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生物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追求的,下列属于健康生活习惯的是( )
A. 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B. 熬夜学习,提高成绩
C. 多吃零食,增加营养 D. 常吃中药,预防疾病
2. 浙江中医大学学生小吕和小武在毕业前夕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一面锦旗,他俩成功救治了一名意外触电的电工师傅。如图当时采取的一些急救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围观的人群疏散,保证空气的流通
B. 施救时先触摸颈动脉觉察脉搏情况,并呼叫、拍肩观察其反应
C. 在进行急救前,先关闭电源
D. 如图所示,进行心肺复苏时,先B后A
3. 同学们暑假去农科所参观,发现示范田边立着好几盏灭虫灯,这种灭虫方式是利用昆虫的( )
A. 学习行为 B. 先天性行为 C. 取食行为 D. 防御行为
4. 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我们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很多美食的制作用到了一些细菌和真菌,下列美食与所用菌类相符合的是( )
①馒头——酵母菌;
②东北酸菜——乳酸菌;
③东北大豆酱——酵母菌;
④山西陈醋——醋酸菌;
⑤广东米酒——霉菌。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5. 在2023年2月底,甲型H1N1流感活动快速上升,与既往正常流感季相比滞后约2个月。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华同学经医生诊断患上H1N1流感,为此老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①要求小华同学回家治疗;②要求同学们经常洗手洗脸,搞好卫生;③要求同学们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这三种做法在免疫学上分别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 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C.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6. 健康人的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小管处毛细血管网后,血液中增多的物质有()
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水 ④蛋白质 ⑤无机盐 ⑥葡萄糖
A. ①②④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⑤⑥
7. 蚯蚓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人们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功臣”,蚯蚓能帮我们处理的垃圾主要是( )
A. 有害垃圾 B. 其他垃圾
C. 可回垃圾 D. 厨余垃圾
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动物的化石
B.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学会用火的人类是能人
C. 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 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9. 21世纪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世纪。如图是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虫棉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虫性状是由杀虫毒素基因控制的 B. 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克隆技术
C. 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组织培养技术 D. 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10. 如图表示某植物体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活动,A、B表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过程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 ①②③过程形成的细胞遗传物质不变
C. ③过程表示分化,结果是形成不同组织 D. A和B的形态不同但是生理功能相同
11. 莲出淤泥而不染,荷花共有200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B. 物种的多样性
C. 数量的多样性 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2. 目前,世界上仅存两头北部白犀牛,科研人员试图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帮助其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卵细胞的结构是输卵管 B. 卵细胞是其个体发育的起点
C. 该繁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D. 该繁殖方式与“克隆“原理相同
13. 如图是人体结构层次概念图,其中A可表示哪一结构?( )
A. 神经元 B. 血液 C. 胃 D. 内分泌系统
14. 植物栽培大赛活动中,小秦栽培的五彩椒出现“烧苗”现象。下列补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多晒太阳 B. 适量浇水 C. 适量施肥 D. 升高温度
15. 下面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图像从图中的甲转为乙,规范的操作步骤是( )
①移动载玻片
②调节光圈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①⑤ D. ③②①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16. 如图一是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中影响绿色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昆虫、鼠、吃草籽鸟等因素统称为 ______ 。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一所示食物网外,还应补充的成分是 ______ 。
(2)图一中共有 ______ 条食物链,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C代表 ______ 。
(3)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______ (填序号)。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生态系统比荒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强的原因是 ______ 。
17. 节能减排,绿色出行“OFO”共享单车进入相关投资区,随即掀起骑行旋风。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骑行过程中,当我们听到后面汽车的喇叭声时,会及时避让,此时接受声波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感受器是 ______ 。
(2)行驶到路口时,发现红灯立即刹车,此时形成视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图中 ______ (填图中数字),此反射类型属于 ______ 反射。
(3)由于骑行不稳,⑨韧带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⑨]→ ______ →[⑧]。膝盖被撞击引起膝跳反射后膝盖才感到疼痛,可见脊髓还具有 ______ 功能。
(4)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加快骑行,引起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肺活量增大等一系列反应,出现这些反应除了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还离不开 ______ 的调节作用。
18. 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农民建造塑料大棚生产有机农产品,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有效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小张同学家里也建起塑料大棚,种植蚕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兴趣小组在春季的一个晴天,对小张同学家的封闭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一昼夜测定,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在图中的a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在曲线A、B、C、D、E五个点中,氧气浓度最大时对应曲线中的 ______ 点。
(2)为了探究蚕豆的生理功能,生物兴趣小组设置了如图乙和丙的实验装置。乙瓶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瓶中有适量的水),丙为一盆蚕豆苗。将丙用无色透明玻璃箱密封好后与装置乙进行连接(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并将其放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 ______ 作用会增强,这是玻璃箱中的 ______ 增加所致。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叶片进行 ______ 的结果。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给小张家里提出一项可以提高大棚内蚕豆产量的措施: ______ 。
19. 如图甲是小强家庭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图解,图乙是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组成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称为一对 ______ 。
(2)爸爸是双眼皮,其产生的精子基因组成是图乙中的 ______ 。从图中可以看出,父母的基因是通过 ______ 传给子代。
(3)若用A、a表示控制双、单眼皮的显、隐性基因,则小强爷爷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
(4)若小强的父母再生一个女儿,则小强的妹妹是双眼皮的可能性是 ______ 。
(5)下列细胞一定含Y染色体的是 ______ 。
A.男性乳腺细胞
B.女性成熟的红细胞
C.女性的卵细胞
D.男性的精子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同学们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开展生物实践活动。某兴趣小组利用玉米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A
B
C
种子数(粒)
200
200
200
温度(℃)
25
25
0
加入的液体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土壤浸出液
萌发数(粒)
186
187
0
(1)实验中加入的液体不能浸没种子,否则种子会因为缺少 ______,不利于萌发。
(2)若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______进行对照实验。
(3)表中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 ______。
(4)根据A、B组实验结果可知,蒸馏水 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5)为了进一步探究蒸馏水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若干生长状况相似的幼苗,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图中 ______组试管中加入的是土壤浸出液,因为该液体中含有幼苗生长所需要的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有利于身体健康,属于健康生活习惯。正确。
B、熬夜学习会破坏人的生物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影响身体健康,错误。
C、零食含有各种防腐剂和添加剂,多吃零食会危害身体健康,不属于健康生活习惯。错误。
D、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也有副作用,不能常吃。错误。
故选:A。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处于青春期中的中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
2.【答案】D
【解析】解:A、将围观的人群散开,保证空气的流通,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救治条件,A正确。
B、通过看、试鼻翼扇动或胸部起伏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通过试测心跳或脉搏判断有无心跳,为下步救治患者提供依据,B正确。
C、当有人意外触电造成昏厥,进行急救前,应先关闭电源,C正确。
D、进行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A心脏按压,保持气道畅通,再做2次B人工呼吸,如此交替进行,D错误。
故选:D。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解答此题要掌握急救的一些措施。
3.【答案】B
【解析】解:灭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一些昆虫受到光的刺激会趋向光源,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选:B。
1、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4、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解答此题要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4.【答案】A
【解析】解:①做馒头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面包暄软多孔,①正确。
②制作东北酸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还不破坏菜的品质,②正确。
③制作豆东北大豆酱利用的是霉菌,③错误。
④制醋要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④正确。
⑤制作广东米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⑤错误。
综上,①②④正确。
故选:A。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掌握常见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作用的例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①要求小明同学回家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搞好个人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要求同学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A。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
(2)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肾小管的作用是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同时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也产生了部分二氧化碳。
故选:C。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掌握尿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自然界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经发酵后,在蚯蚓消化系统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转化成为容易被自身利用或被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经肛门排出后成为蚯蚓粪。
故选:D。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蚯蚓的特征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8.【答案】D
【解析】解:A、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高等动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A错误。
B、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50万年前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会打造不同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开始狩猎,是人类进化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生活在距今20-1万年前,相当于现在的人类,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平均为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人。因此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用火并开始狩猎的是直立人,B错误。
C、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所以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D、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知识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
9.【答案】B
【解析】解:A、杀虫毒素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具有抗虫性,抗虫性状是由杀虫毒素基因控制的,A正确。
BD、抗虫烟草是将苏云金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普通烟草细胞中,使普通烟草也能产生杀死该虫的毒素,表现出抗虫性,得到了抗虫效果良好的抗虫烟草,属于转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D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抗虫棉花的培养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正确。
故选:B。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0.【答案】D
【解析】解:A、①过程细胞体积增大,表示了细胞的生长过程;②过程细胞数目增多,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A正确。
B、细胞在①生长、②分裂、③分化形成新细胞的过程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B正确。
C、③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
D、A和B的形态不同,生理功能也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1)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2)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正确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分化的概念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荷花共有200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故选:A。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解析】解:A、产生卵细胞的结构是卵巢,并且能够分泌雌性激素,错误。
B、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错误。
C、该繁殖方式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正确。
D、“克隆”属于无性生殖,“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有性生殖,原理不同,错误。
故选:C。
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关键是能够熟练识记试管婴儿技术的概念。
13.【答案】B
【解析】解:神经元属于细胞,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胃属于器官,内分泌系统属于系统,B符合题意。
故选:B。
人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因此题图中A表示组织,B表示器官、C表示系统。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体的结构层次。
14.【答案】B
【解析】解: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如果施肥过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因失水出现的“烧苗”现象。要想缓解施肥过多对植物的影响,应采取的补救措施是浇水,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故选:B。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此题要掌握植物细胞失水与吸水的原理。
15.【答案】A
【解析】解:分析图可知,乙图气孔是甲图下方气孔的放大,因此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将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气孔移到视野的中央,即将装片向下方移动;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最后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即可。故正确的顺序是①移动载玻片、③转动转换器、②调节光圈、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A。
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解答即可。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生态因素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5 鹰 ①③④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析】解:(1)结合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中影响绿色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昆虫、鼠、吃草籽鸟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2)图一的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吃草籽鸟→鹰;绿色植物→鼠→狐;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杂食性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二中生物的是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B、C,因此构成的食物链是:甲→A→B→C。与图一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对比可知,C代表鹰。
(3)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碳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图二中:①产生二氧化碳,回归大气,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③产生二氧化碳,回归大气,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丙分解者通过④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回归大气。可见,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①③④。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可见,该森林生态系统比荒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强的原因是: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
故答案为:
(1)生态因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5;鹰;
(3)①③④;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图二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之间是双箭头,故甲是生产者;生物体的遗体指向丙的箭头,故丙是分解者,而乙是消费者;①是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④是分解作用。
3、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17.【答案】耳蜗 ③ 复杂(条件) ⑦→B→⑥ 传导 激素(或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1)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波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感受器是耳蜗。
(2)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行驶到路口时,发现红灯立即刹车,此时形成视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图中③视网膜,此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复杂反射(或条件反射)。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兴奋(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见,⑨韧带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⑨]→⑦→B→⑥→[⑧]。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是神经元胞体聚集部位,有反射功能,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有传导功能。可见,膝盖被撞击引起膝跳反射后膝盖才感到疼痛,体现了脊髓还具有传导功能。
(4)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可见,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加快骑行,引起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肺活量增大等一系列反应,出现这些反应除了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还离不开激素(或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
(1)耳蜗;
(2)③;复杂(条件);
(3)⑦→B→⑥;传导;
(4)激素(或内分泌系统)。
图中:①晶状体,②角膜,③视网膜,④上行传导神经纤维、⑤下行传导神经纤维、⑥传出神经、⑦传入神经、⑧效应器、⑨感受器,A大脑、B脊髓的灰质、C脊髓的白质。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平时多积累。
18.【答案】等于 D 光合 二氧化碳 蒸腾作用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夜间降温、选择优良品种等)
【解析】解:(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图中a、b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在a时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平衡点,即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此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某同学在曲线上标注了A、B、C、D、E五个点,一天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时候是二氧化碳最低的时候,对应曲线中的D点。
(2)乙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打开阀门,乙装置内二氧化碳进入丙装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蚕豆苗的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叶片能进行蒸腾作用,把体内的水分散发到空气中,遇到玻璃箱内壁凝结成水珠,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果。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时间)、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等。因此,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氧化碳浓度、保证水分充足、合理施肥、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措施有:夜晚适当降低温度。为提高大棚内草莓的产量,给小张家提出一项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夜间降温、选择优良品种等。
故答案为:
(1)等于;D;
(2)光合;二氧化碳;蒸腾作用;
(3)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夜间降温、选择优良品种等)。
(1)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当曲线上升时,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者只进行呼吸作用;当曲线下降时,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并且图中B、D两点为平衡点,即二氧化碳吸收等于释放,表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包括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等。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相对性状 ④或⑤ 生殖细胞(或精子和卵细胞) AA或Aa 25% A
【解析】解:(1)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2)小强的妈妈单眼皮的基因是aa,小强的爸爸双眼皮基因是Aa,其产生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是图乙中的④或⑤。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小强奶奶单眼皮基因组成为aa,因此爸爸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Aa,奶奶一定传给爸爸一个a,A则是由爷爷传给,则爷爷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
(4)已知小强的爸爸的基因组成是Aa,妈妈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已知小强爸妈生的是女儿,其后代双眼皮的几率是50%,如图所示:
又由于每胎生男生女的几率是50%,因此,小强父母再生一个双眼皮女孩的可能性是50%×50%=25%。
(5)A.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Y,因此男性的乳腺细胞一定含有Y染色体,A正确。
B.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没有染色体,B错误。
C.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因此卵细胞内一定不含有Y染色体,C错误。
D.精子的性染色体是X或Y,因此精子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
(2)④或⑤;生殖细胞(或精子和卵细胞)
(3)AA或Aa
(4)25%
(5)A
(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子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性是变异。
(2)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20.【答案】(1)充足的空气。
(2)A组和C组。
(3)93%。
(4)不会。
(5)甲;无机盐。
【解析】解:(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实验中加入的液体不能浸没种子,否则种子会因为缺少充足的空气,不利于萌发。
(2)“若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应选择A组与C组进行对照。
(3)种子的萌发率=萌发的种子÷总种子×100%,所以表中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186÷200=93%。
(4)根据A、B组实验结果可知,蒸馏水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5)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在物质成分上的最大区别是蒸馏水中无无机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甲组试管中的植物生长旺盛,说明甲组试管中含有土壤浸出液。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充足的空气。
(2)A组和C组。
(3)93%。
(4)不会。
(5)甲;无机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是解题的关键。
2022-2023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七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七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