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养逻辑思维,掌握逻辑推断“3分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养逻辑思维,掌握逻辑推断“3分析”,共6页。
复习任务二 培养逻辑思维,掌握逻辑推断“3分析”(35分钟 31分)题组一 专项练注:每小题3分。请把下面各题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1.[审选项]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找原文]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答案 错误。选项推论前提“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能直接从“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中得出,但结论“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不能由原文推断得出,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没有说“脱离原生的环境”,对能否获得成功,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推论不合理。2.[审选项] 音乐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王冠,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结构形态。[找原文]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的。音乐艺术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答案 因果失当。该项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音乐艺术被称为艺术的王冠与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3.[审选项] (2022·辽宁大连检测)由于中央对全民阅读的一直倡导,再加上高考作文命题对整个社会风尚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就快要建成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了。[找原文] 高考作文命题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读书风尚。近年来,中央一直倡导全民阅读。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名著,会有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名著。很多家长为了了解孩子阅读名著的情况,自己也会阅读名著,与孩子交流阅读体会和看法,由此在家庭中形成阅读氛围。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藏书,有交流,孩子与家长一起阅读和讨论名著,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整个社会就离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不远了。答案 “高考作文命题对整个社会风尚的影响”错误。犯了扩大化的毛病,根据文本,应为“高考作文命题对整个社会读书风尚的影响”。4.[审选项] (2022·山东威海模拟)如果没有司马迁建构的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就没有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找原文]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史学更是在促成民族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蒙元和满清,虽为少数民族所建王朝,但都自觉继承了为前朝修史的文化传统,其动因之一就是为了确立本王朝在这一时间体系中的位置。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能长盛不衰,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民族共同体,离不开传统史学在推动群体认同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答案 “如果没有司马迁建构的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就没有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中“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于文无据。结合文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分析可知,难以推出结论。题组二 综合练一、(2022·河北石家庄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19分)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为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5.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项,“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错误,由原文“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B项,“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C项,结合“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其正确。D项,“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故选C。答案 C★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C.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D.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B项,“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可见,并非“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而是“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故选B。答案 B★7.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结合“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A项,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B项,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D项,《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城市,可知其不能支撑材料。故选C。答案 C8.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4分)答案 ①提出问题:究竟归属文学学科还是城市学学科。②分析问题:因受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文学学科。③得出结论:分析因其视野的阔大以及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的联系,得出将其列入城市学的子题的结论。9.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6分)答案 ①文学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为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②文学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③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城市经验。因此城市与文学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共生关系,而非割裂独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7表达准确逻辑推断 含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7表达准确逻辑推断 含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3分析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