方吉祥物“兔圆圆”的动态形象也首次与观众见面,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带给人满满的喜气吉祥。伴随“兔圆圆”一起跃然眼前的,还有春晚主视觉标识。它是由“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的,同时又是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丰神俊逸,整体设计富有踔厉奋发的动感,彰显了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 )。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B. 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淋漓尽致
    C. 使“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得到淋漓尽致地演绎
    D. 淋漓尽致地演绎出“癸卯兔年奔跃向上”的寓意和祈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A.被动句与上文不连贯;
    C.表达不如B项简洁;
    D.一般陈述句,不能突出“‘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
    故选B。
    六、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
    材料二: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绝笔信《与妻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抱负与使命”的。马克思的名言阐释了个人的追求,“完人和伟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林觉民的事迹表明个人的命运应与国家紧密相连,对家人的爱与对祖国的爱应交织在一起;十九大报告则强调青年一代既要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又要接力时代使命,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由此可见,“抱负与使命”并非只是指自身的理想和责任,而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家国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使命。
    题干要求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写作时,应当围绕“抱负与使命”来写。考生可以从“个人追求”和“时代的进步”两个方面出发,指出当代青年应把时代发展与民族复兴当做自己的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新的力量。体现出考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与要求,除开篇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同时,语言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黄文秀等扶贫干部投身乡野,倾注大爱,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张桂梅奔走筹资创办华坪女高,助山村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肩负起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也可以引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论证青年人应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鲁迅“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精致利己主义者”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踔厉奋发承使命,栉风沐雨勇担当。
    2.燃青春之火,担时代之责。
    3.承责任于心,担使命于肩。
    4.青年勇担当,拼搏向未来。


    相关试卷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